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平安南道的桧仓郡,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意义。也是当年每个入朝参战志愿军心里向往之地。这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桧仓像朝鲜的许多山城一样,坐落在一片山坞里。1951年8月,志愿军总部移驻此地,在以后七年的时间里,共建有两处办公地点:一处是志愿军总部洞库指挥所,那洞库原是一个金矿,在美国人撤退时,没有把它炸掉,因为他们认为很快就会回来的。不久,美国人发现回不来了,很快金矿被炸毁停产。总部机关就设在废坑道里。一处是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在城区另建的志愿军总部。而且还保存有朝鲜境内面积最大的一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1951年1月19日毛主席指示:"中国同志必须将朝鲜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情一样,教育指挥员战斗员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如同我们在国内的看法和做法一样,这就是胜利的政治基础。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最后胜利就一定会得到"。所以在朝鲜一切物质都是从国内运去的,这个陵园连一块砖都是从国内运来的。 1955年烈士陵园碑亭落成,志愿军李志民政委(上将)、政治部张南生副主任(中将)为纪念碑揭幕。
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1957年正式建成的,位于平壤以东约100公里的山区。坐落在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一个150米高的山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就曾驻扎在这里。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所在地原本是志愿军的简易墓地。1954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一年后,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始兴建,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 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依山而建。陵园四周群山起伏,苍松翠柏环绕,山下溪水潺潺。陵园由下至上分三层景观,每一层均以塑像、碑文、浮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形象。陵园大门上用中朝两国文字书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大门至陵园第一层有240级台阶,象征着在抗美援朝战争浴血奋战和参加朝鲜防卫与建设的24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走过台阶是一个喷水池,是采用辽宁省岫岩县产的岫岩玉砌筑的,由水泵抽水循环喷水;第二层是纪念广场,以志愿军雕塑为主体,后面是隐蔽墙,隐蔽墙用汉白玉砌筑,隐蔽墙两侧是浮雕。第三层是烈士墓地,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长眠于此。除4名无名烈士外,每一个坟冢前都立有石碑,所有墓旁都种有一株当年从中国移植的东北黑松。
这是1955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主体建成的原样
那时志愿军战士塑像还没有立起来
这张照片是最早的隐壁墙两侧的毛泽东主席题词,现在已经变成了浮雕。
矗立于朝鲜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志愿军无名英雄像,是新中国第一尊立于国外的纪念性雕塑。雕塑战士双腿分开站立、双手紧握钢枪、面部表情刚毅,这尊高4米重8吨的志愿军无名英雄铜像在沈阳制成。1957年志愿军司令部与当地朝鲜人民举行隆重的铜像揭幕仪式与陵园完成式 。
毛岸英从大榆洞迁坟到桧仓还有个经过:一九五四年下半年,在平安南道桧仓郡西北一百五十多米高的山坡上开始兴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政治部付主任张南生带着几个战士,准备把毛岸英和高瑞欣的坟墓从大榆洞迁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还没等他们动手挖土,有位阿妈妮朴真真手扯着小龙女和许多身着朝鲜长裙的阿妈妮就赶到了。朴真真听说志愿军要迁坟,挡在坟前说:"志愿军同志,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啊!我老了,就由我孙女小龙女看护这座烈士坟;孙女老了就由她的后代看护,我们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看好这座烈士坟的!"张南生耐心地向她解释:"阿妈妮,这是志愿军烈士墓,我们是奉命来迁移的,把它安葬到志愿军烈士陵园去……"朴真真打断张南生的话,像普通农家妇女一样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地大声哭号:"他是为朝鲜人民牺牲的,他永远地埋在我们朝鲜人民的心中。他是我的儿子呀,我要看着他、照顾他一辈子,这坟谁也不能迁!面对朴真真非常坚决的态度,张南生只好实话实说:"阿妈妮,你知道这位志愿军烈士是谁吗?他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啊,毛主席的儿子……"朴真真像被电击了一下僵立着不动,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忘记了一切,只是泪流满面,嘴唇不停地抽搐。过了片刻,她面向北京方向,深深地施了一礼,又面向毛岸英的坟头施了一礼。突然,她抱住张南生的胳膊泣不成声。……在破土移棺时,大榆洞的乡亲们一直留在现场。朴真真把葫芦里的水洒在棺木上,小龙女一声连一声地喊着"志叔叔"。她们和大家一起把毛岸英的灵柩抬上车,然后望着越走越远的灵车,就像为远行的亲人送别一样久久伫立不动。灵车渐行渐远,朴真真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泪如泉涌,又号啕大哭起来。于是,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便增添了一座普普通通的坟墓,墓前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岩石碑,在墓碑正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大字。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应金日成首相的邀请,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月17日是大年三十,周总理一行来到桧仓,前去凭吊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那天天降大雪,同行的有陈毅元帅与粟裕大将。周总理走到毛岸英烈士墓前时,静默良久,右臂有伤的他用左手抚摸着毛岸英的墓碑,哽咽无语。周总理对陈毅元帅说。"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周总理亲自抬花圈。
金日成、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次帅,向志愿军烈士敬献花圈。
朝鲜人民在每年的10月25日志愿军抗美援朝参战纪念日到志愿军烈士陵园祭奠。
清明节,朝鲜人民到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这是祭酒后座谈烈士们的生前事迹。
1958年志愿军撤军时烈士陵园远望全貌
志愿军撤军前杨勇司令员王平政委在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植树
1958年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志司总部全体官兵最后一次向烈士们告别。
2010年10月26日,金正恩与金正日在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默哀。
2010年10月26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率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李英浩、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金永春、党中央委员会书记金己男、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张成泽等25名朝鲜党军高层领导人前往桧仓,向志愿军烈士墓及毛岸英烈士墓敬献了花圈。金正日一行还参观了志愿军司令部旧址。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说,黄继光、毛岸英等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志愿军烈士在朝鲜战争中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朝鲜军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英雄事迹,他指示要将志愿军烈士的光辉伟业永远留传下去。
金正日说,中国人民将自己优秀的儿女送往朝鲜,用鲜血帮助朝鲜战斗;中国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困难的条件下,仍然给予朝鲜人民精神和物质上的无私帮助。这些都是崇高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典范。并指示要重新修建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
到2011年,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已经建成54年,当年建设陵园时,主要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国内运来的,包括隐壁墙的汉白玉及雕塑,喷水池的岫岩玉石,沈阳大理石厂提供的大理石,在这54年的风雨中许多建筑材料都已经失去了原有本色,有的已经变色、风化和脱落,墓碑字迹不清楚,墓体开裂,与朝鲜国家自己的陵园相比相差甚远。 金正日在考察桧仓陵园后,要求对陵园进行改造,按照原貌进行修建。朝鲜方面出资将近260万元人民币(不含人工费,因为朝鲜的人工不要钱),工程包括:修建大门、甬道和纪念广场地面铺设、六角亭,出口路面,其他的工程由朝方商中国帮助修建。主要有:隐蔽墙、喷水池项目所用石材从中国国内运进;烈士墓在国内进行加工,按照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的烈士碑缩放比例进行制作,正面刻印烈士姓名,背面刻印了烈士生平;帮助治理黑松病。 修建工程2011年4月开始动工修建,2012年10月竣工。
为落实金正日同志修建桧仓烈士陵园的指示,朝鲜派出代表团到中国考察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建设情况,2011年8月20日至8月25日以朝鲜 城市经营省副相李康熙(女)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8人,在民政部优抚安置局领导和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的陪同下对辽宁省和吉林省进行了访问。 在辽宁省访问期间,副省长陈超英接见了李康熙一行,并设晚宴招待了他们。
为推进朝鲜修建桧仓烈士陵园的建设,2011年9月21日至9月24日,由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处长李桂广带队,省民政厅、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刘旭阳、曾经参加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修建的专家和预防黑松病的植物专家一行6人前往平壤和桧仓进行考察,协调修建桧仓烈士陵园事宜。 图为到平壤后集体合影。
他们一行7个人(包括大使馆翻译)列队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
自朝方代表团访问中国后,修建桧仓烈士陵园的进度较快,这是正在修建烈士陵园大门。 搭建的脚手架也比较简单。
搭建的脚手架也比较简单。
正在修建的240个台阶。240个台阶代表了先后共240万志愿军入朝参战与守卫与建设。
工人正在铺设台阶边石,修建台阶的石材都产自朝鲜,原先修建的石材都是从国内运来的。
正在修建的烈士陵园牌坊,牌坊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画家正在绘制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的画像。
朝方修建牌坊用的图纸。
正在修建六角亭,原来的六角亭是木制的,这次修建钢筋水泥浇筑,上层用琉璃瓦。
这个是拆除的老六角亭所用的木材,拆除后的材料将运回国内,存放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这是被拆除的六角亭琉璃瓦。
中朝双方就喷水池工程如何进行重建进行协商。喷水池最初建设时,采用辽宁岫岩玉石砌筑,由于年久风化,再打磨已经恢复不到原来的效果,需要中国重新提供新的建筑材料,由朝方进行施工。
喷水池位置在纪念广场下方,透过喷水池可以看到纪念广场志愿军烈士铜像。 图为年久失修才喷水池,已经渗漏,边石已破碎。
喷水池两侧用黑芝麻花岗岩砌筑,这次要全部拆除,由中方提供加工好的建筑石材。
这是锈迹斑斑的岫岩玉石,已经失去原有的光泽和面貌。
纪念广场平面已经拆除,工人们正在铺设广场石块。
朝鲜工人正在为纪念广场铺设地面石材。
中朝双方协商修建隐壁墙工程。
没有改建的134座烈士墓碑照片,这次改建要按照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墓碑样式进行修建,墓碑大小按照比例进行缩小。中方要提供砌筑模板、钢筋和水泥,由朝方进行施工。
正在铺设的陵园甬道工程现场。
正在修建的隐壁墙工程现场。
当地施工队正在拆除隐壁墙工程。
当地施工队正在拆除喷水池工程。
当年建造桧仓烈士时,栽植的黑松都是从中国东北移植过去的,由于小树逐渐长大,受通风和吸收阳光照射的原因,一部分黑松已经开始枯萎,这次到桧仓我们带来了专家帮助进行诊断。
毛岸英墓表背面的碑文。
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刘旭阳与桧仓烈士陵园的负责人交流修建烈士单体墓的工程要求。中间担任翻译的是中国住朝鲜大使馆的翻译。
这是一段从陵园后面出来的道路,原来的路面已经铲掉,重新铺设水泥路面。从路的转角向下看,据说是原志愿军炮兵政治部的院子。(当年父亲一直在这单位工作)
这个是朝鲜修建桧仓烈士陵园门前道路的场面,由于缺乏施工机械,仍然采取人海施工方法,施工现场红旗招展,参加劳动的群众肩挑手推,跟当年我国大跃进相似。
这次重建桧仓烈士陵园单体墓的石碑采用辽宁省凌海市石山花岗岩石头刻制,由锦州市民政局优抚处负责监督制作。 图为省民政厅和锦州市民政局的正在检查烈士墓碑制作质量。
工人正在打磨墓碑,为了保证墓碑和基座的牢固,墓碑基座底部采用凸型,插在基座上,然后用高强度水泥和胶稳固住。
锦州市民政局优抚处长郑义杰多次到施工现场检查墓碑制作。
制作完成的烈士墓碑和基座。
墓碑后面。
隐壁墙石材加工选定在河北保定,采用北京房山汉白玉,这是制作加工好的石材,编号以后装箱运往朝鲜。
现场对每一块石材进行尺寸合适,汉白玉没有瑕疵。
刻好的郭沫若题字"向烈士致敬"与原貌一致。
喷水池两侧的黑芝麻花岗岩逐块标定尺寸,单独进行包装。
为了保证朝方在施工时吊装汉白玉不受到损坏,特意为朝方准备了吊装软带。
这是喷水池原貌,需要按照四个部位加工石材,包括顶盖玉石、正面玉石、圆圈基座玉石好底座玉石。
喷水池立面墙体的顶盖玉石,都是弧形的。
玉石用苯板包装好,再装进木箱立面,运往朝鲜。
所用的材料准备齐全以后,全部集结到丹东市,由丹东市民政局优抚处协调边检、商检运往朝鲜。运往朝鲜的物资从丹东装车后通过铁路到平壤,再由平壤运动桧昌,虽然从丹东到桧昌不到300公里,但是运送这些物资却是困难重重。
首先就是车皮紧张,由于当时朝鲜滞留了中国6000节货车车皮,中方不再像朝方提供车皮,需要等待朝鲜的车皮到达丹东以后才能装车,我们的货物到丹东20多天还不见朝鲜的车皮到来。没有办法只能继续花钱将货物储藏的丹东货场,每天要缴纳储藏费。其次,与朝方沟通比较困难,跟他们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发送邮件进行联系,每次都很难见到他们的邮件。
这是在丹东装火车皮。
这些钢网是灌注单体墓时铺设在混凝土中的,正准备在丹东市装车。
新修建好的烈士墓地。
修建好的烈士单体墓,形状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墓碑一样,墓碑上的五角星凸出,字刻进去,用红漆涂刷。
新建好的烈士陵园大门,大门用中朝两种文字,仍然保持了原貌。
这个是重新铺设好的240个台阶,用当地石材铺设。
新修建的烈士陵园牌坊,牌坊的横眉上绘制了黄继光、邱少云等著名战斗英雄的画像。
新修建的六角亭,撤除了以前的木结构,采用钢筋、水泥浇筑,彩色图绘。
修复好的效果:郭沫若为志愿军烈士陵园题词:"浩气长存"。
现在的浮雕图案
毛岸英烈士的塑像选用红铜材质,原来毛岸英的雕像是花岗岩石材。毛岸英的墓碑这次没有重新刻塑,新制作的毛岸英的墓碑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把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泥土带一包回去,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面,让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士与安葬在祖国的烈士相聚,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刘旭阳挖土包好准备带回祖国。只可惜的是,当回国进行检疫时,被海关予以没收,这个美好的夙愿没能实现,成为我们长期的遗憾。海关人员有他们的职责,他们难以理解我们对志愿军烈士的这种情感。
时任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刘旭阳同志与朝鲜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负责人合影留念。他们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是默默无闻的为烈士守墓,陪伴烈士。
2012年10月底桧昌烈士陵园改建完成,10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改建竣工仪式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举行,中国驻朝大使刘洪才、中国驻朝外交官和武官、中国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率领的志愿军烈士纪念设施祭扫考察团,以及朝鲜群众参加了竣工仪式。 竣工仪式上,朝中友好协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兼保健相崔昌植致辞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2年来,朝鲜人民始终并将永远铭记志愿军用青春和生命缔造的丰功伟绩。
金正恩同志2013年2015年两次来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在纪念广场向志愿军无名烈士铜像敬献花圈。
他们在朝期间正是十一国庆前夕,一行应邀参加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刘洪才大使专门会见了民政部境外烈士褒扬处李桂广处长。 图为,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武官与工作组全体合影。
志愿军烈士们;来看你们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