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峰渠
(2017年12月17日《燕赵都市报》)
跃峰渠 ,慷慨壮歌励后人!
仇进忠
十月金秋,我随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采风团一行来到历史文化名城邯郸。数日走访,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处处感受到一种厚积薄发、蓬勃向上的朝气,催人奋进。
走近跃峰渠
邯郸之行,第一次目睹了只闻其名、未见其容的邯郸大型水利工程跃峰渠的风姿,令我深深震撼。以往,只知闻名世界的河南林州红旗渠,而不甚了解与红旗渠相媲美的邯郸跃峰渠,实感相见恨晚。
10月25日,驱车来到峰峰矿区药王谷。这里,山清水秀、蓝天白云,虽已是深秋季节但依然花红草绿,宽阔的跃峰渠观景大道随山势蜿蜒起伏,刻在跃峰渠桥梁和石壁上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大字标语,依然清晰醒目。这里是邯郸市第二届旅发大会推介的重点景区。
亚洲最大单跨险峰大渡槽
刚刚落成的跃峰渠纪念馆,就高架在流经药王谷景区的跃峰渠之上,玻璃结构的地面和墙体,可以看到跃峰渠的清清碧波从脚下穿过。这个由农民企业家乔章友等投资兴建的纪念馆,面积达680平方米,展馆里400多件珍贵实物和照片,真实再现了40多年前兴建“跃峰渠”的英雄业绩。向导和讲解是特地赶来的当年亲历者、时任跃峰渠工程矿区民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杜良盛老人。他绘声绘色的介绍,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火红年代。
邯郸西南部山区自古以来干旱缺水、十年九灾,民不聊生,战国时代,西门豹治邺斗河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水害、造福人民,加速工农生产和经济建设,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大兴水利的号召,数亿人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水利建设。跃峰渠就是那个时代水利工程的一个缩影。
峰峰药王谷观景大道
太行药王谷跃峰渠纪念馆
跃峰渠,顾名思义穿山跃峰、奔流不息、造福百姓。最早建造的跃峰渠始于磁县,它于1955年勘测设计,1957年动工。这个“引漳济磁”的跃峰渠举磁县全民之力,在成安、永年等县大力协作下,艰苦奋斗历时12年建成。它全长58公里,穿过28座山峰、跨越74道沟壑,控制灌溉面积35万亩,引水能力每秒25立方米,全县200多个乡村的30万人受益,为磁县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这是漳河上游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1965年,伴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高潮,邯郸地委做出再修“引漳入邯”跃峰渠的决定。由于漳河上游地处河北与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等原因,规划设计几经周折,历经1973年局部动工、1975年10万多人大会战,于1977年9月主干渠全线竣工。
这个由邯郸地区政府组织的大型水利工程,包括引渠、总干渠、主干渠和5条分干渠,贯穿涉县、磁县、武安、峰峰矿区、邯郸县等5个县区,主干渠总长245公里,跨越54座山峰,经过23个隧洞,横跨49道沟壑,建百米以上渡槽11座,兴建水库、水电站等重要建筑物1500多处,其规模和难度都十分罕见。
跃峰洞
回望创业年代
在大会战期间,人海如潮、红旗招展,10几万民工大军在百公里战线上摆开战场,有小伙子组成的“青年突击队”,也有不让须眉的巾帼“铁姑娘队”。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那时,施工机械和材料极端缺乏,他们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用土胎模代替木排架,用石头砌拱代替混凝土,没有任何大型搬运机械,靠肩扛手抬把一块块石料运上悬崖陡壁。
当年施工场面
由峰峰矿区民工团修建的“十里洞”隧道,长5.2公里,是跃峰渠最长的一个隧道,也是地质结构最复杂的隧道。有含水层、火焦岩、风化岩、裂礓石等,他们攻克道道难关,战胜一次次塌方,奋战11个月终于胜利完工。在磁县、邯郸县民工团的施工地段,要把跃峰渠建在100多米涧壁如削的悬崖半山腰,他们如蚂蚁搬家用自己的双肩一趟趟把石料、沙子、水泥搬运上山。他们还互相鼓励地唱起歌谣:
“小道不足一尺宽,
下连漳河上接天;
民工肩上千斤重,
上山好像走平川”。
跃峰渠十万人大会战
空中排险作业
十里洞
漫步蜿蜒壮观的跃峰渠,有着“亚洲之最”美誉的险峰大渡槽映入眼帘。它坐落在邯郸磁县白土镇张二庄东南,飞跨高家垴与跑马山之间,总长212米,主拱跨106米,高33米,它历经岁月洗礼、地形变动、山洪和泥石流冲击而风采依旧、容颜不改。66岁的杜良盛老人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渡槽所用的98种规格石材、26780块料石达5400立方米,对每一块料石都要求“六面十二棱对得齐、长短不差两毫米”,并定位标号、建档立卡,石料怎么运放、砌在哪、谁来砌都有稽可查。正是这种对施工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留下了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一处处优质工程。一位难寻姓名的游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倚栏赏景沐春风,
麦绿山青到此登。
落地托虹横渡水,
腾空架日纵连峰。
流泽万倾滋田地,
淌润千厂产量能。
可记前人圆苦梦,
福祉后辈惠民生。”
跃峰渠渡槽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跃峰渠渠首引水能力每秒30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65万亩,解决了数十万人的饮水困难,满足了邯钢、马电等大型工业企业的用水,也缓解了邯郸市民的用水问题。至今,跃峰渠依然润泽造福着一方百姓,在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跃峰渠水利工程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大大改变了邯郸西部山区的生态环境。绵亘蜿蜒的跃峰渠像一条条巨龙,盘旋在峰恋叠嶂的太行山崇山峻岭中,一座座雄伟壮观的桥梁、隧洞、渡槽点缀期间,成为太行山的一道靓丽风景,被当地百姓誉为“人间天河”。它像一座无言丰碑,记载着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有外国友人参观跃峰渠后惊叹:“这是中国的第二个万里长城”。
跃峰渠水电站水闸
英雄史诗永传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置身于沿途山势奇特秀美,举目万山层林尽染的跃峰渠畔,我不由想起了毛泽东的诗句,内心为眼前这气势恢弘的壮美画卷深深打动。
勤劳、勇敢、智慧的邯郸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人间奇迹。为修建跃峰渠,邯郸人民倾尽人力、物力、财力甚至生命,他们像抗战时期一样,母送子、妻送郎,为修建跃峰渠前仆后继。
当年施工场面
在跃峰渠四分主干渠旁,至今矗立着两座墓碑,两位年轻的英雄就长眠在这里。在施工会战中,施德恩、王素明两位民工迎险作业,因哑炮突然爆炸壮烈牺牲,施德恩年仅20岁,王素明也只有26岁。涉县农民卢考廷,大儿子卢玉堂在施工中因隧洞塌方不幸牺牲,他擦干眼泪,又把二儿子送到了工地,被授予“修渠光荣之家”称号。据统计,为建造跃峰渠,先后有70名民工和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79人负伤致残,英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唱响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时代强音。
就在10月29日,跃峰渠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原邯郸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时任跃峰渠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李鸣魁的36位亲属子女。他们过去常听父亲念叨跃峰渠,但从没来过,这次实现了他们渴望已久的心愿。参观期间,李鸣魁的5个子女及亲属们感慨万千,深为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打动。他们向纪念馆赠送了珍贵的图文资料,75岁的大儿子李云兴现场赋藏头诗:
“跃进岁月出英雄,
峰峦叠嶂巧施工,
渠成水到利万代,
好似太行出游龙” 。
跃峰渠渠首
随着跃峰渠观景大道和纪念馆的修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游览。据悉,仅10月国庆“双节”期间,就有10多万人慕名而来,他们之中有村民、市民、青年学生,更有当年参加过跃峰渠建设的民工和老干部。人们在这里,观赏美景,追思英雄,洗礼灵魂。许多人回望激情岁月双泪直流,其情其景让人动容。
温故而知新。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沉淀中,孕育了胡服骑射的赵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太极文化、梦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红色边区文化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无私奉献、协作攻坚”的跃峰渠精神,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已经融入邯郸人的血脉。它犹如一首慷慨激昂的壮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人们创造美好新生活。
2017年10月29日当年邯郸跃峰渠指挥部指挥长李鸣魁家属亲友专程参观跃峰渠
文化采风团在跃峰渠纪念馆前合影
“邯郸是要复兴的”,毛泽东主席一生中曾经26次来过邯郸,对邯郸寄予厚望。如今,毛主席的期待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经过数十年奋斗,邯郸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之都、第一批国家试点智慧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50强。
在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跃峰渠精神必将激励人们谱写出新时代更加辉煌的篇章!
当年施工场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