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与大学生的那些事儿
文/乐云
一个颇为尴尬却不得不说的事实是:艾滋病正逐渐向被视为净土的大学校园侵蚀。这并非危言耸听或杞人忧天。
2010年,杭州市西湖区疾控中心在所辖的三所大学结合体检,抽查了三所大学2000名大学生,结果发现有8名学生感染上艾滋病病毒,阳性率在0.4%。
2010年广州数据显示,在性传播途径中,男同性恋群体内的艾滋病感染率,比7年前增加了5倍,大学生以及五十岁以上老年人病例数增加较快。
2011年,在东莞市疾控中心的“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咨询活动中,据报道再次出现大学生感染者。
从数据上看,目前大学生群体中艾滋病患者比例还不算太大,但却有向这一群体急剧传播的趋势。据华南师大副校长钱贤彬称,大学生艾滋感染群体扩大,艾滋病感染者中70%是青少年。这说明,艾滋病人群以青少年为主,这无疑为大学生群体敲响了警钟。
之所以要警惕艾滋病向大学生群体的蔓延,原因无外乎两个:
一是源自大学生较为开放的性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性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当前中国年轻人性观念日益开放,而性教育相对缺乏,可能会增加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言下之意,性观念的开放和性教育的缺失,将会极大地提高艾滋病与大学生“亲密接触”的机率。
二是源自大学生普遍性知识缺乏及性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来自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最近一次性行为中,只有60%左右的人使用了安全套。在艾滋病传播渠道的问题上,有三成的人竟然认为被蚊虫叮咬会传播。而在安全套的用途方面,安全套时,学生的答案几乎一样:“安全套就是避孕套,主要是为了避孕才会用。”大学生对安全套的防治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的传播方面了解着实有限。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性知识是如何贫乏,艾滋病预防的意识是如何淡薄的了。
通过对目前掌握的大学生艾滋病患者的病例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性关系较紊乱者,由于拥有多个性伴侣,又缺乏安全意识,结果染上艾滋病的机率较高;二是同性恋患者。从世界范围来看,艾滋病患者的两大病因是吸毒与同性恋,这一趋势也在大学生群体有所反映。根据卫生部数据,学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学生病例中,同性传播所占比例从8%上升为36.9%,排第一位。三是与外国人存在性关系者。武汉某高校女大学生朱力亚的“艾滋”故事便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2005年,外语系22岁女大学生朱力亚,在其巴哈马籍男朋友离开武汉回国治疗艾滋病之后,发现自己不幸被传染上艾滋病。很明显的是,她的巴哈马籍男友向她隐瞒了艾滋病史,导致她最终感染上艾滋病。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第三种情况知之甚少,因为缺乏足够的事例作为支撑。但朱力亚的故事却将这一现象的危害性真实而残酷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目前在中国不少大学留学的外国留学生群体中,存在一部分艾滋病患者。他们在中国的留学生活中,很容易会在中国交女朋友并发生性关系,由此给女大学生带来致命的打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在中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学中,来自非洲的黑人学生更是比比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部分留学生群体中是艾滋病携带者或潜藏携带者,他们有意无意地将艾滋病带到中国,传染给他们在中国的女朋友。
要命的是,有些女大学生以找留学生为荣,她们有的贪图留学生的钱财,有的甚至无钱也心甘情愿地投怀送抱。这正好令那些性观念颇为开放的外国留学生们求之不得。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当中国的女大学生痴情一片时,某些外国留学生却做着“夜夜新欢”的美梦。有的男留学生,曾经每天换一个女朋友;有的男留学生,因为在追求中国女大学生方面过于出格,曾经导致全校男生的游行反对。在这种极度不对等的“恋爱”中,其实极有可能埋下了“艾滋病”的祸根。笔者在此特别提醒那些正在和外国人谈恋爱的女大学生一定要有安全意识!
2011年12月1日,将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朝零努力”,包括零新增感染、零歧视、零死亡。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主要的原因还是希望大学生们尤其是女大学生们,一定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加强性安全意识教育,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与前途,同时也牵系着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近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大学城8所高校参与活动。特别值得赞许的是一位广州美术学院的女生。她在活动现场讲授使用安全套方法。面对前来咨询的大学男生,她没有面露难色,而是大方讲解,并在讲授的过程中,不忘提醒男生该注意的细节。这位美女大学生,在宣传防艾治艾的活动中所表现的镇定、勇敢和勇于面对,无形中给我们大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防艾治艾课。
远离艾滋,珍爱生命!谨以此文献给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和中国的大学生们!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