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风华正茂

爱无能、低自尊、原生家庭……我有病,你有药吗?

苏胡 迟恩 · 2018-04-27 · 来源:土逗公社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市场经济体制似乎带来了用个人努力就能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也引发了人们唯恐落后的危机感。危机与努力之间的张力,正是焦虑滋生的空间。于是,成功学与心灵鸡汤并行,人们急需“灵丹妙药”来解决自己内心的居无定所,心理学产品层出不穷,心理学大V炙手可热。但这些心理产品,真的可以成为救命稻草吗?

   | 苏胡  迟恩

  编辑 | 迟恩

  美编 | 黄山

  微信编辑 | 侯丽

  如果有个朋友在群里哭诉,“工作压力太大,刚刚做报告时候直接崩溃了,当着同事的面哭得稀里哗啦。”

  如果不怎么了解心理学,大概会凭借情感本能说,“休息一下,睡一觉”,“吃点好吃的”,“出去转一圈放松下”……

  但如果是“心理学爱好者”们,大概会说:“不要害怕展露内心的脆弱”,“带着焦虑过艰难的生活才是救赎之路”,“接受自己内心深处的怯弱吧”。

  这些包装过的看似鸡汤的话,似乎还不如情感本能的回应来的真诚且有效。但无法忽视的是,心理学的确越来越流行了。

  “余生很长,何必慌张”,“别让好脾气害了你”,“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占据了书店畅销位置,而“8种典型的低自尊表现你有吗”,“你有没有经历这4种高压控制”,“爱无能的六种特质”吸引诸多流量。与之对应的是,心理学博主成为几百万粉的大V,付费课程层出不穷,针对低自尊、原生家庭、焦虑等具体问题的课程标价从几十至几百不等。而心理咨询成为真正的“一诺千金”的行业,培养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单价也都在数千元。

  当心理学遇上整个社会的焦虑,它甚至成为了“创业的风口”。我们尽管并不会全然信之,却也难以控制地在心理学文章中戳摸自己的影子,一条条地与自己相对应,试图找到出路。尽管这些心理学产品提供的内容可以没办法解决问题,但你就是感觉被很深刻的理解了。

  不过,这些“心里鸡汤”的原材料未必是鸡肉,可能是鸡精,沉浸在这种“被理解的味道”中,大概会忽视很多本该重视的问题。

  为何大家乐于“埋单”?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仔细看来,市场流行的心理学内容似乎也总是难逃焦虑、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低自尊几个固定模式翻来覆去,但为啥大家总是钻研起来乐此不疲?

  这种心理学的问题也可以暂且用一种心理学来解释: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很容易就接受一些含糊不清、广泛的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这被称作巴纳姆效应。心理学家Bertram Forer 1948年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测验,并称将根据测验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学生需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结果平均评分为4.26。

  但实际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很多语句都适用于任何人。这些句子后来被命名为巴纳姆语句。以下是一段经典的巴纳姆语句,来看看你“中枪”了没有?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

  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

  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

  “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如果我们想相信一件事,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这也催生了谄媚效应,即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例如,也许大家会倾向于会认同上述话语中“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等积极的描述。

  同时“主观验证”也会产生正例谬误效应和期待效应。前者指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产生的知觉错误;后者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简而言之: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近年兴起的“笔迹学”相关书籍。图源:网络

  不过,很多人即使意识到这种巴纳姆效应,却依然对心理学产品乐此不疲。这些心理学产品为什么也会如此叫座?无法忽视的一点是,尽管心理学产品并未解决我们的焦虑、抑郁,但这种流行似乎也是在佐证,我们确实越来越焦虑了。

  心里安慰剂:成功学的另一面

  用“灵丹妙药”来解决自己内心的居无定所

  改革开放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迁,随着集体主义社会体制的瓦解,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个体化进程。人们被不断地从家庭、邻里和职业纽带中被释放出来,同时也从特定地区的文化中被释放出来。失去了集体的庇护后,个体看似“自由”,却面临着新的困境:实际上,自己的生活仍旧依赖于所处的制度环境。

  在现代性的官僚和制度丛林中,人们的生活被牢牢限定在一系列引导和规范的网络中。但自己的人生却突然成为了充满选择的人生,也成为了充满风险的人生。因快速变迁而产生的社会性危机、结构性风险被转嫁给个体,被认为是个体层面的问题。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要求人们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你被要求为自己的失败负全责。

  这也是成功学为何如此风靡,而当你发现自己终究无法“成功”时候,心理学成了另一种个体的安慰剂。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似乎带来了用个人努力就能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也引发了人们唯恐落后的危机感。危机与努力之间的张力,正是焦虑滋生的空间。于是,作为集体经验的心理焦虑蔓延开来,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时代症候:人们急需“灵丹妙药”来解决自己内心的居无定所。

  与此同时,纷繁复杂的文化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而这些被“贩卖的心理学”们,打着心理学和星相学等幌子招摇过市。它们一方面因自称科学或古老而获得了权威性,另一方面则因举着外来文化的旗帜而成为年轻人中的时尚和潮流。

  它们声称用简单快速的方式——一个小测试、几组题目——就能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在短时间内快速“止痛”,给了人们自我成长的感觉,在形式上缓解了焦虑感。而在“认识了自己”之后,“精神胜利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又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完全寄托到个体的精神努力上;或是告诉大家个人行动对解决问题根本毫无作用,不如大家一起拈花微笑接受现实。简单直接,看似可操作性很强的结论成为了人们无需多加思考就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

  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试图”  图源:百度

  精神上的努力与认知行为疗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精神上的困厄。但一味强调个体的问题由个体买单,或许会导致对心理症候产生的社会结构环境的忽视。更遑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培育、认知行为疗法的普及本身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

  心理治疗和制药公司的推广

  被遮蔽的社会与文化冲突

  “那遍地开花的金黄色拱门(麦当劳的标志)不足以代表美国对其他文化的冲击;真正坏事的,是让人类的心理地貌不断扁平化。”这是美国记者伊森·沃特斯在《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我们的心理问题被“美国化”。

  这似乎是一个貌似无法证实的断言,但近些年来的诸多现象与心理学产品的风靡似乎让这种担忧愈加无可置疑。伊森·沃特斯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通过采访香港的厌食症、斯里兰卡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坦桑尼亚的精神分裂症、日本的抑郁症等不同的案例,亦展现不同心理疾病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他们跟我们不同”,每一种社会与文化具有其自己表达痛苦的症状池,然而美国的心理学范式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至全世界,潜移默化地定义了本土心理疾病。美式心理治疗和大制药公司的全球化推广,不免遮蔽了各种文化下个体的冲突方式。

  与之类似,一方面当下流行的心理学范式依然是一种美国化的。而中国互联网上心理学产品的风靡,资本驱动的利润市场与心理学创业同样遮蔽了文化与个体的冲突:重要的是你是否会相信、会购买,而并非为你解决问题。

  台湾的心理学家曾反思台湾校园流行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以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做法,他们认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方式,根本无法一时应用在解决所有问题情况之上,也无法同时能够服务众多人。而更重要的是,忧郁与自我伤害并非单一因素所造成的,其背后的社会脉络与家庭因素皆是非常复杂、多样且快速变化的。

  例如,长期生活在贫穷、失业、功课压力、社会竞争等不佳的大环境之下,或是遭遇危机社会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实在很难让人不忧郁或焦虑。过于强调个人的问题归因(大脑损伤、基因遗传、认知失功能、性格障碍等)与只重视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服务方式,可以轻易转移背后真正社会环境与学校系统影响因素的关注焦点,为统治阶级与教育主政者们提供一个责任开脱的管道。

  况且,倘若本身生活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中的受害者如今又要背上自己有问题的罪名及其改变(如情绪管理、压力调适、笑笑功、正向思考、提升容忍力等)、立约宣示(不自杀)等责任,这是多么不堪与无力的事。助人工很容易落入“责备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而不自知。

  再如日益流行的“原生家庭论”,每个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巨大毋庸置疑,或者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接受原生家庭论的很多人抱着其理论不断的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习性秉性的形成,并将自己“不好,不幸福”的责任推卸给了原生家庭。然而,社会相应配套机制,原生家庭论告诉了你“为什么”,却没有告诉你“怎么办”。

  脱离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的心理疾病,无疑类似于处于真空之中。而对于生存在困厄处境的人们来说,更无异于隔靴搔痒,甚至雪上加霜。用琼瑶阿姨的话说(误):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我自己?

  并非只是“心理问题”

  心理学稻草无法将结构泥淖中的你拉上岸

  那么,有没有不那么令人泄气的事情?似乎关注人与社会联结的社区心理学,可以提供一种出路。

  社区心理学的兴起最早可追溯自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时期对整体社会所造成冲击。后来,它又受到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各项社会与政治改革浪潮之影响,例如民权、反战、女性主义、反贫穷、同性恋权利等运动。它强调社会脉络之于人的重要性,注重个人、组织与社区的赋权,尊重族群多元价值,希望藉由多重组织的力量帮助实现人类的公平正义与幸福。

  解放心理学(liberation psychology)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于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社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与西方社会的主流心理学不同,解放心理学旨在为占人口大多数、被压迫的穷苦大众和边缘人群服务。从业者以社区心理学相关工作手法,让服务对象了解造成其苦难的结构性原因,以及可以如何团结以改变现状。图为2015年一期解放心理学杂志的封面图。图片来源: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

  社区心理学家不仅会“纸上谈兵”(例如规划提升社会情绪能力、社会支持网络、互助团体、职场心理健康相关预防方案),同时还致力于社会服务及政府政策的兴革、倡导等,真正参与到提升服务对象生活质量的行动中。他们提出的社群意识,被应用到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后的社区复原的过程之中。

  或许,当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问题并非只是“心理问题”,而病患也并非只是文字中的“个案”或“类型”时,心理问题也能够开始得到更贴合生活与深入肌理的研究。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我们需要联系在一起,不同种族、性别、阶层。

  在英国,有一群关心社会正义的心理学家组成了“为了改变社会的心理学家”(Psychologists for Social Change)联盟。他们认为,人类个体遭受的苦难是社会、政治和物质结构的产物,所以心理学应该关注群体的共享经验,生产直接介入公共生活和政策倡导的知识。图为他们在2016年底参加的反紧缩政策活动,左侧标语为“平等是最好的疗法”。图片来源:The Independent

  “被贩卖的心理学”也并非只是我们唯一的救命稻草。毕竟,倘若身处社会结构的泥淖之中,一根稻草,远不足以能将我们拉上岸。

  参考:

  1、  乌尔里希·贝克, 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 个体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  周晓虹等. 中国体验:全球化、社会转型与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嬗变[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3、  周才忠. 校園憂鬱與自傷防治工作是政治思維或專業考量:

  http://blog.roodo.com/compsy/archives/4337375.html.

  4、  Wikiwand. “社区心理学”词条:

  http://www.wikiwand.com/zh-sg/%E7%A4%BE%E5%8D%80%E5%BF%83%E7%90%86%E5%AD%B8#/%E7%A4%BE%E5%8D%80%E5%BF%83%E7%90%86%E5%AD%B8%E7%9A%84%E6%A0%B8%E5%BF%83%E5%83%B9%E5%80%BC%E8%88%87%E6%A6%82%E5%BF%B5.

  5、  百度百科. “伪心理学”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AA%E5%BF%83%E7%90%86%E5%AD%A6.

  6、  伊森·沃特斯.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小石头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4.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5. 清华大学哈弗版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6. “氢政治”: 三个颠覆性预测, 为何都指向中国?
  7. 星燧:普京的“闪电”中东行
  8.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9. 司马南:黄金万两——一项美国的核心秘密
  10. 大蒜也有错?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9.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10.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当心,他们要对孩子下手了!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记忆:流浪汉张来娃儿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