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80后,一直想弄清文革的实质。历史书上,用“十年浩劫”来形容这段历史;在左派的文章中,又有人把文革称为高瞻远瞩的伟大创举。询问爷爷一辈的老人,他们告诉我:“是为了打倒刘少奇。”
于是上网翻书,查找各种文章和资料,经过思考和整理,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结论是: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体制,是一种不完善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必然会出现中央集权体制和官僚特权阶层。在这样的体制下,以反对官僚为目的的文革运动,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的运动,最后只能演变为权力斗争。
让我们先通过左右两派的兴衰沉浮,来看看文革的具体过程吧:
1.文革的第一阶段——左派兴起与官僚体系瓦解(1966-1969)
这一阶段,是大兴民权、打倒官僚特权阶层的阶段。文革的主要成果,就体现在这一阶段。
在那时的中国,所谓的右派,就是官僚特权阶层。文革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清洗了整个官僚体系,官僚特权阶层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通过对行政机构的彻底清洗,来达到保护左派政权的目的,这样的手笔,除了主席,谁有胆魄为之?
这场运动是一场闪电战,令官僚阶层猝不及防。工农红卫兵全面夺权,狂风席卷间,官僚体系土崩瓦解。
但是,运动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高层的文革当权派(江、林)利用文革,打击了诸多政敌,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二是在地方上,群众运动演变成派系斗争,运动趋于混乱。这两个缺点,就是主席所说的最不满意的两点——“打倒一切”和“全面内战”。
于是我们看到,文革的第一阶段,是群众反特权运动和高层内斗相杂糅的产物。更值得注意的是,群众反特权运动,是在工农领袖(毛)和军队实权派(毛、林)的支持下发起的。(毛主席身兼工农领袖和军队实权派两个角色)也就是说,是军队领导人民发动了文革。
有人说武汉的陈再道事件,是群众不赞成文革的实例。但我以为,这不过是少数官僚拉拢军队抵制文革的个别现象罢了,对大局是没有影响的。
随后召开的九大,是文革胜利后的庆功大会。
2.文革第二阶段——当权左派的内耗(1969-1973)
九大后,政局变化十分清晰。工农领袖(毛、周)的地位更加稳固,军队实权派(林)的政治地位得到加强,群众运动中一些造反派骨干也获得了重用。这时候的中央,形成了一个不太稳定的左派联盟——即工农领袖、造反派骨干和军队实权派的联盟。
在社会行政管理方面,军代表和工宣队进驻各单位参与管理。但必须承认的是,文革虽打破了官僚特权,但社会的民主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把“大字报”写进宪法,丝毫不能改变中国中央集权的社会特点。
前面说,“战时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必然产生官僚特权阶层和中央集权体制,而中国通过文革,打倒了官僚特权阶层,于是中国的集权色彩也就更加浓烈了。所以,文革后的中国,更加趋向于一个“权本位集权式”社会。(所谓的“权本位集权式”,就是说权力是社会的价值标准,而且这个权力又非常集中,反映在百姓的价值观中,就是对领袖的无限崇拜)
我想,即便是很多热爱毛主席的人,也不赞成那种“领袖一句话,全国都照办”的模式吧?
我认为,没有还政于民,而是采取井冈山式的军管行政体制,这是文革的路线失误。
在争夺接班人地位的斗争中,军队实权派和造反派骨干形成了两个势力集团,也即林、江集团。后来所有的左派内斗,包括华国锋争权,都是“权本位集权式”社会的必然结果。
到林集团垮台,文革第二阶段结束。左派联盟中的军队实权派退出联盟。
3.文革第三阶段——左派继续内耗和官僚阶层重登历史舞台(1973-1976)
随着林集团垮台,左派联盟需要补充新的力量,叶、邓作为曾经的毛派,被主席重新启用。但令主席没有想到的是,叶、邓根本不愿加入他的左派联盟,而是着手对文革进行整顿,对被打倒的官僚阶层进行平反。
这当然是主席不能容许的!从第一阶段可知,文革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功绩,就是打倒了官僚特权阶层,现在你竟要为官僚们平反,这不等于彻底否定文革了吗?
于是主席发动了批邓运动,捍卫文革的果实。
然而,左派的继续内耗,断送了主席的心血。同属左派的华国锋抓捕了江集团,导致左派力量土崩瓦解。至此,九大上形成的左派联盟,以工农领袖(毛、周)的逝世,军队实权派的叛变(林集团)和造反派骨干的被捕(江集团)而宣告终结。
所以我认为,文革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权本位集权式”社会的左派争权。而“权本位集权式”体制,又是二十世纪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的顽疾。
下面,我想谈一谈,造成这一顽疾的深层次的原因:
为何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会出现中央集权体制和官僚特权阶层呢?
1.生产力的落后,导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战时经济模式”。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围绕军队建立政权。朝鲜作为一个小国,拥有100万军队,仅仅特种部队就有8万人,比美国特种部队还多5万。但朝鲜的粮食供应非常短缺。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过这种生活用品短缺的情况。也就是说,“战时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优先发展军工、重工的经济模式,在短期内,可以确保政权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发展是有害的。
2.“战时经济模式”的具体害处:首先,会造成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早在列宁时代,就被迫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小私有制存在,以打破工农业失衡的瓶颈。到斯大林时代,又恢复了“战时经济模式”。工农业失衡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会直接导致经济停滞、饥荒和社会动荡;其次,公有制名不副实。其实仔细想一想,斯大林模式下的公有制,真的不能算是真正的公有制。在城市,工人们生产大量的军工产品,却没有足够的消费品可以消费,而农村公社中,农产品被统一征收,农民的余粮仅够度日。这是典型的战时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模式,怎么可能长久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匈牙利学者乔纳蒂的观点,官僚阶层是依附于社会主义城市工业体系而存在的。他们作为特权利益阶层,会加剧工农业的失衡,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因为他们有权将各种生产资源和消费品优先调配到城市中来。
从这个层面来说,主席发动文革推倒特权阶层,将会起到缓解经济失衡的重要作用!我以为,这就是文革后,中国没有再发生饥荒的原因。当然,战时经济模式本身还是造成了长期的消费品不足。
3.“战时经济模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官僚行政阶层。在这个体制内,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政权稳定,大批的官僚负责协助管理,而广大劳动者则为国防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政治利益集团和官僚特权阶层。
主席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不同,他拼上了自己的政治资本,来打破官僚特权阶层。
但是,政治利益集团的纷争,却让主席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其中原因,也许主席自己也没有想明白吧。
最后,顺带说一说改革开放吧:
现在我明白了,为何改革开放后,历史书上要将文革称为“十年浩劫”。这是因为,现在的当权派,正是当年被打倒的官僚阶层。对他们来说,文革真的就是一场历时十年的浩劫。
推行改革开放,政治上的原因就不说了,反正我是说不清楚。是右派投降,还是修正主义本性?是对未来大胆尝试,还是对过去新灰心冷?实在不好说。
但从经济上来看,改革开放是利弊并存的。我认识的一些工人亲友,都很怀念毛时代的社会风气,但是他们也都承认,现在有现在的好处,那就是拿钱到超市里,什么都能买到。
他们说的实在是实话。
改革开放用农村承包制打破了国家对农产品的垄断,增加了农民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度,并利用市场机制扩大了食品供应。从此,有钱就能买到吃的了。
另外,减少国企比重,改善了工农业失衡状况和国家财政状况。同时,大量私营企业的出现,繁荣了商品市场。
但是,改革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官僚特权阶层在改革初始阶段谋取了暴利;体制外的两极分化迅速形成,穷二代正逐渐失去翻身的机会;地方官僚失去了对国有企业的依附,开始转而与新兴资产阶级结盟。
于是,中国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社会经济体——官僚集权体制与市场化资本主义并存的经济体。(前者依附于大型央企和银行而存在的。)
双体制并存,使中国由原来的“权本位集权式”社会,变成了现在的“钱权双本位”社会,反映在百姓价值观中,就是对老板和公务员这两种角色的憧憬。
PS:我的QQ:502020308
天地之大,中华泱泱。看今日之青年,各为生计奔忙,然世事多变,民瘼日加。将来之中华,未审路在何方。欲启民众,独木难支;呼友之心,至恳至切。希望结交热爱马列主义的有志青年。闲聊者、无心深谈者勿加。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