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中期,国民党陆军主力之一第五军除了配备先进的观测、通讯、防毒军事器材,还配备苏制坦克80余辆,德制装甲车100辆,美制福特卡车400多辆。军属重炮团配备150毫米榴弹炮,师一级另外装备有大量山炮和野炮,至于各团各营的轻、重迫击炮,更是不在话下。
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陆军几类装备损耗约10亿美元,其中枪弹损耗有多少?损耗约17亿发,价值不到一亿美元(当时价格)。枪弹损耗只占装备总损耗的十分之一,可见枪弹不是装备的大头儿。
近代热兵器战争,在两军的攻防战中,尤其凸显重型装备的较量。全面抗战爆发后,不计重庆兵工厂生产的中小口径火炮1.4万多门, 不计抗战前期与西欧诸国的军火贸易,不计战争后期美国租借法案的军火援助,仅仅使用苏联的贷款援助,国民党陆军就获得上千门苏式火炮。
在这其中大批量交货的115毫米榴弹炮单价是一万二千美元,一门115毫米榴弹炮配属的千发炮弹价格是3万美元,总计4.2万美元。当时苏式子弹合同价是多少?千发子弹25美元。可以说,一套115毫米榴弹炮相当于168万发子弹的价钱。
在国军装备中,这种火炮还算不上是大价钱,看看国民政府1934年从德国订购、并于1936年底装备国民党炮兵第10团的重榴炮就知道了。
保赞唐查阅的资料显示,机械化炮兵第10团共计有24门十五公分榴弹炮,国民政府为此花费两千零八十八万元法币,每套火炮的价格高达87万元,按照当时汇率计算,每套价格折合30万美元。30万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在那个时候,这一套火炮的价钱,可以购买崭新步枪上万支,可以购买价格较高的欧美枪弹六百万发!可以购买苏式枪弹一千多万发!
如果拿分配到八路军战士手里的几发子弹去和那些重装备一对比,巨大的反差就能使人明白:什么是憋屈,什么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著的《华北治安战》记载了这么一段小插曲。1940年,八路军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某团在一次战斗中消耗枪弹一万多发,竟然因耗弹过多受到了上级通报批评。
电影《董存瑞》也有类似的记述,董存瑞在一次伏击战中因打光九发子弹受到连长批评教育,真实再现了当年烽火连天的敌后战场上,八路军缺少子弹的境遇。对八路军战士来说,每一发子弹确实都来之不易,不能不节约使用……
据国防大学徐焰教授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毙伤一名敌军平均消耗子弹5000发。全民族抗战八年间,国民党军统计共耗用子弹17.09亿发、炮弹959万发、手榴弹和枪榴弹2359万枚,平均消耗子弹2010.6发、炮弹11.3发、手榴弹、枪榴弹27.8枚才能毙伤一名日军。(请留意,一发炮弹的造价往往等同于数百发乃至上千发枪弹)八路军、新四军平均每毙伤一名日伪军消耗30多发子弹、7枚手榴弹,这一比例之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虽说八路军、新四军的装备主要来源于缴获,但缴获的枪支中“许多是残破不全”的,射击精度很差,子弹更是捉襟见肘。尽管缴获的武器残破不全,尽管缴获的弹药是敌军经过战斗损耗后的部分剩余,尽管缴获的子弹壳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不值钱的破烂儿,他们还是要常常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取得。
在外国军队与国民党军眼里微乎其微的破烂儿与弹药缴获,在这里却是一条关乎敌后抗战队伍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因为没有战斗的缴获,就无法弥补频繁战斗和新兵训练的损耗,在敌军扫荡的情况下,更没有任何本钱再去打一场有效的阻击战。
作为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名反法西斯战士,对手中的武器可以说是百倍珍视的,因为他们知道一支残破的步枪很多时候是用鲜血换来的。每一颗子弹无论通过缴获、民间搜集、还是利用简陋的工具做旧弹壳复装,都可谓是来之不易。
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公允的看,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游击战中有一套独特的低成本作战模式,可谓是低投入、高效率。取得同样的歼敌战果,武器装备投入成本远远低于同一时期的各国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创造了二战史上的军事奇迹。
原发公众号“ 保赞唐会客厅”,授权本站发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