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的专科教育会让“中国创造”渐行渐远
2011年高考录取,山东省生源缺口由去年的2万多人增加到4万多人,缺口基本上来自专科院校。事实上,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全国不少专科院校面临着与山东相似的招生窘境。(据9月20日《人民日报》)
这种招生窘境其实是一种警示。联系身边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追逐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高精尖,做不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也要做一本二本三本毕业生。至于高职高专类的专科学校,一直都是鸡肋。如今,专科教育的萎缩局面,原因固然不少,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中国制造距离中国创造的距离始终不见缩短。
商务部原部长薄熙来曾说,我们生产出十二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喷气式客机。事实也的确是,我们制造的产品大多都是低端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贱卖。这是中国制造的基本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国制造的环境中,我们的加工业主要是为品牌产品服务,尽管我们承揽了产品制造的绝大部分环节,但品牌却是用别的国家的,我们只赚取十分低廉的加工费。我们制造的产品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品牌的价值就越大,但品牌价值的提升与我们加工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反,因为品牌越来越响,为其加工的企业为了争得订单,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加剧,反而导致了加工企业利润的下降,这就是我们没有自己自主品牌的恶性循环。
而中国创造则意味着,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一派创新的欣欣向荣景象。不光科技上不断有新发现,还包括科学人文知识有新突破;另类商业经营模式不断诞生;各种新型的政治、经济、社会、司法制度不断创建;在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想潮流外另辟蹊径等等。这些创新发明不但能为中国的进步服务,也同样可以丰富并促进人类的集体文明。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历史悠久、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的大国,如果让“创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词”,完全可以想见,一个给力的中国会让世界多么震撼!
中国创造是个美丽的梦。中国制造与这个梦似乎是一步之遥。但是,看看枯萎的专科教育,我们应该知道“梦想成真”又有多么不易!比如,必须加大研发的投入,研制出自己的产品,而不是一味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他人。如果说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最大的区别就是产品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可悲的是,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均无研发的制度安排,外国企业不仅有健全的研发机构和人员,资金投入还十分巨大,有的外国企业为了研发出一个新产品,动辄投入美元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周期也达数年,有的药厂为了开发出一个新药,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数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则少有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和震认为,很难看到有学生是主动报考专科院校的,但是,不能人人都去上大学,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才,产业的升级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构筑合理的人才结构。——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一套制度设计和安排的。难么?不妨都来扪心自问一下吧。
:朱永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