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旗渠随笔
红旗渠所在的林县是我的家乡。对于红旗渠的情感是从小学六年级的爱国教育的观影课上开始的。那时候,我并不知道红旗渠有多特别,只知道社会和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就该团结一心来做大家的事情。天真的我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怎么也想不通初三政治课本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句话,这让“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往哪里放呢?我很反感,以至于我大脑闭塞,想不通这社会价值的取向到底如何。到后来终于在考试中“明白”:经济发展了,其他形态的发展才能展开。不过从此,我再也不喜欢政治了。在这个强大的政治逻辑下,我转变成了一个十分看重或者说迷恋经济发展指标的人,其他情感、思想、为人民服等等考虑,对于我来说都是空谈,我因为认为其不切实际而对其冷淡。
都说红旗渠很厉害,比如在“河南人”这个带有歧视意味的名头下,林县红旗渠是一块净土,老师和长辈们就常拿林县红旗渠的户籍在外地取得信任和尊重。也常听说我们三省交界处为了红旗渠和水源持枪火并的很厉害。但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并不代表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们不是科技的前沿,不是国际化的地方,不是我们国家的门面,不是互联网世界中提倡的个性和独特的地方,在我眼里,红旗渠和我家的地无关,它只是一个当地人也要收费的和专门进行洗脑爱国教育的景点。
如此过去了很多年,慢慢的感触了社会的种种无奈和心酸。当体会到孤寡老人无人赡养,服毒求死心甘情愿时候,当注视到打工子弟漂泊异乡、工资拖欠求告无门露宿街头的失望绝望的时候,当猛然看见种地农民手中的钱总也不够子女和父母的花销而一个人独自吐烟沉思时候,当被告知家乡养殖户连连被特低肉价压的濒临破产欲哭无泪而苦干死扛的时候,当我们迈出校门走进社会的毕业生雄伟的抱负遇到严重的人口过剩无颜面见家乡父老而又手头拮据无法维生的时候,当一个个青年在能理顺建国以来的国家的历史脉络而又不泯灭希望的时候,再回头来看红旗渠的诞生,竟是如此惊人的伟大!
惊人在何处,伟大在哪里?它是一个在极端贫苦条件下就能初步实现衣食住行,子女老人不用愁的奇迹!它是一个人口六十万的小县城在社会主义大背景下为解决自身问题发动十万人的在悬崖峭壁上的高效自救创造,它是一个群众的需求能最快的变成翻天覆地的改造力的实现,它是一个自力更生,创造发明不断激生、主要靠自主的力量建立起来天下奇迹,而非像小岗村天天伸手等待国家救济还能大名远播的乞丐“奇迹”。这奇迹的生成是从哪里找到了自己的洪荒之力?还是杨贵老书记说的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句之中,前两句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两句,后面的六句就没有意义。”而如今大行其道的宣传语,恰恰就没有前两句。
如今的红旗渠宣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但是为谁创业呢?没有下文。不敢说,还是不能说呢?修渠造渠的洪荒之力早已被埋葬,如今红旗渠也即将被一个外地老板收归所有,殊不知景区周围的护栏围墙一圈一圈何其严密,潜台词莫不是——“此山是我包,此渠是我买,要想来看看,留下买景财”。它的惊人之处和伟大之处——“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如今要么销声匿迹,要么成了招摇撞骗的摇钱树资本实体。想想确实很合理的,毕竟人家景区的需要维护的成本嘛,好一个“天经地义”的奇迹,有什么办法呢?可是这样的一个景区有什么值得参观的吗?山水而已,人工而已,却再难生发和散播出它身躯内里生命灵魂的洪荒神力 。
与这洪荒之力一起被浸入“猪笼”的还有许多修渠的劳模和领导们,他们从群众中走来,身先士卒,不计劳苦,把饮水的需求、修渠的愿望变成了青山绿水的现实;他们从组织中被拉去,进了“监狱”,带着对信仰的无限热爱沉冤未雪的走了,带着被污蔑的红旗渠精神和炸毁的红旗渠渠身满怀悲愤的走了。然而就连我们本地的很多青年壮年都不清楚这段历史,是啊,猪笼沉浸江水之后,江面上又能看到什么呢。可是历史的螺旋进步正在于此!
当一家一户面对市场化的大潮手足无措,捉襟见肘,日日精神焦虑,心灵憔悴,前途无力的时候,曾经社会中的进步因素才会被重新反思,打捞,发现。当人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就是强权的坟茔,就是资本的末日,再不用“自愿”的奔走他乡,再不用“自愿”的加班,再不用“自愿”的一家分居各地,再不用变态的扭曲人性。在五十年前我们会因为工业原始的积累的需要而吃不饱,然而在如今普遍的“生产过剩”,光是浪费的粮食都能养活几亿人的生产条件下,我们何愁不能建立一个物质充裕,人人可以生老病死皆有所养,团结互助,共同创造,让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