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五四”意味着什么?
萧兰婷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首《我的祖国》曾随着郭兰英老师嘹亮,动人的歌声,唱响在中国的大地。呐喊和坚毅是这首歌的魂魄,只有如此才能表达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为了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进行的保家卫国,驱财狼打魔鬼的悲壮和豪迈。到了新时代,我们的祖国已经繁荣昌盛,强大自信,新的歌者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情感继续演绎吟唱着这首歌,可总觉得缺少些阳光明媚和应有的气度和魂魄。充满硝烟和战斗的年代已经离我们的越来越远,我们无法在回到过去与志愿军战士一起浴血奋战,为曾经那个破碎的祖国战天斗地。但是穿越历史的长河,总有些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是不绝如缕的,是永恒不灭的,是不能忘却的!那既是一个时代的痛苦,也是一个时代的辉煌和骄傲?那就是一批批正真的勇士为了民族的大计,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五四革命斗争精神。
直到现在我们也总是用声势浩大和慷概激昂来总结和描述这伟大的五四运动。可五四对我们青年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已经经过98个五四青年节,迎来第99个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正真的学习到,或者领悟到五四运动的内涵实质?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民国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着那时社会的最强音。文化领域的革新在当时的社会刮起了一阵大风,这场大风吹走了封建愚昧,吹醒了仁人志士,吹倒了孔家店的大旗,带着科学的大号,吹响了民主革命的战歌!导致这场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巴黎和会的外交的失败,让原本对北洋政府抱有一丝期望的国民,彻底失望了。在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腐败混乱,动荡不安,水深火热的年代,希望看起来是荒诞的可笑的。可希望并不因为无法驻足人心而丧失它本来的原体。这个原体就是青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以最自信得意的笔触,写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虽未胜利变法,救民水火,但是穷则思变的勇气,承担救亡图存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随着这篇文章和六君子流血牺牲的故事感染,启发了后来的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比起光绪时期,那些满腔的悲愤,压抑无奈的,最终碧血忌长殷的青年,民国时期的青年的面貌可以说焕然一新,他们从思想上,用科学和民主武装自己,在行动上,用联合和抗争完善自己,在语言上,用新潮的白话解救自己。让青年们与守旧的老朽冤业划清界限,不苟且,不怯懦,不厌世,而是如红日初升,乳虎啸谷。
每当想起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寸土,上街游行,据理力争,联合斗争的场面是那样的轰轰烈烈,可歌可泣。或许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把这场关乎尊严和爱国的运动,想的过于简单。以为做一个愤青那有多难,意气风发,年少轻狂本来就是我青年的特质,这不用内心多么的坚定或者需要什么精神的洗礼。那么所有的斗争和呐喊都不过是为了排泄,青年心中的苦闷和忧郁。如果从一个青年人的本性出发,这是无可厚非。年青人的蠢蠢欲动是颗不定时的炸弹,中国政府的无能和中国历史的现实将这颗炸弹在五四那天引爆了。炸毁了屈辱和麻木,炸开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真面目。在这场斗争运动中,有青年学生的流血牺牲,有老师的鼎力相助,有社会各届爱国人士的支援,才有了席卷全国,一呼百应的抗争。
为了纪念这不能忘却的五四运动,深入的探讨这场运动,必须扒一扒当时国际,国内的历史。在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下,在十月革命的炮火中,中国的青年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渐渐的觉悟,成长。这场本来是北京的一群学生搞起来的游行示威运动,何以在全国燎原?首推一人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他不像如今的校长高高挂起,访问交流。而是高喊创新风,尚自由的口号,以自己的独裁专断,集结了鲁迅,梁漱溟,胡适等一群老愤青,还有辜鸿铭等一干老学究,在鱼龙混杂的北大搞起了事情。想想以前搞事情,搞的这群老干部名垂千古,吓的政府官员的不敢出门,整得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现在的北大都整出的什么烂七八糟。总之,有这样开教育,文化风气的第一人,让生活在当下教育环境莘莘学子,只能眼馋心热,真真的羡慕嫉妒恨。没上大学以前,还真的以为,大学就是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指点江山。上了大学才知道这里只有三种青年上课睡觉的,下课睡觉的,回家睡觉的。所以要想搞事情,没人是不行的,可天天睡觉的怕也不行。五四青年的精神面貌在今昔的对比中可以清楚的想见。
当初在国家民族命运未知,动荡不安的年代,青年人都在寻找挽救中国的道路所在,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到一起,追求真理,探索真知,思考人生,思索未来。他们尝试着用各种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各种理论来充实自己。那时的青年人在主动,积极的承担起这个国家的未来。回顾以往,反思当下,在知识被信息取代,当青年被裹挟向前的路上,我们还能说什么是思想,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未来?
刘和珍,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了。远到我们忘记了今天之所以能幸福的睡觉,安稳的睡觉,死心塌地的睡觉和他们的血和肉有着何种关系。那种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的气魄不存在了,那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的嫉恶如仇抹杀了,还有白衣黑裙,镇定激昂的阳光明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屌丝男士,拜金少女,小伙的心胸里装的都是萎靡和低沉的游戏,涂脂抹粉的姑娘虽然明艳却不能动人。时代的强声都是为整个社会吹奏的政治赞歌。曾经的五四青年如今已然成了尘封的记忆,无法唤起当代青年的共鸣,这样的五四青年节又有何种意义?我们的国家曾经充满着沉默,无声,别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照样如《茶馆》里的王掌柜做自己的生意,隐忍机变中苟且偷生。而现在,到处都是声音,有打抱不平的声音,有赞美吹捧的声音,有帮忙帮闲的声音,却没有自由的,自然的,真诚的声音。曾经,鲁迅告诉青年们要大胆,勇敢的发声,抛开一切利害,古人,用最真的态度,让中国变的有声。现在,我想大概应了他的那句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夹在大多数青年嘴上的嚼子,何时才能卸下来?让声音不再虚伪,不再嘈杂,不在卑微,而是这个时代正真的声音!
写在五四青年节前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