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的新闻里,每天都有关于上海纽约大学即将开学的消息。12号举行首个开学典礼,总算是开张了。
上海“新闻综合”电视台,特意报道中方校长“用英语”告诉学生,可以称呼自己“Lee”,或“Yu Laoshi”,或“Teacher Yu”,怎么方便怎么来。电视台说,真幽默。
而美方校长,电视台则特意剪裁了他的这句话: Until today, you’re used to mastering the right answers; from now on, we’ll teach you a different way of learning。尽管后半句可能记得不很准确,但意思却再明确不过:到目前为止,你们习惯的只是如何掌握正确答案;但从今天起,你们将学到的,是另外一种学习方法。
这个新闻拼贴,传达的意思有两层:一是,看,人家多平等;二是,瞧,人家的理念就是跟我们的不同;就是好。
直呼其名等于平等?只要不太天真,这个问题容易回答。
想回应的是第二点。
据说,这次近三百名新生中,一半来自国外。那么,这个“你们”指的是谁呢?如果是所有的学生,那么意思就是他们每个人到目前为止所受的,都是“如何掌握正确答案”的教育。尽管中国以外很多国家的教育确实问题重重,但明耳人一听就知道,这个“你们”所指明确,非“你们中国人”莫属。
这位美方校长的话里有话,其实是多年来,在被不断重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个“共识”:中国教育从古至今都以死记硬背为主,中国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中国学生没有批评性思考能力。即,中国教育教人“学而不思”。
在中国,最近二十多年来,在留学产业化的驱动下,这一“共识”之外又多了一条迷思:只有欧美式的,尤其是美国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因为他们不教死记硬背,他们的学生会独立思考,他们着重批评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当有人指出,这是迷思并非事实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即使别人没那么好,也比我们强。
这是国人宝贵的“自知之明”精神?还是崇洋媚外的痼疾?还是从众心态引发的起哄?
反正,人家的大学,就是一首首田园诗;这个,没商量。
这种对美国大学“田园诗”般的想象,以及非白即黑的比较,顺利地打开了很多富裕起来了的中国人的钱包。而对于当下很多美国大学院校,生源就是财源;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钱包大开,购买的本来就是一种社会资本,包括名校效应、人脉,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
只有认识到大学教育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真正打开天窗说亮话:在美国,随着大学教育的“社会资本化”,出现了大学管理的“公司化”,大学教师的“高级打工者”化/等级化/明星化,大学本科教育的“顾客化”和(更进一步的)实用主义化,以及大学生成绩的“通胀化”(inflated),不一而足。
“学而不思则罔”,孔老夫子早已说过,并非欧美人的“先进思想”。“思而不学”呢?孔夫子同时说了,也不行!
没有应有的基本知识是无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评性思考能力”的。而“无知者无畏”这一点在我的教书经验里领教多多,在背后支撑的是一个帝国的霸权话语,跟“独立思考”和“批评性思考”基本无关。私下里,我又有多少同事和同行,对自己学生知识的缺乏感到头疼,对他们少有自知之明感到好笑,对支撑他们无知加无畏的社会感到无奈。
大学教育田园诗般的理念,在现实面前越来越是被人拿来忽悠人的广告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