鹤龄:98至100问杨继绳:为何采用这个有伪造嫌疑的资料
《墓碑·第八章、齐鲁之难·二》写的是《毛泽东、刘少奇给山东鼓劲》。杨继绳一开口就是“河北省有徐水县的共产主义热潮,河南省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又放了那么多‘卫星’,与这两个省相邻的大省山东,却没有它的邻省热闹。毛泽东到这个省鼓劲了。”
杨继绳是怎么知道“毛泽东到这个省鼓劲了”?说起来荒唐得很!
原来,杨继绳在“山东省一个资料馆里”,找到了一份资料。请注意,这个资料馆是“无名氏”,如有谁想到这个馆里核实这份资料,没门!
这是一份什么资料呢?杨继绳说:“1958年9月5日,毛泽东乘专车到济南,下午3时左右,召见省委第二书记谭启龙、省委书记裴孟飞、军区司令杨得志到车上谈话。”
这份资料就是这次谈话的记录。杨继绳在《墓碑》中,摘录了谈话要点,无非是“还是要反右倾,还是要鼓干劲,要把群众的热情鼓起来,三年赶上英国,七年赶上美国,还要‘引蛇出洞’鼓动人写大字报‘让妖魔鬼怪都出台’” 。就这样,“山东的干劲终于(被毛泽东)鼓起来了,赶上了河南、河北”。
可是,正当杨继绳讲得眉飞色舞的时候,历史老人忽然走上前来当头给了他一闷棍。历史老人说:“9月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不可能在山东视察。”
这一天毛主席没有和谭启龙等人谈话的时间,据此即可认定,这份资料有假!
杨继绳真不愧为茅坑里的石头,竟然硬着头皮顶:“也许9月5日毛泽东又视察了山东。”
鹤龄说:有你这样的“也许”吗?毛主席的国务活动,能允许你这样“也许”!北京到济南400多公里,如今的高铁需行驶2小时,当年毛主席的专车,以百公里时速计,至少要4个半小时,“下午3时左右,召见”,这就是说,如果毛主席9月5日又到山东视察,那么,他上午的国务会议最迟必须在10点前结束,然后立即登车奔赴济南。他如此风风火火召见谭启龙为着何事?就为这个“三年赶上英国,七年赶上美国,还要“引蛇出洞”鼓动人写大字报“让妖魔鬼怪都出台”吗?
历史老人又说:毛主席视察山东倒是实有其事,不过,不是9月5日,而是8月9日。“8月13日《人民日报》上有毛泽东8月9日视察山东农村的报道和讲话摘要。”
杨继绳回说:这就对了嘛。9月5日毛泽东视察山东实有其事。“可能是我把8月9日错抄成9月5日”了。
鹤龄说:“上世纪90年代,复印机早已普及,你获取资料不用复印用手抄?讲得过去吗!再说,既然发现抄错了,必须核对纠错才能使用,你是写的“史”,不是“泄屎”,岂能将错就错!
近日的新发现,证实你的“可能是我把8月9日错抄成9月5日”是百分之百的谎言!事实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可能,你也明知不存在这样的可能!因为,你在接受“东方历史评论”采访时明确告知对方,“去一个档案馆最顺利的三四天,最长的一个星期,每天查两车(拉案卷的小推车)档案,觉得有用的就复印,复印很贵,一张纸就两块钱……”(附一)难道复印机也有可能“把8月9日错印成9月5日”吗!”(杨继绳:为什么伟大的理想造就了“伟大”的悲剧)
不知杨继绳作何回答?
历史老人说:是呀。你怎么解释“报纸上的谈话摘要中和山东省资料馆这份记录稿中的内容不同”啊?
杨继绳说:这个很正常嘛。“报纸上发表的中央领导人讲话和实际不同的事是常有的。”
鹤龄说:这样的“常事”,由你说了算吗!为何不把报纸登的谈话摘要引出来,让大家看看,是《人民日报》哪个记者造的“假”!
你这是写的史吗?有伪造嫌疑的资料视为真,而把揭穿其伪造的资料当作假!原来,在你的笔下,假的是“真”,真的是“假”!
有你这样写史的吗?当年通过《人民日报》公之于世的毛主席和山东省领导的谈话记录弃置不用,却采用无名资料馆的一份有伪造嫌疑的资料胡吹乱海:“看了这个谈话记录摘要,毛泽东的态度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还是要反右倾,还是要鼓干劲,要把群众的热情鼓起来,三年赶上英国,七年赶上美国,……”
附:《墓碑》关于此节内容的原文
1958年9月5日,毛泽东乘专车到济南,下午3时左右,召见省委第二书记谭启龙、省委书记裴孟飞、军区司令杨得志到车上谈话。谈话要点如下:
……
这个谈话记录存山东省一个资料馆里。我回北京以后发现时间不对,9月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不可能在山东视察。《叶子龙回忆录》记载毛泽东“8月9日在山东农村视察”,8月13日《人民日报》上有毛泽东8月9日视察山东农村的报道和讲话摘要。但报纸上的谈话摘要中和山东省资料馆这份记录稿中的内容不同。不过,报纸上发表的中央领导人讲话和实际不同的事是常有的。可能是我把8月9日错抄成9月5日,也许9月5日毛泽东又视察了山东。看了这个谈话记录摘要,毛泽东的态度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还是要反右倾,还是要鼓干劲,要把群众的热情鼓起来,三年赶上英国,七年赶上美国,还要“引蛇出洞”鼓动人写大字报“让妖魔鬼怪都出台”。山东的干劲终于鼓起来了,赶上了河南,河北。然而,干劲鼓起来以后,出现的却是“五风”,这是毛泽东没有预料到的。
99问杨继绳:为何不愿搭理退休工人
《墓碑·第八章、齐鲁之难·一》:2001年12月14日,本书在北京交道口南大街76号赵健民的家中,见到了这位老人。当时他已经89岁了,身穿兰色化纤旧中山装,头戴一个大皮帽子。我到他家门口时,他扶着拐杖站在街边看着我,我以为是一位退休工人,没搭理他。我进他家,他才跟着进来。经他夫人杨瑞波介绍,我才知道他就是叱咤风云的赵健民。
“我以为是退休工人,没搭理他。”杨继绳说得好直率,一语道破了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轻视与鄙弃!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对退休工人的害怕——害怕他们讲出“不中听”的话。
一位实际年龄89岁的“退休工人”望着你,想要搭理你,你居然因为他是“退休工人”而不搭理他!
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无论是工人、农民、商人,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全过程,对那段历史最有发言权,正是你采访的理想对象,人家有意搭理你,为什么你就不愿意搭理他?你以这样的心态和目光挑选采访对象,有可能采访出真相吗?
100问杨继绳:6.6平方米的房间怎么住的72人
《墓碑·第五章、粮仓里的饿号》:为了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一些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成立了收容遣送站。有些收容遣送站违法乱纪,打骂、体罚流民。例如,四平收容遣送站的31名干部中就有19人打骂体罚过流民。有拳打、脚踢、拧耳朵、竹条抽、木棒打、扒光衣服推到屋外冻等十几种刑罚。有的把人打得口鼻流血、头破血流!凡是进四平收容站的必须直腰对面坐着,不许乱动。书记、站长、管理人员看见谁不顺眼就打。收容所住的地方非常拥挤,6.6平方米的房间住72人,男女老少挤居一室,不让活动,不让出门,不让晒太阳。被收容者在屋里大小便,虱子成群滚成蛋。由于环境太恶劣,11月份3天就死了5人。
这段文字不知是来自谁的“回忆”还是来自哪里的“档案材料”?
6.6平方米的房间住72人,平均每平方住11人,怎么个住法?不要说躺下睡,就是挨背贴身的站着,也无法挤得下!还说“在屋里大小便”!1平方空间“挤”11个人,都成压缩饼干了,手还能动吗!
所以, 我的第一个想法,此处应是笔误了。那么,是不是66平方米中间误添了一个小数点?
可是,66平方米房间住72人也无法挤得下!平均每个人占有0.9平方空间,即2米长0.45米宽的一块空间,虽然大家可以紧挨着仰卧,但是,谁要想翻个身就不行了。
是660平方米少写了一个零又误添了一个点?
11个人共100平方米房间,平均每人9平方米,岂不等于住单间,那又大超前,绝对没有这种可能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