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伟人,从来不会说什么,“你还太年轻”之类的屠戮青年的话,更不会飚什么英语,说什么:“too young,too simple.”。当然,这位伟人偶尔也对帝国主义飚几句“paper tiger”(纸老虎)。然而他对年轻人的寄语是这样的: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对中国青年留学生们说的这句话,对整整一代的中国人来说,都拥有过感同身受的共鸣,产生过巨大深远的影响。
这是毛泽东浓浓的情感底色——
在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他偏爱小人物。
在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他偏爱青年人。
“如果我们不向小将学习,我们就要完蛋了。”
毛泽东钟情于未来,所以钟情于青年。
对于青年的人生,他特别偏好和推崇一个“气”字:志气、热气、生气、豪气、朝气……
这些词汇,诠释着他对青年人生命活力的深情赞美,也诠释着他对青年人进取精神的热切期待。
在未来社会的构想和建设中,一心要探索一条新路的毛泽东,常常呼吁要破除迷信,反对墨守成规,希望人们不要信守教条,不要惧怕权威。
青年人,似乎特别应该而且最有可能按他的这个期望去做。
在1958年3月的成都中央工作会议上,他一口气讲了29个古今中外青年才俊的事迹。
这当中,有29岁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
有14岁参加隋末农民起义的白袍小将罗成。
有率劣势之兵抗击曹操几十万人马,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的周瑜和诸葛亮。
还有30出头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
更有在16岁就发明棉纺细纱先进工作法的挡车工、全国劳动模范郝建秀。
青年人中为什么容易出现这些“英俊天才”?
毛泽东说:“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命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
其实,这位伟人年青的时候,就是一个叛逆者。他是这样说的:
记得我在小的时候,很不欢喜老人,因为他们是会欺负青年人的,青年人谁没点错误呢?但是你错不得,他们对你是很凶的。一切事情,小孩子和青年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中国的青年人受封建家庭封建社会的苦太大了。但是现在世界是变了,青年人欢喜老年人,就像我们的吴老、林老、徐老、董老、谢老,都是很受青年们欢迎的。为什么有这个转变呢?因为这些老同志不但不欺负青年,而且非常热心地帮助青年,他们的行为足为青年模范,所以青年都十分热爱他们··· ···
《吴玉章寿辰祝词》(毛泽东,一九四0年一月十五日)
吴玉章,时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后任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1965年1月,毛泽东读到乒乓球世界冠军徐寅生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的讲话稿,立刻批示“再加印发,广为宣传”,并要求出席中央工作会议的领导干部们都仔细阅读。
他说:“这是小将们向我们这一大批老将挑战了。”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一点什么吗?”
“如果我们不向小将学习,我们就要完蛋了。”
如此言之凿凿,情意切切,毛泽东是要提倡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和创造精神。
如此言之凿凿,情意切切,毛泽东期望着社会主义新人身上散发出大胆进取、昂扬奋斗的人格气象。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社会新人应有的人格气象
1961年,毛泽东还写有另一首题照诗,更为鲜明通脱地豪举出新一代中华儿女应有的“奇志”。
与前一首题照诗不同的是,诗人吟咏的对象是一位英姿勃勃的女民兵。
当时,国际形势比较紧张,中央号召大办民兵师。毛泽东的机要员也参加了中南海里的民兵组织,在一次休息时拍了一张扛枪的照片。
1961年2月,机要员送一沓文件到菊香书屋给毛泽东时,毛泽东突然问她是不是参加了民兵,她说参加了。为了让毛泽东相信她还参加了训练,便拿出这张照片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端详一阵,说了句“好英雄的模样”,便在办公桌上拿起一本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提笔挥写——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即兴写完这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后,毛泽东又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
中华儿女应有的“奇志”,在战争年代,是“万里赴戎机”,是“妻子送郎上战场”。在和平年代,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总之,是时刻准备着,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不屈不挠地去拼搏,去奋斗。
一张小照,为什么能激起诗人的奇情异趣?
因为毛泽东和“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民兵们,有同等的心情,有同等的抱负和志向——他青年时代,不也曾高喊过立奇志、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吗?
这首七绝,因为简单明了,琅琅上口,在20世纪60年代曾谱成歌曲,唱遍神州,妇孺皆知。
如果说,中华儿女的“奇志”,在《为女民兵题照》中还只是点到为止的话,那么,在毛泽东的杂言诗《八连颂》里,似乎已经抛开诗的含蓄,直接用理性的语言来表达了。
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随着《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电影的播映,同样传遍了神州。
1949年上海解放之初,有人断言: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红着进来,将黑着出去。意思是共产党抵挡不了糖衣炮弹的攻击。
到1963年,14年过去了。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花花绿绿的上海,驻守在南京路上的八连官兵,没有被染黑。他们继续保持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本色,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博得人们的交口称赞。1963年,国防部授予他们“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称号。
这是让毛泽东欣喜的消息。“好八连”的作风,正是他一直倡导的社会主义新人气象的一个缩影。
在1963年8月1日建军节那天,毛泽东写了他一生中惟一一首民歌体的杂言诗。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与其说毛泽东是在歌颂八连官兵,不如说他是在全面构想和描述他心目中的新人气象。
除了“拒腐蚀,永不沾”,新人们还要不怕刀戟、鬼魅和帝贼的压迫,还要在政治、军事、思想和纪律各个方面达到新的境界。这样才能成为如松柏的“奇儿女”。
奇儿女之“奇”,奇在精神。
精神是人的内心生活及其品质。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的精神风貌就是不一样。
作为五四青年,“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这是毛泽东当时追求的新人气象。
在毛泽东的个性辞典里,“精神”还是一种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的称谓。
李大钊曾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所以说,你还觉得自己“太年轻”吗?难道非要等了老了才能有所成就?莫相信什么“孩子,你还太年轻”之类的慌话,他们指的“年轻”是说,我们还不够世道,不够圆滑,不够厚黑,并依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我们不必受这些鬼话的屠戮。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喜欢传统格律的人,或许不会欣赏《八连颂》,因为它毫不含蓄,过于直露。
但对毛泽东来说,也许只有这种当时部队战士喜闻乐见的快板诗、民歌调,才足以充分表达他的欣喜之情,才足以传达他对新人气象的构想和描述。
在插满五星红旗的土地上,毛泽东种下诗句,曾期望它长出麦子和钢铁,如今,更期望它长出全新的文明,全新的人。
“将来的事情要由将来的人去决定,今天和未来的青年人会比我们更有知识”
晚年毛泽东不愿遵循的,或许就是这习惯;他试图摆脱的,或许便是这传统。
他要倡导精神的活力,去创造“新生事物”。
1967年1月,《诗刊》发表毛泽东1965年的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反对青年媚颜奴骨。
1949年4月,毛泽东和卫士们观看《法门寺》,当戏中的贾桂说:“我站惯了”,不肯坐时,毛泽东评价道:“他真是一副奴才相……贾桂在上司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十足的奴才相,我们的队伍中反对这种奴才思想,要提倡独立思考,要有自尊心和自信心。”
毛泽东,号召青年有打破权威的勇气。
1958年,毛泽东视察上海时观看李玉茹主演的《白蛇传》,随着剧情的发展进入角色,当看到“镇塔”一幕时,他拍案而起:“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
毛泽东看《逼上梁山》,给编导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称赞此剧是“旧戏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毛泽东在信中还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
晚年的毛泽东,是一个最易动感情的人。
看电影《创业》,当主人公说:“帝修反要卡我们的脖子,我们怎么办?”他流泪了。
看《雷锋》,当主人公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你们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他流泪了。
1976年春节,看《难忘的战斗》,当演到人民解放军进城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的时候,他流泪了。
82岁的毛泽东,他仍旧担忧着中国的未来,给周恩来写了一首词《江山靠谁守 ·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个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由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提供,这不是演员演的↓↓↓
end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