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自己的思考断断续续,跳跃性太强,不成系统。今天在高铁上竟然意外的小爆发了一次。好吧,感谢高铁,愿我们国家的“战略武器”,稳步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十年前你可能会懊恼绿皮车的慢吞吞,始终混杂着难以言说的各种味道,可怜巴巴的穿梭于人群接点不开的水泡面。晃眼十年,高铁飞驰电掣,舒适优雅,已是天壤之别。但,不变的是到饭点时候,依然是一个个屁颠屁颠地接开水来泡面。任科技飞速前行,因为饥饿产生的生活方式却基本不差。
这是多么奇妙的体验啊。我长期的一个疑问居然由此得到解释。很多人也会沉思,几百年以来,科技日新月异,科学早已不是当初的科学,但人性却为什么数千年也变化不大呢。
其实,人性本是由各种欲望组成,比如前面提到的饥饿感,比如弗洛伊德非常看重的性。人类的肠胃结构自古以来变化不大,又怎么会产生更高阶的需求呢?同理,人体结构向来不变,由此产生的欲望必定不差,那人性又岂会追随突飞猛进的科技日趋进化呢?
再往下引申,整个人类在一个星球共存,这保证了共同的人性,而地域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性格特点。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人们所盼望的人性进化,则要寄希望于深海、深天的发展,尤其是深天。当人类开辟到不同于地球的外星球,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演化出有差别的人体结构,从而才有可能带来人性的进化。
几个世纪之后的人们,看到这些话,是深以为然呢还是可笑其肤浅?
从另一个角度继续深入。一般的讲,哲学先于科学而行。但上个世纪以来,哲学越来越无力引导人类好奇心,甚至被维特根斯坦论断为本质是一种语言分析的工具。哲学的乏力明显体现在对量子力学的失语,它超脱人类固有感官经验,诸如“月亮当你不看时不存在”“薛定锷的猫”等命题让人无所适从。致使直到今天,依然未见振兴之势。所幸科学的进步常常是爆炸之后,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缓慢滞留,以消化和积累。因为哲学关乎人性的深入考察和发掘,而探寻外物更只能借助于自身感官体验,既然物理学已经发展到超出一般体验,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当人类在此滞留期,逐渐能感官上述物理学体验以后,哲学才能轰然醒悟,一飞冲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