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批注
(1959年12月10日~1960年2月9日)
毛泽东在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在1959年8月庐山会议上,两次向全党干部建议读书,读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庐山会议以后,毛泽东觉得国内、党内的问题解决了,有条件读书和研究理论问题了。1959年12月上旬,他指定陈伯达、胡绳、田家英和邓力群同他一起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自第20章起至第36章结束,共17章。毛泽东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谈话和批注,涉及两大问题:一个是苏联42年的历史和现实,一个是新中国10年的历史和现实。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当然,受当时国内实践经验和个人认识的局限,有的观点也未必妥当。但无疑的,毛泽东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谈话和批注,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毛泽东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谈话和批注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里,我们摘编如下,以一斑而窥全豹,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及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邃和见解的精辟。
第一节“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必然性
“各人民民主国家正根据每一个国家的特殊条件,在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取得胜利和存在着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更为有利的新的历史环境中解决的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毛泽东对这一段的批注是“对”。
“向社会主义过渡——尽管这种过渡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各种各样——必然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劳动群众的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的统治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革命过程。”毛泽东对这一段话的批注是“同意”。
“和鼓吹‘资本主义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说,由于资产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对立,由于劳动和资本的利益的对抗,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工人阶级的政治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很好”。
“最初主要是解决一般民主主义的任务,同时,在许多情况下,革命在最初阶段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只是后来才逐渐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这要由每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有没有资本主义前的形式存在、阶级力量的对比和政治情况等来决定。”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要研究”。
……列宁指出,要使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只要具有像革命前的俄国那样的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就可以。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很对”。
“资本主义前经济形式占优势的国家里,由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也可以胜利地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
“列宁科学地论证了在社会经济方面落后,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有可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些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枷锁后,可以避免漫长而痛苦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这是什么意思?还不是社会主义道路吗?我们没有这样讲过。”
“无产阶级革命已经获得胜利的先进国家的帮助给它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毛泽东对这句话的批注是“?”。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具。
“既然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建立以生产资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消灭一切剥削,它就不能不根本改变政权的性质,催毁压迫劳动群众的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能够保证建设新经济的国家。”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为“很好”。
“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政治的上层建筑,是由于社会在经济上迫切地需要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产生的。同时,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工具,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影响,它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力量,它旨在消灭旧的资本主义的基础,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讲得好,使人高兴”。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在于进行创造性的、建设性的、组织的和教育的活动。列宁教导说: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积极的工作或建设的工作,就是要把极其繁杂和精密的新的组织系统建立起来,对……产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和分配。”毛泽东认为“这段话的引用与愿意不符”。
“无产阶级国家的形式,随着某一个国家所形成的革命特点而各不相同。苏维埃政权是列宁所发现的和全国工人阶级革命创造性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这种形式在第一个胜利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在世界发展的新条件下,在苏联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粉碎法西斯主义以后,人民民主制度这种类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在欧洲和亚洲一系列国家中取得了胜利。”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多种多形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值得研究”。
三、社会主义国有化。
四、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和阶级。
“中农的比重较革命前日益增长,而贫农和富农的比重则逐渐减少。中农成了农业中的中心人物。”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有问题”。
“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党极重要的决定着整个革命进程的政治任务,就是要极注意地和最细心地保护和发展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毛泽东对之批注是:“这段话,特别是后半句,讲得很好。”
“只有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消灭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毛泽东对之提出的批注是“如何来的”。
“除农民之外,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也要把劳动者的一切其他阶层——劳动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首先是手工业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工人阶级在尽量扩大工人和农民的新知识分子的队伍时,也努力吸收旧知识分子,包括资产阶级专家在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不讲改造”。
“不能一下子就在一切经济部门中以社会主义经济代替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在失去自己的统治以后还保持着一定数量的金钱和物资,同相当多的旧专家保持着联系。它依靠着国际资本的运行,国际资本企图在已经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家内恢复资本主义。
“过渡时期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前者是新生的,但是开始还弱,未来是属于它的。”
毛泽东对这两段话的批注是“对”。
在过渡时期的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中,都按照“谁战胜谁”的原则展开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不只经济生活”。
五、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产生。
“‘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范围就还受到限制。”毛泽东对这段话打了个“?”号。
“社会主义成分中的基本建设投资”是“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进行的”。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基本规律呢”?
“共产党以列宁的下列原理为出发点:苏联有完全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须的和足够的一切,俄国技术上、经济上的落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是完全能够克服的。党认为工人阶级同农民联盟,在政治上已经粉碎资本主义之后,也完全可以在经济上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可以消灭剥削阶级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经验完全证实了列宁的这些原理的正确性。”毛泽东对这段话的批注是“好”。
“看我们在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最终平定剥削者的一切反抗,保证自己完全巩固,政令能充分实行,在大规模集体生产和最新技术基础(全部经济电气化)的原则上改组全部工业的时候,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的巩固才能认为是有了保证。只有这样,城市才有可能给落后而分散的农村以技术的和社会的根本的帮助,并且在这种帮助下为大大提高耕作和一般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打下物质基础,从而用实际的力量并且为了小农自身的利益鼓励他们过渡到大规模的、集体的、同机器耕种的农业上。”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列宁这段话很对”。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是以尽力发展国营工业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为前提的。”毛泽东在这段话的旁边批注为“好”。
“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提出了下列任务:‘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到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毛泽东对之的批注是“什么经济措施”。
“它们能够在没有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不好这样讲”。
“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不能这样讲”。
五、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这一时期所进行的没收战犯以及同占领者合作的资本家的财产的工作,不只是打击了,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所有制打下基础,工人对于企业中的生产的监督,国家对于对外贸易、原料分配以及产品的价格和销售的监督,使资本家不能为所欲为,为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准备了条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写得不清楚”。
“革命中反封建措施的比重在各个人民民主国家中是不一样的。这个比重在保加利亚进行的土地改革中就很小,因为保加利亚实际上没有地主土地占有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分别是:“多年前已由资产阶级实行。”“是谁占有土地呢?”
“人民民主革命发展的这种性质,是苏联武装力量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民族解放运动摧毁了剥削阶级势力的结果,而国家政权转到了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劳动者的手中,它保卫了革命的成果。苏联的存在使得反对势力的阴谋难以实现,防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在人民的力量显然占优势的情况下,资产阶级虽然也屡次企图颠覆人民之制度,但不敢进行公开的武装斗争。”毛泽东这段话写的批注是“对”。
“在大多人民民主国家中,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经济非常落后。在战争期间,它们的国民经济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改造遇到剥削阶级的激烈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千方百计地企图推翻人民民主制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帝国主义反动派发动反对人民民主国家的诬蔑宣传,秘密派遣特务和破坏分子,组织阴谋和反革命暴乱。”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现在也没死心”。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亚洲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在革命斗争的进程中,组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不讲战争”。
“中国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除台湾”。
“代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现在情况?”
“属于这类合作社的有农业生产互助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只是萌芽”。
“在这些地区一部分农民从事着原始农业和游牧业这类半自然经济。”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有专营牧业的牧民”。
“亚洲的所有人民民主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如同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样,在于所有这些国家都在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一是“没有说清主要特点是什么”;二“这是共同规律”。
第二节“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一、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本质。
“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我们现在就是要这样干”。
“没有发达的重工业,苏联就会变成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附庸、丧失自己的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切成果。”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是“日本过去曾长期想把中国变成它的农业附庸国。”
共产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1925年)提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把它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要从下述观点来进行经济建设: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经济附庸,而代之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经济单位。”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法。
“城市居民的自然增加,因农业获得新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形成的农村后备劳动力,是保证工业得到干部的主要泉源。”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三、积累的来源。
“社会主义工业化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国有化工业、对外贸易、国内国营商业和银行系统的收入。这些来源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几个来源平列不好”。
“采用经济核算,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付给劳动报酬,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工熟练程度的提高和生产方法的改进。”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原则对”。
四、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变为先进的工业强国。
五、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克列门特、哥特瓦尔德写道:“像这种忘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因而认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赢利问题、成本问题和价格问题等等都不再起作用的经济工作人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在我国过去和现在难道还少呢?”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不能忘记”。
“每个国家根据本国各种具体条件来发展某些工业部门,就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为迅速提高人民生活福利创造条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讲得好”。
六、中国和亚洲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土地改革后,农民不再向地主缴纳大量的地租,这就使他们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以外,还可以拿出一部分劳动成果来支援工业化。”毛泽东针对这段话的最后部分的说法写出了批注“是剩余的”。
第三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小农经济合作化的历史必然性。列宁的合作社计划。
“社会主义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和集体劳动之上的工业和农业统一起来的社会经济体系。”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南斯拉夫没有统一起来”。
“只要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幼小的个体经济,农村中的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基础就会保存下来,农村资产阶级对贫农和很大一部分中农的剥削就会存在下来。”毛泽东认为此处的“很大一部分中农”“应当是下中农”。
“这种过渡只有在领导全体劳动人民的工人阶级取得政权的条件下才能可能实现。”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要把农民引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首先应当发展最简单的合作形式,并从这些低级的合作形式逐步过渡到高级的合作形式,即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合作社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剥削农民群众的资产阶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有这种合作社吗?”
“‘谁战胜谁’的问题,也就是工人阶级联合基本农民群众最后战胜资产阶级的问题。”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如果不实行小商品生产者的合作化,就不能克服过渡时期多成分经济的矛盾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的再生产,而且连简单生产也不是经常有可能实现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由于水旱灾荒,婚丧喜事,人祸等原因”。
“社会主义大工业消灭着资本主义因素,而小农经济却经常地和大量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因素。”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小农经济愈来愈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粮食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发展着的工业对原料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妨碍了国家工业的发展。”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逻辑推论下去,也要得出新的结论。”
“要达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断增进人民的福利,就必须建立巨大的,具有高度生产效能的社会主义农业,以保证工业获得原料,居民获得粮食。”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发展的,同时代而不同”。
“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城市中建立,在农村中仍保留小农和富农经济的见解是极端错误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可见把小农经济逐步联合成以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生产合作社,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客观必然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下一步还有一个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客观必然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村自发地跟着城市走,因为城市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村的小农经济基本上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同一类型的经济形式。”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点上,小私有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在农业劳动组合中不实行公有化而仍归集体农庄农户个人所有的是:住宅,一定数量的产品牲畜、家禽、饲养农民自己的牲畜所必需的建筑物,经营个人副业所必需的小农具。”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提出“商品牲畜?”
“这些公社在当时没有生命力,因为它们是在技术不发达和产品不足的条件下产生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这是一笔抹杀”。
“在生产合作社中,收入不仅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而且也按农民(社员)交给合作社的,但仍为农民私有的土地面积的大小来分配。”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这就是土地入股”。
“但国营农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各个国家是不同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我国国营农场所占比重较小”。
三、苏联的全盘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经济。
“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农业就得到了16万台拖拉机(每台按15马力计算)。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保证了工业基地的建立,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供应农村。”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1959年我国有拖拉机四万五千台”。
农民“世世代代和自己的私有经济相联系,因此必须使他们在实际中确信集体经济的好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对贫农和力量单薄的中农的土地进行规划是免费的,是由国家出钱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里所说的‘力量单薄的中农’,即我们所说的下中农”。
“从最简单的合作形式逐步过渡到较复杂的合作形式,从低级形式的生产合作社逐步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生产合作社,逐渐使农民群众做好了准备,从个体经济过渡到公共经济,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到在自我管理的民主基础上经营集体经济。”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很对”。
“苏联小农经济向普遍合作化的过渡,要求坚决粉碎富农的反抗。富农对苏维埃政权的农村政策的反抗,在1927~1928年特别加剧起来,因为那时苏维埃国家在粮食方面遭到了困难。富农对收购粮食实行抑制,对庄员、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采取恐怖手段,纵火焚烧集体农庄的建筑物以及国家的谷仓。坚持反对富农和保卫劳动农民科学的政策,把贫农和中农群众团结在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周围。”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讲阶级斗争好”。
“‘谁战胜谁’的问题不仅在城市中而且在农村中也得到了解决,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在国内,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被消灭了”。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完全不对”。
“它在一个最广大最必需而又最落后的国民经济部门中,即在农业中,给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农业开始在与工业同一类型的基础之上,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没有粮食,怎么得了!”
“共产党粉碎了托洛茨基的规定高昂的工业品价格和过重的农业税率来剥削农民的方针,也粉碎了布哈林的扶植富农和使经济建设‘自流’的右倾机会主义方针。”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那让他们冒尖”。
四、苏联从小农经济国家变为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的国家。
“集体农庄制度保证了农产品的大量增加和农业的高度商品率,这对供应国家食物和原料有重要的意义。1938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谷物生产的商品率为谷物总产量的40%,而在1913年谷物生产的商品率仅为26%,同时,贫农户和中农户粮食的商品率仅为14.7%。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有不断扩大生产的巨大潜力。它们不会遭到销售危机,因为,随着人民物质福利的不断提高而来的是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我国1955年商品率约占三分之一,到1959年由于产量增加,征购量基本不变,只占五分之一。”
“由于有了集体农庄,农村中无马匹、无奶牛、无农具的农户没有了。”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很值得注意”。
五、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类是共耕社,土地仍是每个社员的私有财产,只在进行某几项农业工作(耕耘、播种、田间管理、收割)时共用劳动。”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即我们的互助组”。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亚洲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在中国“这处低级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在合作社中保证统一经营,保持仍然保留土地和基本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还是牲畜,农具入股”。
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共产党经常领导农民向过去的地主和富农反对合作化的破坏活动进行斗争。在合作化初期,禁止地主和富农加入合作社。只有在合作化运动获得胜利以后,才决定分别地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允许他们到合作社里进行劳动。在劳动中同工同酬。同时提出了把他们改造成为真正的劳动者的任务。”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有分别化”。
“中国农村的合作化是在国家工业化刚刚开始的情况下进行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同前面所说国家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的提法,互相打架。”
“但就是这种合作社,由于把农民的生产资料简单地集中在一起和实行了集体劳动,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一般都比单干户高。这证明社员有高度的劳动积极性,证明合作社比互助组优越,比单干户更优越。”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这又一次证明,列宁的把农民小商品生产引上社会主义轨道的合作社计划不仅适用于苏联,而且适用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第四节“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一、苏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成
“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日益成长的社会主义和已被推翻的,但在初期还有力量,在小商品生产中还有基础的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克服了。‘谁战胜谁’的问题,无论在城市或农村中都‘完全地、永远地’,有利于社会主义地解决了。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取得胜利而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说得太死,不合乎实际。”
“完成农业的集体化,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毛泽东为之打了“?”号。
“苏联的经济不再是多成份的了。”毛泽东为之的批注是“至少还有两种成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两种形式的公共财产,即属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劳动者,或者属于以集体农庄和其他合作社企业及合作组织为代表的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因此劳动产品也属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私有财产,它的主要部分属于资本家和地主,因此绝大部分劳动产品也属于资本家和地主。”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就是说,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
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和失业者的增加。”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资产阶级利用这一政权来维持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在城市和农村中都已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使生产力有了广阔的发展余地,为生产的不断迅速的扩大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显著的提高,提供了必要条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里连讲了‘两个不断’,但只讲量变,不讲部分质变”。
“在社会主义力量的成长中,就包含着克服这些困难的可能。”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社会主义的城市,从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帮助农村。”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不讲矛盾”。
“在几个五个计划期间,大量的领导干部从妇女中成长起来。在农村中,随着集体农庄的胜利,妇女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集体农庄消灭了先前存在于个体农民经济中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妇女可以同男子并肩前进,并在集体农庄的社会经济中占有光荣的地位。社会主义的胜利使一些有过封建残余和宗法制残余的民族边远地区中的妇女,摆脱了他们半奴隶状况。”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医生、教师、服务行业和邮政这类工作,尽可能都让妇女去做。”
“可是资本主义社会却被阶级的对抗和民族对抗弄得四分五裂,很不稳定;而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就没有阶级对抗和民族对抗,它的特点是团结一致,十分稳定。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在苏联的统治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各族人民的友谊、苏维埃爱国主义这些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赖以发挥的经济基础。而这些动力又反过来给予经济很大的影响,加速经济的发展。”
“在过渡时期,对剥削阶级的镇压——这和限制、排挤以及进而消灭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是相联系的——曾在国家的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主义胜利之后,这个职能消失了。但是,保卫国家不受资本主义侵略者及其代理人侵犯的职能却完全保存了下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国家的经济组织工作和文化教育活动愈益发展起来。国家保护和增加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任务大大加强了。国家保卫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法制,免受一切敌对分子的阴谋破坏,保障苏联公民的权利。”
上述的三处地方毛泽东曾为之表示了看法:一是“它的特点是团结一致,十分稳定。”打了“?”。二是毛泽东的批注是“否定社会矛盾是动力”。三是毛泽东针对“社会主义胜利之后,这个职能(指对剥削阶级的镇压)消失了。”的批注是“有问题”。
“于1936年,通过了新的苏联宪法,从立法上,把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基础巩固下来。”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有二,一是“最大的权利是管理国家”;二是“有权利,还有义务”。
二、各民族经济不平等的消灭。
三、苏联进入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
“要在经济方面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工业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只讲工业生产量不行,农业产量也要超过”。
“马克思主义这个工人阶级的革命世界化是正确的,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正确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样分割开来的提法,不对。”
“此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估计到俄国革命的教训,也估计到中国在人民革命胜利时期已经不是唯一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事实”。
“这一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伴随着阶级斗争进行的。中国的经验完全证实了列宁的原理:过渡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是阶级斗争另一种形式的继续,而决不是同阶级和平来代替阶级斗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资本家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的经验中一切有益的东西,都被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谁战胜谁’的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地解决了,剥削阶级正在彻底消灭。1957年,由于击溃了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在政治思想战线上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当时我们自己也只是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中国人民给自己提出了实行文化革命的任务。正在大力逐步扫除文盲。人民政权在扩大初等学校网,以便在最近12年内,实现初等普遍义务教育。”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两者都要努力做”。
第五节“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大生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的出发点。”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有些国家没有大生产”。
“不对停滞不前和保守思想进行坚决斗争,技术进步是不可能的。技术进步要求把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迅速而广泛适用到生产中去。”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赞成”。
“办法是用新部件替换机床和机器的旧部件,安装更完善的发动机和各种装备。”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为“这就是部分质变”。
“劳动者不是为剥削者工作,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工作,因此他们深切地关心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改进。”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个意思应当在前面写”。
“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进步使资本家发财致富,使失业人数增加,并使劳动者的状况恶化。”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赫鲁晓夫的提法和这不一样。”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
“在苏联,国家所有制的比重约占全部生产基金的91%。可见,苏联的绝大部分财富,即使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福利和文化的极重要的泉源,都是全体人民的财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账”。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财产。
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⑴以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这两种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⑵劳动者不受剥削,建立了同志式的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助的关系;⑶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有利于劳动者本身的产品分配。”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同斯大林的提法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全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产品也分为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同斯大林提法不同”。
“与愈来愈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高速度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余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在克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进程中所产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同二十大的提法不一致”。
“改进对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是一项重要的革命措施,它使工业在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大跃进。”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五、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
“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开始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所推动的社会原因才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产生他们所希望的结果。这是人类由必然的王国进入自由的王国的飞跃。”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恩格斯说‘开始’,说‘愈来愈大’,这就比较正确”。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使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成为客观必然性,因为不这样,对共产主义建设实行有计划的领导是不可想象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讲得太容易”。
“要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必须熟练地应用这些经济规律。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应用经济规律,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愈充分地认识经济规律,就愈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愈能有效地利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十分熟练地应用经济规律,必须学会全面地考虑这些规律在每个时期发生作用的具体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讲得还有点意思”。
六、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作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起作用的客观经济规律,是被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和利用的。经济政策的成功,首先决定于它反映了经济规律的要求的正确程度。”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好”。
“国家做为保卫社会主义国家,使其免遭资本主义阵营各国的帝国主义侵略的防御相关,做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阴谋复辟资本主义的保卫机关,是必要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正因为如此,现代修正主义分子所鼓吹的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缩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作用这样一条无政府主义的,机会主义的路线,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人民利益相敌对的。这种机会主义的路线,使劳动者失去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要工具,使社会主义各国在帝国主义面前解除了武装。”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不对”。
“即国家对经济的有计划的集中领导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结合。”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要社会主义经济顺利发展,就要时刻与国家机关和经济机关中各种官僚主义现象、同代替经济鼓励的革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不讲政治领导”。
第六节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原书第二十五章)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科学地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以空前的高速度不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可能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我们的高速度发展,也有此根据”。
“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前所有社会形态的特点则生产的不断地扩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难说”。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对以狭隘的消费观点对待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表现为:忽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否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必要性,主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必须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甚至主张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比生产资料的部门发展得更快。”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是对我们的并举方针的歪曲和攻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那种与私有制和竞争有关的‘营业秘密’,一切技术成就,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全民的财产,在适于采用它们的任何一个国民经济部门中都可以利用。”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不见得没有”。
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和劳动者福利的增长。
第七节 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原书第二十六章)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必然性。
“列宁在论证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必然性时指出:没有长期计划便不能领导经济,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任务就是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基本特点。
“保证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必要比例的先决条件”中,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首先“应加上发展的高速度”,同时对其他四个先决条件表示质疑。
“其次要求生产消费品的部门的增长能满足人民群众经常增长的需要。”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为“事实是长期不能满足”。
“规定工业和农业间的正确比例对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有极重要的意义。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比例一方面应当保证工业起主导作用,以便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用工业品供应农村;另一方面应当保证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生产发展,以便用必要数量的食物供应城市居民,用原料供应轻工业。”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如果制造一台机床的金属平均消耗量减少,那么机床制造业总的金属需要量就会减少,或者机床的产量就会增加,这就使冶金业和机器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他们的机器很笨重,以吨计算,消耗金属很多。”
“尽量使生产接近于原材料,接近于燃料和动力资料。以及工业品和农业品的消费地区。”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那就地取材”。
“必须考虑全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即全国一盘棋”。
“全国通盘有计划地配置工业,保证在以往落后的农业地区建立新城市和工业中心,使农业接近于工业,从而消灭城乡间的本质差别。”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我们注意了这个问题,到处动手办工业”。
“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的经济合作的有计划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国际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最合理地利用生产能力、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同时,还必须估计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世界体系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发展。”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为“不搞共产主义,是对的”。
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计划化。
“社会主义计划化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它要求经常总结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利用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但可能性并不是现实。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学会运用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必须制定最主要地反映这个规律要求的计划。”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并根据这种研究,来计划各个部门间和各企业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正确分配比例。”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提出了任务,就有事做了”。
“苏联的共产主义建设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践中,计划并不是经常都能充分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要求的。当违反了这些要求时,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就会显示它的威力,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比例失调,正常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遭到破坏。”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一是“他们这样来区别的”;二是“对”。
“计划机关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没有充分估计到保证完成计划任务所需的物力和财力的实际可能性,没有规定足够的原料、燃料和材料的储备;此外,还规定了规模庞大的建筑工程,这就在完成计划方面造成过度的紧张,使资金分散在诸多新开始的工程上,并降低了基本建设投资的效果。”毛泽东为之写了分别有针对性的批注:一是“我们在1956年春也列了这个问题”;二是“结果是大家都完成不好”。
“社会主义计划化要求深入研究并尽量利用国内外现代科学科技的成就,以保证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技术的迅速进步,工艺规程的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有计划的经济管理,是以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为依据的。这个原则的前提,就是集中的有计划的领导经济用充分发挥劳动群众的创造积极性结合,同地方经济机关、党组织、苏维埃机关、工会以及各个企业在制定计划和争取完成,超额完成计划方面的必要独立性和广泛主动性相结合。”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主义计划化具有实际的动员性质。计划指导着全国千百万人的劳动,给劳动群众指出明显的远景,鼓舞人民去创造劳动伟绩。”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工人,集体农庄庄员,工程技术人员,职员在生产会议上讨论企业计划。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找出了不少发展和改进生产的窍门。”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为“好”。
“制定计划只是计划工作的开始。列宁把俄国电气化计划称为党的第二纲领时强调说:‘这个纲领在每个工厂里,每个乡镇中天天都会改进、修改、完善和变更。’任何计划都要根据群众的经验,估计到计划执行的进程加以改变,使它完善,使它更加确切,因为任何计划都不能预见到潜藏在社会主义制度深处的一切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发现。”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可以,好,讲到问题”。
“群众积极参加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斗争,这是加快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速度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不对头”。
“也反对不考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可能而编制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计划。”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可以”。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官僚主义集中制毫无共同之处。计划领导的过分集中,不充分了解和考虑地方条件和可能性而企图由中央编制一个无所不包的计划,以及对待计划工作的狭隘本位主义,都会造成各种错误,束缚地方的主动性,妨碍地方资源和社会主义各部门、各单位所具有的巨大潜力获得最充分的利用,阻碍各地区的综合发展,阻碍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批评得好”。
“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的改组,在反对计划工作过分集中,发挥地方机关对充分利用苏联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主动性以及加强他们对这方面的关心,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这本书有个好处,把地方分权写进去了”。
“在远景计划主要任务在于:保证在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空话”。
“由该地国民经济委员会批准后生效”。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权在这里”。
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垄断化的企业和部门的内部竞争虽然受到限制,但随之而来的是否垄断组织之间,垄断化的企业和部门尚未垄断的企业和部门之间的竞争急剧尖锐化。资本主义国家想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和消除生产过渡投机的一切企图必然遭到破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观点”。
第八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原书第二十七章)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和性质
这就是说,生产工的报酬也不可能一样,而应当符合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个原则对”。
“失业的消灭、工人不想明天的懒得理的消除,农村贫困的消灭是苏联人民的伟大成就。”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建成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条件。列宁写道:‘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社会主义消灭了资本主义所具有的阻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阻碍。社会主义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造成了客观必然性和可能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可以”。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生产不断高涨和劳动随物质福利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农业中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还可以为工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工作腾出相当大数量的有劳动能力人口。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生产不断高涨的重要的基本的泉源。”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为建设新企业,扩大固定基金、改进生产技术、创造日益扩大的积累资金的泉源。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社会主义在国际舞台上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竞赛中获得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可以这样讲”。
“提高劳动的技术装备,发展技术,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决定性的意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里说靠技术设备的发展”。
“利用各种与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竞赛有关的物质刺激和社会刺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的和最重要的条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同上面说法互相矛盾”。
“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决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经济因素日益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三、劳动技术装备的提高。
“劳动的技术装备愈多,生产资料生产的愈发达,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就愈高。”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决议:‘为了保证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和改善劳动条件,应急剧提高各种工作的机械化速度,在工业中大规模地实行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应是有阶段、有序地提高”。
四、社会劳动资源的利用,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提高。
“苏联国民经济中的工人和职员数目1928年底为1080万人,1932年底为2280万人,1937年底为2700万人,1940的底为3150万人,1957年底为5270万人。”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我国1950~1957年,每年增加职工一百万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所需的劳动力是有计划地依靠有组织的招收,有组织的训练劳动力来保证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1958年我们招工过多,主要是对县级没有控制。”
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分工。
“必须在经济上把专业化、生产协作化和生产配置最正确地结合起来。”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六、社会主义的劳动协作。
“社会主义的劳动协作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的协作强大得不可比拟的劳动生产力。”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为“只是相对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大发展劳动协作的范围,使人们的共同劳动能达到资本主义所远远不能达到的规模。这表现在工业和农业中的生产积累达到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程度,表现在实现国民经济的重大措施和更广泛地利用综合生产的优点上。”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有二:一是“不掌握材料,不叙述历史,只有逻辑推论”;二是“都是可以比的”。
“社会主义的协作有着与以前一切社会形式第一年根本不同的新的劳动纪律。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是靠饥饿维持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由于所有制不同”。
“以社会主义劳动态度的精神教育劳动者,不断与破坏劳动纪律的人作斗争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领导人员的威信取决于他们联系群众的程度,取决于人民对他们的信任。”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七、劳动的物质刺激,社会主义竞赛。
“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物质福利的目的,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的取之不尽的泉源。”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
“社会主义竞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动力。”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究竟什么是动力,前后说法不一”。
“社会主义竞赛的原则是:先进者给予落后者以同志的帮助,从而达到普遍的提高。”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城市和乡村中的社会主义竞赛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动力。”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可以讲”。
八、苏联国民经济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
“以工的自觉纪律和同志式的合作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组织,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改进劳动组织,克服停滞现象,加强纪律,整顿生产秩序,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是讲政治,但只讲结果,不讲方法,不讲如何达到”。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广泛展开社会主义竞赛,竭力支持先进者和革新者的创举,坚定不移地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先进者的成就成为群众的财富。”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像也是讲政治”。
第九节“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
(原书第二十八章)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农产品的集体农民个人所有制,这些农产品一部分是他们按照自己在集体农庄公共经济所做的劳动日获得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表明“这是基本部分”。“另一部分是他们在个人事业中生产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表明“这是小部分”。“而大部分卖给国家组织和合作社组织,或在集体农庄市场上出售”。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它们还不能是大部分”。
“国营企业生产的、集体农庄和庄员所购买的工业品、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品,也是商品。”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称“不同于斯大林的提法”。
“这些生产资料一部分由国家机关卖给集体农庄、庄员、工业合作社,因此也就从国家财产变成合作社集体农庄财产或庄员的个人财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没有区别卖给集体和个人的不同部分”。这两部分都出卖了所有权。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资料也是通过买卖方式从某一国营企业转入另一国营企业,它们也是商品。”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不出卖所有权,而出卖使用权”。
“社会主义社会中工的劳动性质发生了变化。前面已经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从强制的重复变为光荣的事情。”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剥削者不可能把劳动看成光荣的事情”。
“第二,生产资料在国营企业内部进行的商品流通基本上是按照物质和技术供应计划,这是与消费品不同的,消费品是自由买卖的对象。”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称“即调拨”。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此外,庄员也在具有从属意的个人事业中进行劳动。”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创造使用价值和提高产品质量都有独立的极重要的意义,因为生产的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即不为剥削者提供剩余劳动”。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也会产生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难道会不产生吗?”
“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量。”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因此需要机械化”。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根据管理的经济条件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的要求,定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的计划,规定各企业的劳动和材料消耗定额。”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靠这两条”。
“根据先进企业的经验定出先进的劳动和材料消耗定额,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计划去影响社会必要时间量的重要手段。先进定额具有巨大的动员作用,因为它激发经济领导者和劳动群众去寻找窍门,使生产合理化,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当先进定额被生产极大部分与产品的大多数企业达到后,它就开始同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一致,不再是先进定额。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中,先进企业在不断降低生产产品的劳动消耗量。根据先进企业的经验,又规定新的先进的劳动消耗定额,而是这种定额的实现又引起社会必要时间的减少。”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段好”。
“社会主义经济没有所谓‘营业秘密’。这就为那些个别劳动消耗量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的落后企业采用先进企业的技术成就创造了有利条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必要保守‘营业秘密’。”
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及其职能。
“货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必要性是由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存在决定的。列宁说,‘还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前,社会主义者就说过,货币是不能一下子就废除的……要消灭货币,需要很多技术上的成就,而困难得多和重要的多的是组织上的成就。’要消灭货币,必须建立亿万人的产品的分配组织,——这是很多年的事情。”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没提产品丰富”。
“苏联货币的稳定性不仅由黄金储备来保证而且首先是由集中在国家手中的,按固定计划价格投入商品流转中的大量商品来保证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物质保证”。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的性质。
“既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价值规律也就继续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应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来进行。”
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段主旨好”。
“例如国家利用适当的价格政策,把一些部门创造的收入的一部分,用来迅速发展另一些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部门。”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没举例”。
“国家规定个人消费品的价格时,不仅估计到价值,并且还估计到供应关系。忽视供求的状况就会使价格过高的商品的需求锐减,使价格过低的商品的需求人为地增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赞成”。
“例如对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规定的有经济根据的价格,促进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增加。相反地,马铃薯、蔬菜、奶类、肉类和谷物过低的收购价格和采购价格。在某一时期曾经阻碍了这些产品的生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个‘物质刺激’不反对”。
“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生产领域中是通过经济核算制表现出来的。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并善于利用它,有助于经济工作人员合理地领导生产,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发现和利用潜力来提高产量。”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这样就有奔头了,好。”
“由于掌握了价值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就不会带来像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危机的那种毁灭性后果。”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夸大了”。
第十节“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原书第二十九章)
一、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马克思根据物质生产在分配和消费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指出,在开始分配消费品以前,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扣除用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扣除设立预防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等等。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这几部分是经济上所必要的,因为生产不更新不扩大,就无法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社会总产品中的消费品部分应该首先用来设立各种社会基金;不属于生产耗费的一般管理费用;满足如建立学校,保健机关等共同需要的基金;没有劳动力者的补助基金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补充了“包括行政、国防费用”。
恩格斯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时写道:“分配既然完全由经济情况来决定,那它就由生产的利益来调节,而能使社会全体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表现自己能力的分配方式,就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就符合于这一要求。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和“给他工作”。
“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分配消费品,只能根据每个社会成员在国民经济中所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可以”。
“这就刺激劳动者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根本上靠生产的发展”。
“消除这种悬殊现象的办法,就是提高低薪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福利的条件下,来消除某些范围的工的劳动报酬不适当的过高现象。”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我们是工资高的不降不增。”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
毛泽东在为之写的批注中指出“社会文化基金”是“文字不清楚”。
“工资基金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年、月等)内给整个国民经济,给各个部门和企业有计划地规定的按劳分配的货币总额。每一时期的工资基金量决定于生产力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已达到的发展水平。”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对”。
“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的完善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产品中用来进一步扩大生产的部分以及用于消费的部分也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愈高、工资的水平也愈高。但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应当超过工资的增长。”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三、工资形式,劳动定额和工资等级制。
“社会主义经营方法要求以先进的、有技术根据的工作定额为准绳,这种定额的水平介于基本工人群众在生产中已经达到的定额和优秀的生产革新者、先进的企业达到的定额之间。资本主义的工作定额必然造成过高的劳动程度,与此相反,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工作定额既是先进的,又是全体工完全能够完成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称“平均先进定额”。
“社会主义社会和劳动群众的利益要求实行先进的、有技术根据的定额,这种定额与生产技术的现有水平相适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强大因素。技术和生产组织的不断改进,要求定期审查工作定额,把它提高。在拟定有技术根据的工作定额时,必须全面地研究和利用先进企业、先进生产者和生产革新者采用比较先进的工作方法的经验,使这种经验成为所有企业、所有男女工人的财富。”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称“他们的大工厂,推行先进经验,可不容易。”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实际工资的不断增长。
“在苏维埃政权年代时,城市和市镇的住宅总面积增加了3倍。有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发展住宅建议问题’的决议(1957年7月31日)提出了一项巨大的任务:要在今后10~12年内,消灭劳动者住宅不足的状况,在这一时期,集体农庄庄员和农村知识分子将自力建筑住房400万所。这个计划正在顺利实现中。”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称“还是集体建筑好”。
“1956年苏联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工人的实际收入,按每一个就业的人平均计算,比1913年增加了2.4倍;如果把消灭失业的因素计算在内,则增加了2.7倍;如果把缩短工作日的因素计算在内,即按每一个工时计算,则增加了3.6倍。”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可能是因为就业人员增多了?”
第十一节“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
(原书第三十章)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赢利。
“把个别企业的利益与全国的利益对立起来,从而给国家带来损失,这就歪曲了作为服从全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经营核算的经济核算的基本实质。可见,经济核算的方法与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下使用的那种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营方法根本不同。”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两种制度的经营方法虽然不同,但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算账,不计盈利。”
“国营企业的经济核算是建立在国家和国家机关对社会主义企业的领导同每个企业经济上、业务上的独立性基础上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指出是“相对的独立性。”
“为了消除在企业经济问题上的过分集中的现象,加强企业的主动精神,企业在经济上业务上的独立性正在日益加强,企业经理在计划工作和基本建设上,在购买和销售物资上,在财务、人员编制和工资处理上的权限也随之扩大。”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提出“有多大?”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基金及其范围和使用效果。
“企业的固定生产基金包括劳动资料:厂房、营造物、机器、耐用的工具和器材运输工具。”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提出“工具”。
“企业的流动生产基金:包括原料、材料、燃料、半成品和其他劳动对象。”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提出“对象”。
“固定基金的利用范围和程度是决定产品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提出“利用率”。
“技术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固定基金要经常更新,其技术要完善,要现代化。”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指出更新应包括:“大的、小的、局部的更新。”
“工业企业的一部分折旧基金(其数量由国家规定)有计划地用来补偿退出生产的固定基金,另一部分由企业支配,作为现有固定基金的大修理费用。”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还提出“换机器,还有中小修。”
“经济核算能使现有设备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又能刺激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的经济效果。”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赞成革新”。
“在基本建设中,巩固经济核算制,缩短建设期限,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具有巨大的意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不能说成不许搞中小企业”。
“减少单位产品的基本建设投资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这就要求在最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建设新的企业。”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改变设计,由不先进到先进”。
“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取决于:第一,这些资金处于生产领域,即以生产储备、半成品的形态,处于没有完成的生产中的生产时间;第二,这些资金处于流通领域(表现为待销产品的储备等等)的时间。”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指出是“时间愈短愈好”。
“要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就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并要经常反对过多地(超定额地)储备原料、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指出是“过少不好,我们过去曾因‘库空如洗,市场紧张’,引起两次所谓反‘冒进’。”
三、国营企业间的商品流通。
四、产品成本。
“群众积极参加国民经济中的节约运动,对降低成本具有重大的意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指出是“对”。
五、国营企业的纯收入,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国营企业的纯收入(利润)当中,归企业自行支配的部分不断增加。这样,企业纯收入(利润)在该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流动资金、保证基本建设资金),改进生产,鼓励企业工,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意义越来越大。这就使企业及其全体工从物质上更加关心经济而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生产的赢利。”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指出:“这种办法会造成苦乐不均,企业在这方面的权限不能太大。”
六、国营企业中的价格。
“纯收入是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各物质生产部门中创造的。但是,国家以‘周转税’形式提出的那一部分集中的纯收入。主要是由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缴入预算的。同时,重工业和农业所创造的很大一部分集中的纯收入,也通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燃料、原料)的价格的调整,先转入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然后再从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以‘周转税’的形式缴给国家。例如,重工业创造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低于价值,它不包括重工业所创造的一部分纯收入。既然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按这种比较低的价格买得生产资料,那么有一部分纯收入就从重工业转入轻工业和食品工业,而在消费品的价格中得到实现。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国民经济部门采用的生产资料价格比较低,这就相应地降低了这些部门的产品成本。”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值得研究”。
“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增长和完善,产品的社会必要消耗的减少,是降低批发价格的基础。降低批发价格又是降低成本的因素。”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原则对”。
第十二节“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
(原书第三十一章)
一、社会主义农业体系的特点和优越性。
“在集体农庄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营机器拖拉机站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它在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一定阶段下,曾经为集体农庄服务。”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新版把这几句删掉了,历史作用也不写了。”
“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是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主义公有化水平。”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这不同于工业”。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发展农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农业生产力的巨大高潮和技术进步的决定条件,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在社会主义农业中,建立了机器体系的基础,因此可以按照农业生产的特点,用机械化劳动逐渐地代替人工劳动。”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称“必要的”。
“1954~1957年四年间的商品谷物平均年产量,比1910~1913年四年间的平均年产量增加了1.4倍,其中小麦增加3.3倍,籽棉商品产量增加5.1倍。甜菜增加1.6倍,向日葵增加4.1倍,马铃薯增加1.4倍,蔬菜增加5.1倍。1957年肉类商品产量比1913年增加1倍,奶类和各种毛产品增加2倍以上。”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增加比例不高”。
“这些新开垦的土地面积,超过法国、意大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荷兰、西班牙、瑞典等九个欧洲国家的谷物播种面积的总和。”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这些国家的农业,经营细致得多”。
“为了集体农庄和庄员更加从物质上关心生产成果,各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和采购价格都大大提高了,农业税率降低了。”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有此必要”。
二、农业劳动组合的公共经济、公积金、劳动日和劳动报酬。
“1957年,集体农庄有一半以上利用了电力,40%的集体农庄有自己的电站或者可以利用国营电站。”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称作“大事”。
“只是在1954~1957年间,苏维埃国家为了对农业进行技术装备(修建厂房和营造物,支付拖拉机,各种机器和设备的费用),就用了754亿卢布,也就是说,比第二、三、四各五年计划和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所用的总和,还多100亿卢布(按可比价格计算)。”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指出“这是赫鲁晓夫的办法”。
“可见,集体农庄的公积金实际上是由全体人民的劳动建立的,按其性质来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集体农庄的公积金,主要是靠庄员的劳动,为什么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
“1953年,在集体农庄工作的专家只有18500人,而到1957年年底,受过高等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专家已超过15万人。许多集体农庄主席都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集体农庄有几十万富有经验的,在训练班,普通学校和专门学校受过良好训练的田间工作队长、农场主任以及其他集体农庄生产的组织者。”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这里写的这个大变化,说明斯大林不太注意农村,后来比较注意抓农业。”
“苏维埃国家拨出大量资金来经营机器拖拉机站,但机器拖拉机站在集体农庄进行工作而获得的实物报酬抵不上开支,双重领导妨碍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实现,妨碍了集体农庄庄员在管理公共经济方面发挥创造主动精神。”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什么开支?租金很高,为什么还不能抵偿开支?”
“技术修配站的任务是,修理拖拉机及其他机器,对集体农庄进行技术服务,向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出售新机器、零件、石油成品、肥料及其他生产上使用的商品,出赁集体农庄所没有的机器,根据和集体农庄订立的合同,完成各种专门工作,帮助集体农庄推广新技术、保养和使用机器拖拉机以及提高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技术修配站的工作是根据经济核算进行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同时做生意”。
“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和集体农庄物质技术的巩固,就其社会经济意义来说,是使集体农庄制度进一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巨大的,特别重要的革命措施。”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他们做这样的估价!”
“用劳动日来计算的。在不太复杂的田间工作上,完成一天的工作定额,评为一个劳动日。”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即中等的”。
“集体农庄不仅用实物而且用货币支配劳动日的报酬。许多集体农庄都有完全改用货币支付劳动报酬的经验,规定了用货币计算工作定额的办法。”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这办法比较好些,比较进步些。”
“为了使庄员从物质上更加关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个很重要的刺激力量不是规定一年内固定的有保证的劳动报酬,以及每月按照在公共经济中完成的全部劳动日预付工资(实物和现金)。为了这个目的,集体农庄设立了流动货币基金和实物基金。”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是否相当于固定工分值?”
三、集体农庄的经济核算,集体农庄的产品成本。
“反对各种浪费和非生产性开支,妥善地组织财务、计算和报表工作,——这就是正确领导集体农庄公共经济的发展,使其进一步高潮的必要条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只能反对那些不必要的非生产的开支,不能根本反对这类开支。”
“集体农庄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量或社会生产费用的数量,决定于体现在这些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耗费的总量。”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两者不是一个东西吗?”
“采取这种方法来计算集体农庄的产品成本,就有可能在各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差别很大的情况下,避免人为地提高先进集体农庄的成本和降低落后集体农庄的成本。”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要研究这个问题”。
四、集体农庄的商品产品和它的销售形式。
“国家采购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主要农产品的计划规定的期限较长(5~7倍),并且年度计划要根据每年的条件和各种作物的产量加以修订。”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值得注意”。
“社会主义国家在采购农产品方面的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彻底实现使各社会主义企业和每个工从物质上关心在单位产品的人力和物力消耗最少的条件下,增加农产品生产的原则。同时,正确利用价值规律也有重大的意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有二,一是“计划第一”;二是“合同就是计划”。
“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的比例关系,在城乡经济关系方面,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为了工农业的社会主义再生产正常进行,重要的是要使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水平能够保证一定的积累额,即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的赢利额。”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好”。
“在确定新的统一的采购价格时,苏维埃国家考虑到补偿集体农庄的消耗,并且也从必须建立扩大生产用的农庄积累。”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比较好”。
“确定采购价格的水平,必须以多年的平均产量资料为依据。价格应该是稳定的,在正常的年景下,价格不应变动。同时,价格还必须是可以变动的,即在丰收和歉收的情况下,可以增减。”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和我们不同”。
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级差地租。
“集体农庄的级差地租是实物形式或货币形式的补充的纯收入,得到这种收入的是土地较肥沃,位置较方便或土地利用效率较高的集体农庄,而不是土地较差,位置较偏僻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的集体农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说:“自然条件可因经济发展而变化”。
六、集体农庄的产品和收入的分配,集体农民福利的增长。
“集体农庄把一部分农产品和畜产品按计划采购价格卖给国家。集体农庄以货币收入的一部分归还国家贷款和支付贷款利息。它们还要缴纳一笔为数不大的所得税和缴纳财产保险费。”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我们没有这些税”。
“由于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机器,备用零件和燃料等都卖给集体农庄,用于这些目的的公积金提成就是具有主要意义。这就能使公共经济更快地发展,全部生产过程机械化,开展建设。公共经济的增长使庄员每一劳动日得更高的报酬,增加公共消费基金。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是“对”。
第十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
(原书第三十二章)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的性质和形式。
二、人民消费品商业的形式。
“在苏联,经营人民消费品的商业有下列形式:⑴国营商业;⑵合作社商业;⑶集体农庄商业。”“在苏联,1957年,国营零售商业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总额(包括集体农庄商业在内)的65%。它主要为城市和工业区的居民服务。”“合作社商业主要由消费合作社的商业企业经营。……1957年,合作社商业占零售商品流转总额的29%。”“1957年,集体农庄商业的比重约占零售流转总额的6%,而按食品来说,占10%。”所以,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他们是国营、合作社营两套系统。我们实际上是一套,即合作社商业并入国营商业。这不仅好办事,而且比较节省。”
“公共监督对于改善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和公共饮食业企业的工作,具有很大意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我们对商业的监督,主要靠党的领导、政治挂帅、群众监督这一套。”
三、商业在实现生产和人民消费之间的联系中的作用。
四、国营商业和合作社营商业的价格和流通费用。
“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苏联流通费用的水平,即流通费用与商品流转额的对比,要比资本主义国家低好几倍。苏维埃商业不须支出占资本主义流通费用极大部分的巨额非生产费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流通过程是有计划的,生产是由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作后盾的。这一切就使苏联能比资产阶级国家大大缩短流通时间;减少商品从生产地点到达消费者手里所通过的环节。苏联的商品流转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这就节约了大批资金。”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一是“如不必要的周转环节,广告费等等。”二是“一年多少次?”
“经济核算要求商业组织的工作能在严格遵守规定价格的条件下获得赢利,也就是纯收入(利润)。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纯收入和资本主义的商业利润根本不同,它是由不受剥削的劳动创造的:第一,是商业工作人员的劳动,因为他们的劳动是物质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所以创造了价值;第二,是社会主义生产人员的劳动,因为商业加价的一部分来自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价值。这种收入用于全国性的需要(缴入预算),增加商业组织的资金,扩大商业网,改善苏维埃商业工作人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指出:“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所必要的劳动,没有他们的劳动,生产就不能转化为消费,包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
第十四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
信用和货币流通”(原书第三十三章)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财政。
“财政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财政体系依靠工农业产品的增长和商品流转的扩大。同时,财政对于生产和商品流转的发展,也给以积极的影响。”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商品流转,就是产品进入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就是我们的所说的经济。”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预算。
“预算的支出部分就是国家的拨款,这种拨款不用归还。这些款项主要用于:⑴发展国民经济;⑵社会文化措施;⑶供给国家管理机关的经费;⑷保证国防力量。苏联国家预算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国民经济拨款和社会文化事业。战争时期,苏联国家预算的全部支出,有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这些方面。”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应有“管理费”,即“社会文化措施”后的补充。
“从这一点出发,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实行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紧缩其开支的方针。”
“一部分预算资金用来巩固国防。苏联一贯执行和平政策,军事开支在预算中只占一小部分。”
毛泽东为次写的批注中说,“精兵简政”。
“苏联的国家预算收入总额 :1940年—1802亿卢布,1950年—4228亿卢布,1955年—5643亿卢布,1956年—5859亿卢布,1957年—6269亿卢布。预算支出总额,1940年—1744亿卢布,1950年—4132亿卢布,1955年—5395亿卢布,1956年—5635亿卢布,1957年—6073亿卢布,1957年的预算收入比支出多196亿卢布。”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我们过去多年中,曾经发生结余过多了也不好的问题。”
“国营社会保险资金的收入部分和支出部分都列入国家预算,由工会支配。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不断迅速增加。1957年,在苏联,这项支出的总数比1940年高7倍多。”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这笔费用列入预算好些。”
“国营人身保险是劳动者在遇到不幸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教养人死亡时得到物质保证的形式之一。”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公社办起来了,就保险了。”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信用。
“工资基金随着产品的销售而不断积累起来,但工资通常是一月支付两次。”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这个办法,可以免于冲击市场。”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银行。
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第十五节“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
(原书第三十四章)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在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被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体现着转移到产品上的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包括原料”。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财富,社会总产品的成本。
四、社会生产两个部类之间的对比。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这一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并不排斥下列情况:在别时期,为了提高落后的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部门,消除它们的落后现象和克服因此而造成的局部比例失调现象,加速这些部门的发展在实际上可能是必要的和适当的。”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一是“他们作的这个补充,看来不加不行。”二是“是局部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农业、轻工业是长期落后的。”
“今后也必须坚定沿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前进,沿着这条已经为苏联的全部发展进程所检验过的道路前进。当然,决不能将事情弄到荒谬的地步,以至忽视轻工业而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如果这样,将必然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困难,妨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必须合理地分配投资,使重工业和轻工业不论何时都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这里只讲了重工业和轻工业,没有讲工业和农业也要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一部分应当用来补偿第二部类各部门中部分或全部消耗掉的劳动资料,恢复已消耗的原料、燃料及其他材料的储备,以及增加这个部类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资料和原料、燃料、材料的储备。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品,一部分通过商业网同第一部类工的工业产品相交换。第二部类各部门的生产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速度,首先取决于它从第一部类得到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这就决定第一部类对第二部类起着主导的作用。”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没问题”。
“另一方面,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品数量,必须满足两个部类原有的和新参加生产的工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工的经常增长的需要。每个时期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有一部分用来增加各种后备。”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好讲,难做”。
五、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一切生产部门采用最新技术”。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是:“一切部门都用最新技术,好不容易。”
六、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分配,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
“由此可见,国家集中的纯收入总额所体现的,是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和集体农民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前一个一部分是绝大部分。后一个一部分,恐怕是一大部分。”
“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国防需要。在帝国主义侵略者武装进攻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危险存在的情况下,加强这些国家的国防力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国防费用放在消费部分,还是积累部分。”
“苏联劳动者从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中得到将近四分之三的国民收入,用来满足自己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其余部分的国民收入则归国家、集体农庄和合作组织支配,用作社会主义积累和满足其他全国性需要和社会需要。”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要求:“对照下我国的情况”。
七、社会主义积累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积累和消费。
“随着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随社会主义积累的增长而增加,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现象消灭,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得到合理的使用。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的实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充分就业和人民福利的不断增长,使人口总数迅速增加。”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有二:一“就是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事做。”二“总要有个限度,要有计划。”
“最近时期,苏联人口每年增加300万人以上。1957年苏联的人口死亡率比1940年降低了1/2强,比1913年降低了3/4。苏联的人口死亡率低于美国、英国和法国。”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老头子太多了,不好。”
第十六节“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
(原书第三十五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在部类和部门间、地区间和职业间的专业化的情况下,与阶级差别,与城乡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与社会成员经常被固定于某种职业有一定关系的旧的分工将会消失。”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将来怎么办?”
“但在没有创造出这些条件以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仍然是迫切需要的,国家的一切职能都要存在,而组织经济的职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和国家的经济作用的削弱,会给共产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国家消亡,需要有一个国际条件。人家有国家机器,你没有,很危险。”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未消除前,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将始终不渝地执行和平政策,同时做好一切准备,以便击退外来敌人的任何侵犯。这就需要全力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以保证国家的国防力量。”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对“同时做好一切准备”格外赞赏,称之为“对”。
“从生产资料的两种形式的公有制过渡到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过渡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都将是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深刻的质变。”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这不是革命吗?”
二、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
“提高生产能力的方法,是兴建以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企业,为现有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以生产能力更高的新设备更新旧生产能力,实现设备的现代化,以及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的机器和机械。”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必须有这一句”和“永远如此”。
三、共产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的建立。
四、集体农庄制度向共产主义发展。消灭城市和乡村间的本质差别。
“改组机器拖拉机站并在集体农庄内建立它们自己的大机器生产的物质生产基础,是使集体农庄制度在逐渐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使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以及消灭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之间的阶级差别决定性措施。”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指出:“不讲集体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把现代农业技术和集体农庄庄员,熟练的机务人员、农艺师、畜牧技师的劳动力结合到统一的集体经济里,这就意味着集体农庄庄员的劳动更加接近产业工人的劳动,变成一种工业化劳动。”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即农业生产的工厂化”。
“另外,在各集体农庄内部,并不是一切农业生产过程全部公有化了。集体农户的个人副业在畜产品、马铃薯和蔬菜的生产中以及在果园业中,还占有显著的地位。”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今后是否显著,要看看。”
四、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的途径。
“当工人把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而庄员提高到农艺师的水平时,就会使劳动生产率达到能保证一切物质资料十分丰富的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新高潮。”毛泽东为此写的批注中说:“有问题。只提文化技术水平,不提思想政治觉悟。”
五、向“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过渡。
“但是不应忘记: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意识中的资产阶级残余还远未消除。”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好”。
“因此,必须克服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必须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和共产主义觉悟。在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中,反对对待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公共财产的旧态度的残余,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旧生活和旧道德的残余,反对宗教偏见的斗争,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为之克服这一切资本主义残余,必须在群众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教育工作,对全体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称赞为:“好”。
第十七节“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原书第三十六章)
一、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间的新型的经济关系。
“因此,在社会主义阵营,没有也不可能有经济扩张、不等价交换、竞争、强国剥削和奴役弱国等。”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事实上有”。
“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多方面的合作,以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互助为基础,它胜利的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事实上也是没有做到”。
“在资本主义阵营中,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建立在弱肉强食的基础上,这种关系首先反映着双方的力量对比,并以保持不发达国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落后状态为目的;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关系,则以全面互助和把不发达国家一直提高到先进国家水平为特征。”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有的国家革命那末久了,经济上一直很落后。”
“过去,在这方面,虽然有过某些错误和缺点,但现在已经顺利地克服和消除了。在加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合作的过程中,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也就发展和壮大了起来。”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有问题”。
二、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经济合作的计划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到发展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期间,它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长期贸易协定。”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对中国的写法,同前面写别的国家有点不同。”
“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的发展,以它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完全独立和自主为特点。”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赞成”。
“在农业方面,苏联和保加利亚达成协议,认为有必要增加保加利亚的葡萄、水果、蔬菜和这类产品的加工品的生产,并根据互利原则,扩大上述产品对苏联的输出;而苏联则向保加利亚输出粮食和棉花。”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保加利亚有百万人口,总要搞点粮食吧!”
三、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经济合作的形式。
“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苏联和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或者由国家严格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称:“说我国的对外贸易是严格管制,完全不对。”
“每个国家都输入它所必需的商品,并输出其他国家需要的商品,同时没有一个参与国强迫对方接受它所不要的商品,而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市场是屡见不鲜的。”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事实上有卖肉带骨头的贸易,这是一种政治性的贸易。”
“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是稳定的。这种价格是在完全遵守互利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双方的自愿协商原则的基础上,因此不会有任何的歧视和不等价。”毛泽东对所谓的“完全遵守互利原则”和“平等双方的自愿协商”分别表示存“?”并在为之批注中说:“不会有任何的歧视和不等价交换”明确表示说:“不是那么一回事”。
“1957年,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贸易,在各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如下:波兰占61%,捷克斯洛伐克65%,罗马尼亚占74%,匈牙利占79%,保加利亚占85%%,阿尔巴利亚占96%,德意志民主共国占73%。”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波兰同资本主义世界联系较多。”
四、两个世界体系的经济竞赛。
“社会主义国家具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在经济方面,即按人口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指出:“没讲时间”。
“社会主义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基于平等互利原则所建立的经济联系的发展,将帮助不发达国家摆脱落后状态,使它们在同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中能够处于比较独立的地位。”毛泽东为之写的批注中说,“这个道理讲得对”。
“三十六章,除少数地方外,一般还好,讲得不错。”这是毛泽东对“三十六章”的总体评价。
第十八节 “结束语”
(已在上述中介绍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