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会”的一群“90后”,成为今日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他们与北京大学的后勤工人交朋友,撰写了《关于北大后勤工人的调查报告》。他们与进城农民工交朋友,努力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努力帮助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建立尊严。他们坚持研读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著作,结合阅读思考社会问题,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人类的命运。
当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不被理解时,当他们对平等社会的向往不被理解时,当他们的努力遭遇挫折时,他们以执政党创建者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榜样,不屈服、不退缩,展现了理想主义者所本应具有的执着和勇气。
今日世界,具有某种宗教信仰的人占据世界人口的多数。在人类历史上,多数时期各个民族都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近几十年来,由于信仰迷失,中国被一场拜金狂潮所席卷,这样的拜金狂潮不仅在世界各国很罕见,在人类历史上也不多见。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罕见的拜金时代,这些青年人的热忱和勇敢尤其珍贵。突然间见到这样的一群“90后”,我感到眼前一亮,受到鼓舞、受到感动。
窃以为,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重要的是他们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热忱,而不是看法“正确”与否,只要他们在阅读、在思考、在行动,他们就会逐渐成熟,他们的步子会越走越稳。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包容年轻人的探索。
我注意到,他们的主要思想来源是马列毛的著作,他们主要的效仿楷模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一点上,他们确实与他们的哥哥姐姐们不同,确实与许多“70后”、“80后”们不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坚持在学校中讲授《马哲》、《毛概》等课程所取得的成果。
这批“90后”的出现,使教育主管官员面临了一个尴尬的难题:《马哲》、《毛概》课程,今后是继续教、还是不教?继续教,会教出更多类似的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人,需要耗资建立更庞大的喂蚊队伍,需要耗资建立更多的看守所;不教,靠什么来获得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靠什么来抵御可能碘伏执政党执政基础的各种思潮?
30年前,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我的《心理测量学讲义》的开篇“绪论”(第6页)中,我曾写道:“笔者认为,教育的第一职能是发展学生的人格,其核心是品德。其次才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再次才是传授学生以知识。今天,我们的许多学校教育恰恰是本末倒置了,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发展能力,更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人格。在这种教育状况下,不仅学生知识面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独立思考能力差,而且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和抱负,审美能力低,兴趣狭窄。”
怎样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怎样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这是今天中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老师都需要认真面对的严肃问题。
今年是改革40年。40年来,一直是打着“不争论”的旗号回避意识形态领域的难题,绕道走、躲着走。面对读书和思考的“90后”们,面对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90后”们,还能继续躲吗?还能继续混吗?庙堂诸君,需要深思。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