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帅去世了!
她曾经是一代人心中的楷模,使大量懵懂未开的60后第一次感受到了独立人格的魅力。
虽然黄帅像一支绚丽焰火那样,经过短时间的灿烂绽放就渐渐消失于夜空,但她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及人生启迪,却足以相伴终生。
黄帅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关键就在于她所提出的问题,在她归于沉寂后不仅死灰复燃,而且蔚然主流,成为中国教育的痼疾,使此后的数代小学生,都深受其害,于今尤烈。
许多年轻朋友可能不太了解黄帅的事迹,即闻名遐迩的“小学生日记事件”,这里略作介绍——
1973年,黄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上学。班主任齐鸿儒让全班同学都写日记,要求写出心里的话。
9月7日,诚实的黄帅如实在日记里写出了她的心里话,并上交给了齐鸿儒。
“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
齐鸿儒看了这篇日记后说“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
于是,接下来两个多月,班主任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不要跟着她学,要和她划清界线。”
一个13岁的小学生,被班主任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孤立、批判,她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黄帅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便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班主任老师的矛盾。
她写道:
“……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上,可是近两个月老师一直抓住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惊哭,但是,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
如果考虑到这一年已经是新中国成立的第2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教育革命”的构想也已经整整10年,班主任老师居然还一触即跳,老虎屁股摸不得,不能接受来自学生的任何批评。
在今天《弟子规》大行其道,一些“前卫”学校已经恢复跪拜礼的情况下,班主任这种行为也许正常,但在当年的确可说是骇人听闻,黄帅的来信和日记在《北京日报》发表之后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也就毫不奇怪了。
多年之后,斯人已去。
我们拂去历史尘埃,就会发现,黄帅和班主任争论的本质,是要不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有没有权利批评老师?
对黄帅在日记中批评自己“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班主任齐鸿儒并没有提出辩驳,他反感的是“提意见”本身。他认为:“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这意味着,他否定了黄帅的独立人格,不认为黄帅具有平等的、批评自己的权利。
齐鸿儒此后发动了对黄帅持续两个月的“围剿”,目的就是维护自己相对于学生不平等的人格地位。
这是什么?这是封建性!
任何进步教育理念都不会承认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不平等。没有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平等,就没有教学相长,共同追求真理,教育就会蜕变为教师对学生的统治。
黄帅反抗教育的封建性,难道错了吗?支持黄帅反抗教育的封建性,难道错了吗?
今天,不加批判的推崇《弟子规》、《三字经》、“二十四孝”等等,这是不是可以被视为教育封建性的复辟呢?中国教育还要不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没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能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能不能负起引领世界的责任?
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被认真思考,但亟须被思考。我们甚至需要一场全国性的教育大讨论。
“一个小学生日记事件”引发全国瞩目之后,黄帅精神被概括为“反潮流精神”。
反潮流精神,其实包括了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潮流来了,是盲目地、不假思索地跟着潮流走呢?还是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先对潮流进行鉴别、思考?
第二,如果确认潮流是错误的,是随波逐流,甚至假积极,推波助澜,借机捞取个人好处?还是勇敢地站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敢不敢反潮流,能不能反潮流,实际上是一个敢不敢坚持真理,能不能坚持真理的问题。
毛主席对此心有戚戚然,他说:“反潮流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写进了党章。他从来反对盲从,反对驯服工具论。
已是垂暮之年的毛泽东主席,心却是和年轻人相通的,和一切被压迫、被打击、被鄙视的小人物是相通的。
当年,黄帅选择了反潮流,她受到了支持。两年之后,形势逆转,反潮流精神被彻底否定。
但问题是,思考是人的一种本能,压制公开坚持真理的反潮流精神,只能导致普遍的虚伪。
大学生被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被培养成药家鑫、黄洋那样的变态人格,难道是偶然的吗?
黄帅去世,享年57岁。
在中国女性人均寿命已达77岁的今天,她堪称英年早逝。
报道说,她死于癌症,人们都说,癌症的发生往往和心情抑郁有关——当年的“反潮流小闯将”是郁郁而终吗?
如果是,那不是她个人的抑郁,而是追求平等人格的努力被压制、是封建性卷土重来后的时代抑郁。
黄帅,一路走好!黄帅,归去来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