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方针 伟大的上山下乡
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伟大的教育方针。毛主席指出,我们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落脚点是“劳动者”。这个“劳动者”一般是指“体力劳动者”,不然不会用“有文化的”来修饰。
解放后与解放前在教育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劳动人民的子弟都能上学了。几乎是百分之百的适龄儿童都能上小学,大部分上初中,部分上高中,少部分上大学。从正面来说,也就是全民都能受教育,全民将来都要成为“劳动者”,绝大多数人成为“体力劳动者”,少数人成为“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也要参与脑力劳动,参与科技,参与管理。专业的脑力劳动者也要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从反面来说,虽然在学校里劳动锻炼还是不少的,但是读了书就不再做劳动者的想法还是在思想深处还是存在的。读了书就不再做劳动者的想法可能实现吗?不可能。旧社会劳动人民读不起书,新社会劳动人民可以读书,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不是劳动者的本身,而是由没有文化改变为有文化。有文化也得参加劳动。毛主席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所以说,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是最科学、最适当地表述。你热爱劳动,你就有了社会主义觉悟的根基;你好逸恶劳,你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觉悟。
九十年代以来教育方针的表述发生了改变,变为:教育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看起来比成为“劳动者”更先进,实际上却掩盖了我们国家需要一代又一代体力劳动者的事实。我们国家需要专业的脑力劳动者,但这是少数。我们国家需要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这是多数。
现在人们走火入魔式争取考入大学,而劳动教育、劳动锻炼却从小学中学以致大学中取消了。取消的后果是严重的,一个人二十岁前一点不参加生产劳动,不参加公益劳动,能指望他热爱劳动有社会主义觉悟吗?去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可是,除了当时几篇配发的文章外,也就无声无息了,今年就根本无人谈起了。成为“劳动者”问题根本就无人关心,那么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
毛主席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后,就抓落实。当时小学就有学工劳动,下乡支农劳动,中学每学期有半个月以上支农或下厂劳动,这是一直坚持的;文革期间对学工学农更有了详细规定。这还不包括日常的扫除,扫雪,公益性义务劳动。这期间毛主席和党中央还对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直接下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进行了表彰,周总理还到新疆看望了农垦知识青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在教育方面做了二件事,一件是把学生学军学工学农作为制度安排下来,一件是把参加文革的六届学生都送到乡下做农民。 1968年12月,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很多同志讲述了很好的意见,但是我认为,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意义就在于它落实了毛主席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了我们的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当然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认为这一意义比其他意义都要深刻,因为我们的学生一年又一年绝大多数都要成为职业体力劳动者。一些人在思想深处往往不是这样想,毛主席以巨大的魄力和胸怀号召全国人民要这么想,要这么做,要做劳动者,受了教育也要做劳动者,做有文化的劳动者。
我们同志纪念文化大革命,就要想一想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要我们做什么、怎样做。毛主席要我们学军学工学农,毛主席要我们学了文化还要做劳动者、体力劳动者,这可是千家万户家喻户晓的事,我们现在做得怎么样?在这个问题上是非是明摆着的,我们绝大多数人要做体力劳动者,要成为劳动者就要从小学劳动,要热爱劳动,不要好逸恶劳,没有劳动锻炼哪能成。
所以,毛主席提出教育方针的是伟大的教育方针,当年的上山下乡是伟大的上山下乡。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