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往事如烟
予坤
一,
12月19日 周一,早上考完了古代文学史,猛吃了4两饭3个肉菜,径直回寝复习第二天考试科目。晚上睡觉前,边“预习”着《大学英语1》的课本,边舒服的泡着热水脚。
我总爱搅合盆里的水。这不,边搅合我就边听着水荡声发起了呆。脑袋里浮现出了回忆,我5年未见的初中语文老师不知怎地今天却钻到我的回忆里来了。
我想到了高一时,一次初中同学请老师吃饭的场景。就在华师一附中旁的“私房菜馆“的二楼包厢里,受众人敬仰的高老师那天特别的要求和我同坐。她执着我的手,又一次同我辩论,又一次试图说服我的观点。
我记得我们辩论的主题,在“文革”和“改革开放”的评价上。
如初中时我和她已经进行过的多次辩论一样,我和高老师依然谁也没有在激烈的往来争辩中说服对方。
但我知道,高老师欣赏我。而我,至今还坚持认为,这位和蔼、亲切、有个性的老师,是我读书生涯中所遇见的最好的恩师。尽管,我们的观点南辕北辙,但我自诩颇有和而不同的境界。
临走时,高老师从包里双手捧出了一本厚书,章诒和著,名叫《往事并不如烟》。她专门带来借我回去看。
我仍清晰的记得那晚回到华师一的寝室,我坐在台灯下通宵读完书的情景。我承认,当时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对历史了解不深、思想信念不坚定的我的确被该书深深的震撼,对书中人物产生了同情,对我的“文革”观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对,因为那本书,我差一点被高老师说服了。
能记得,那晚,旁边熟睡的室友俊杰同志是打了鼾的;还能记得,映着鼾声,我彷徨的合上了书本末页,一边默默思考,一边起身下楼,去食堂买热干面过早去了……
人说,往事最好如烟,那样可以免却了回忆的酸楚痛苦。
而在我这,大部分重要的往事却能无比清楚的回忆起来。因为从那天开始,我就受了章诒和的教导,经常的故意回忆起自己的过去,而且断断续续的记下了日记。
从那天起我就坚信,不能让往事如烟。
二,
最近一周,为考试周,日复一日总是重复相同的动作:“预习”复习资料,集中背下重点,考试,猛吃一顿庆祝考完一科,出食堂清空记忆忘掉昨天所背,回寝室继续背下一科……
这样一来,本周实际上啥书也没读。只是偶尔的在图书馆自习时,在一个角落里瞥见了这本勾人回忆的《往事并不如烟》,于是拿来随手一翻。
不翻则已,一翻,往事又上心头。无数幕与高老师论战的场景又重现于眼前,历历在目,感慨之余,又起了争强好胜与高老师辩驳之意。
我能知道,高老师的本意,无非是想通过这书告诉我,“反右”与“文革”所打击的所谓资产阶级是有人性的、善良的、值得同情的好人,“反右”和“文革”是错误的。这也正是章诒和所想表达的本意。
那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书中所记录的事实这样反驳她。
我抽出了书中的这些细节:康同璧家在国家和劳苦大众最困难时期仍在抱怨“只有一个仆人服侍全家”,用餐仍然要“吃二十几种腐乳”…… 司法部长民盟的史良抱怨毛巾不够,因为“必须每两周换一条”,“不能让毛巾发硬”……被打成“右派”后,每天早餐吃着鸡蛋牛奶,仍然抱怨抱怨工资太低以至无法购买古董名画……
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满脑小资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国家最困难、劳苦大众最艰苦的时代,仍然自私的要求着高人一等的特权。他们仍然幻想着,革命成功了,就可以高高在上的做“贵族”,奢靡的享受生活。
从书中所详细记录的近十个“右派”,我们可以窥斑知豹的了解“反右”和“文革”中大部分“走资派”的心理。他们多年浴血奋战,有朝一日终于胜利,自然“李自成心理”萌发:江山是老子打下的,老子享受胜利成果,吃香喝辣玩女人、划分利益蛋糕,这是理所当然的。
只有毛主席,是真正的心怀着广大无产的穷苦人民的。所以他无比痛恨自己曾经战友的“假革命,假共产,真为己”思想,深刻的担心这些人会重新骑在人民头上像旧社会一样压迫剥削他们。于是顺应了广大觉醒了的人民群众的要求,发动了“反右”和“文革”。
把曾经的战友和那些没有无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发配到农村,是想通过劳动让他们体会到劳苦大众的艰辛,激发他们的同情之心,进而在实践中促成他们内心的转变,自动放弃那些“贵族”式的剥削思想。
毛主席是新中国和共产党的父亲,爱之深恨之切,他想帮助他思想觉悟不高的战友们,重新站到人民的阵营里来。用的手段严厉了些,却正像一位严厉的父亲,对待他的孩子,是手狠而心慈啊。
无奈,世上的孩子总是难得能理解严父的。这不,父亲一去世,当年被父亲抽过屁股的“右派”们纷纷跳出,写书撰文,污蔑摸黑起那个恨铁不成钢的父亲。
往事如潮,开了闸就一浪一浪止不住。我又想到,后来我回学校还高老师这本书时,老师有事出去了,我没有能见到她。后来我就和老师一直失去了联系,也就是说,老师借我的书,我并没有交上应交的读后感作业。那么,如上,就算是我迟到了五年的作业吧。
三,
平安之夜,经友转载,再读了一遍孔老师的旧作《圣诞与荒诞》。这篇我翻来覆去读过无数遍的神文又引起了我无数的回忆片段……记得第一次读是半夜4、5点窝在自家的被窝里,一手按着书页一手碰着台灯按钮,随时准备迅速关灯,因为妈妈总是会半夜醒来过来敲门检查,看她的傻儿子是不是又不知节制的在通宵看书……有一次是在寝室的厕所里,也是半夜,赶完数学卷子,睡不着,于是就翻翻旧书,再叹这篇奇文……还有一次是在教室上晚自习,下自习前十分钟给自己调节调节紧张的做题情绪,就信手翻开了孔庆东……
洗完了澡,接到还在读高三的好友电话,他成绩不好,他说他又开始对搞好学习渐失信心了。我不知如何给他鼓励,劝他努力,于是就给他讲了我的往事。
就是去年今日,我也正是高三。那正是一个周末,武汉的周末下着少见的大雪。我和冰姐、帆妹儿、小涵军,还有一个已不上学的好友结伴在光谷唱了一通宵的ktv……清晨五点出来,外面还正是大雪,我又打的回了学校,自以为是的,去救一个“轻生”的灵魂。
给他说我的往事。一层意思,是叫他吸取前车之鉴,尽早的调整状态,不要像我,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在无谓之事上;一层意思,是以我为榜样,告诉他,前面没做好,没关系,从现在开始,高考还有半年,来得及!
遥想一年前的我,不久的后来和父亲发生了一次直接冲突。是父亲的暴怒,像广岛原子弹一样爆炸在了我的脑袋里,也是那之后,我才慢慢的从迷糊里醒过来的。
只是如今,冰姐去了英国,帆妹儿远在中央美院高就,小涵君不知何往。唉,往事并未走远,都被我流注在了心里,只是故人,我没本事,一个也留他们不住!
四,
京城的北大博士小姨在网上传来,于建嵘著短篇小说《我的父亲是流氓》。细细读之,思索不透小姨推荐给我的用意;但自己的心得还是颇有几分,如与小姨的观点不同,还承望小姨指点与海涵则个。
结合孔庆东12.25上海讲座,我的感想如下。
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公——父亲,正是一个阿Q的形象:革命之前是社会底层的生不如死的无产者,他做梦都盼着革命,因为只有革命能救他的命;革命来时,他拼死革命,因为革命给了他做人的权力和做人的地位;革命胜利后,他开始要求将他以往所做的“革命梦”变为现实,“搬赵家的东西”“打小D的嘴巴”“……元宝,洋钱,洋纱衫”,他同阿Q一样,他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打倒别人的剥削,而变自己为剥削者。
这小说从正好反证了毛主席发动“文革”的英明伟大:教育自己身边的这帮想当李自成、当洪秀全的阿Q战友,改变他们的觉悟使他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心为人民服务;“文革”失败后,接着进行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当年“文革”里被“戴帽子”的官僚精英重出江湖统治国家,贪污腐败横行,人民失去当家作主地位——更是反证了毛主席当年打击、教育这些阿Q的先见之明。
于此我想起了《往事并不如烟》还有另一个书名,叫做《最后的贵族》。呵呵,那是毛主席心里所计划的,将这些“右派”“阿Q”们从思想基础上彻底消灭,让中国社会变成一个没有官僚没有精英没有贵族、人人平等的社会。
可惜主席神武,毕竟拼不过时间。老人家仙逝,“最后的贵族”,在现在看来,终究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或者说,成了一个如烟的往事。
五,
往事是什么?
答案是:往事的集合= “我”
正是每一厘米的记忆塑造了今天的“我”,正是所有的经历构成了“我”的性格,正是全部的往事形成了“我”的灵魂。
不论这往事的丑与美、善与罪、酸甜苦辣,不论我愿意不愿意,今天坐在书桌电脑前的我,就是所有往事的集合体。
运用解剖学和因果论的分析法,今天我的每一个行为、我说的每一句话,我写在这里的每一个字,都一定可以对映的为他们找到我过往生活里的一个细节来作为母体和出处。
你能让自己如烟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么?不能!所以,我们怎能让往事如烟?
这样说来,回忆就是自己给自己今天的性格、想法、感情、思考找一个根源,找一个原因。回忆就是重新拷问自己灵魂的来由,回忆就是自己审视自己的生命。
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的过去,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历史,不断的检查自己的回忆,我们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真实的了解,我们也才能对未来做出相对准确的选择判断。
全盘的掌握了自己的历史,就约等于全盘的掌握了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应同此理。
历史学之沉重缘自于此。
故司马迁,一个历史学家,居然敢讲,以“通古今之变”来求得“究天人之际”。
六,
本周与紫竹对诗,我出诗题,题为“往事”。我的诗又用了老韵脚,自己都觉得俗不可耐,惭愧啊!
诺约心中念,飘雪已经年。
回忆即如烟,往事未必廉。
桃花犹尚红,人面不如前。
小平今若在,该叹主席贤。
这篇文章,就献给我敬爱的高老师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