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以来我几乎不怎么上网,过着类似散人的自在生活。一方面是养病,一方面是少说多看。
这则新闻来自UC的晚间头条,其中画面让我想起了刚进大学时的入学教育,其中某位老师很不客气的说:你们将来也是这样。面对求职的种种图片,种种情况报道,我所能想到的第一点是————会场没有人维持纪律和秩序?无论哪里都是人头攒动,乱成一团,第一点,求职人多并不一定就非要“乱”。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我看过的招聘会都显得无纪律,可不可以考虑分批次进行,多会场按功用划分,或者加派人员疏散?我从其中读到的更多是责任与关怀的沦丧,事不关己的狡黠。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看见这些,难怪鲁迅先生要怒斥为“一帮看客”。
第二。从我五岁能看懂新闻时,大学生就业形势就已经相当严峻了。但我儿时并不曾为此发愁——我认为这样的大问题,国家解决只是早晚的事。但今天还有三年毕业的我再也乐观不起来。形势仍然严峻,与从前有所区别的是,现在宏观对促进创业的支持力度我认为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让一群不谙世事的学生带着那点儿可怜的资金怎么跟商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竞争。所以我想到了一个词“撂挑子”。
第三,我认为当今“大学生”整体的自我认可与被认可观念都出了问题。“大学生”这一词先是被全民化的高学历浪潮席卷而贬值,又在这一形态过渡到广大农村的阶段里受到了小农意识与读书无用论的冲击。既然早晚都要到社会去,何必读书?大学生挣得不如民工多,此类怪论层出不穷。毛主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而当今制度的笑点之一是把品德量化。
许多人说现在的大学不适合搞科研。研究没成果。大学生整体的观念里已经参杂了一些东西。就拿我身边的人来说,没有几个不靠业余时间去挣零花钱。创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教育。尤其是功利化产业化的教育,这样的畸形理念与体制下产生的“大学生”也就自然迎合了发展。
我对“大学生”这一身份几乎没有什么认同感。前天我忽然想到,我上大学的意义何在?像放羊似的读了几年医学,毕业了也难逃挤人才招聘会的命运。“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下缺乏家庭和亲人的直接关怀,对上往往在社会里是相当弱势的群体。比起这一身份,很多时候我寻求另外一种自我定义的方式。另外的身份认定。毛主席五七年说过“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国人民曾经怎样经历千辛万苦的斗争才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
然而今天,各种资本主义媒体依然在高唱不合时宜的旋律,主流价值观越发沦丧。虽然历史教育依然被抹黑和断代,感谢这个平台和诸多仁人志士,守住这一方网络净土!任何宏观的巨大变革离不开每一个微观针锋相对的努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