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贴出了一则新闻:“在湖北十堰郧县的一个村里,一个年轻人‘宅’死家中。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时候非常聪明、听话,成绩优秀,年年是三好学生。但1995年毕业后因为对工作不满而弃职,渐渐懒散到不做事、不烧饭,能将时政大事说得头头是道,却又将自己活活饿死”。(联系上文,细心的网友会发现:标题中似乎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应该是‘宅’死家中。按照“不争论”的规则,我们姑且各自保留观点。)
消息称:“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竟有65%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这样的数字,和它背后牵连的社会问题,已不可小觑。而人民网关于年轻人‘啃老’行为的网调中,更有超过半数网友认为‘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啃老’可以理解;只有30%网友反对啃老,认为年轻人应该自立自强。年轻人群体对于‘啃老’高认同和理解,更让人忧心忡忡”。
文章开头极具诽谤之恶毒:“这是一则可以被野史笔记收录的荒谬笑话”。
啊呸!不要跟我们“不明真相的群众”讲什么 “一则可以被野史笔记收录的荒谬笑话”,我们“极左”只相信尔等的嘲笑不过是末日的疯狂!
——这个时代的人们,没有亲历南京大屠杀那一刻杀人竞赛获胜者的狞笑,却有机会目睹年轻的饿殍惨遭“五毛”二鬼子“鞭尸”:什么“大学生‘宅到饿死’不仅仅是个荒谬的笑话”(——引文标题),什么“大学毕业14年不工作有吃有喝,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典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羞耻”云云。
不知道文中这位大学生“宅家”在“沉迷”什么?既然承认“是因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仅仅因为懒惰成性?当事人已去,未经科学研究,很难再予证实”;那么,有什么理由对“啃老族”被饿死泰然自若,却因“年轻人群体对于‘啃老’高认同和理解”而“忧心忡忡”?是什么利益驱使尔等为此“忧心忡忡”?谁知所谓“懒散到不做事、不烧饭”、“姐姐在他身后伤痛地表达的愿望(只是希望来世“他做一个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是否纯属的全权代言!何况即便完全出自“姐姐”之口,对如今“啃老”等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姐姐”是否属于“不明真相的群众”, 仍有待考证!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不失时机地制造“不明真相的群众”:他对中国65%家庭的孩子“啃老”的原因给出的定性,“是因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仅仅因为懒惰成性”、“习惯了‘宅’和‘啃’,甚而将它当成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孩子是国家的主人,谁有啃老嗜好?谁甘愿“客”死家中(或曰“宅”死家中)?卖国贼瓜分了孩子们的财产,又来污蔑孩子们不肯做亡国奴是“心理或精神不健康”、“懒惰成性”,这个逻辑无疑是说,既健康又勤劳者唯有他们卖国贼。真是臭不要脸——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作为“高认同”中的一员,本人以为:倘若他从“恩格斯”的手中接过了马克思的笔,那么,他就是复活了的马克思;倘若他们在深刻思索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真理,我们便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正向我们走来……这样的人不应该有吃有喝,谁应该有吃有喝?!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洋奴买办、汉奸走狗们焉能看到里面的人在工作?又何须带路党看到他们在工作?“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只管拿上“唯恐天下不乱”、“莫须有”之类贴条,去为皇军“工作”好了。皇军的大大的有赏,何只有吃有喝?何只14年“有吃有喝”?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能不为尔等羞耻?作为一个尔等中国人,如何能不感到羞耻?!——遑论在复活了的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者面前。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不曾稍有懈怠,毛主席也曾一再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只是有待尚未“饿死”、抑或又“复活”了的马克思(尔等要称之为“宅男宅女”、“啃老族”也无所谓)在适当的时候揭开谜底:毛主席的“阶级斗争”就是打狗!将丛林化、兽性化了的社会重新还原为人类社会,也正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特色时代的首要工作。急什么,活得不耐烦了么?!
附文:人民网评:大学生“宅到饿死”不仅仅是个荒谬的笑话
:姜泓冰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这是一则可以被野史笔记收录的荒谬笑话,却也是叫人难以忘怀的凄惨故事——在湖北十堰郧县的一个村里,一个年轻人“宅”死家中。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时候非常聪明、听话,成绩优秀,年年是三好学生。但1995年毕业后因为对工作不满而弃职,渐渐懒散到不做事、不烧饭,能将时政大事说得头头是道,却又将自己活活饿死。
不是历史,是现实。这个叫王小林的年轻人,两天前才被发现已饿死家中。当初,为了成就他读大学,母亲十分辛苦,姐姐早早辍学,连父亲病亡都怕耽误了学习而迟迟没有告诉他。原本该是寄托了全家人摆脱贫寒艰难生活、翻身得幸福梦想的他,最终变成了家里人的拖累乃至噩梦。母亲避走,姐姐在他身后伤痛地表达的愿望,只是希望来世“他做一个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小林离职甘当“宅男”、不肯自立谋生,是因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仅仅因为懒惰成性?当事人已去,未经科学研究,很难再予证实。但将其作为已成为日渐普遍社会存在的“宅男宅女”、“啃老族”现象的一个案例来观察,或许会有些意义。“宅”到饿死,发生机会自然很小。更多“宅一族”、“啃老族”通常栖息在城市中,平滑或压抑地过着自己的窄小日子。有人积极地寻找工作,也有人渐渐习惯了“宅”和“啃”,甚而将它当成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竟有65%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这样的数字,和它背后牵连的社会问题,已不可小觑。而人民网关于年轻人“啃老”行为的网调中,更有超过半数网友认为“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啃老”可以理解;只有30%网友反对啃老,认为年轻人应该自立自强。年轻人群体对于“啃老”高认同和理解,更让人忧心忡忡。
缺少收入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啃老族的“宅”,挟着明显的负向能量、消极心态,“宅家里太久了,会有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的想法”,一位年轻网友这样说。在这个原本人际关系疏离、缺少信任的网络时代,“宅”久了,若想重新融入社会,会难上加难。
需要认真对待“宅男宅女”和“啃老”现象,绝不仅出于“坐吃山空”的物质考虑。以往30多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与“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一代“啃老”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大学扩招后的就业难、年轻人收入敌不过生活成本的蹿升,则让他们不得不“啃老”。除了像王小林这样生在贫寒农家的个例,多数人并无短期内“饿死”的危机。
但一个国家有这样大比例的“啃老族”,必须要在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公平公开就业竞争环境等方面做出长期、持续的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年轻人走出校园后能够看到自力更生乃至人生独立、成功的希望,有发展的奔头。同时,也要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有那么多成长时“聪明”、“听话”、“三好”的孩子,竟尔在接受了十几二十几年教育之后,罔顾亲人、缺少负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勇气,而不能成人?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7442517.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