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毕业是嘉年华?还是一场新失业?毕业了,我们结束了校园无忧无虑的生活,走进社会这个阶级分化的摇篮,真的能主宰命运?或是受尽压迫,任人宰割?这恐怕取决于,你是心怀自己,还是心怀天下。
每当毕业季来临,我们都会在手机里看到来自各种方面的祝福、鼓励,看到各种用唯美的文字堆砌而成的对校园生活的回忆。然而最可悲的是,在毕业生们把实现个人价值当作奋斗目标时,他们最终却不得不成为替老板的资本增值服务的机器。
为什么每一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伤怀?除了同学、老师之间的依依不舍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毕业生们从此要单枪匹马上阵,再也没有一个集体能为了共同的利益做你背后的支撑,生活的巨大压力一夜之间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曾经我们在学校里,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好成绩、丰富的干部经历而对未来抱有一个光明的想象,但是现在你想到房租、想到伙食费、想到每天长时间的工作,还会觉得人生巅峰近在咫尺吗?
面对一个个都是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们,老板让你加班到12点,你敢说不吗?门外还有陆续来面试的毕业大军。老板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给你加班费,甚至是干脆不给,你敢要吗?可笑的是,你心里此时怀揣的不是愤怒,不是对社会不公的感慨,而是——我一定要努力工作,赢过单位里其他的员工,得到老板的赏识;或是——我相信我不会永远给别人打工,今天所有的磨练,都是为了明天的成功做准备,奋斗的感觉真好!于是,你就这样奋斗了若干年,当老板拿着你给他赚来的钱又买了一套房子,你还在挤着地铁往返于五环外和公司。
没错,你的梦想就是要实现个人价值啊,但是你实际上是给谁在创造价值呢?好像并不是自己。你的集体呢?它早就散了,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分散的目标单独地努力着,单独地承受痛苦。所以那些打了鸡血的励志话语虽然可笑,但还是总有人愿意拿出来嚼,就是因为社会的主流话语被上层阶级的人牢牢掌握,他们永远都不想让年轻人看清社会的现实,永远在他们面前留下光明的想象,从而消解年轻人们本该拥有的愤怒和怀疑。即使有宣传话语告诉你现实很残酷,要做好心理准备,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只有一个——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理由只有一个——这个社会是无法轻易被改变的。
说得很对啊!这个社会就是无法被个人轻易改变!因为他们总是被写在诸如“我有一个同学……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个保安……”的例子中,经过包装被用来证明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再输送到下一批千千万万个年轻人的手机中,让他们对自己已经被制定好的命运毫不怀疑,继续为老板、为企业家创造财富而不自知。
不过,家庭出身的因素终于在毕业以后开始显现了,家境比较优越的同学,不用考虑每个月要给家里留多少钱,因为家里不需要,甚至还会得到家里的经济支援,租一个离公司比较近的房子,在工作上也就更有条件投入更多,而且因为一般这样的同学都更有自信、更善于和同事、老板打交道,所以他们的升职之路会容易得多,甚至可能过了几年之后就自己做老板了。但是家境一般的同学呢?从上大学的时候就对学费耿耿于怀,做各种兼职,毕业了以后更是要想,我妈妈每天打工那么辛苦,我每个月至少寄回去2千吧,五环以内的房子肯定是租不起了,如果我想让妈妈在五年以内换一个轻松的工作,每个月至少要挣2万多,可是现在工资平均也就6千。于是,几年以后,毕业生们在经济上就开始两级分化了。做了大官的、小有成就的自然是在同学会上风光无限,但还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就冒着随时会被扫进产业后备军的风险,沦为现实规则的失败者,他们的梦想只能在被社会压榨之余才能被提及来自我安慰。然而每一个混得不错的人都会说,我是靠个人奋斗走到今天的。
翻开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的qq空间,不乏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对工作生活的抱怨。我们的那些所谓是人生价值的理想,在资本统治一切的社会下,归根结底不过是追求成功、财富的理想、追求人前显赫的理想,或是也有少数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心灵的富足(唉这位同学先工作两年再说吧)——无不是基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渺小的、狭窄的快乐。所以走向社会的学生必将是一个个分散的个体,面对吃人的社会规则,分散的努力最终将遭遇共同的失败。然而生活所迫,我们除了通过在社交平台上抱怨以外,没有其他的发泄渠道,结果心灵鸡汤告诉我们:不要抱怨,因为你抱怨,所以你才不成功。
作为一个90后,从小到大我们受过的教育,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一种要在竞争中超过别人的精英主义教育,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知识,严重地脱离生产劳动,很多是单纯的纸上谈兵。有的人为了考高分保研而学,有的人是明知道自己将来工作可能用不到,但还是要保证考试成绩,形成了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相表演、互相欺骗这样的场景。然而其实,随着今天社会财富的迅速两极分化、就业后备军的急剧增加,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待遇、地位其实早就已经与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别无二致。面对着巨大的落差,毕业季,同时也是众多名校大学生“精英”选择自杀的时间点。
因此,与其为了未卜的前途发出小资的嗟叹、感伤,不如把自身的奋斗目标与广大劳动者的未来结合起来,那时我们都不是为了个人自私的、浅薄的快乐,而一定可以团结起来,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出自己的呼声。正如1934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中写道的那样:
虽然已经时隔80多年,但是联想到今天工农群众的悲惨境遇、联想到顺从、听话,只希望能从资本家手里多分一些残羹剩饭的“精英”学生,看到这首歌词,便觉得它丝毫没有过时。毕业不仅仅可以是感伤的,更可以是满怀热血、心怀人民群众的;毕业生之间不仅仅可以是竞争的关系,更可以是团结一致,共同戳穿资本的吃人逻辑的。
这是30年代的码头工人
这是今天的装卸工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