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学院社联及社团发展问题调查报告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崔龙振
摘要:今我校正在加紧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社联及社团成为实施这一计划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它们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及社团发展问题关系到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其影响极为广泛,如何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大胆的承认问题——认真的分析问题——创造条件解决问题——大胆预测问题进而为前进指明方向,成为一切关心社团及社联发展的人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茂名学院 社团 社联 发展问题 调查报告
前言
本学年论文,笔者本欲拿寒假时的习作应付了事,不料一件件学术腐败案件接连发生;《高校成职务犯罪新高发区 一批校官倒在“净土”》这篇报道中的“权力过大,制约过小,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像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1)更是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共鸣;再加上导师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望,使笔者不得不从那些抽象虚无的研究视角中转移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上,重新思考了选题问题。
笔者经再三权衡,终定题为《茂名学院社团及社联发展问题调查报告》。
一、社团及社联发展问题的严重性
(一)地位重要
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广义的社团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重大的革命和改革都是从最初的小组织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着“党”、“会”等秘密组织,它们曾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封建王朝的后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大学和大学生从一诞生就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学生社团自然是无法摆脱要与整个中国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的命运。无论是在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潮中,还是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无论是在重大胜利的岁月,还是在国家尊严受到侮辱的时分,都活跃着这样一个组织——学生社团。从周恩来同学的觉悟社,到毛泽东同志的新民学会,曾经多少学生社团里的佼佼者成为日后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风云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旧式大学进行了长达17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社联及社团发展问题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其次还在于其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大学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联合会作为加强社团间联系,促进各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部门,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
(二)问题严重
在各种合力的影响下,茂名学院社团工作迅速开创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好局面。但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调查显示,我校社团建设存在一些诸如“组织关系混乱”、“资金匮乏”、“定位失误”、“干部素质不高”、“制度不完善”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同学们中间流行着的“学生干部腐败”这种说法,极大的损害了社团及社联的形象,而我们这些组织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由此引起的种种猜疑与不满更是加重了“流言”的长期盛行。
再比如我校社团严重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问题。潘老师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用了很精辟的一个字形容了我们学校社团活动热闹背后的凄凉——“俗”!可谓掷地有声,一语中的!虽然我校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但是“文理沟通”的道理已经为实践证明了其在培养人才上的强大作用,况且我校也有文法学院等文科院系。在2007年下发的《茂名学院2006─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也明确写道:“通过短、中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统一,健康、文明、高雅、向上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2)因此如何调高我们学校社团活动的人文精神,成为社团及社联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三)态度多元
面对社联及社团取得的重大成绩与同时存在的严重问题,同学们、学生干部们、指导老师们、领导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导致对处理此类问题的积极性有着重大差异,对改革社联与社团的建议存在着重大分歧。
1、为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积极投身于社团工作的同学
这类同学往往对这个社会的现实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某些问题往往也能指明其要害之处,但他们不是抱着改造社会、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以一种学习者的视角,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人事,奋力投身于这种“技巧”性的人际关系的训练中。他们从一开始就备受青睐,官运可谓平步青云。他们因其思想上的保守性,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仅不会主动改革,而且会想方设法加以阻挠。
2、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想在社团及社联有所施展的同学
这类同学也是很优秀的,往往表现出一股“冲劲”,但迎接他们的总是这狭窄的三条道路:一是,由于自己不妥协的态度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不能为许多人所理解,走向了被遗弃的道路,成为了被“边缘化”群体中的一员;一是,自以为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策略,他们先是在某些方面与一些干部达成妥协,期望有朝一日“高升”之后再行改革之事,他们说:“我这是一种斗争策略,不是同流合污,等我掌握了权力……”一些同学也极力推崇他们的这种做法,可当同学们把他们抬进了“官轿”,才发现他们已不愿也不可能愿意做任何改革之事了;最后一条是态度的彻底转变者,他们没有第二种同学经历的漫长历程,当他们遇到一些挫折再受到师兄师姐的所谓“点拨”之后,完全走上了背叛自己原有理想抱负的道路,美名其曰:“看透现实”,“识时务者为俊杰”。
3、锤炼专业技能,舒展兴趣爱好,抒发公益爱心的同学
这类同学有自己的追求,对社团事物不是特别关心,但也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只想做一名普通的会员,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或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偶然有一些牢骚也都是些不管大局的问题。这类同学在会员中的比例非常大,调查显示有40.2%的“90后”希望成为一名普通民众,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窥见出一些端倪来。
4、消极对待社联及社团发展的同学
这类同学一部分是有自己的理想坚守(如考研等),对社团活动没有太大兴趣,专注做自己的事;一部分同学有一种玩世的心态,追求的是自我的享乐,对一些事也是漠不关心的;另外一些同学则有一种宗教的情怀,一种超越的出世精神,他们经常内视自己,追求明心见性,他们对人生、对世界有一种有别于我们常人的认识,对很多同学苦苦追求的东西笑而视之。当然,这几种同学毕竟是我们学校中的少数。
5、坚守自身品格并积极参与改造社团及社联工作的同学
这类同学有的是从大一开始就不为组织所认可,有的是从第二类同学中的第一条道路上分化出来的能够“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同学,还有的是认识到以前自己的错误,思想实现转变的同学。他们没有抱怨“生不逢时”,没有抒发“壮志难酬”,没有祈求宗教的宁静,也没有回归田园的风情,而是继续以一个战斗者的姿态,自下而上的从一点一滴中推动改革大潮的到来。他们一次次的提建议,虽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但绝不像某些同学就此灰心;而是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绝不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他们是坚定的乐观派,相信更加光辉的时刻终会到来,虽然现在看来自己的力量是那么的单薄。
6、指导老师有心无力
道理讲了一大通,但出于各种压力自己又不愿放弃那执着追求的小资生活,因此没有一条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曾有老师这样认为:“你即使不做调查问卷,也可以写出调查报告来!”果真是这样吗?那么请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论文,看看到底那些事你想到了,那些事你没有预料到。又说:“你的问卷调查,只不过是给你自己的先入为主的倾向找数据支持罢了,写出来的报告是没有一点可行性的。”果真是这样吗?那么再次请大家一起走进这篇论文,瞧瞧它是否没有一点可行性!
在这些指导老师的思想里面,有一个哲学理念:“存在就是合理。”这个思想,恩格斯早在百年前就批判过,如今在他们的头脑里依然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是消极的,这句话往往沦落成为丑恶现象辩护的“金玉良言”。抱有这种思想的人,不敢直面惨淡的现实,不愿意去改造现实的丑恶,更不会做出任何能给我们周围带来阳光的事情。
7、一些领导同志的失误
某些领导在新事物出现之前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生怕动摇了他们所谓的威望尊严。因此,不要指望要让他们去彻底改革,革命更变成了一句空话。他们是天生的“政策派”,只要没有红头文件,他们是永远不会动动的。
一部分领导虽然在个别场合谈到改革的问题,但是那一栋办公楼里的勾心斗角已经让他们心力憔悴,根本无力顾及我们“可爱”的社团和“辉煌”的社联了。
一切在校的师生和与高校有关的所有主管部门,都将在社团及社联发展问题面前接受检验。站在历史的潮头带领社团及社联迈上新的征程呢?还是立志做个平平淡淡的人,对周围的一切不甚关心呢?采取对局势漠然的态度,让自己漫游在虚妄的天际?还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对着问题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说教,而不见任何举动呢?还是干脆否认问题的存在及存在的严重性,站在现实的对立面,成为社团及社联继续发展壮大的阻力呢?
社会历史条件和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了我们各自的态度,这种多元的态度是主观意志与客观对象共同塑造的世界观的反映。每个人当然都有选择的自由,只不过形势迫使我们迅速做出选择罢了。
二、当前茂名学院学生社团及社联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共有校级学生社团33个,暂无院级学生社团。它们是:
科技服务类——数学建模协会、电脑协会、机械科技协会、环境与发展协会、创业实践协会
文化类社团——英语爱好者协会、旅游协会、日语文化协会、文秘协会、大学法学会、文学社、市场营销协会、大学生记者团、历史爱好者协会、动漫社、新儒学堂
艺术类社团——舞蹈协会、书画协会、器乐协会、音乐沙龙、摄影协会、棋牌协会、公关演讲协会、艺术设计协会
体育类社团——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溜冰协会、篮球协会、游泳协会、足球协会、毽子协会、网球协会
这些学生社团已经成为我们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团委组织、团结、教育、服务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阵地。在校的社员人数为10065人次,这些社团成为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展示自我风采的重要舞台。
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成立于 2003年11月30日 ,是全校学生社团的联合组织,其章程规定:“加强各学生社团间的联系与交流,引导和促进各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学校建设,服务广大同学学习成才、全面发展。”(3)在成立的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比如社员人数在社联成立后就得到了巨大的增长,虽然有一部分原因要归于我校的扩招,但与社联及社团干部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社团招新人数增长图
根据资料统计,我校平均每493.8人一个社团,社员人数占学校在校人数的61.76%,这与通过调查所得的结果大致相同——问卷调查显示30.9%的同学没有参加社团。但是,考虑到有些同学同时参加了几个社团,所以估计有将近四成的同学没有参加任何社团。
社团及社联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出了许多成绩:“积极配合学校中心工作,认真积极开展学生社团特色活动、打造社团精品项目”;(4)锻造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社团,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规范化建设成绩可喜;社联整体性功能得到极大发挥;社联在服务社团、服务同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社联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扩充;团结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关系,为和谐校园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为同学们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组织、智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培养与提高了我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如今我校大学生以“80后”学生为主体,他们与作为新生力量的“90后”同时并存,校园中价值取向的多元更加难以把握,满足同学们所强调的个人价值无疑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而《茂名学院2006─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力争建设一至二个有代表性的广东省高校优秀社团组织”(2)的宏伟目标,在这剩下的最后一年里,我们得需要多么大的魄力与努力呀!面对双重压力我校社团及社联唯有更加发愤图强,努力破解一系列阻碍社团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手彻底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才能在未来高校竞争与学生素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老师、干部、社员们必须大胆的承认问题——认真的分析问题——创造条件解决问题——大胆预测问题进而为前进指明方向。
大学不仅是中国多元化思潮的集中影响地,其实也是集中反映地、集中实践地。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社联和社团,也是以上三地的集中爆发点。对茂名学院社联及社团的分析,使笔者更强烈的感受到了社会思潮对大学影响的强大。从舞蹈协会到日语文化协会我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滚滚浪潮;从新儒学堂的快速崛起中我们体会到了“国学热”的强大攻势;从知行社到真理社,我们又分明感觉到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回归传统肯定东方文明之外,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关注政治,关注信仰,关注未来。
社团是校园生活的“晴雨表”,对于社会发展趋势、时代热点的把握是很敏锐的。但我们大学生又不仅仅是对社会作简单的“刺激——反映”,而是以未来社会主人的姿态,不断重塑着当下中国的文化与未来世界的文明。
由此,笔者在以下分析中不仅无法回避对当下中国的观察与思考,而且必须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才能更准确的把握社团及社联问题,分析社团及社联问题,解决社团及社联问题,预测社团及社联的未来。
三、茂名学院学生社团发展问题分析
在高校中,学生社团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社团的迅猛发展使社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存在的缺点暴露的也更加充分。
从整体而言,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相对滞后,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等其他条件限制较大,社团管理体制机制还不科学、不健全、不完善,管理效果还很不理想。我们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今天仍然处在新社团的快速成长期,再加上一些老社团的积重难返,更使我们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下我校社团发展的问题。当看到采用百分制给我校社团打的分时,更让笔者迫不及待的要一探这些问题的究竟。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同学选择了50-70分的区间段,说明我校社团整体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水平上,而且竟然有21.4%的同学投了“30分以下”这个选项,着实让调查者大吃了一惊。
(一)学生社团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与价值导向
在管理体制上,学生社团还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运行起来欠缺规范。从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涉及党委、团委与社团之间具体关系时,《意见》建议“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5),但对具体的操作并没有做出明确的指示,从而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混乱。
在我校,一些同志根本没有意识到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舞台上主力干将的作用,他们仍然把关注点放在学生会上;要么是认识到了社团的巨大作用和存在的严重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没有给予应有的指导、管理和帮助,总体态度是不冷不热。
在我校,虽然由学校团委领导社团,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入社团这一块的工作很欠缺,是导致社团发展没有方向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内容与形式的分离
1、学术型文化类社团发展滞后,可谓“门可罗雀”
此类社团的数量、规模都非常小。这类社团对会员的要求一般较高而且见效又慢,令很多同学望而却步;他们举行的活动一般娱乐性较少,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特别对新加入的同学来说很多事是令人乏味的。这类社团干部对宣传的也不够重视,导致在同学们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低。对于这些社团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怎样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深奥的知识打入到轻松愉快的形式中去。
2、实践型服务类社团,人气颇旺
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很多大学生开始主动进行自我调整,放弃了许多想法,投入到了实用型社团的怀抱,以求在某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为未来的竞争打好基础,比如参加公关演讲协会。
此类社团成立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确实在一些方面发展了同学们的口才、交际等能力,但在具体操作上往往是对宗旨的异化。比如公关演讲协会所举办的历次演讲比赛活动,多是把形式技巧放在第一位,着重练习社会交际范畴的“公关”路数,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3、娱乐型社团,占了我们校园社团的半壁江山
他们“玩”的就是心跳,在那名目繁多的协会里,上演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活剧。享乐似乎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全部。这些学生社团尽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但总是无法掩饰其内涵与深度的欠缺,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这类社团缺乏指向性和系统性,外在美有余,内质美不足。笔者的调查显示,在回答“社团开展活动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时,有42.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我们社团之所以难以有高深度、宽视野的活动出现,难以出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精品,与我们整个学校的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社会市场化的大潮中,我们学校也正在追求丧失灵魂的卓越,我们学校的学术正在追求没有尊严的杰出,我们学校的学生正在追求包装谎话的诀窍:真话不说、好话狂说、假话疯说——特别是那些担任一定职务的学生——美名其曰“搞好关系”。教育的商业化带来:大学定位的滑坡,教育理念的坠落,人生追求的功利,高远理想的物化,人文精神的缺陷,崇高灵魂的迷失,笔者在喟叹几十年前一代大师们的风采之余,心中不禁升起丝丝凉意。总算出来了几个文化类的社团,有关部门不是大力支持,而是百般的刁难:一个新儒学堂的成立到底折腾了多么久!
正视这个严重的问题,最终解决它,是我校社团发展取得突破的关键。
(三)学生干部问题
在我校,一些社团干部事必躬亲,把一些本可而且应该布置下去的工作都自己独揽起来,并把它当成一种权力的象征;这不仅造成了组织凝聚力的下降,而且也使社团干部的过度忙碌,却又吃力不讨好。
留不住人才是社团发展的一大通病。有的老社团干部对一些表现积极的会员说:“如果你不当的话,这个社团就要灭了。”可想而知这类社团的发展状况与组织凝聚力到底怎样了。
社团负责人领导能力差,组织能力不强,个人经验不足,没有包容的精神等等都是学生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干部中的个人主义盛行,是造成组织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同学一般都是自己指挥别人,把别人对自己的劝告当做耳边风。
很多社团负责人组织意识、管理意识匮乏,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对于别人的一些创意又不敢采纳。某些社团“官僚”气息浓厚,组织缺乏民主。同学们在“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感受”的否定回答中,有21.4%的同学选择了“组织缺乏亲和力”,28.5%的同学选择了“官僚化严重”。在高校去行政化的浪潮中,我们学校的社团万万不可反其道而行。
干部选拔机制的不完善,选人用人主观片面化倾向严重,有超过五成的同学这样认为。片面通过往届会长的个人评价,有时会出现很大失误。
(四)学生社团的成立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规定的成立程序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大学比起来要简单的多,但是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人治传统的中国,新社团成立的最大关卡是所谓领导的把关点头。一句话,成立新社团,表面容易,实际难!
同学们对非正规社团,有30.4%的同学选择了“非法的,绝不参加”,52.1%为“有创造性,积极参加”,17.3%的同学选择了“不好说”这个选项。同学们认为一些社团不愿加入社联的原因更令我们思考,43.4%选择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30.7%选择了“避免接触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这说明所谓的非法社团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它们在同学中是有很大支持度的。
《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规定:“凡经学校正式批准注册的学生社团均为本会会员单位,享有相应的权利,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又规定:“有权要求本会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享受上级主管部门及本会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3)
仔细分析这两点,笔者发现这明显是歧视性条款,对不愿或未被团委批准注册的社团来说,不加入社联根本就无法有什么大的发展。哈佛大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没有获得正式批准资格的社团数量比获得正式批准的还多,他们认可的社团只是众多学生社团中条件较为成熟的一些而已。可我们学校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在他们那里有没有获得学校正式认可,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校给不给社团一定的经费支持,其他方面则是一视同仁的。在哈佛大学有关部门不是百般刁难非正式社团,百般阻挠这些非法社团的发展,在其他各个方面令这些社团“享受”不公平待遇;而我们学校却正在做这样的事情,无论是从制度规定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
(五)学生社团的活动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扎堆,导致同学们分身无术。有时候一个同学一个晚上都有好几个活动,在休息日更是如此。所以,一些同学积极吹捧的所谓社团文化节的积极价值,也值得怀疑了。
我校社团每年都在重复这个规律——“大一疯狂进,大二谋划退,大三留几个,大四无人问”,造成这种现象与社团没有能做到分类对待大一与大四的同学,没有认清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社团的需求程度和要求方向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着很大关系。
(六)经费问题
经费紧张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通病。
调查显示,61.9%的同学没有计算过社团财务明细,而有57.1%对社团财务工作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学们对组织的信任与情感,也能反映出参与意识不高的问题。同时也有30.9%的被调查者对我校社团的财务状况“不满意”。
至于会员费有没有被贪污的问题,笔者专门做了一个统计,结果显示在公布的资料中,社团没有隐瞒经费。
笔者通过四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得出社联公布的会费是第四种计算方法。根据笔者统计的会员人数作为标准,2009年共招新大致是3300人,按照每人20元的会员费计算,共交会员费66000元,如果再减去30%的管理费还剩46200元;根据对社联网站上财务公布数字的统计,新收会员费为45871,两者的差额为329元,显然这个差距是可以受的。
再加上笔者在统计过程中的失误,以及多次使用的估算计法,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社联在财务公布上的成绩。
但是,还是有同学反映:“学会计的人在做账目的时候都是有两个账簿的”,这又让笔者心中升起了怀疑之心。有种说法“社团是骗钱的”,这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因此有关部门若想彻底消除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快速的完整的详细的公布财务明细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其次,学校的拨款资金从来没有公布,我们怎么知晓这本属于社团的资金有没有专款专用。再次,我校存在严重的社团干部以消息灵通、影响力大等优势为自己谋利益的事件,与这些干部走得近的同学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关于这一点我国的防腐败体制中已明确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七)公文写作问题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一些年度总结在提到工作中不足的时候,不写具体实例,这是一种不敢正视问题的表现。比如《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二OO三~二OO四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中就写到了简简单单不触大体的问题,“许多干部工作经验不足,使得开展的许多工作达不到预先的效果”,“对各学生社团的管理仍存在着不到位的现象,个别社团在开展活动时有离群现象”(5)就这两点,而且没有任何指向性,可以说写了等于白写。
从形式上来说,有些公文写得要么格式不对,要么存在较为严重的语法错误。正如一位社联干部所说的:中文系的学生连最基本的通讯稿都写不出来。笔者以溜冰协会的一次申请书作为文本,来分析了社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尊敬的校团委,保卫处领导”(6),首先在称谓上就出现了重大失误。组织需要某个部门同意,不是针对这个部门的领导同志,而是针对这个部门——出现这种情况无疑是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文化的无意识反映。诸如错别字、句子不通顺等缺点具体见《材料汇总》中笔者作的一些分析。
(八)公关问题
调查问卷在涉及“社团会员之间”,“协会之间”,“社团与学校外界交流”这三道与公关工作有关问题时,得出了大体是一致的结果:有三成的同学认为这方面的工作做的“很频繁”或“较频繁”,其他七成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较少”或“很少”,这说明我校社团这方面工作尚有不足。
组织内部公众,是特别重要的的公众,是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我校社团在社团内部成员沟通方面非常欠缺。社团成员缺乏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差。社团成员平日联系不够密切,互相认识和了解不够充分,仅靠一两次的社团活动就试图加强凝聚力是不可能做到的。50%的社员加入社团后的表现是“开始积极后来松懈了”,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加强社员之间的联系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社团干部与社员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每当出现意见分歧时,总不能够很好的协调。这种问题不仅带来了社团干部威信的下降,组织凝聚力的降低,更严重的是给社团的正常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多少好的社团活动就此搁浅。在问及“您工作上的意见经常被接受”这个问题时,有44.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21.36%的同学选择了“基本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这一块显然也是需要加强的。
更严重的是有些社员从一开始就对社团抱有极大的偏见,有的还对社团在职学生干部的能力充满怀疑,对现行运作模式充满憎恶,这对社团一方面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信号;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引导得当,这会成为发展壮大社团的最积极的力量。
举行论坛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同学们既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又可以释放一些压抑的情感,在一些问题上又可以得到领导的回应。但是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第一期通讯中写到“举办六期学生社团发展论坛”(7),可笔者只从社联网站上收集到了四期的论坛信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技术原因”。
在《茂名学院学生社团发展论坛第四期会长之旅》中这样写到:“通过越野来积极的体现出第三次论坛的主题“创新”主题,实现理论向应用化的发展过程”(8),笔者愚钝,未清楚越野活动与“创新”怎么“八竿子打着”的。 又写到“此次论坛通过野外轻松优雅的方式开展,充分地发挥到通过实际行动来代替言语方式的讨论思维,吸引参加者的兴趣,去除以往那种沉闷的论坛效果,达到新的层次。”请问同志们怎么不想想为什么会有“以往那种沉闷的论坛效果”,再联系我们大一时辩论会上的激情和政治课上老师安排讨论会上的澎湃,可以看出论坛本身不是“沉闷”的,“沉闷”的是论坛的组织者、参加者、主题内容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潜规则”。 “实际行动来代替言语方式的讨论思维”,是的,形式是变得活波了,请问参加者对社团的发展用“玩”的形式提出了哪些建议和意见呢?“新的层次”又是怎样的境界呢?
宣传力度不够是许多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社团不仅不能重视对非公众的宣传工作,甚至连潜在公众的工作也极少涉及。在笔者进行调查问卷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提到:“呀!这个社团我都没听说过。”其中,就有两三个同学都问:“新儒学堂是什么时候成立?”
同行公众:校内社团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与兄弟社团交流,对组织的发展可谓百益而无一害。而我校社团在这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除了社联组织的一些联合活动外,我们很少见到社团主动结合,这是一块可以大力开发的领域。
校际间学生社团交流也缺乏有效载体。学生社团由于发展的需要,都渴望能够与外校同类的学生社团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周恩来同学在领导觉悟社期间就经常与北京、天津的各高校中的社团一起组织联合行动,相互沟通消息,学习经验,极大的促进了社团的发展,而我校在这个方面做得相对很差。其实积极参加省内或国家级的比赛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在这方面我校一些科技类社团做得比较好,文学社也能做到与其他高校举行一些征文比赛等,可为其他社团的榜样。
社团与社会的交流,要求我们要大力引用社会资源,实施“引进来”战略,但切记适度原则。在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社团资金问题上,我校社团做得非常好,但似乎又有点过度了。调查显示有59.5%的同学认为我校目前的社团活动“商业气息太浓厚”。有35.7%的被调查者认为,组织内部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功利心太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曾经那一个个商家铺位占满了整个校道,那一幅幅宣传标语挂满了商家的贺词——我们的大学成为资本竞争的重要地带。不要使社团成为了名利场,而如今我们的社团正在向这个方向滑落。
社团与社会的交流,同时也要求社团要立足校内,走向社会。但我校学生社团“走出去”的战略实施的并不好,在社会公开场合开展的活动也有限,一些“走出去”的活动根本就没在校内引起多大波澜。我们要走立足校内,走向社会,以校内带动社会,以社会促进校内的路子。仲老师在接受访谈时多次提到了炒作问题,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参与社会的方式:我们不仅要实实在在地“走出去”,还可以通过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表现我们的社团,通过公共媒体来达到服务同学的目的。人类从蒙昧时代走进文字时代,再从文字时代走进读图时代,今天网络的飞速发展又带入我们进入了视频时代。我们的社团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活动拍成视频,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为我服务。其实,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就是我们社团的重要公众。这往往是社团忽略一个问题——不主动的利用媒体,而是被动的接受媒体。
(九)制度问题
调查显示,64.2%的同学认为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健全内部制度,加强管理”。随着加入社团中的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团的规模化趋势明显,使得社团自身内部建设和管理呈现出一定的混乱局面。
首先是定位失误。社团是兴趣的体现,同时又是兴趣的产物,“服务什么,如何服务,为谁服务”是每一个社团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校的很多社团就没有坚持活动要与社团性质相符合的原则,而是喜欢跟风运动,为了迎合社联所谓的“整齐划一”而失去了自己的组织定位。社团必须有自己的灵魂,每个社团要明明白白知道并坚守住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作。
一般社团在成立之时都有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并通过章程的形式付诸文字规定了下来,但往往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奖惩制度、经费来源等等具体内容很少涉及,即使涉及了也不能很好的落实。
特别是作为后来者的一些社员和社团干部早已把以前的章程丢在了一边,有的甚至完全背离了原来组织的初衷,成为了部分同学想法的实验地。57.1%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团内部缺乏传承性”是组织自身建设的最大问题。这种传承性的缺失给社团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我校的学生社团人员流动非常快,社团干部的流动性更大,一般一个社长的任期只有一年。社团规章制度的缺陷更使社团活动存在的盲目性,由于社团负责人变化而造成社团性质、活动的变化不定更给社团发展造成了极大伤害。一些社团活动缺乏整体观和长效性,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与组织的美誉度。
制度的不完善与不稳定还导致了自由主义的泛滥,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社团每每组织活动总遭遇社员参加不积极的瓶颈。笔者调查显示,社团开展活动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有54.7%选择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有一部分原因要归在制度身上。
(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茂名学院社团发展问题调查问卷》显示,竟然有47.6%同学选择了最喜欢文化类的社团,但在《关于您比较喜爱与比较不喜爱社团的调查问卷》中却得出了恰好相反的结果,科技服务类、体育类的社团成为实际表现最好的社团,在17个得正数的社团中文化类的只占了仅仅四个。
比较受同学们喜爱的社团
在问及社团满足您最初的动机这个问题时,有45.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这个选项。因此,社团如何最大程度的满足同学们的理想,无疑是摆在我们社团面前的一道难题。
四、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发展问题分析
王永胜在《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体制初探》这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的种类,归结出了学生会管理体制、团委编制、社团联合自治组织、社团联合会这四种模式,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社联体制与其它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相比的优势,全面论证了社联存在的合理性。笔者的调查也显示,有65.1%的被调查者认为社联的“作用非常大”或“作用大”,说明同学们对社联的积极作用是有着深刻认识与切身体会的。
但是随着社团数量、社团的成员不断增加,文化选择多样性的全面深入,学生们张扬个性、追求个性发展的强烈要求,使社联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越来越显得不足。笔者曾在《茂名学院校园文化批判》中这样写道,“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全部历史过程表明:曾经极大加速我校社团文化建设而具有有巨大进步意义的组织,现已经变成了纯粹为组织而组织,为领导而领导的阻碍社团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反动组织了。”这样的论述虽然有失偏颇,但也部分指出了社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一)组织关系的混乱
在学校党委、团委领导下,我校形成了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为辅助的“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但这是一种不稳定的、不健康的管理体制,社联在在民主与集中的力量对比变化中“苟且偷生”。
有“自我管理”又有“团委领导”的这种“半官半民”的二元性质,使社联受到了代表“学校意志”的行政机制和代表“草根利益”自治机制的双重约束,虽然从宏观上讲学校意志与学生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但这种一致性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宏观平衡与微观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满足校方和会员的双重需求,“社联夹在中间,日子也不好过。”
我校对社联工作指导上往往也发生冲突:学校中的多个部门都可以对社联进行所谓的指导,其他部门的利益冲突也往往把气撒在社团联合会的身上。一方面团委掌握着包括经费在内的等各种实质性资源;另一方面社团活动越来越强调特色型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社联往往很难顾全两端,并在最终斗争中是向团委意志倾斜。于是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请给我们松绑,让我们独立自由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社团不敢得罪团委又把气也撒在了社联身上。
社联自诩为实施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但笔者在《关于公开选拔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副主席、副秘书长和各部部长等学生干部的通知》的落款处看到了两个发文单位:“共青团茂名学院委员会”和“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9)。《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的第二条规定:“本会在校团委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3)。请注意此处使用的是“指导”二字,稍微有一些中文功底的人都知道“指导”与“领导”意义的区别是巨大的。既然是指导下开展独立工作,那么社联的公文又为何要用共青团茂名学院委员会的盖章呢?
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表述的问题,一个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体制的问题。又《茂名学院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学生社团的所有经费,在校团委的领导和监管下由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统一代为管理”(10)。这才是社联与团委关系的本来面目,由此告诉一切善良的人们千万不要被某些高尚的词汇迷住了眼睛。 团委抓住了活动经费就拥有了生杀予夺的大权,就抓住了要点、要害,争夺会员费的斗争无疑就是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团委拥有了社团的经济命脉,社团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只要抓住社团的主要经济来源,那么社团的发展就会始终掌握在团委的实际领导之下,而不用太在意上级文件的指示精神和下级社团反映上来的各种意见,社联夹杂中间起到的不过是缓冲器的作用。
在问及“社联的自治性被认可的程度”时,有47.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否定意见,说明我们社联在这一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学校支持的问题
2003年随着我校团委“一体两翼”体制的形成,学生社团联合会从原来作为学生会下面的一个部门,变成校团委的左膀右臂,使得我校社团工作有了质的提升,迎来了社团持续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社联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彻底的确证,与学生会占有的资源相比就有着天壤之别。39.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会的作用大于社联”,我们高度肯定学生会的巨大作用,但不是以损害社联为前提的。在调查问卷中,有五成多的被调查者认为社联在学校事务中是“第二等公民,地位不是很高”或“没有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
物质投资不足是社联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而另个方面的过度投入也同样给社联发展造成了伤害。
学校领导在某些方面似有越权之嫌,他们的重视和社联的支持成为了社团发展壮大的首要条件。新儒学堂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它刚刚诞生的时候遭遇到很多阻碍,发展非常缓慢;现在由于形势的需要,引起了部分领导的重视和社联干部的“同情”,于是乎一个刚刚成立的新社团,其地位迅速抬升,活动场面越来越大,活动场地愈来愈高级。
这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渴望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希望社联在某些方面提供帮助,但不是要让学校、社联来主宰一切。同时这也造成了一些社团积极性不高,创意不足;社联人浮于事的缺点。有很多社团只是自在的物质架构,根本没有自为的实践动能。调查显示30.4%的同学认为社联的办事效率“一般”,17.34%的同学认为“不高”或“非常低”。 资源浪费和社联管理效率的低下,是过分依赖上级部门扶持的必然结果。
(三)制度建设问题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社联的制度基本走上了正规,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体系。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社联的规章制度非常完善与合理。但最重要的是按照制度办事,将“一把手”的权利完全纳入的制度的规范框架中,这是当前社联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社联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一种重“数量” ,轻“质量”倾向。一般同学要参加那个协会,根本就没有什么限制,社团在社联只问招新人数的指引下,抱着来者不拒的态度,最大可能的多招收会员。不把成员的素质当作协会成败的标志,而以人数论英雄,一位社团干部在与笔者打电话时就说:我们一般不提协会中的社员人数,要维护社联的团结嘛。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干部确实把协会人数,看得很重很重。
(四)民主化进程问题
《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规定:“本会聘秘书长一名,由校团委老师出任。”(3)为什么呢?不是说自我管理吗?社联的主要工作在加强各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在积极为各学生社团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不在所谓的校团委领导。这个章程同时也规定;“本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而关于民主集中我校的社联做的尚不尽如人意。
在问及“社联的服务性被执行的程度”时,有43.4%的被调查者认为社联做到了它服务的宗旨,但也有三成的同学持相反的态度。关于社联的服务意识,章程中规定:“接受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统一监督、管理,树立整体观念,自觉维护社团联合会及其内部的团结、稳定、荣誉和利益”。由此可见在章程中都没有将服务意识贯彻到底,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服务”二字在干部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社联活动的举行要做到以人为本,以社员为本,而不是以团委为本,不是以教师、以领导、以部分学生干部的意志为本。这是个为了谁,依赖谁,信任谁,支持谁的问题。
(五)交流问题
调查显示,社联的内部同学之间、社团之间,以及社联与其他学生组织、外界之间的交流程度大体是一致的:“积极肯定的”、“一般的”、“消极否定的”各占30%,好一个三足鼎力的局面。
移动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交往途径的快速增多等等这些信息传递的形式与内容的质的飞跃,导致了平等的人机对话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关于茂名学院“90后”一些情况的调查问卷》中的“您的主要交往方式”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新的现代通讯方式正在勃兴,这无疑要求我们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其实社联也正在改进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活动与经费的在线审批,就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我们学校有的党支部申请了支部博客,甚至在QQ群中举行支部会议,进行组织生活,这是对新事物的大胆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发展摸索,希望社团可以开发出更多的交流通信方式,比如可以尝试网络办公,网络匿名讨论社联发展等等。但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多的人机交流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终归是要回到现实世界中的,天天面对电脑,耳听手机,对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很大阻碍,比如不敢面对大众说话,公开演讲语无伦次,声音发颤等。在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过多的人机交流“不好”或“非常不好”,另有18.0%的同学选择“一般”的态度。现代社会虽然通讯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内心关注却在减少,长时间以死气沉沉的机器为交往对象,很容易使人在回归现实时感到“无价值,无意义”。因此无论社联还是社团都要在使用现代交往方式的同时也重视起对干部和会员处理现实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就笔者个人体会,到外面野炊或游玩对同学们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有限的,希望社联能够创新出更有意义与价值的活动。
社联内部中协会的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社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仗着老大协会的架势,带着霸气抢占了小社团本来就很匮乏的资源,这导致了一些社团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一些协会干部把私人之间的矛盾带到了组织里,造成了不必要的内耗。社联在否决一些社团的工作时,有30.4%的同学认为社联“没有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这一点社联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
如何处理好与素质拓展计划的关系是社联及社团发展的又一个棘手问题。李老师就曾这样抱怨:“根本不知道他们搞了个什么活动,然后一个电话打过来,学生要求加分。”这不仅仅是个沟通的问题,还牵扯到一个制度的修订问题,资源的整合问题,总之是要改革的问题!
社联与学生会竞争大于合作:社团联合会成立以后,势必要抢占学生会的相关资源,这无疑引起了学生会的防范之心,严重影响了双方学生干部的合作。而学校中的一些政策更是加重了这种分歧,比如从茂名学院的加分制度就可以看出来,学校对社联干部的不重视。在社联与学生会都有职务的同学往往在加分的时候选择的是学生会的较高加分,这使一部分社联干部心存不满。
我们学校社联的校际交往是很少的。在《二00六年五月十日我校团委组织团学干部前往湛师交流工作》通讯稿中这样写到:“通过此次的经验交流,加强了我校与湛师的联系,促进了相互了解和沟通,达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11)既然认识到这样交流的巨大意义,就应该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旅游“不缺钱”,干正事“就缺钱”?再则学生社团也渴望能与外校同类的学生社团开展交流活动,社联要为这种跨校的社团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并积极促使一些限制校际交往体制的突破,而不是拿起那厚厚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大家,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
(六)干部问题
如果说我校的社团有名利场化的倾向,那么社联则完全成为了一个名利的大舞台。社联越来越官员化,社联内部层次复杂,形成了严密的层级划分,讲话发言更是“官话”、“套话”一大堆,而且他们还以此为骄傲之本。在私下里,笔者与曾经的协会会长交谈,他们大多数都是很干净的,而他们对社联的干部则多有一些意见。在问及“您认为社联中是否存在腐败问题”时,有43.4%的同学认为“有,而且非常严重”,有30.4%的同学选择了“有,但是很少”。社联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一些干部借助各种社团活动及拉赞助之便徇私利己。通过一些聚会活动,名义上打着交流感情的幌子,集中收取费用,企业往往也都会给些回扣或打一些折扣,他们从中分得了一杯羹。调查显示,51.9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利益面前社联干部会选择“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这反映了同学们对社联干部的一些不信任。
调查显示,有四成同学对社联干部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他们“有活力,有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但是也有四成的同学对他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管理能力稍差了点”或“思想和眼界不够开阔,造成社团也较平庸”,希望社联的干部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能认真反思一下,做一个干净的有作为的学生干部。
(七)财务问题
《茂名学院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活动经费通过自筹与上级领导部门拨款为主,并在全校各学生社团招收新会员时提取30%的会费作为活动经费。”(10)笔者根据第四种财务统计方法,得出了与社联公布资料基本相同的财务明细,按照这个标准2009年招新取30%的管理费共有19800元,这将近2万元的管理费可不是一笔小数字呀!30%的管理费实在太多了,到底都用在什么地方的了,况且还有社联自筹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拨款?郑杨福师兄在《社联——我的乐土,大家的舞台》写到:“有人说‘社联虽然很好,但它的发展仍然会受到条件限制!’是的,我们是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更没有任何‘回馈’和‘报酬’。”(12)由此可以推测出30%的管理费里不包括对学生干部的补助。
剩余的会员费24565.9元,对早已经进入正轨的社联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再说,这些旧会员费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笔者没有看到上一年的结余清单,因此不得不产生怀疑。当笔者试图通过社联网站中的财务公布栏了解各社团的财务收支情况的时候,发现2008年的财务收支没有显示;于是笔者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社联副主席,他的回答是“技术问题”;当笔者提出想从社联办公室的电脑上获取资料的时候,社联主席的回答是“电脑磁盘损坏,数据无法恢复”;当笔者再试图问“有没有备份文件或纸制材料的时候”,理智让笔者闭上了双唇。
五、对社团及社联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校社团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精品化,品牌化”建设的道路茁壮成长,面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时代脉搏,强化引导管理;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吸收一切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勇敢的朝着新的征程大踏步前进。
(一)大力推进社团及社联建设的民主化进程
我们社团的发展一定要尊重会员的主体地位,要坚持问定位于社员、问需求于社员、问计策于社员、问发展于社员,要广泛吸收社员参与,虚心听取会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必须时刻谨记会员的根本利益至上的原则。我们的社团要最大限度的依靠社员和广大师生,我们社联活动的举行要做到以社员为本,明确组织目标是为了社员,组织活动要信任社员,组织发展要依赖社员,组织态度要支持社员。特别要明确,组织活动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要积极开发出会员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社联要大力发扬社团及社员们的首创精神并应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
《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规定“收集各代表的有关提案、意见和建议,将通过的提案修正案送交有关部门督促执行”,(3)笔者建议应该公布这些提议的具体细节,实行民主监督。实行社团团务公开制度,健全和完善事务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扩大会员们对社团、社联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而不仅仅是遮遮掩掩的财务公开。从决策过程的民主,到评议制度民主,再到具体活动时候的民主、平等,笔者期待一个充满自由活跃氛围的,可以健康持续发展的社团及社联的到来。
(二)强化管理
对于以上几点,同学和老师可能要指责笔者有绝对自由化的倾向了,但笔者同时也提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但这是指学校宏观战略层面的指导和方向性的指引。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看,学生社团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严密的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运行起来矛盾重重。
1、保证政治正确,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有些同学看到这句话可能会以为笔者落伍了,或者以为像许多社团章程上规定的:只是说说,做做样子。笔者要说:“你们想错了!”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实实在在,必须大力加紧做的事情。社团组织虽然是自发性的群众性组织,但这种自由必须是在党团领导下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的自由,“我们要自由,但不要自由主义”!(13)笔者提倡大力推进社团、社联建设的民主化进程,这是基于现实中社团管理的死板来说的,并不是要取消党的领导,相反是在加强。
社团发展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不仅在认识层面重视,还要从资金到场地支持上都有一个战略规划,使其理念与我茂名学院精神相一致,使之与整个校园文化的规划统一起来,与我校园未来整体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我校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就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只是力度还不大,定性的规划论述比较多,具体数据和对社团及社联的实际利益言之较少。
学校要加大对社团经费的投入(虽然我校资金匮乏,但请不要忘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一穷二白的时候造出了原子弹),加强社团干部和指导老师的选拔和培养等工作。此外校级领导同志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妥善处理一些利益攸关方的冲突,引导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尤其要处理好社联与学生会的资源分配问题,我们可以在这一点上试验采用“财政预算申报制度”。
团委要重新定位自己服务的角色:学校有关部门可以转变角色定位,切实把社团和社联当做自己服务的对象来看待,而不是管理的对象。其实这也是大势所趋,高校团委角色已由领导者向指导者转变,我们学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组织的独立性,给社联以开阔的空间和创造的自由度。多想多做为社团和社联发展争取更大资源的事,甚至完全可以“堕落”为他们的后勤部门。
彻底改变社联“半官半民”的二元性质:这一点的实现要依赖以上几点的落实,只有团委切实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社联才有可能成为真正代表社团利益的联合组织,成为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最有效载体。笔者调查显示,有34.7%的同学希望社联“职能减少”或“更加松散”,有30.4%的同学希望未来社联“彻底退出”,26.0%的同学认为“和学生会资源整合”。同时希望团委和社团能够平等对待所谓的非法社团。笔者希望有关组织能认真对待同学们的这些呼声,切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2、推进社团二级管理制度进程
二级院系的社团建设作为高校团委“一体两翼”体制的完善与补充,对提升社团管理效率,推进社团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行社团二级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首先从理论层面,我校社团基本都挂靠在各个二级学院,与社员的专业方向紧密相连,而且组织招收的会员也基本上是该学院的学生。比如北极光文学社就是这样一类社团中的典型,虽然也有极少部分的其他学系同学的加入,但以中文系的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这就造成了一种态势,使社团二级学院管理成为可能。
我校2009年招收新生4652人,社团会员招收近2800人次,根据趋势2010年及今后的几年,我校还要扩招,社员人数必将又迎来快速发展期,统摄如此众多社员仅仅靠团委的老师显然不够。况且校团委本来工作任务就重,人手向来紧张,把握全局引导尚吃力,更不用说具体指导了。实行社团二级管理制度,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也必将极大推进社团及社联民主化进程。
实践层面,湛江师范学院就有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教训。在茂名学院文法学院与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党建工作交流会上,冯基聪同志就提到:在湛师校级的社团归社联管理,比较小的社团,社联提供必要指导,而具体管理则下放到二级学院,一般按照专业划分给学院管理。据他们反映的情况和他们老师脸上显露出来的自豪表情,我们完全相信这一管理模式的极大能动作用。其实社团工作已经成为二级学院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学院辅导员们已经或多或少的参与了社团建设的具体指导工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
因此笔者强烈建议实行社团二级管理制度,挂靠在二级学院的社团由所在学院的辅导员专门负责指导,明确地将此工作纳入到二级学院的工作范畴,并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加强对辅导员社团工作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薪酬,实行一些奖励措施(设立优秀社团工作辅导员等)……在第二届学生社团表彰会上姚大斌老师也曾提到一条社团未来工作的思路:“注重引导,延伸团学组织的工作手臂”,(14)这与笔者的建议可谓不谋而合。
社团、社联在民主与集中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中不断新变,在民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同时,我们也走上了更高水平的集中。
3、提高指导老师的管理地位
学校的其他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要大力提高指导老师的管理地位。
一些专业教师对社团活动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多数是能给予积极帮助的,但对具体活动的支持显然不够,能经常与同学在一起的指导老师就更少了。再加上指导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繁重,又无额外的固定劳动报酬,使老师参与社团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使社团建设深度很难提高,效果和影响力自然大打了折扣。
大学生富有激情,但缺乏经验和有效组织,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社团更需要一个好的指导老师。面对这种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15)
指导老师是社团管理上的重要一环,他们的地位必须得到提高。指导老师的选择不仅仅是社团自己的内部事务,学校有关部门也要加入到对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选拔中。这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创造条件(如提高指导老师的工资水平,或采用薪金奖励的办法),大力提高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完善社团指导老师考核机制,实行考评的量化管理。设立“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称号,分别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上奖励。对不能胜任的指导教师,要及时更换,造成严重工作失误的要追究指导老师的责任。
(三)财务
我们要本着开源节流的态度,切实加强对社团经费的管理,做到财务公开,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1、开源
(1)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学校要加大学生社团专项经费投入力度,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充分的物力、财力、人力的保障。我们亲身体会到学校的难处,只是希望学校能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2)会员费可以适当提高:可采用分学期征收15元会员费等措施,这个建议有被调查者对征收会员费认可度的数据作为后盾。
(3)支持学生社团为筹措经费广辟渠道:寻求社会赞助行为,外界的捐款资助等。在哈佛大学除学校拨付部分外,学生社团还可以自主组织创收项目。学生社团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团队合作精神完全可以组织面向师生和社会的各种服务项目,进而为组织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本人在新儒学堂成立之初就曾建议,我们可以举办一些收费活动,当然前提是保证我们的质量,这项工作是需要极大勇气和担当精神的。
潘老师曾这样说:我校的社团活动在某些层面比北大等高校搞的都要好,这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关于市场化这个问题是要辨证看待的。首先在哲学层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今天商业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与学校风气这个小环境里,企图独立于商业之外是不可能生存的,学校社团的发展不得不借助资本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丢弃我们的“大学精神”,不能因次改变自己社团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如果一味投入到商业竞争中,那确实是社团的悲哀了。因此我们既要借助商业力量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精神,这在实际的运作肯定会遇到阻碍,是需要社联干部与广大会员们的远见卓识和齐心努力的。这个意见希望广大的学生干部在每次拉赞助之前都能够好好掌控一下,才不至于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2、节流
社联共设立了整整58个职务,一个部长就要两个副部长、六七名的助理来协助,还要配备专门的班子来为自己写材料,笔者实在搞不懂有必要那么多的部门存在吗?社联过多的职位设置让本来就很不充足的管理费更加紧张。某些社团为了填满那所谓的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空缺,竟然随便使用会员,造成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一些社团活动开展,往往社联干部或其他学生干部是不掏钱的,这无疑加重了组织的资金负担。
“精兵简政”是一条必然的途径。我们的社联和部分社团必须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改革措施,控制管理人员在社团中的比例。比如社联的公关部、宣传部与网络部在职能上存在极大的交叉,完全可以合并。他们都是塑造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形象的部门,只是具体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完全可以设立一个“信息综合部”,下设这样三个子部门,以达到统一管理,减少投入的目的。这种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干部的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而且在社员面前摆出姿态,以更加民主、等的态度对待一切人员和事物。
3、财务制度
团委要积极争取学校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做好这一块的分配工作,而且要完全公开,以消解社员们的疑惑,真正地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社联和社团得到更大的公信力和威信力。财务不公开或公开不全面是导致同学们对社联工作不满的重要原因。以现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态势,学校领导的收入情况早晚要公开,如果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能在这一点是执行开明的政策,我想在我们学校中引起的震动将是空前的。以后团委,社联的相关学生工作必将会上一个大的台阶。
我们可以探索一条更加灵活的经费管理制度,笔者建议在经费使用与管理上,把会员费的财权下放到社团,团委只有指导作用而不是掌控。这样更能锻炼学生们的管理能力,当然同时也这要求我们必须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制度,对违反组织规定的要给予严厉处罚,甚至开除学籍。
《茂名学院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如有本规定未提及的其它收入,学生社团必须向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提出申请,并全额上交所得经费,由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10)这个规定看似有点霸道,实际上却是加强经费管理的必然要求。但是,如果个人为组织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得到了外界巨大的资金支持,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个人一些实际的利益呢?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奖励方式,使社员更有激情的为组织服务。关于这一点的争论,我们可以在周洋关于“谢父母得罪国家”的风波找到那个根源——集体与个人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四)场地:
我校社团活动,因为硬件原因,往往不能很好的开展。但我们不能总以此来推脱责任,怎样最有效率的利用这有限的场地上是我们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场地设备无保障带来的消极影响。
建议学校在新建楼层中设立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开辟一些新的宣传场地,对一些活动场地降低使用门槛,比如我们就可以完全开放业余团校活动中心。此外,社团开展活动,往往需要找很多部门才能办妥,我校的有关部门在设备提供上也是非常苛刻的。好的设备就摆放在那里,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活动一般是不批准的。而绝大多数社团又没有自己的固定资产,它们只能向院系,向其他组织租借,极大的消耗了社团的人力物力,阻碍了活动的正常开展。
笔者强烈建议对场地部门职能进行整合,要重新明确课室申请的原则。要尽量加大课室管理的力度,最大可能的保证课室的最优利用率。如果害怕设备的损坏就阻碍一些活动的开展,这无疑是因噎废食的做法,课室本身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至于社团可采用“英语角”的模式,定时定点的开展某些有自己特色的活动。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资源,极大减少了宣传投入,使活动顺利举行,又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活动影响,减少了场地管理部门的压力。最后,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对所谓的“非法社团”能一视同仁。他们有没有获得学校正式认已经得不到学校的经费支持了,为什么还要在其他方面给他们那么多限制呢?
(五)交流
要加强对新生的教育,使他们对我校社团有个初步的了解,要“积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新同学根据兴趣参加学生社团,避免盲目性”。(16)
如果在2009年社团推介会之前我们能很好的注意这一点,积极的开展好工作,就不会出现新生对社团彻底失望而导致的招新人数迅速下降。大一新生听到了很多“传说”,特别是“负面的传说”,师兄师姐们作为 “过来人”,他们的意见对新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些“传说”很有可能是他们到达茂名学院后对社团的第一印象。虽说这次是因为部分高年级的同学自发的对新生“教育”活动,是他们对社团不满意的一种变相释放,但所显示出来的能动性确实是巨大的。这种能动性虽然只在新生刚刚入学的前几个月最明显,但就其影响来说,会在潜意识层面伴随同学们四年的大学生活。因此这交流的第一仗,社团和社联无论如何都要打好。
1、加强社团内部交流
社团是一个既松散又严密的组织,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将决定社团的发展前景。很多社团大都是组织开展活动的时候,才能彼此见一次面,因此成员之间十分陌生,更谈不上互相了解。因此必须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与友谊,以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2、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
首先社团是社员展现个性的舞台,他们将自己的独特想法应用到社团工作中,挑战自我,张扬自我,锻炼自我是他们参加社团活动的重要目的。我们的社团必须容许特立独行的人存在,不要再试图埋没个性了。但是,社团又不是那一个人的社团,如果人人都讲个性那么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于是,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我们既要保证社团每个社员个人价值的最大发挥,又要保证社团成员的团结;就组织来讲要树立服务意识,就个人来说要发扬团队精神,自觉维护社团成员之间的友情,努力做到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和谐统一,这是社团干部和成员都必须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
加强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留住人而不是以制度来局限人,感动人而不是强制人,吸引人而不是乞求人,发展人而不是禁锢人——这是一个社团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
3、认真做好社员意见的反馈工作
社员是社团的基础,社团要要充分发挥会员对社团建设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好社员意见的反馈工作。首先,要大胆的收集会员意见,认真听取会员对组织的评价;其次,还要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慎重考虑他们的观点;最后,要尽可能快的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会员,使会员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并对一些给组织提出好意见和建议的同学进行奖励。总之,我们的社团要形成一种社员大胆发表意见,组织大胆吸收意见的良好气氛。
4、正确处理好学生会与学生社团之间的关系。
在近期,社联和学生会要加强合作,它们同作为学生组织,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是‘面’与‘点’的关系”,我们们要在实际工作中力促进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如果从远景来看,笔者建议实现社团联合会和学生会资源的再次整合。首先基于以上认识,他们有整合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的;其次实现资源整合后可带来相当可观的好处:学生组织之间各自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融合为一体,势必造成工作效率的飞速提升;实现整合后减少重复投入和建设,避免很多资源的闲置,使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5、社团之间要加强合作
学生社团各有各不同的宗旨,这是它得以生存的类特性所在,但是每一个社团又不是绝对独立的,它与周围的社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利益共同点。社团建设光靠自己埋头苦干是不够的,加强组织之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各自的优点,吸取各自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教训,这无疑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发展策略。某些社团将会逐渐走向整合,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仅整合了资源,节约了资金,而且在对外竞争中将取得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在与老牌的霸主社团的竞争中将因为联合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秘协会与公关演讲协会可考虑合并,文学社与书画协会可考虑联姻,历史爱好者协会与新儒学堂可考虑联合举办一些活动。其实在实际运作中一些社团已经自觉与不自觉的采取了“抱团作战“的策略,这值得继续发扬。
6、走出去
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让品牌活动走出校园,以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成为我校社团发展的一道难题。加强社团与社会的交流,要求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一些走出去的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联合会影响力,凝聚组织的向心力,提高组织的工作能力,同时也能使会员更好地了解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新儒学堂在走出去方面做得很好,特别是与茂名市义工组织联络,与中国儒学研究会等相关组织取得联系,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等等,这些东西可作为其他社团的学习的榜样!而我校的其他社团除了市政府或学校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可以到外面一展身手外,极少有社团主动选择走出去。
建议建立校际社团联盟,,我校可以先和湛师建立这种区域联盟,然后再扩大到整个粤西地区。这种联盟可以更好地实现社联的跨校活动和资源的共享,更容易了解自身与外校社团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六)精品名牌创新特色
我们要大力培育学生社团发展的个性与特色,在提高活动质量和增加学术、科技含量等内质上下深功夫,积极打造和扶植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的社团,建设一批可以拿出省市的品牌社团。为此我校应该对一些社团实行先试先行的试点改革。
实行先试先行的政策,笔者建议以新儒学堂作为试验社团。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社团,不仅因为它是一个新兴社团,而且它本身在突破社联规制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给予它“先行先试权”,就要给予这个试验社团更大的自由度,更大的发展自主性、自治性、公益性。在某些问题上社联和团委要真正做到只给予指导意见,无论社团大小事务都要依靠社团自身的机制进行解决,保证绝不插手社团内部的决策。社团的决策一旦通过,社联和团委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决策的执行。
学校要大力鼓励社团干部以开放创新的精神,果断的制定决策,大胆的启用干部,大度包容地吸收意见,毫不顾虑的实行决策……对先行先试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要早有风险预期,必须对社团干部采取“免责”政策,保证损失由学校完全负责。学校对试验社团发展优先支持,对符合我校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探索的一些制度先行先试,力争在一些阻碍社团发展的关键环节取得新的重大的突破,从而创造出新鲜经验,总结出新鲜教训,以为其他社团借鉴、采纳与警醒。
社团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学生社团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大,若会员认为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游离出去,这无疑给社团提出增强“内功修为”的要求。一个社团要想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身一定要有闪光点,即自己的特色。社团发展求异不求同,而实际上我们茂名学院的社团,如果说在成立之初还能保持自己特色的话,那么成熟后在所谓的与其他社团搞好关系的理念下逐渐走上了求同的道路。创新是社团发展的源泉,形成一个自己独有的特性,自己的“标新立异”点,这就是社团发展的动力,随大流是不能带来社团健康发展的。
社团发展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但是我们不能单纯为创新而创新,要注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些传统项目本身就是社团的特色所在,我们当然没有必要把它丢弃掉。况且每个组织都有其传承性,一切割裂传统的做法都是没有前途的。而且在我校社团经费总体有限的大前提下,优先举行把握性比较大的传统项目,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那么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呢?其实任何矛盾都有其对立的一面,又有其统一的一方。“有所损益”,笔者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社团活动追求创新,创新包括活动举办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例如对一些理、工科社团我们进行一些人文精神的培训,对某些文科性的社团我们进行一些自然科学的普及,这样就在不改变组织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变因子”,为组织创新意识的勃发准备了条件。
对不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关系的社团,要有一种狠心!坚决撤销一些失去活力与发展潜力的社团,严格的奉行“先要质量,后讲数量”的原则。曾几何时,在各个高校都叱诧风云、不可一世的文学社,如今却变得“地位不保”。 有报道的题目为《“90后”不爱文学爱当“官”》,这些现象除了与作文考试的弊端而带来的恶性后果有关外,文学社在组织、创意方面的失误也摆脱不了干系。
我们不要为一个死气沉沉的社团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要给新社团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再比如溜冰协会,前一两年那是何等的火热,可这一阵风吹过之后,现在好像有没落之势了。如果经过提醒、帮助、整改还没有改观,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个社团注销了,并发动全社团人员深刻讨论其被注销的原因。
(七)建立健全社团评价监督机制
1、完善监督制度的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
目前,我校初步建立了一个针对社团活动的监督、评价机制。这个评价制度是否能代表真正的社团发展情况与它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呢?
在《关于表彰2008~2009年星级社团、优秀社团活动及先进个人决定》中笔者读到:“为了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据学校的有关规定,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全校社团活动、社团干部及学生社团进行了评比,决定授予新儒学堂“最受欢迎社团”荣誉称号”。(1)当笔者看到《关于您比较喜爱与比较不喜爱社团的调查问卷》汇总资料时,感到了一个莫大的讽刺。
新儒学堂也是获得了第一名,只不过是“比较不喜爱社团”里的“比较受欢迎社团”。这“欢迎”二个字的标准在哪里?笔者不禁要问!以政治形势的要求为标准?以个别领导的喜好为标准?以社长与社联干部人际关系好为标准?还是通过了全面调查,以全校同学的共同意志为标准?
2、保证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真正做到按章办事
现今社团及社联的监督工作基本上由团委负责,这是空谈,因为团委事务非常繁忙;至于考核部的职能也主要不在这里。《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规定了社团考核部的职能:“贯彻执行社团联合会制订的考核规章、制度,制定规范各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和干部考核制度、办法;对各学生社团干部、社团活动和活动经费进行考核,为奖罚提供依据。”(3显然对主要社联干部的监管根本没有纳入其考核范围,而且它的部分职责也与财务部重复。我们要大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保证其努力实现各自的宗旨。对严重违反纪律的干部要给予严厉的惩罚,而不用考虑他所在职位的高低。
因此笔者建议,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可设独立的“监督部”,保障监督职能的有效实施。校团委、社联要切实加强“监督部”的职能建设,从制度建设到实际操作上都要抱着支持的态度,并给予此部最大的独立行动权。除了经费等其他可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感情上就把它当做自己的兄弟部门,从而消除工作中一些不利因素。
3、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更新、完善监督工作的体制机制,使其不断适应社团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为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监督工作,社联制定了量化考核的办法,并形成了制度。这种方法固然是很好,但具体的细节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茂名学院学生社团考核条例》规定了从工作表现到组织工作再到社团活动考核、财务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规定了详尽的评分细则,不可谓不细致,然有些评分细则主观倾向还是很浓的。比如“社团工作有创新的,工作有突破的加分”(18),那么何谓创新,同谁比较呢?再则,对考核部的考核人员没有做出严格要求,这是本条例最致命的一点。“所有社团活动要以服务会员为宗旨,不得以任何形式为个人谋取私利。”为自己谋取私利了有怎么样呢?监督机制在哪里呢?检举揭发的途径是什么呢?由此看出这个条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八)干部问题
干部在组织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社团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坚强的优秀的领导班子。那么怎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发现、培养、使用、监督干部的体系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发现人才,设立人才库
制定专门的机构,或成立独立的干部培训机关,在社团招新或举行各种活动时,注意一些表现优秀的同学,对他们登记造册,把他们列入人才库当中。这样我们组织就确立了自己的骨干会员,以后无论何事只要有他们的帮助往往都可以顺利解决。这些人才都是些平时积极参加活动、心系社团发展的积极分子,他们思维活跃,责任心强,各项能力突出,这无疑对在任干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有了人才库,社团的人力资源供给就有了保证。
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挂职干部培训方案》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要求各个社团从本团内部选派一位积极肯干,责任心强,素质较高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人推荐到社联作为其协会的后备干部参加挂职锻炼。”(19)这其实也是在为未来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2、选准干部
在《关于公开选拔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副主席、副秘书长和各部部长等学生干部的通知》中笔者看到:“吸引和挖掘一批热爱学生社团工作、政治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充实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力量,现面向全校公开选拔主席1名、副主席3名和副秘书长2名,组织部、宣传部、公关部、财务部、考核部、网络部、文娱部等各部部长1名,副部长若干名。”(9)这种选拔干部的气度力度以及要求之严格、考察之全面,确实令笔者大为羡慕,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时社联干部们的正茂风华,那生生不息地创新精神。怎样选准干部,其实早已经有了答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唯有公推公选才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废除社团负责人“世袭制”,实行社团负责人公开竞聘制这是大势所趋,以前那种以原协会会长指派或内定的选拨干部机制早已经过时了。
3、重视干部培养
要重视对准社团干部的业务培训和跟踪培养,无论是思想政治还是社团管理的业务知识,都要重视起来,使我们的学生干部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开阔,使他们的各项素质都能达到一名优秀干部的实际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谨防这种培训的异化而导致的流于形式,就笔者所知诸如到森林公园游玩式的干部培训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4、使用干部
看重形式,轻视内涵是干部选拨与培养的最大局限,笔者在与一些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有着很好的建议与意见,如有社团可以打破常规大胆起用一些“不听话”的干部,我相信社团发展必然是另外一种景象。在分配干部时要注意能力匹配原则,而不仅仅看同学自己竞选的职务。同时搭配使用新老干部,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也可以带动组织的健康发展。我们社团既要有定期的选举轮换,也要有平时个别社团负责人的变更;既要有正规途径的选拨,又要有个别打破形式的大胆启用,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干部使用机制。
5、干部监督与考核
全程监督干部从选拔到培养再到卸任的全过程,使我校学生干部选拔的公信度有个大的提升,使我们的学生干部不论在何时都能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
社联及社团干部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让广大的会员去监督干部们的一言一行,并鼓励同学们检举揭发违规干部。
加强社团内部考核机制,实行优秀社团干部、优秀社团干事评比工作,切实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要将考核结果公布,让广大会员知晓到底谁优秀,谁平庸,谁不称职。
实行学生干部负责制。对任期内组织出现的重大恶性事件,社团主要干部要负起责任。对一些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工作能力欠缺,失职渎职严重、生活作风不严谨的同学要及时解聘,并向广大会员说明情况。
(九)建立研究机制
《茂名学院2006─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2)学校的有关部门也注意到,必须加强社团发展问题理论建设工作,为我校社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以为,首先要建立以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学校在某些方面必须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这个队伍要详细掌握学生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严密关注和研究社联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社团干部及成员的流动性大、学生社团之间竞争加剧、社联与学生会关系、学生社团社会化、社团传承与创新关系、社团及社联良性发展机制等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其次要设立专门的公关部,举行一些大型的问卷调查,掌握同学们的最新动态,以为决策者提供具体数据支持,为社团及社联的前进指明方向;还要进跟最新的理论动态,为社团及社联发展提供最前卫的智力支持。
《茂名学院2006─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同时指出:“面对90后的特殊情况,如果不经过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是很难把这个新的群体统一到我校社团文化建设这个大的旗帜上的。”因此笔者做了一个关于《关于茂名学院“90”后一些情况的调查问卷》。
六、关于茂名学院“90”后一些情况的分析
如今 “90后”已经迈进大学校门,他们鲜明地代表着一个时代。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做了《关于茂名学院“90”后一些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所彰显的“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的新变化,给我们社团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得出一些实用的数据,了解90后大学生一些情况,希望能为我校社团新时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小小的贡献。
(一)大前提
首先我们要确认的一个前提是,这是一份对茂名学院“90后”的调查问卷,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90后”的全貌,但毕竟我校的“90后”又是整个中国“90后”共性的特殊显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是有一种集体认同感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同学认为自己或多或少拥有所谓的“90后的特性”。
我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的家庭环境一般都处在中下阶层。调查显示我校同学的月消费额在400元以下的占36.%,400-800的占54%,只有9.72%的同学在800元以上,这些数据与一些“大学城”里的动辄上千元的消费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因此如果试图使社团发展适应我校“90后”的需求,就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大学的做法,而必须立足于校内,认真的经过调查分析方能把握住我校特殊的脉搏。
(二)总体状况
“90后”新生思想性格、行为方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往往不被理解,被称为“异类”。但是,从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茂名学院的“90后”新生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特立独行,不可一世;相反,他们只是追求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现实的,在一些选择面前是非常有理性意识的。例如有73.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行为与时代脚步相适应,从同学们的择偶标准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在追求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调查显示,有65.2%的师弟师妹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中国很幸福,并对现在的生活感到“非常幸福”或“幸福”。在这里笔者同时也发现,8.33%的同学选择生活在西方会更幸福,而有18.0%的同学选择了“自由的国度”,这说明他们认清了西方并不是以前人们所吹嘘的、所向往的“自由的国度”,新一代青年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之后,不再有那种“完全西化”的狂热了。
社会上所评价的“垮掉一代”,73.5%的同学不认同这个观点,而更倾向于用自信、阳光、积极向上来形容自己。他们思想开放,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这些观点可能颠覆一些人对“90后”长期存在的偏见。
63.8%的同学认为,“90后”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缺乏锻炼而已”。他们也是独立的一代,我们评价他们所谓 “脑残”,很大一部分是我们被污染的心灵在猜度他们单纯的举动,是我们的污浊被他们的纯洁所映现而彰显出我们的卑微龌龊。
在平时所关注的信息中,有52.7%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体育竞技、流行娱乐,时事政治43.0% ,社会焦点51.3%,情感、生活和学习、学术动态、就业都是40.2%,未来畅想19.4%,16.6%同学关注哲思飘渺、宗教等,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他们有自我的精神追求和娱乐享受,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很强的责任心。这就要求我们的社团必须更加完美的将思想性和娱乐性融合为一体,任何的偏执都有可能对组织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多元化
在某些方面,“90后”这个群体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我们万万不可以偏概全。比如在对待您“认为偶像崇拜”,“90后”一些出格行为,对待性行为的态度等这些问题时,持正反态度的人势力均等,这果真是一个多元化取向的群体呀,笔者不禁感叹。
这是一个层面的多元,笔者所谓的多元还包括了个人价值取向上的多元,个人思想的多元复杂或兼容并蓄。比如有45.8%的同学认为自己充满自信但较为脆弱 ,26.3%渴望同伴友谊但矛盾较多,13.8%的同学能主动使用媒介但容易失控。
“90后”个性张扬成为了公认的事实。调查显示,有79.1%的同学选择目标为自己而定。大一新生刚到我们学校的时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不是我想做的事情,谁都不能强迫我做!再让我们听听笔者节选的《“90后”独立宣言》:
“把不管你是BT达人,还是YY达人,还是打酱油达人……
猫扑90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燃烧吧,小宇宙!
沸腾吧,90后!”
如果只了解到这些您就急于给我校的“90后”定性为“个人主义泛滥,没有责任心”,那就大错特错了。调查显示,74.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责任心“非常强”或 “比较强”,而有将近五成的同学非常关心天下大事,87.4%的被调查者对“90后”“是否有能力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持肯定态度。这说明“90后”有很强烈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在面对涉及自己未来前途的抉择时,63.8%的同学选择了“自己做决定但并不排斥别人的意见”这种理性的态度。“90后”并不像社会评论的那样,盲目的、毫无无目的生活。他们是有目的选报社团的,而且有25%的同学是“针对自己的弱项选报社团”的,这是多么强的理性思维意识在起作用呀!当笔者在中文系09级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听到新生们的急性发言后,不禁面红耳赤,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总结能力让笔者无地自容。
“90后”对自己的学业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可以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毕业后,他们打算是
A继续深造 |
16 |
| ||
B工作 |
31 |
| ||
C着手创业 |
13 |
| ||
D结婚安家 |
4 |
| ||
E不确定 |
8 |
|
这种方向的多元自然导致对社团要求的多元。我们的社团也必须从多个方面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就笔者所了解,我校很少有社团涉及对同学们继续深造的进行指导的活动,对要着手创业所需的技能培养也不是很到位,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又有36.1%的同学希望自己成为社会名流,8.33%的想做隐逸修,6.94%的同学愿意成为无产阶级斗士,而绝大数同学希望成为普通民众。这些理想的不同,造成了同学们对待社团态度的多元,要求社团和社联不能再试图做到整齐划一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40.2%同学希望成为普通民众,希望有一个幸福家庭及稳定的事业,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人人都是金钱至上的。在调查中有36.1%的同学认为“钱应该不是万能的,但我爱钱”,这是多么明白的大实话。同时,有30.5%的同学认为世界上有很多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说明“90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着向上追求的东西,但也有23.6%的同学认为“应当承认在当今世界钱就是万能的”。
“90后”的这些情况对我们社团管理来说可以用“灾难”两个字形容,在一些人看来他们变化无常根本无法管理,这其实是一种极端错误的看法。“90后”的大部分大学生注重私欲和公心两全,个人与社会并重,个性与责任共行,丰献与索取统一。他们愿意为国家、为社会、为组织、为他人服务,但又注意社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他人对自己的合理回报,他们努力实现的是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完美统一。他们正在努力做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沟通,中外与古今的协调,娱乐性和思想性的交合,虽然这种和谐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艰难。
在应对多元化取向方面,电脑协会是我校中的佼佼者。它既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支持(在《您比较喜爱与比较不喜爱社团的调查问卷》中电脑协会获得了最高的肯定),又能使自己的维修技能上了一个台阶;它即满足了同学们奉献爱心的要求,又使一些同学的特色和表现欲望得到了释放——广大社团应该向电脑协会学习。多元化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个机遇。在我们今天这种信息社会的环境里,由于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内容都极为多样与丰富,“90后”的同学们已不是也不愿做被学校生产出来的整齐划一的产品了。这要求我们的社团必须有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民主化进程不仅不能犹豫,不能滞后,而且必须加快推进。
由于自信,由于不服输,由于家庭关系,教育关系,社会关系,我们茂名学院的“90后”面临的竞争压力比“80后”大得多,这是我们搞素质拓展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对社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他们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考到了我们茂名学院,但他们是有理想的一代,他们不再甘心作“被大学生产出来的学生”,他们会主动的积极进取,会不断的创造条件来谋求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他们参加社团是关注自身素质、技能发展的,19.4%的同学在选择社团时是“根据自己专业相似度”,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玩”而加入了社团。
在同学们认为的自己最强的能力中有47.2%选择逻辑思考能力,40.2%选择了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40.2%是人际相处能力;而在最弱的能力中还是有47.2%逻辑思考能力,有52.7%的同学选择外语交流写作能力,这是早已预料到,但有30.5%同学竟选择了中文沟通表达能力,这着实让笔者大跌眼镜。当笔者看到这种看似可笑的结果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呢?我们的社团要怎么做才好呢?笔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90”后同学的能力差别是巨大的,我们的社团既不能丢下对社员一些普通能力的培养,又要朝着更高水平的方向迈进,如培养同学们的跨领域的第二专长。
而一些个性化社团成为发展同学们第二专长的好去处。一些个性化社团受到“90后”新生的青睐,成为他们塑造个性、充分展现自我特色的有力载体。这些社团最看重的是兴趣,不追求影响力,只求能为一些“小众”提供相互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例如摄影协会、器乐协会等。参加这些社团已成为大学生追求个性释放的重要方式。一些活动也在向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快闪行动”的兴起,我们学校也曾经在外面举行过这样活动,虽然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并不是很多,但就参与者突破自我,表现自我,大胆冒险的释放,寻找的另外一种刺激来说,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90后”新生与我校现有社团的一些矛盾冲突,笔者认为本质是文化与文化的碰撞,当然笔者不是“文明冲突论”者,但我们应当重视这种碰撞,而不是回避这种冲突。
比如同学们对待早恋、婚外恋的态度就反应出了两种文化的对立。一部分同学传统的两性观念根深蒂固,有25%的同学认为要禁止婚外恋,30.5%认为“不可理喻”,而同时现代意识的冲击也不可小觑,有36.1%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只要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就行”。
校园文化与文化的融合,在“90后”新生与社团碰撞这个表象下,在才思敏捷的“90后”的锐意进取中,必将迎来一个属于他们的辉煌时代。
由以上之分析,我们就可以就2009年社团推介会招新人数下降的原因作出一些解释了:
1、学校招生人数的下降
经过仔细分析,笔者发现社团增长率的下降速度比学校扩招增长率下降的速度要快,这说明我校的发展存在某些非正常因素。
2、社团的发展滞后
社团本身存在的宣传、创意、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是导致招新人数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80后”的最后一路人,在组织活动上,在为组织奉献程度是已经大大不如前几届的学生。范老师就说到:“当年我们学生干部是一个个的下宿舍跑去招人,你看现在的干部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呢?”即使有一些有责任心的同学,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也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改革理想和参与激情。
3、“90后”自身的多元化需求与我校的实际情况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
4、高年级同学对新生的“经验教育”,是导致招新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对社联及社团发展的预测
中国文化进入了普及阶段的末尾,开始进入提高阶段的初级时代。在这个交叉的阶段,普及与提高并存,通俗与高雅共舞,市场化与艺术化同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交融,分化与整合并进,主体化和多元化将更加明显,对我们高校社团建设提出的要求更高了。
(一)去行政化,是大学发展的趋势,社团及社联不能独善其身
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还是政治使命的需要,大学都有它自身的发展特点,谁违背了这一点谁的教育就有可能遭到致命打击。熊丙奇先生在《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背景耐人寻味》中指出:“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内地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0)
英国牛津大学的改革,就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它的“联邦式治理模式及其渐进式的改革思路”(21),无疑是成功捍卫“大学自治、学者治校”的大学精髓的最大功臣。但是我国的大学除应有大学的一般共性外,还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有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最本质所在,即我们大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如何在去行政化浪潮中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我校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严重问题。而对社团及社联来说,面对这个两难的境地,唯有将两者都贯彻好,都发展好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居于败之地。
社团及社联靠行政权力得以维持的一些功能,在这个趋势下必须得到彻底的改革。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管理,又不能轻视关怀;既要加强“刚性”的制度建设,又要锤炼 “柔性”人文熏陶;既要保障共性,以团结一致,增强凝聚力,又要容许个性的张扬,以享受激情,触发创新与保持活力。
(二)社团及社联大而强的趋势
在之前笔者已经论述了一些社团组成联盟的可能,对社联来说完全也有必要。广东省就曾召开过专门会议讨论社联联合的问题,成立省学生社团联合会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在一篇名为《综合集成战略: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的论文中,其认为地方高校面对“高不成,低不就”两难境地,唯有通过“校际间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从而达到优势集成,使地方高校科研突破能力加强,社会的服务能力得到扩张,并使其社会影响得到提高”(22)。笔者认为这位的观点完全适合我校的现状,面对处于二流或三流地位的现实,实施综合集成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期我校关于大工程观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学习讨论活动,与这种改革战略有很多相通之处。
那么就具体的而言,我校在加强交流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什么我校的社团及社联就不能走出去,更加紧密的与其他高校合作,来实现资源整合呢?同样,我们学校内部的社团也可以结成互助对子,达成合作协议,甚至最终走向合并这也未尝不可。
(三)社团“小而精”的趋势
对一些个性化社团,调查显示,有26.3%的同学认为其“非常好”,58.3%的认为“有存在的必要”,而只有11.10%的认为“非常不好”或“我不会参加”。笔者认为这种“精巧化”趋势以后会更加明显,甚至会出现为某个喜爱的明星偶像而设立的社团,笔者在问卢同学关于“小虎队爱好者社团”成立的可能性及自己的行动时,他的回答都是:“Of course!”
笔者在《关于茂名学院“90后”一些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23.6%的同学打算组建一个社团,这是27.76%的同学对“我校现有社团种类不满意的”反映是一致的。再加上极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他们,这将成为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
因此笔者大胆预测,2010-2012年学校团委很可能会大量收到各种新社团申请材料。如果团委等相关组织还抱残守缺,不仅会打击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将对我校园文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我未来的校园文化发展可能产生致命的打击,因为那时我校学生的主体将是“90后”。现在给我们一些组织转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以绿色为核心理念的社团
笔者认为绿色将成为未来的一个主题,现代人都在提倡绿色(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经济、绿色人生、绿色文学等等)。我们完全可以组建一个绿色社团, 以热爱绿色,呵护绿色,追求绿色为社团宗旨——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对“90后”的调查显示,81.9%的同学对环保组织认为“非常好”或“有存在的必要”。在复旦大学有生命学社,云南大学也有唤青社,这可以作为我们以后发展的借鉴。
2、街舞
我们学校现在有个街舞爱好者团队,虽然现在看来他们的气候并不是很大,但是笔者相信作为一个释放激情的好方法必然会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街舞独立组建一个社团也是未尝不可的。
3、网络小说
文学社可以把握这个新的动向。对网络文学,有79.1%的同学认为其“非常好”或“有存在的必要,但要提高”。“他们的作品在网上有较高的点击率”(23)。与仲老师多次提到“炒作”这个词,其实我们也可以推出我们学校的网络写手。网络空间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有别于我们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艺术世界也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又一世界存在,虽然这两个世界的存在都依赖于真实的第一世界。此做法可做到商业利益与文艺创作的双丰收,但无论如何文学创作的关键还是归结在文学作品的质量上。
4、网络学生组织
这种组织的活动会非常隐秘,但就其影响力而言则会越来越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继续提升,大学生的电脑拥有率更是惊人的高。同学们如今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一些网络学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他们通过网站论坛建立社区,如天涯;或者通过校园BBS(BulletinBoard System)上开设各个主题版面,形成了一个个小群体;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建立组织,如利用QQ软件成立“QQ群”;凡此诸种虚拟的组织的继续发展势必会导致向现实的回归,虚拟与现实的交融开启了一个新的社团组织发展的阶段。
5、政治类社团
在笔者看来这是未来社团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走出30年的政治迷茫,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中国的大学生们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乐观度逐年大幅上升。对时事政治的高度关注,对理论层面的追寻将是校园中的一条独特的风景线。调查“90”后的结果显示,有34.66%的同学们喜爱理论方面的知识;更有50.34%的同学对政治类社团抱着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学习理论对我们人生有好处”或“非常好,坚持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方向”。努力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型社团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社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90后”大学生对待学生运动的态度(我们暂且不论他的历史性质,就运动本身来说,如“五四运动”,“红卫兵”“89学潮”“ 99成千上万的中国大学生抗议美国战机轰炸中国驻南使馆”),有80.5%的同学选择了“坚决支持”或“精神上支持”。就在这个小小的茂名学院,我们看到奥运期间的那股激情澎湃涌向圣火的人群,我们听到汶川大地震时“中国雄起“的撼天动地的声音,这种大学生青春的力量是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特别是对觉醒的“90后”这一代的而言。如何疏导,引领即将到来的“90后”主导的大学校园是当前我们学校学生工作的领导们,干部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有时候学校突然停电或者断网,真不知道教职工们和相关领导听到我们茂名学院1万多名学生口中同时喊出的那响彻云霄的呐喊声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笔者预测,学校有关组织,在以后几年很可能会接到非常多的意见反映,根据90后的特点,他们大胆说话的意识非常强。他们再也不甘心作做“沉默的大多数了”。如果相关组织继续抱着以前对反馈意见不重视的、不及时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那将不仅仅是伤害感情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组织系统的崩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调查显示,“如果您的意见不被组织接受”,有33.33%的同学认为自己会“继续向组织反映”或“越级向更高的领导反映”。
(四)“众星拱月”
究竟要什么样的文化在占据着我们社团文化的中心舞台呢?笔者认为我们学校要塑造一个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多种文化取向并存的健康和谐的社团文化氛围,我们姑且先把这种氛围称为“众星拱月”。
1、资本主义文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汹涌澎湃之势冲击中国,给国人从思想价值观具体生活方式的全面洗礼。在中国,资本主义的自由文化对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们有着启蒙的积极作用,其对封建意识的冲击具有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它在亚非拉完成了对旧文化的破坏性使命。一部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历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思想的汇集,极大促进我们思想的进步与思维的开发,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在对社团发展问题的调查中,笔者看到有51.7%的同学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社团是“具有现代质感的自由主义社团”。在对“90后”一些情况的调查中显示:
态度 |
西方文化 |
非常喜欢 |
15.20% |
喜欢 |
48.60% |
不喜欢 |
6.94% |
非常反感 |
5.55% |
可以理解 |
22.20% |
其他 |
1.38% |
西方自由主义文化还有很大的市场,而且对与处在文化普及阶段的中国一些地区和一些公民来说,它的积极意义是它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我们在肯定资本主义文化其巨大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给人类以往优秀的文化遗产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特别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它的广泛传播更是一种严重的危机。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大量利用各种途径播种新自由主义,甚公然攻击马克思主义,说它过时了。就在今天,我校的校园里依然长期盛行着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否则也就不会出现学生向领导“告密”的事件了。
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输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权!如今在意识形态领域,我国受到的威胁主要集中在西方的“和平演变”上。中国作为苏东剧变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及其维护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面临着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攻势,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国内的一些被迷了心窍的人,也把资本主义社会说成是一个非常公平、自由、民主的理想社会,无意中充当了他们的帮手。一篇发表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论坛上的文章这样描述到:“在私有经济自然引发的无所不在的物欲、肉欲、色欲、金钱欲、权利欲和各种浮躁私欲面前,相当大一个数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已经被颠覆,绝大多数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公共道德和伦理观念已经被消解,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凝心聚力的精神基础已经基本崩塌。”(24)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在我国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剔除糟粕的文化新建过程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淆视听,以精华为糟粕,以糟粕为精华,给我国的文化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更有甚至者,他们奉行“物质主义”,突破了一切的道德底线。大学生的玩世,知识分子的堕落,与物欲的疯狂不可分割。特别是“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完全泯灭。1951年中情局内部代号为《十条诫令》中就有一条规定;“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要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精神。”(25)又有“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笔者对“90”后的调查就显示,有20.8%的同学认为自己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能力”最薄弱,这算是他们的“功劳”吧!
西方文化输出战略对中国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位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普夫在谈到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整合时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英语爱好者协会里的一些人可能要站出来批笔者,他们一见到笔者提到这样的高度就觉得非常反感。其实,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接收。
社会主义运动陷入阶段性低潮,特别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迷惘,一直延续之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当代大学生自然也会受到其影响,而且是最先受到和最深受到的群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反映在社团上,就是部分干部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组织的活动宗旨也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溜冰协会、舞蹈协会、英语爱好者协会、日语协会、动漫社等社团,都是带有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自由主义类社团。他们大部分追求玩乐时的心跳,消磨的是大好的青春,要么是没有内涵,要么思想上存在极大的偏见。享乐主义在他们中间盛行,享乐似乎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全部。这些社团尽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但往往只是感性的一时愉悦,以吸引人的眼球和刺激人的其他感性器官为目的,制作那些庸俗的、低级的和无聊的东西,很难有能长久回荡在人们心中的感动。
但是,当疯狂过去,平静下来人们又陡然发现,资本主义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现代主义的苦闷,虚伪的民主,人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普遍商业化,集团人主宰导致了精神平面化,人生意义的失落,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无度的残天役物、生态危机,自杀率上升等等问题。 于是一部分人丛狂热中觉醒出来,试图回归传统,不料又陷入了新的迷惑中;一部分人投门无路,于是追求更加张扬的表现自我,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不停下来,痛苦就不会到来;还有一部分同学找到了实现彻底觉醒的道路,这条道路就在脚下。毛主席在《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中早就指出:“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在对“90”后一些情况的调查问卷中,笔者看到了以下统计结果:
社会主义文化在他们心中,成为持肯定态度最高,持否定态度最低的文化类型。而对东方文明的认可无疑唤醒了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的认同意识,这让笔者终于从“西化”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可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今我们仍处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过渡时期,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的支配地位,资本主义的历史积极因素的发挥尚未完成,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也在一些国家兴起,这种意识形态矛盾的将会长期的存在下去。一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笔者完全相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经历了30年的蛰伏期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资本主义文化的继续发展看,其最高趣旨必将指向社会主义文化!
于是,笔者得出了资本主义自由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统摄。
2、传统文化分析
一篇名为《大学社团招新吸引“90后”热捧传统》新闻报道这样描述到:“剪纸艺术、书法、刺绣等传统民间艺术在高校社团招新中大放光彩,吸引了众多‘90后’新生”。(26)笔者调查也显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72.10%持肯定态度,持否定的只有8.32%。
态度 |
传统文化 |
非常喜欢 |
30.50% |
喜欢 |
41.60% |
不喜欢 |
4.16% |
非常反感 |
4.16% |
可以理解 |
15.20% |
其他 |
4.16% |
我们不禁要问,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为什么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呢?学习传统文化到底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呢?
笔者以为处于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的今天,劳动的异化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人的生存生态也遭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特别是现代人心理危机重重,更是把人带到了“世纪末”的死胡同中,在高速运转的社会压力下,许多人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思想层面的现代性袪魅,物质层面的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等危机,迫使一部分人们开始回归传统,想在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想用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掩盖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于是诗人们开始构建“诗意的栖居”,哲学家们开始转向古典智慧,旅游者们开始向往田园风情。对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同样面临着现代人们所要面临的困惑,甚至比校外的人们更加渴望“回归”。面对就业压力足以让多少莘莘学子的寝食难安;面对情感压力,多少天之骄子又坐卧难耐,于是越来越多的找不到出路的大学生们渴望在校园里有一块静谧的处所,渴望安顿一下那烦躁的心灵。
我们在分析传统文化存在的现实条件之后,也要认清他的消极作用。校园里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宣讲那些早就过了时的糟粕。而一些影视作品更是用一种现代的“为民服务”,“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思想去诠释封建主义的东西,把那些帝王将相说的比中国共产党还伟大英明,明眼人不禁要问:“那当时的农民为什么还要起义呢?”他们试图用传统文化的弘扬排挤对革命传统的发扬,这无疑会使我们大学生忘记自己神圣的使命。
广东省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而我校又是以理工科为主,因此笔者这里所谓的校园里的传统文化很大一部分要集中在我校的新儒学堂身上。笔者于对其做重点的批判,就大致可以代表对我校传统文化的批判了。当然,文学社中也有弘扬传统文化的部分;历史爱好者协会也总是割舍不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辉煌;文法学院有个冼太夫人研究中心,也高唱爱国主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调子。
茂名学院新儒学堂建立之初的积极因素正在被其不可解决的本质矛盾所消融,其消极因素正在成为它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它的主流,虽然现在看来它像似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锐社团。
(1)思想依据
无论是原始儒学,还是各种儒学的新变思想,历史已经证明其不能担当大任。新儒家虽从现实出发积极吸收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想方设法的试图从传统儒学思想中开出民主与科学,但至今没有成果,更不可能解决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这是新儒学思想最大的缺失,是其必然不能担当历史重任的最更根本因素,自然也是茂名学院新儒学堂最后会走向没落的最深层原因。
(2)定位失误
成立之初就过分注重对“心”的关注,想从心态的调整中找出一条通往宁静田园的道路,或是过分专注个人“性”的修养,陷入了“独善其身”的出世境遇中去“享受孤独”、“体味浪漫”了。而当今社会的风云变换,社会中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就业的种种压力,残酷的现实一次次冲击新儒学堂同仁们的脆弱的心灵。他们不仅不思进取,不去考虑如何解决世界、中国、社会的不合理问题,反而妄想在“回归田园”、“重温传统”中得到些许片刻的静谧。这是多么的可悲!
(3)危机重重
最大的危机莫过于西方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自上而下的全面同化。我们知晓资本主义思想的种种弊端,却无法抵御它强大的诱惑与进攻。当新儒学堂的同仁们拿出那一套套理论试图去应对时,别人不屑一顾的说道:“这是几百年前我们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就反对的思想”,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就把我们汗牛充栋的典籍焚烧了。这是茂名学院新儒学堂在与其他带有“自由主义”性质的社团竞争时候的最大劣势;再加上没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社团所具有的政治条件,所以只能在挤压下苟延残喘;虽然现在部分学校领导给予了它很大的关注,但是未来的前途难料。
(4)内容匮乏
孔庙半年去了两次,文本诵读的内容就集中在那几部儒学经典上,而对新儒家思想则没有丝毫的涉及。
(5)组织领导
整个社团充斥着专制气氛,这与长期在那种“君君臣臣”思想熏陶下而又不能鉴别有着巨大的关系。
“儒学经典往往只讲一面的道理,缺乏现代的元素,遏制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讲维权意识。”王蒙就称全民学国学的现象不仅是虚火上身,甚至有点走火入魔。那么我们到底要怎样认识传统文化呢?
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里曾辨证分析了“怀古”,笔者也认为:回归不是目的,新变才是动力;用回望来明鉴,以复古为解放。当代中国大学生要的不仅仅是回归,甚至不要回归,而是吸收优秀,破旧变新;但现实中式很多同学钻进了故纸堆里不能自拔,陶醉于那个久远年代封建知识分子们的幻想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我们应该奉行的学术原则,“出来”并转化以至超越是我们做学问应该持有的态度。怎么样“以复古为解放”才是我们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
正如文艺复兴运动借古典的人文主义反抗中世纪的神本主义一样,今日之中国的先觉者们也正试图用传统的天道人伦来反抗现代的资本主义;而当我们回首文艺复兴成功的使西方文化跃进到崭新一页的原因时,资本主义文化适机的升华古典主义成为其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今中国若想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未来世界的思潮,占据人类道德的高地,适时地由“国学热”转移到“马学热”将是一个必然的也是一个唯一的选择。中国的未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这一转变的深度,广度,热度。正如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方一样,阵痛后迎来的是光明。
总之一句话,传统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统摄。
3、宗教文化分析
笔者对“90后”的调查显示,对宗教文化有27.72%的同学持肯定态度,30.53%持否定态度,有36.10%的同学对宗教追求可以理解。这个三分天下的局面,是对了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准确反映。
非常喜欢 |
9.72% |
喜欢 |
18.00% |
不喜欢 |
22.20% |
非常反感 |
8.33% |
可以理解 |
36.10% |
其他 |
5.55% |
中国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统一的宗教,中国人的世俗入世精神深入骨髓,缺乏宗教的那种超越情怀;其次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学生的普遍哲学基础是唯物论,对唯心的宗教也有一种先天的免疫力。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宗教不能在我们的大学传播。
其实宗教最为一个隐文化一致贯穿整个中国的历史,伴随着改革开放,于上世纪末叶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升温。对敏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受到社会上“宗教热”的影响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1) 宗教自身的原因
宗教信仰中的的诸多内容迎合了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某种需要,迎合了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2) 同学自身的原因
好奇、怀疑与接触而产生的影响;或遇到重大挫折向宗教祈求保护,祈望得到心灵的慰藉,一些女同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严重;或由于心灵空虚或生活、学习就业的压力太大寻找安慰。
(3)外界影响
家庭环境,有的同学有信教家长,他们把一些思想也带到了学校;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我校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同学,他们有各自的民族信仰,这对周围的同学是有一定影响的;一些有宗教信仰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在我们中文系就有这样的老师存在;一些文化课上不得不涉及宗教,讲伦理学任何人都不能割舍宗教的规范,再比如我们学《佛教文化研究》,如果引导不当,很可能使一些同学滑向宗教的怀抱;宗教大肆活动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同学们,比如2009年下半学期,笔者就收到了很多关于森林公园的慧灵寺要举行《金刚经》讲座的消息;一些旅游区泛滥的求神拜佛、算卦问卜也给同学们提供了了解宗教的机会。特别是一些文化胜地,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他们打着传统文化的招牌行的是危害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坏事;西方文化的传播,基督教的一些思想也随之而来,比如美国大片中就有一种非常严重的救世主情怀。
(3) 别有用心人的传播
一些邪教组织通过QQ聊天工具或主动将资料送上门的方式来传播,笔者就曾经和一个邪教人士保持了一个月的联系,他们努力向笔者兜售那些迷信思想,并借一些自然灾害或我党历史上的一些过错来为他们张目立证,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秘密。前些年西藏等地区的宗教人士,打着传播佛教密宗(真言宗)一派文化的旗号,进行分裂国家的图谋,也属于这一类。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一种伦理规范,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从哲学到伦理规范再到文学艺术,宗教在我们的文化中无处不在。宗教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其教人向善的美德至今仍然有着非常巨大的积极意义。诸如佛教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基督教中“平等”、“博爱”等等。
但同时宗教对大学生的也有消极影响。长期接触并痴迷于中的大学生, 很容易受这种生活方式的腐蚀而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有些宗教过分追求自我心灵的宁静,我们当然承认内观自身,明心见性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整天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追求自我内心的安稳就很容易出现自闭、孤僻的心理问题。
信仰宗教的学生,或者是有这种倾向的同学:在哲学上,他们否认唯物主义,相信唯心的学说;在视线上,他们关注的不是社会历史前进的规律,不是广大人民的强烈呼声,而是陷入个人主义的斡旋,过度关注起所谓个人的未来命运;在行动上,他们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为那个超意识神灵的安排,造成了消极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中,他们不再关注专业知识的扎实培养,综合素质的广泛拓展,学术理论的最新动态,而是转向那种虚无缥缈的超越追求中……这是一种何等危险的倾向!
宗教对大学生思想的广泛影响,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课题——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宗教文化及其影响?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我校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领导同志要么是没有看到宗教这股暗流影响的严重性,要么是不愿正视或不敢承认这种影响,更严重的是个别领导本身就有宗教倾向。
比如有社团曾在大榕树下的草坪上搞过一个“鬼文化节”,他们打出“你敢进来吗?”的标语,设立坟头,扮演僵尸,极尽吓人之能事,大力宣传封建糟粕思想,引导我们大学生迷信他们“因果报应”的那一套,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制止,这显然是一种失职的行为,应该追究某些人的责任当然也包括组织这次活动的有关人员的责任。这种活动难道是我们大力培育的“健康、文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一部分吗?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这个问题,既不一概否定它, 也不放任宗教在我们大学猖狂传播。首先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宗教知识的新型思政队伍,以教师的渊博知识回答思维敏锐的大学生们的各种问题。在这一点上,笔者非常钦佩潘老师。其次,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重视无神论教育。新生从一开学就对他们进行马克思唯物论哲学的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把枯燥无味的哲学精华深深打入同学们的头脑中。最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最终会走向消亡但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民塑造起了一个神像并顶礼膜拜,必将会在自身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候把它倒打并踩在脚下。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堵宗教传播的路径,而是积极的引导我们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
一句话,最终消解宗教也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统摄。
4、社会主义文化分析
传统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自由文化还将继续对立,宗教文化作为一股暗流难在大学校园里全面盛行,而社会主义文化则可以将他们以及其他类型的文化统摄起来。当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以贯之的基础与统领作用,誓不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我们的空子。
笔者对“90后”的文化取向的调查显示:
态度 |
社会主义文化 |
非常喜欢 |
16.60% |
喜欢 |
50.00% |
不喜欢 |
9.72% |
非常反感 |
2.77% |
可以理解 |
20.80% |
其他 |
0% |
对社会主义文化持肯定态度的占76.60%,与其他文化类型相比获得的支持率最高,这是中国教育在防止“和平演变”上取得的成绩。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给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而在我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得到了彻底的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在同学们心中又居于了如此高的地位,这是我们可以实现“众星拱月”的实践基础。
其次从理论层面来看,随着中国的国内矛盾的日益加剧,一些左翼网站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比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就非常大;劳苦大众的觉醒,对文革、对毛主席地位的重新评价等等都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一些优秀的领导干部,比如重庆的薄熙来、广东的汪洋同志等实行的带有一些前30年痕迹的政策,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力量,他们不愧是人民利益的最忠实代表者。这些领导同志的活动,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和勃兴犹如“卸下生双翼”。
经历了30年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螺旋式上升律的第三阶段的中国,现在正在进入第四个阶段。用《易经》中的话来讲这叫做“元、亨、利、贞”,用古诗创作的理论来讲叫做“起、承、转、合”,从“经学”研究的发展历史来看这叫“信古”、“疑古”、“灭古”、“释古”。但我们初看第一阶段与第四阶段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文化重演律”的疑惑,实际上外表的重演抵消不了内涵的新变,“第四阶段”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向更高的山峰迈进。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经历了前30年的“正,后30年的“反”之后,在当下中国正在重新兴起。君不见洛阳市人民那震天动地的对全面公有制的呼唤,就连我们小小的茂名学院如“知行社”“真理社”这类党的社团组织正快速的崛起。
从国外的传播来看:外国共产党活动,比如俄罗斯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俄罗斯共产党的重新崛起;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在国内斗争的胜利,日本、美国共产党在一些领域斗争的成功等等,给人们以新的希望,预示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高朝重新到来;西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西方文革研究的盛行,他们的理论成果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被中国人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接触、认识、了解、好感、认同、接纳、信仰甚至到行动。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与勃兴添砖加瓦。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15)那么,对我们的社团工作来说怎样抓好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同学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呢?我们到底怎样来抓住并保持住社会主义文化在社团里的中心地位呢?
(1)建立社团和社联的临时党支部
笔者在前文提到要保障政治正确,加强党组织在社团中的领导地位;笔者还强烈建议学生党员进社团和社联,建立社团和社联的临时党支部。文法学院党总支的党活动《创建临时学生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试点,积极引导党组织进社团》申请很有创意,笔者就是受了这个创意的启发。这个活动不仅丰富了党组织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党引导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种活动将党的理念通过社团中的临时党支部深深扎根下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志愿活动中实践党的宗旨,在实践的过程中传播党的信仰。“在加强管理和建立健全机构的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带入社团”。(1)
学生党员进社团及社联,将思想教育的严肃性与社团组织的趣味性相结合,不仅可以避免僵硬的理论带来学习过程的乏味,还可以增加社团活动的内涵,给同学们更深刻的思想影响而不仅仅是感性的满足,可谓一举两得。社联有着凝聚学生的先天资本,如果我们能把把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内容通过社联中的临时党支部来做,他们的灵活性、趣味性必将导致接受效果的增强。
如果这种活动大面积扩展开来,我校的党建工作和社团工作都将迎来新的一页,这是一个双赢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具有全国意义。热切期盼上级组织的批准,让实践来证明这种创新活动的巨大动能吧!
(2)社团干部培养
对社团骨干的培养,最先应该是态度教育,而态度的深层基础在干部们的思想境界。因此我们培养干部,最重要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只要做好这一点,以后技能训练将变得非常容易。江泽民同志就指出;“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办好一切事情的保证。”
要让骨干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学习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为同学服务的理念。努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政绩观。经常性地组织社团骨干参加党校学习,提高社团及社联党员们的战斗精神,使他们深刻理解并执行“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句经典名言!
(3)读书——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贺国强同志《寄语青年同志:勤奋学习,磨砺品性,踏实工作》中,向机关青年推荐《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它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他博览群书,又不唯书;他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他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1)这给我们当代青年很大的启示。
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的陷入苦闷之中,他们要么以后现代主义者自居,在享乐中浪费了大好青春;要么回归田园,重新感受那早已远去的温情脉脉的风情,企图割舍现实,这都不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倾向,特别是我们这一代,这一饱受争议而又身担历史重任的一代。当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奋斗的时候,那是很痛苦的事情,而且个人奋斗的历史已经终结;但是如果你像马克思那样选择了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事业,“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笔者认为,我们校园社团建设要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理想性与现实性、集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原则,要非常清晰地认识到用集体淹没个人和用个人否定集体,都是不正确而且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价值观。我们要做的是用自由主义解构传统文化中压抑个性发展的基因,用古典主义消解现代、后现代个性过分张扬的弊端,最后用社会主义来统摄一切文化成果,吸收一切精华,剔除一切糟粕,笔者相信这是未来我校社团乃至整个中国努力的方向。
人类的思维从古典的直观整体思维发展到近代的分析—实证思维再到今天的现代整体思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律说:“我相信我们已走向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归纳,它将把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述的西方传统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这一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这是21世纪文化的必然,是全球化的必然,是全球化这个经济基础所带来的必然的文化的整合——世界文化的出现。首先要学会沟通传统:新儒学回归原始儒学并与西方理性哲学联姻以期开出民主与自由;内圣外王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立命正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另一种表述;大同理想的不倦追求与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不谋而合 ;至于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谐的理念,知天命,行天命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掌握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改造世界如出一辙。吸取中华民族的元典精神,借鉴我们传统哲学根源,以获得灵感,获得前进的基点。其次要吸收现代:我们要有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气度,以兼容并蓄姿态对待一切优秀文明,自然包括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特别注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吸收。最后我们要学会容纳宗教:对于宗教文化,它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学生的人文素质;又可以使同学们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与我们共产党人要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宗教这种信仰本身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也有它积极的作用。关键是我们要把宗教文化统摄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来。
唯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拯救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和当今危及重重的中国,虽然这种文化形态仍然在探索之中,仍然在不断吸收全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明成果的成长期,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纠结与矛盾,仍然不被许多人甚至不为部分党的领导同志所理解,但历史和现实必将雄辩地证明,这种文化形态将超越后现代主义以来的所有文化种类,引领全人类阔步迈入“应当如此的时代”!
八、备注:本报告的客观性分析
(一)调查者态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年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调查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声明所要承担的后果。
首先,除了运动再没有绝对的东西存在。对于调查研究不能回避倾向性的问题,即使是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都带着强烈的倾向,有着坚定地立场!一些老师和同学因害怕主观性的存在就百般阻挠本次调查问卷,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错误做法!
其次,“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笔者承认有为社会主义文化摇旗呐喊的倾向,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倾向反而成为了问题,这到底是谁的问题呢?
最后,笔者尽可能的尊重原始资料,努力做到最大的客观性,这在论文的写作中得到了展示。
(二)调查者素质
笔者近日获得了文法学院“十佳学子”的称号,这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素质。当然,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在调查技巧、思维历练、理论升华上还存在许多不足,笔者也是试图借这次调查来提升自己诸方面的能力。
(三)调查方法
1、随机调查法
2、重点调查法
3、文案调查法
4、文献调查法
5、网络调查法
6、个别访谈法
7、直接观察法
8、个人经验判断法
9、对比法
10、分析法
11、综合法
(四)调查过程
1、搜集关于社联的网络资料,下载相关论文,准备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
2、进入实质调查阶段:
(1)向社联索取相关资料(未果)
(2)请求社联积极号召相关社团参加访谈(未果)
(3)请求团委给予相关帮助(未果)
(4)发布《关于您比较喜爱与比较不喜爱社团的调查问卷》
(5)发布《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6)发布《茂名学院社团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7)发布《关于茂名学院“90后”一些情况的调查问卷》
(8)和比较受同学们喜爱的社团的相关负责人交流并做好记录(未果)
(9)与比较不受同学们喜爱的社团的相关负责人交流并做好记录(未果)
(10)和社联及社团干部交流并做好记录
(11)和一些指导老师交流并做好记录
(12)和一些思维开阔的老师交流并做好记录
(14)和一些思维开阔的同学交流并做好记录
(15)继续查找收集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料
3、资料总结阶段,并对所获资料进行初步的筛选,对一些成果作初步的分析
4、着手写作期努力做到系统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5、完成初稿,并交于老师具体指导
6、定稿,上交,完成
(五)调查问卷回收
本次共发出纸质的215份调查问卷,收回215份,最终认定有效问卷131份。
起初,笔者是在所有的男生宿舍中,每一层随机选一个宿舍的一名同学调查,共调查了103份。但在中途,因我校规定男生不能随便进入女生宿舍,故笔者请了一些女同学帮助。由于笔者没有和她们讲清调查方式,以致产生了70份的无效问卷。笔者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再次发放42份问卷到女生宿舍,加上男生的103份问卷,合计145份。在具体的统计过程中,有的同学忘记填写性别或年级这一项,又发现了10份无效问卷;再加上此调查问卷的统计时在计算产生的失误,经过再三考虑,笔者决定以“您所在的学院”这一项的统计数据为准,即样本数为131名同学。
(六)调查统计者态度
由于需要统计二百多份问卷,笔者寻求了德全君、满全君、奇志君的帮助。他们皆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德全兄,积极向笔者索要问卷来统计,着实让笔者感动之心久难平静。笔者也在一些轻音乐的陪伴下,仔细的统计相关资料;但我毕竟是个粗人,心浮气躁是常态,因此在统计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两个样本的误差。在此笔者向所有关心这份问卷的人们表示歉意。
至于网络调查,因为搜智网具有问卷自动生成功能,因此数据为软件输出的,保证了统计的准确性。
(七)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分析
1、《关于您比较喜爱与比较不喜爱社团的调查问卷》显示:参加调查的文理生比例是30.53%:69.46%,与我校实际的27.64%:72.36%非常接近;
再有调查中四个年级的比例与实际比例也是大致相同,因此可得出此份问卷完全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再加上这份问卷是采用一对一的填写方式,所以内容填写的客观性是有保证的。
2、《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发展情况》这份调查问卷的代表性不是很大
首先参与调查的文理生比例与学校实际比例相距较大,56.37%文科生的比例显然太高了;其次,以比较接近真实的《关于您比较喜爱与比较不喜爱社团的调查问卷》调查所得男女比例73.28%:26.72%这个数据作为参考标准,社联调查的比例是52.1%:47.8%,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女生参加的比例太高了;再次,第一题的数据显示有23个样本,到最后一题时只有12个样本了,整整少了一半人,这使本次调查的客观性受到了打击。为了调查的全面性而失去了准确性,笔者设计题目显然存在严重失误,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但是,笔者也看到被调查者的年级比例大致与学校实际比例相似:
|
我校实际比例 |
社联调查比例 |
大一 |
28.55% |
39.10% |
大二 |
28.80% |
17.30% |
大三 |
26.84% |
21.70% |
大四 |
15.81% |
21.70% |
误差 |
100.00% |
99.80% |
同时,实际填写的质量也是有一定的保证的。比如关于社联交流的五个题目,被调查者填写的选项比例大致相同,可以想见他们并不是随便填写的;又最后一题“您参加这次调查问卷的总体态度”,有7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至始至终都是认真的”,确实让笔者颇为欣喜。笔者认为这是最后一道题目了,又是一次网络上的匿名问卷,被调查者没有必要在这一题上弄虚作假,因此这一道题目的设置还是很合理的,是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的。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被调查者对自己投机心理进行安慰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这份问卷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但代表性不是很大。
3、《茂名学院社团发展问题调查问卷》这份调查问卷的代表性同样不好
首先,参与调查的文理生比例与学校实际比例相距较大,文科生的比例太高了;其次,我们也看到被调查者的年级比例与学校实际比例相差太大,比如实际大二学生的比例是最高的28.80%,而实际调查的比例则是最小的4.76%,显然很没有代表性;再次,以比较真实的《关于您比较喜爱与比较不喜爱社团的调查问卷》所得男女比例73.28%:26.72%这个数据作为参考标准,社团调查的比例是44.4%:59.5%,相差也是很大的,女生参加的比例太高了;最后,第四道题与地24道的调查结果相差很大,说明此份调查问卷的填写质量有一定的问题。
但是从第45题与第53题反映的情况来看,本问卷又有一定的可信度;第一题的数据显示有42个样本,到最后一题时还有30个样本,总体还是不错的。再加上最后一题有76.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至始至终都是认真的”的这一选项,基于在对《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发展情况》的调查问卷客观性分析时所阐述的理由,笔者最终认为这份问卷的真实性非常小,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关于茂名学院“90后”一些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为52.7%:47.2%,以比较准确的《关于您比较喜爱与比较不喜爱社团的调查问卷》所得男女比例73.28%:26.72%这个数据作为参考标准,是有一定相差的,女生参加的比例有点高了,但相比较而言还是有很大的代表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样本至始至终都保持了72个样本量,并且有63.8%的同学选择了“至始至终都是认真的”的这一项。从第20、27、35题等这些有些相近的题目反映出来的结果来看,被调查者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填写的。因此,此份问卷有很高的代表性。
5、资料收集
笔者通过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网页收集关于我校社团及社联的相关信息,以求掌握最原始的资料,并从“他山之石”等栏目中下载了许多论文。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得了些许资料,特别是一些名词的解释。通过中国知网收集了很多论文,特别是对哈佛大学社团研究的论文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在图书馆收集了一些教育学报上的论文,并借几本书籍对历史上有影响力的社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6、调查记录
笔者尽可能按照被访者的原话记录,如果发现存在明显失误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八)论文布局
逻辑上,无论从整篇脉络还是从具体论点阐述看,笔者都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构安排上,笔者走了一条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上升到宏观的路子。具体说来,笔者先是通过对我校社团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的大致论述,使读者从宏观上有了个总体把握;然后,笔者对我校社团及社联发展的几大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最后,笔者通过以“90后”价值观调查所得材料为主要依据,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对我校社团及社联的发展作了大胆预测,这又是一个宏大的行文策略。
(九)小结
以我校实际文理生比例为标准,笔者得出了《关于您比较喜爱与比较不喜爱社团的调查问卷》和《关于茂名学院“90后”一些情况的调查问卷》代表性较强,而《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发展情况》和《茂名学院社团发展问题调查问卷》客观性不足的结论,这个结论与以上的分析基本一致。如图:
本次调查报告,从定题到与指导老师讨论调查方法,再到调查的实施、材料的分析汇总,最后到初稿、定稿的写作,其间所历诸事非亲身体验实难领悟到个中的酸甜苦辣。
特别是在调查实施的前期,由于责任担当的后怕,意识观念的落伍及对笔者本次调查目的的不了解而产生的种种猜测,使有关方面对笔者请求提供必要支持的建议感到莫大的“恐惧”。笔者在交流中甚至作出了让有关组织审查我所有的调查问题并签订责任书的承诺,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他们的任何帮助。而现实告诉我们,个人奋斗的历史已经走上终结。故本次调查的效果、效率、效应都大打了折扣。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谦让。”在此要感谢那些筑起一堵堵阻碍之墙的人们,是他们让坚持了独立调查的精神,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极大的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
笔者的周围同样也充满了温暖的双手与希翼的眼神。承蒙各二级院系辅导员同志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导师不厌其烦的鼓励,给予了笔者用之不竭的前进动力。一些被访老师积极参与,认真回答笔者提出的尖锐问题;我校学生中不凡敢于“担当使命者”的大力合作,使本次调查更加的全面。最后经笔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终于得出些许成果。
本次调查问卷,在统计样本量,被调查者填写质量上存在巨大缺陷,但由于调查方法的适当性,加上统计结果的显示,说明本次调查问卷是可以反映一些问题,并具有一定客观性的。
至于最终调查的真实性,分析的客观性、报告的实效性的盖棺定论,在经过了逻辑的论证之后,只有等待实践的检验了。
(特别说明,在今天早上,笔者欣喜的看到《茂名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中心成立大会》即将举行的宣传海报。这个机构的成立以及其有关部门的设置,从一个侧面证明本调查报告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注 释
①钱忠军 .高校成职务犯罪新高发区 一批校官倒在“净土” . 总第36期教育信息双周刊[G] .2009年10月
②中共茂名学院委员会. 茂名学院2006─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 茂名学院[DB/OL] .2007年11月
③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 .茂名学院[DB/OL] .2003年11月
④郑杨福 . 推动社团文化,谱写校园新篇——回顾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两周年历史 . 茂名学院[DB/OL] .2005年12月
⑤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 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二OO三~二OO四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 茂名学院[DB/OL] . 2004年9月
⑥溜冰协 . 申请表 . 茂名学院[Z] . 2008年4月
⑦郑杨福 . 首届学生社团发展论坛第二期如期开展 . 茂名学院[EB/OL] . 2006年5月
⑧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 茂名学院学生社团发展论坛第四期会长之旅 . 茂名学院[EB/OL] . 2009年5月
⑨共青团茂名学院委员会、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 关于公开选拔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副主席、副秘书长和各部部长等学生干部的通知 . 茂名学院[DB/OL] . 2007年10月
⑩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 茂名学院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办法(暂行). 茂名学院[DB/OL] . 2006年5月
11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 二00六年五月十日我校团委组织团学干部前往湛师交流工作 . 茂名学院[DB/OL] . 2006年10月
12郑杨福 . 社联——我的乐土,大家的舞台 . 茂名学院[EB/OL] . 2006年3月
13余樟法 . 要自由,不要自由主义 . 儒家中国[EB/OL] . 2010年3月
14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 学校第二届学生社团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 茂名学院[EB/OL] . 2006年11月
15中共中央国务院 .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光明日报[N] . 2004年10月
16朱建华 李鹏翔.高校文学社:"90后"不爱文学爱当官? . 新华网湖北频道[EB/OL] . 2009年10月
17茂名学院共青团委员会 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关于表彰2008~2009年星级社团、优秀社团活动及先进个人决定. 茂名学院[EB/OL] . 2009年11月
18共青团茂名学院委员会 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茂名学院学生社团考核条例.茂名学院[EB/OL] . 2009年10月
19茂名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挂职干部培训方案.茂名学院[EB/OL] .**年**月
20熊丙奇 .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背景耐人寻味总 . 第36期教育信息双周刊[G] . 2009年10月
21钟周 . 一场对“大学自治、学者治校”的深入反思:2004-2006年牛津大学治理改革案例分析 . 复旦大学论坛[G] . 2010年第8卷第2期
22杨林 李伟 李宏 . 综合集成战略: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 . 高等教育[G] . 2010年第2期
23文法学院 . 文法学院中文系08级学生开展长篇小说网络联展暨作品研讨会 . 茂名学院[EB/OL] . 2009年12月
24旗帜 . 左翼参考资料 .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论坛[EB/OL] . 2010年4月
25艾伦·杜勒斯 . 十条诫令 . 美国中央情报局[EB/OL] .50年代初
26邢文旭 杨志刚 . 大学社团招新吸引“90后”热捧传统 . 长江日报[N] .2008年9月
27文法学院党总支 . 创建临时学生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试点,积极引导党组织进社团 . 知行社[EB/OL] . 2009年12月
28贺国强 . 寄语青年同志:勤奋学习,磨砺品性,踏实工作 . 中国青年报[N] . 时间:2010年4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周恩来. 《周恩来早期文集》[G]天津: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詹姆斯·施密特.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冯天瑜. 《中华元典精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克非. 《公关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王永胜. 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体制初探.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 . 2008年第十卷第5期
[7]廖良辉.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 .《青年研究》[J] 2005年第4期
[8]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