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区,社区与空间马克思主义
显然你们已经受够了回龙观和通州的苟且,对真正的生活充满向往。
但那需要钱。
没错,在经济下行的当下,政府需要投资拉动经济稳定增长以确保就业,而投资基建的钱只能来自卖地,而土地被开发商开发成功后最终的接盘者依旧是老百姓,所以国家需要房价永恒上涨来覆盖不断高企的地方政府债务,而我们就因此距离真正的生活越来越遥远。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办法。朱迪斯巴特勒的提过一个口号叫“私密生活的反抗”,虽然我并不赞同她去政治化的具体观点,但是这个口号却似乎可以拿来用一下。资本主义在城市中独特的组织形式构成了新的反抗点,就像阿兰巴迪欧所提到的事件的引爆点一样,它积累了,自然就发生了。
但具体的构想却是大卫·哈维提出的:他讲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全球的地理问题,城市是被资本主义所塑造的,他在《资本的空间》一书中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从福特制转向后福特制和新福特制),让无产阶级的反抗方式发生着变化,一种网络化和去中心化的反抗结构开始生成,反抗的中心场所也逐渐从工厂转向生活空间。
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放缓的最大外部因素是国际需求不足--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订单不足了,也许这时我们会去思考内需市场,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是中国承担了全球制造国,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位置?
因为全球化。最早美国是全球工厂,美国经济发展,成本上涨后转移到了战后的欧洲,进而是日韩,最后是中国。全球化可以解读几乎大半社会问题:西方污染少是因为没有工业,中国反之。西方没有血汗工厂而中国有,是因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必须伴随着彻底的剥削。
所以美国最早诞生了属于晚期资本主义特征的嬉皮士运动,而俄罗斯的嬉皮士因为没有相应的社会背景而大都变成了禅修者。这些美国嬉皮士不是产业工人,受过良好教育,厌恶资本主义,他们试图用公社来执行“私密生活的抵抗”。
他们同吃同住,一起劳动,种植粮食和大麻,读书,冥想,没有私有财产。看起来浪漫至极,但和我们所知道的一样,他们失败了。原因当然有很多,完全取消私有财产违背了人性,禅宗和摇滚乐作为流行文化不会提供稳定的价值观,枯燥的荒野生活等等。
但这一切总结起来,唯一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他们远离城市:城市是资本主义的血肉驱壳,它最忠实的体现了资本主义的面貌,抵抗必然诞生于城市,成长于城市。我们喜欢读书会,讲座,摇滚现场和莫奈的展览,我们进入大城市就是为了追求这一切,而事实上,它也应当属于我们:我们需要个人空间也需要亲密的互动,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无穷尽的信息为我们提供属于自己的信仰,而完全可以保留一颗反抗的心灵。
但这一刻什么时候开始呢?在每一个年轻人都涌入北上广而非沿海的工厂时开始。中国在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那一刻就已经进入了晚期资本主义,因为它暗示着下一波产业转移就要开始,越南和印度将要替代我们产业工人的位置(如果不是机器人的话),大部分的就业将诞生于中心城区的服务业而非郊区以及物流发达的工业城市中集中的工厂--但很显然,我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身处时代之中的人往往什么也意识不到,直到被后人所总结。但我们确实看到了一整个属于城市年轻人的生态的形成,高雅音乐会唱加班,人们的话语中做买卖逐渐被创业所覆盖,民间借贷让位于风投……这是一个好时代,但确实也是最烂的时代,我们作为挣脱原生环境的第一批人,茫然的看着程序员和金融行业突破天际的公司,暗搓搓的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捞一笔?
但设想往往是徒劳的,看看房价和上下班的时间和拥堵,我们发现资本主义的躯体为我们塑造的悖论:房租越贵,越不得不搬得远,住的小,那么交通开支和时间成本也就越高。而如果我们住在市中心,则搞不好直接进入了负债深渊。
那么这时无论是没钱还是没时间,合理的生活和提升都变成了镜花水月。就像《我在底层的生活》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变成了穷忙族。所以我前一段时间反复说,一线城市人口控制的新规并不是赶农民工,而恰好是在赶各地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他们恰好塑造了一个留下还不如回去的两难氛围,所以才会有所谓逃离北上广。
但显然,逃离北上广以后才会发现回不去的情况时有发生,故乡是异乡…异乡也不是故乡。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可以留在大城市中心城区过真正的生活的模式,如果它能成功,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私密生活的抵抗。
前面讲到大卫哈维认为反抗的地点从工厂转移到生活空间就抓住了这一实质,但具体怎么反抗,我们还要分析一下资本主义的躯体是怎样的。
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是小区,而不少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则是街区。小区是非常有前期资本主义特征的象征:封闭小区往往来自大院文化,是体制内和掘到第一桶金的商人隔绝外界以确保地位和安全的措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接近权力中心的地带,封闭小区越是主流,比如北京。封闭小区所暗示的信息是“小区外没有吸引我的东西,我下楼也只愿意和自己同阶层的人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它只能在内外资源(不光是政治经济)彻底不对等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与小区相对立的是街区。
典型的街区是打破藩篱的,它在西方同样发扬于大城市的中心地带。街区彻底的和周围的环境氛围糅为一体,乃至形成了独特的街区文化。年轻人们去洗衣房洗衣服,去咖啡馆工作,点楼下披萨店的外卖--这一切事实上是把本来在小区内属于住宅的功能提交给了公共空间去服务。那么这时居住地就不需要太大,比如一个大开间就足够了--拿来开趴体。
也许它是郊区独立住宅的次优选择,但它确实让每个人的租金成本被压到最低,让年轻人也可以在市中心生活下去。
不过虽然比我们更早进入晚期资本主义,西方作为先行者做的却也不大好,街区制也有很严重的问题。比如有街区必然要有商圈,那么马太效应就会要求街区越来越大以承载更全面更丰富的商业体系,那么随之而来的显然就是街区文化的丧失以及拥堵和犯罪率的提高。
那样实际上就不是什么个人抵抗,而只是鸽子笼的再现罢了。
人们不再选择去咖啡馆,那里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也不再深夜出门狂欢--万一被当成傻逼呢?所以也许在某个关键时刻到来前(显然,毛主席讲主观能动性也能推动条件发展,这不是消极避世),我们帮不了太多别人。
所以正如大卫哈维所说,碎片化的反抗正在成为现实。
但我们认为碎片需要有节点。节点是什么呢?我们不应当去追寻私有住宅,除了我在前文反复讲的房价必然下跌以外,最重要的是流动。一个社区必然是流动的,无论是人的流动还是社区本身的流动,它需要因为事件引爆而产生变化。
曾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但它们都是商业化的,收着昂贵的床位房租却只提供基本的公社服务。但这也是先行的必然,如果硬要在高层中搞出街区,显然房租成本要分摊到每个人身上,那样实际上等于我去租咖啡馆,去租洗衣房,去租图书馆,而不是街区制的真正公共空间的免费使用。
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北京三环内很多大杂院,不少房子被隔出来只有3-4平,也就放一张超大的床。但是这样的生活并不糟糕:出门就是院子,养花养草躺在摇椅上看书,院子周围住的都是同样聚集在文艺圣地附近的文青。出了院子就是各种咖啡馆书店之类的公共空间,我曾经参观了一个朋友的屋子,床上非常华丽,上面有个特别迷幻的吊灯,墙上贴满挂满了东西,床底下和墙上的格子间放私人物品…那感觉其实非常震撼。
这样的生活房租一个月数百块不等。在没有任何组织和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在北京的旧城区,因为城市建设保护不允许建设小区,形成了自发的,不涉及财产关系的互助公社。这感觉就像是哥本哈根的国中之国那样:由阿甘本意义上的神圣人(被排斥者)们所建议的半公社街区。
实际上四川也有类似实验:志同道合的人在城市的郊区建立了半公社式的组织,同时满足了价格以及年轻人生活的需求。
虽然四川和北京的实验都有所不足:前者实际上依旧是封闭而非流动的,无法形成节点去接纳每一个人,犯了嬉皮士的老错误。而后者太过仰赖政策的偶然性,无法像丹麦那样通过社群的抗争获取合法地位以至于推广开来。
但它们依旧为我们指出了一些方向,城市的发展是滞后的,我们即便进入了晚期资本主义,封闭小区却依旧是主流。但街区制的潮流是城市巨型化的必然结果,我们的年轻人也已经随时就位,跃跃欲试,我们相信街区制逐渐普及的那天,无数节点就会随之出现,到时候,也许你我也可以去加入或者建立一个节点,在城市之中展开属于我们的生活。
(二):没有断舍离的二十一世纪消费主义
断舍离相关的文章大家已经看的太多了,中产阶层希望通过找回自己被商品绑架的生活而试图过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但这和健身,有机食品等自我管理追求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吗?穷人甚至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扔----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所以齐泽克说:“自我管理”何尝不是一种当代的禁欲主义呢?这种享乐的禁欲主义与苦行僧没有区别:定期运动,吃健康食物等等。如果当他们没有做到—就象中世纪的苦修者进行了一次手淫一样痛苦,仿佛违背了超我的道德律令,他们想“我怎么能允许自己不优秀,我怎么可以没有做到我对自己的规范性要求?
所以反对消费主义,从反对断舍离开始。但讲明白这一点,还需要绕个弯子。
一、市场经济
相信每一个稍有岁数的人都能记得,我们童年时的官方宣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但在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一切。
这样的转变并非因为官方照顾耳朵生茧的人民群众,唯一的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在近三十年来彻底改变了。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是被统筹制造的。除了生产力本身的有限外,积压的风险大过售罄的风险,所以商品几乎永远是不足的。所以哪怕到了80年代中晚和90年代初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商品不足的情况,那么这时鼓励大家不消费,少消费就是一个正确选择。
但无论大家是否做好准备,市场经济大潮都汹涌而来,潮水般的商品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它伴随的是经济的发展逐渐从政府投资和外贸转向消费。这必然导致,曾经被认为是奢侈浪费的行为,反而变成了利国利民的壮举。
道理很简单,有消费工厂才有订单,有订单才会开工雇佣工人,工人被雇佣才有工资----拿去消费。这是一个市场经济下经济增长的基本玩法,具体的恶果就是市场总是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是不是很熟悉?)。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资本主义必然周期性的出现经济危机,我们为什么选择资本主义?如果排除了真诚相信资本主义拯救人类的群体的话,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当代的国家自认为可以通过一些货币和财政手段规避经济危机。
比如量化宽松政策。
二、量化宽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货币都有其锚定物,比如黄金和美元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定价为35美元。后来财富的增长超出了黄金的储量,再也美有那么多黄金可以拿来和纸币一一对应,于是自然而然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纯粹信用货币诞生了。
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实验,比起欧盟的新自由主义堡垒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因为央行们陡然发现自己可以人为的逆转经济周期。当经济进入下行轨道,因为锚定物的限制被消除,央行们可以降低利率并且超发货币,刺激病入膏肓的经济。
道理依旧很简单,商品过多,超出了社会的需求,那么理论上应该来一轮崩溃,存活下来最强者应对下一轮增长。但是如果降低利率超发货币,就会促使人们不再储蓄,去购买可能根本用不上的商品,这样工厂继续有订单,工人继续有工作。我们简单的做一个思想实验,利率实际为负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把钱存银行的心思?利率为10%或者15%的时候呢?
民众的行为是可以被“调节”的,你认为是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往往是被导向。最大名鼎鼎的量化宽松政策就是美联储的QE计划,被称为直升机撒钱的行为让垂死的经济立刻被打了强心针开始飙升。这一招只要美国先用了,那么所有国家都必须跟着用,为什么呢?虽然人人都知道这样是强行续命,也许经济崩掉再来一轮会更健康。但是问题在于,别人先死的话自己就能活,所以一旦别人开始续命,自己就要被逼着一起续命。
这就是当下和29年最大的不同。
这样做显然是在饮鸩止渴,依旧拿美国举例,08年以来它的GDP增长了23%,但是股市和楼市增长了300%,说明天量的美元都进入了投机领域而非实体经济,市场依旧不信任实体经济。贫富差距飞速拉大(持有资产的人财富膨胀,而无产阶级则没有)之下,经济却没有大的起色。笔者在前文讲过,我国的楼市是同样的道理。那么实际上老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实惠,而且储蓄本来也没有多少,拿出来消费了也就没了----大不了月光嘛。再说,我就算去买,我该买的也都买了,不该买的也都买了,总不能让我马桶也买10个吧?
但续命还是要强行续,怎么能倒在黎明前?于是最可怕的一套组合拳出手了。
三、供给侧改革和信贷扩张
首先依旧是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你买不起房子或者自有住房,如果能让你在房子上花钱呢?好说,我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可以让你的房子从简单的精装房变成各种你想要的样子,北欧极简?日式冷淡?迪拜土豪?统统可以!什么?房子小?要不要考虑一下空间折叠装修,这个柜子竖起来是柜子,放下来是床,半折叠还是沙发,最适合你这个28㎡的小户型,家里开趴体都可以!
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这个东西前几年还有另一个名词叫消费升级,就是让本来你已经无法消费的地方继续挖掘出消费空间。
如果你流着眼泪哭着认了说我就是想在家里开咖啡馆,我愿意消费,我买还不行吗?但是我没钱怎么办?
那就更好说了,我贷款给你,你花钱怎么样?如果你懒得翻阅各大行信用卡的发卡量和天量的信贷投放数据,只要看看身边就知道有多少卡奴…他们甚至没有购买房子,单纯是消费导致负债。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借钱给你买我的东西…当然,私营业主和政府并不是一家人,这里的“买东西”,只是“满足需求”的意思。
这样居民不断的上杠杆,虽然我的收入没有增加,但是我的购买力增加了,我可以花呗,可以分期,可以刷卡,我更不想攒钱了,曾经遥不可及的东西显得那么近。需求就这样变成了有效需求。
那么好,现在不光是没有储蓄了,我甚至还背债了。绝秒的是,我觉得这是我的自由选择。更妙的是,我还打心底里拥护这一套逻辑。
四、消费主义社会下独特的文化生态
怎么个拥护法呢?之前看到一个抱怨自己女朋友的帖子,大体上意思是她从不理财,也不储蓄,一分钱没有还要分期买手机,得出的结论是女人没救了。但事实上,前面说的很明白,消费主义的影响是针对全人类的,男性中有理财意识的也不多(甚至欠大钱的大都是男的),所以这与其说是群体特色不如说是时代病。商品充斥你的世界,廉价,精美,痛点把握良好----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
更糟糕的是,和钻石一样,商品被和爱情之类的意义强行挂钩,你爱不爱我和你给我不给我买恒久远成为了同一个度量衡,那么我不光要购买商品论证我的阶层以求和身边人同步不是异类,我甚至还得购买商品论证我的真心。另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农村什么事情都办酒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你办收了份子,我办也得收回来,那么这就和赌博抽水一样,赢的人要交出一部分水钱,在办酒这里就是宴席钱,那么赢家其实永远只是饭店(庄家)。
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七夕情人节,平安夜……都只不过是消费的一个借口,你不消费?你不爱我!甚至连公共假期的设定都不是真的为你的放松而考虑,只是为了更好的塑造消费的条件。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囚徒困境的世界,当一个人进行消费升级,那么这个人身边的一群人就会进行消费升级并且达到这个阶层的极限,只为了生存。对1%来说也许不以为意,但是对于中层和下层来说,它往往是灾难性的。
你首先会发现不买吃亏(负利率),其次会发现不买难受(商品真的很好),最后发现不买不行(你需要匹配自己的阶层),这一切就是消费主义的本质。
五、你我他
前面讲到,当年的续命模式是以把一切普通人的保障兑换成消费为经济大环境添砖加瓦的模式,无论是泡沫炸裂的大风波还是疾病灾祸的小风波,最终你都会成为消费主义的牺牲品。当然你可以说我得病就死,不需要保障----那么你会不会想要发展呢?前面说到,r>g资产的持有者在量化宽松中财富不断膨胀,而穷人反而在负债消费,那么实际上,只要通货膨胀在持续,打工就永远比不上哪怕是最愚蠢的投资,所以,你起码会气不过吧?
说到这里事情就逐渐清晰起来,断舍离针对的只是不买难受这一点,本质上是一种禅修,是苦行僧式的自我管理,它非但恶意的忽略了穷人,实际上也并不能真正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一个执行断舍离的人,往往花掉了更多的钱,比如买更精致,溢价更高的东西,再比如去进行房屋装修和购买更上档次的汽车。
而消费主义并不是自己没有执行力的欲望,而是外部环境的巨大推动让促使你产生欲望,市场是可以培养的嘛。所以如果把基本的重点搞错,具体的措施显然就会错的更离谱。所以断舍离显然是不能被支持的,真正的反抗消费主义首先要反抗商品社会,主动意识到商品社会的逻辑,再加以应对。
曾经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人就是青睐超前消费而中国人擅长储蓄,但居民储蓄率断崖式下跌的今天,我们发现西方人的超前消费也是因为社会环境产生变化导致的,同样的变化也会迅速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
有趣的是,在现在的西方反而出现了对消费主义的反动,不是断离舍,而是反对商品。西方有一群年轻人,他们选择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和用品,并非贫穷,只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当然不必做的如此极端,况且在中国拾荒可能代表着你在和真正的赤贫者竞争。但也许你应该购买保障性的资产,也许你应该节流,一如我在个人反抗一文中写到的那样,并把消费升级留给富人。
当然,单纯的储蓄依旧会带来贬值的问题,所以也许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下财产规划,这就将是反抗指南(四)的内容了。
(三)情境主义和资本的规则
前面的两章咱们分别谈到了空间剥削和消费主义,指出了晚期资本主义在具体的,生活的细节上如何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渗透--不过我们只讲了经济方面的事情,今天我们聊聊“规则”。而恰好这个话题必须放在空间剥削和消费主义之后。
通过前文我们了解到,一切消费行为都是被引导的,市场也是可以被培养的。米歇尔.德.塞托在《日常生活实践》指出,虽然制定规则的人在群体意义上拥有引导的能力,但是作为个体,总会有漏网之鱼出现。这就是我反复谈及的个人反抗的意义,在等待某一个情势引爆之时,作为个人我们如何反抗资本主义并且保全自己。
一、漏网之鱼
我讲到居住的时候指出可以在街区寻找建立公社的机会;讲到消费主义的时候指出一定要储蓄和理财--这就是情境主义。庸俗的情境主义者往往把情境主义理解为踢翻垃圾桶的对社会不满的小流氓(诚然早期的情境主义者确实号召大家随便丢弃垃圾),并且因为他们纷杂的行为艺术而搞不清楚他们到底在做些什么。但实际上,虽然它最早诞生于艺术领域,但无论在何处,情境主义者就是试图做那条漏网之鱼,区别的只是表现形式。
那么无论是作为一个女性而拒绝婚姻(因为人口再生产是资本规则对个人的剥削之一,我们都可以发现女性回家的口号伴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和人口红利的消失),还是作为一个游戏玩家拒绝规则设计不合理的网游(显然,免费玩家也是公司提供给付费玩家的服务项目,土豪没有钱怎么可能有优越感,并且玩下去继续充值呢?),TA都是一个不自觉的情境主义者。
那么也许从宏观数据上我们观察到了女性生育率和失业率的提高,手游产业的蓬勃增长。但从微观社会的角度看,漏网之鱼依旧存在。
情境主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欧洲,如果我们不管它最初的几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创始人,实际上它并不是什么一小撮精英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而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马歇尔计划下的欧洲,随着56年对斯大林的反思开始,苏联神话破灭。美国的商品的文化席卷了整个欧洲,与此同时城市加速现代化,并不用任何暗示我们就会发现这就是当下中国的现状。情境主义者们所反对的正是社会环境剧烈改变下的“方方面面的异化”。
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是这样的:当下的一条皮带并没有比二十年前同样质量的皮带更昂贵,但因为(前文讲到的)消费升级,我们出现了“手工制造”的,“镶满钻石”的,“对你量身定做”的奢侈品皮带,如果它形成风潮,人们就是会感觉皮带变贵了,因为代表相同社会地位的皮带在二十年前并没有这么昂贵,哪怕同样的一条皮带现在也可以被买到--商品变成了人类的统治者。
二、方方面面的异化
异化几乎体现在所有方面,比如大多数人都认为努力就能成功,就像社会前1%有钱就要有精神生活的信念催生了仁波切市场一样,渴望成功的信念就会形成市场,催生一大批成功学,其中就有职业规划。但职业规划到底是什么?你怎么可以想像未来的职业?职业在当下是剧烈的变化的,每天都会出现新职业,死去老职业,没有什么是铁饭碗。当下的规划只会给人虚假的安全感---安心被剥削。
它不被拒绝本身就是一种默许,甚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结论:自己是最好的投资。如果我们发现这个言论兴起自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和培训学校兴起的双重背景下就可以理解国家希望你多读几年书,晚一些进入市场,而培训机构则希望赚你的钱。所以我们发现,个人不是主体,组织不是主体,甚至国家也不是,而是所有一切在市场的逻辑下形成了统一的结构--形成了结构性暴力。
严谨的经济学研究指出本科学历会大幅度提高人的收入,但是这个趋势在硕士及以上递减,而过多的证书更对生活毫无帮助。这在中国尤其严重,当你牺牲了积累财富和工作经验的时间,只是变成了结构性暴力下的棋子之一。
托马斯皮克提在《21世纪的资本》中明确指出了收入的提高永远慢低资本利得率,如果刨除兴趣使然,只算成功学中的经济标准,真正的职业规划只能是尽一切可能获取资本,而不是跟风做任何市场要求你做的事情。
因为市场的唯一目的是要你的钱。
企业文化也是这样的逻辑,我曾经讲过一个段子:一次早会的是脑残创业公司,一次早会加一次早操的是我爱我家和链家,一次早会加一次早操加一次晚操的快报警,这是传销组织。创业公司和你谈情怀而不谈钱你可以轻易发现这是在耍流氓,但是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在不提供任何实际支持的情况下增加虚假的认同感,增加凝聚力,降低成本。
三、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反抗者
首先你需要一个敏锐的头脑,像聪明的中产阶级意识到消费文化已经把他们拉入深渊一样,意识到职业规划和企业文化都是虚妄的幻象,但不止是如此,你应该自己在生活中多发现类似的事情,其实这不难,他们一切都按市场的逻辑去骗你,那么你就一切都按照市场的逻辑去逆向演算就好。
其次你当然需要保持学习,但未必需要占用工作时间和你的金钱,除非你的职业需要那一张证。近年流行一个词叫赛博社会主义,北欧反版权的海盗党们最提倡这个,意思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世界,你可以得到你想到的任何知识,只要你想,保持你的学习和思考,这足以让你跟上这个世界。
最后你应当好好整理你的钱包。消费主义并非伤害不到你,只是你没钱去消费罢了。如果你陷入了赚的多花的也多的循环,那么我建议你把补偿自己被结构性暴力伤害的千疮百孔的方法从消费变成其他东西,不要听信什么“开源就好”,正如你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有种被洗地被合理化成功的送口气感,你并不像你想的那样认可这条逻辑。
如果让我指出最重要的部分,我也许会说车子和孩子,现在一线城市养车的成本已经达到2000-3000,更不要说开出4S店第一秒就开始掉价了,而孩子显然更贵。如果排除少部分真心爱车爱娃的人,我个人相信市场上一切呼唤买车生孩的声音都是因为前者能拉动消费,而后者可以为国家增加劳动力和扩大内需。
你需要养成定存定投的习惯,但是注意风险是你需要考虑的第一要务,不然就进入了另一个你看上他的利息,他看上你的本金的陷阱了。只有你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断的学习并开始积蓄,并且利率高过CPI,你才能谈得上反抗的第一步。
四、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当资本的规则将人们所洗脑,人类就会变成“单面人”,只能接受,不能思考。而漏网之鱼的任务就是,首先保全自己,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艺术,尤其是行为艺术)影响身边的人,以求把人们变回可以独立思考的双向度的人。
但仅仅是变回独立思考的人也只是第一步,我们会看到对消费主义和资本规则的反抗都必须落实在具体的个人经济措施上,那么这就是资本主义个人反抗(四)的内容--卧室里的反抗。
(四)多边关系和扒掉理财概念的底裤--卧室里的反抗
在第一章里我讲到,也许我们可以不使用朱迪斯巴特勒的具体概念而借用她的措施,因为和她提倡的去政治化不同,我们认为去政治化的事情根本不存在。但反抗的最好办法确实是--在卧室里。在卧室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为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来一次革命。
一、关系革命
当然,和一些已经会心一笑的朋友们想的不同,并不是在卧室里玩一些字母圈的娱乐方式就是“革命”了。不过如果我们拿性少数群体举例的话,也许破除性别本质主义的男女分工在LGBT群体中的延续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传统的性别分工可能不是因为私有制而产生的,但一定是伴随着私有制社会而被维护的。
这样的关系在当代甚至出现了更可怕的变体
又或者目前在北欧很流行的开放关系。
又爱这个又爱那个?那干脆试试让你爱的俩人也相爱好了。互相相爱但是却在性上疲惫?那干脆试试分别约好了。一夫一妻制同样未必产生自私有制,但是确实是伴随着私有制社会而被维护的。
取消男女定位和开放关系的尝试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做成型的,它显然需要长期的寻觅,探讨,实验。比如在这样的关系下,财产如何分配?有人借口开放关系而强行脚踏两条船怎么办?旧的一定不好,但是新的未必就好。
所以卧室里的反抗被放在第四章,因为每个读者都可以发现,个人反抗必须是一环扣一环的:比如没有公社就不可能有开放关系--公社筛选出来大多数经济和观点相近的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财产分配问题和浑水摸鱼的问题。又比如不克服消费主义影响就不可能真的有什么积蓄让你拿去投资再生产。
二、扒掉理财概念的底裤
也因此,虽然前两章我都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理财的重要性,但必须在最后说这个话题。正如段子“大多数理财的本质是你看上他的利息,他看上你的本金”说的那样,市场推出一切理财产品都是为了盈利,没有之一。我经常拿商业保险来做例子,商业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对赌协议,虽然从个体来讲有可能你刚买了保险就出了需要用上的意外,但是就群体来讲,保险公司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不然他们雇精算师干什么?
当然,只有更狠没有更狠,有对比才有结论:保险公司相对来说“良心”得多,只是温柔的剪你的羊毛。但现货白银操盘公司基本是你不亏他不赚的。又比如说P2P理财,即便把自设资金池的纯骗筛掉,剩下的依旧可怕。
正常企业和个人需要贷款的时候,首选的是银行,因为银行借贷的利息是所有渠道中最低的。而一切不能在银行获取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实际上都是被银行判断为没有借贷资格的高风险用户,虽然银行借贷的门槛越来越高并且青睐房地产抵押,但是它依旧执行了科学且全面的筛选工作。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一切通过P2P渠道贷款的企业和个人,都是被筛剩下的。
所以P2P直接变成了我国的次级贷款,风险高到爆炸。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倒也不是不能做。比如保守的银行一般会按照你资产的50-70%放款,还有空间交给P2P去发挥二次抵押。但是P2P理财往往提供给投资人10%以上的超高回报率,如果算上各种中间环节,借款人的真实借贷成本可能要到20%左右。
那么请问,在经济下行的当下,做什么买卖能得到2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贩毒还是倒卖军火?所以实际上小额贷款的主要群体是赌徒,就是字面意思上的那种。于是P2P平台坏账率高的惊人,每年跑路和破产的占总行业的比例达到了其他行业无法想象的地步。
三、突破口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并不存在一个稳妥的理财产品可以让你逃避剥削,但前文的着重强调了“漏网之鱼”原则,这也就将是我们的突破口。
消费主义的漏网之鱼我们理解,只要灵魂深处闹革命就可以了--它多少还是一件自己的事情。那么理财的又怎样?我们都知道股市中散户70%赔钱,20%持平,10%赚钱。那么这10%在整体收割散户的股市中,就是漏网之鱼。但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高超的股市交易技巧搭配逆天的运气,这没有丝毫的普遍性。
那房子怎么样?涨了很多年了吧。
但不管经济学认为资产泡沫存在不存在,房价对于老百姓来说都太高了。在技术上可以通过保障房建设来解决住房问题。同时对遗产和房产课以重税,只要限制资产外流,就可以有效解决问题。而且国家很可能会主动腰斩房价---或许是维持现价,依靠通货膨胀慢慢稀释资产价格的方式进行。
为的是楼市的资金进入消费市场。
准确讲,为了转型成功,国家甚至一定会让房价掉下来。如果长期中等收入陷阱,体系就会自然崩溃。前文讲到,现在大量资金入场是因为需要注水--稳增长--稳就业--稳天下不乱。通过房地产的上下游来带动经济增长。
但它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总有一天房价会高到在再也没人买的起的地步。
而且结构转型如果成功,这巨量的资金就必须流入实体经济,因为结构转型四个字归根结底就是把投资拉动经济改为消费拉动经济:如果房产回报还是那么高--甚至仅仅是能维持回报,都不会有人把自己抽出来消费或者投资。
所以强硬的降价政策一定会出现:其中细微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可能已经在进行了。房价高企是因为土地出让过少导致的,可以想象几倍于现有住宅用地的土地被释放出来会对房价造成怎样的冲击。
所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国家需要资金进入房地产,就严控用地,反之则少控甚至不控。相应的,首付比例可能也会提高,包括更严酷的限购措施。
一切都只为经济大局服务。所以房子可能真的碰不得了。这个社会并不真的存在制定规则者之外的躺着赚钱的方式,比如说即便你运气很好找到了一个房价洼地,购房的税费也会占据房款的相当大的大头,如果未来的涨幅不能覆盖税费,那么你实际上还是亏了。
四、漏网之鱼到底如何扑腾
这时如果回到花光每一分钱来对抗通胀的老路上话,那只能说是回到了给消费主义找合理化的老路,所以还是要节流。
1:保障
不过但在这一切之前,先要确立保障。因病因灾因退休至贫算是可以一下子把人打进地狱的情况,如果不考虑这一点,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么首先要确定的就是社保。没错,社保是中国最有福利国家气质的制度,没有之一。虽然网上铺天盖地的宣传自己理财比社保强,但实际上理财的风险呢?根本不会提及。而宣传最凶的,往往就是理财公司自己。
社保虽然不活到一定岁数不能回本并且将人自己的财富支配权被压缩,但它也有自己的好处。比如养老保险是唯一跟着通货膨胀走的产品,而记住,一切商业的养老年金都是约定利率,前文讲通胀时讲的明白,约定利率是永远跑不过纸币通胀的。
但社保又不是全部,社保没有意外保险,疾病方面的保障额度也并不高,更糟糕的是,大多数重症需要的药物,社保都是不报销的。那么你就需要补充保险,但前面也说了商业保险的坑人之处,所以如果想要做一条真正的漏网之鱼,你需要找一些市场不推给你的东西。比如互助保险。
互助保险其实是保险最原始的模式,无数参保者在一起,每人拿出来一点钱,群体里有人出了风险就用这个钱赔付,它直接把保险公司从中筛掉了,没人从中获利,所以可以以每年几十到二百不等的价格赔付高达30万的保额。
这种模式实际上非常适合互联网,连集体雇佣基本的维护人员的费用都被大大压缩了。但互助保险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初期如何扩张?没有足够的人互保就不成体系,但是没有风投就没法宣传,你不赚钱,风投也不想赚钱?所以也有说互助保险是打着保险做互联网金融的勾当。但无论如何,它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形式--反正每出事一个人才给3元,亏起码是亏不到的。
2:流动
资金的流动性也很重要,最大的悲剧是不存钱,次之的悲剧是,你有钱但是用钱的时候取不出来。所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也是重中之重。
这里就要引出理财的基本原则“3331”。每月盈余的1成拿来购买保障性产品,比如保险。3成拿来当做现金流,3成作为保本理财,3成作为风险投资。
流动性方面,如果放在银行和宝宝类产品里,享受的就是负利率待遇。但活钱一定是要留的。这时可以考虑去地方银行存定期或者购买国债,如果不用钱的话,利率就比宝宝类产品高一些,用钱的话取出定期或者转让国债都非常迅速,而且损失的也仅仅是预期的利息,其他和宝宝类产品一致,把损失降低到最低。
3:风险性投资
英国脱欧的时候,每个赌脱欧成功的人都预计黄金要大涨,但是有些人选择了购买黄金,有些人则选择了购买黄金股…也许购买黄金的人只得到了25%的涨幅,但是购买黄金股的人既可能大赚80%,也可能莫名其妙的的只赚了15%。
也就是说,无论趋势如何,进入股票市场的时候,个股的选择依旧是考验人的。所以我完全不建议购买任何单支的股票--哪个趋势被你看准,直接去投资趋势好了,如果不相信自己,就去找股指基金,让这帮万恶的投行人去帮你操作。
4:真正的储蓄
但是说到黄金,重头戏就来了。第二章中我讲的很明白货币脱离锚定黄金以后,黄金属性的变化。但这依旧是“定价”的。无论谁认为黄金仅仅是一般的大宗商品,都要么蠢要么坏的惊人。黄金看起来涨跌惊人,显得是一个风险投资品的样子。
不过我们发现,黄金每次暴涨都能追逐到它最初的购买力并且不再下跌回原位。比如08年危机,黄金最高到1900多美元,在QE开始后暴跌到1300多美元。但没人记得它在暴涨08年暴涨前远不到1300度美元。
如果有什么是全世界无政府主义者联合起来的事情,那么肯定不是比特币,而是黄金。正是出于对央行和纸币的不信任,黄金才在市场中自动扮演了准货币的角色,变成了真正的储蓄。
如果你确定一笔钱仅仅是用来长期投资,以保值为目的,那么显然唯一合适的就是全球人民定价的黄金,曾经的黄金还征收保管费,而现在反而因为纸黄金的流行而产生了租赁费(租赁给使用企业,他们付出租金),真是黄金的好年头了。
结语:这个小系列的产生是因为之前写了一篇个人反抗,一篇房价的文章,感觉大家很喜欢,自己的兴趣就也也来了。于是按照更合适的顺序把两篇文章扩写成四篇,并且加入更多的理论方面的内容和链接,图片。除了不吐不快,万一真的帮助,启发到了什么人做出了成绩呢?
现在我们把几篇文章串起来看,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晚期资本主义下的城市劳动者,不再生活在工厂,而是各种服务业的从业者,身无分文但是受过教育,对生活充满苦闷又不失希望,听起来有点像你也有点像我。
这样的人,聚集起来,从一个公社开始,大家住的很近,一起玩一起讨论,以去逐利的第三方为目的去创造自己的空间,享受私人的,半公共的,公共的空间。并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互助保险和黄金与全世界的反抗者联结起来。这样也许我们不能在可见的未来内击碎那些规则和禁锢,但言语本身就有力量,行为则更是榜样。
资本主义并非不能伤害我们,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抵御风寒。
PS:集中问答区
问:你写的《资本主义个人反抗指南(三)》好好看!我追着把前面一、二又看了,我自己的职业是记者,最近一段时间的关注点是:资本主义话语的形成,我发现媒体同样在为资本主义撑腰,现在的舆论已经失去了批评性,而且都是同质化、娱乐化、简单化,这样长此以往,个人是不存在独特经验的,他不用去思考,媒体就给出解释,他也乐于去接受,而我认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一体化带来的恶果。好想听你讲讲这些部分。
答:媒体被操控有两方面,美国的例子很好,各党派各自有自己控制的媒体,但几乎所有媒体都是为精英阶层服务的,在英国脱欧的时刻,显然媒体和人民割裂了,精英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在文一讲了嘛,老百姓是没有在全球化中得利的,所以脱欧的明显以工人阶级和中下层劳动者为主,这些人是占主流的,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就是这些人,为什么沉默,就是因为媒体并不为他们发声。
还有一方面就是媒体也是逐利的,虽然新闻天然的属性是报导事实,但是事实的取舍也有很大余地,你说的娱乐化,简单化也是因为劣币驱逐良币。报导最让人喜欢的东西就会得到发行量和订阅量,那么深度的自然小众化,只能护住基本盘,甚至因为正反馈过程,基本盘也是在缩小的,这个趋势从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中能更清晰的看到。
我所以我虽然不喜欢FEMEN这样靠噱头去抗议的群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恰好是她们抓住了当下宣传的命门,作为配合,我说的情境主义行为艺术者当然要支持并且做好自己的事情。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