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也会经历恋爱、婚姻、家庭……可没想到的是这些竟会让我感到压力。
作为父母的女儿,从小生活在他们的庇护之下,我的生活还算没那么坎坷,三观也在他们的影响之下逐渐成形,可现在我们的观念似乎又不同了,尤其是对待结婚这件事,每每回到家都会和母亲争论一番。
作为一个“城市”青年,我接受了现代化的熏陶,不认为早早结婚是件多么好的事情,还想多一些自己的时间去做事,而有些小城青年们却是因为现实的窘境不得不晚结婚、晚生育,从前计划生育提倡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可如今又开始提倡二胎了。
图片源自网络
昨天,因为一篇《小城青年婚育观向大城市靠拢:给钱都不生 谁爱生谁生》的采访报道,“小城青年婚育观”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数位小城青年,在他们之中,尚未结婚的大有人在。有人是因为思想的转变不想早早被婚姻束缚,以追求自由,也有人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推迟结婚。
1
在小城市和乡镇,“婚姻挤压”已经开始出现
图片源自网络
所谓“婚姻挤压”,即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导致男性多于女性,从而产生“光棍”问题。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2017年25-29岁性别比为104.47(女=100,下同),20-24岁为110.98,15-19岁为117.70。而联合国认定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
人口学专家表示,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正常水平,会产生“婚姻挤压”,尤其乡村、偏远地区,会存在大量的“剩男”。
2
有大量的剩男尚未结婚,甚至没有女朋友,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一是个人本身就不急于结婚。二是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数量少。且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下,许多女性前往城市打工,较少再考虑回老家找对象。三是高昂的彩礼,为了结婚,男方需要筹备县城里的房子和汽车,如果女性家里还有个弟弟,需要的彩礼可能会更高。
即便结婚了,小城青年们也会选择数年后再生育。二孩生育放开了,但他们生育二孩的意愿并不高。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同比大幅减少200万,且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创下近几十年来的新低。
图片源自网络
3
即使小城市的生存压力并不高,可人们的生育热情也并不高
夫妻二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不过四五千元。如果买房,新房的价格约在4000元/平米,二手房价格约在2500元/平。加上基本生活开销、各种人情消费,生活费也就刚刚好,生活品质上不去不说,可能连孩子的好奶粉都负担不起。
“家里条件好的,生二孩的比较多。”
由此可见,不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五六线城市,人们处在其中感受到的生存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一样的困境,一样的束缚。只有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小城青年们才能心安理得的生育,才能不畏惧高房价、高奶粉钱。可是在人口老龄化的现代社会,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当一个城市只剩下老人,那么它的发展也就逐渐停滞了,这也是为什么各个城市都在大量吸纳人才的原因吧,相信随着落户政策的放宽会有一大批青年在新兴城市中落脚,去寻找自己的梦,只是不知道这个城市是否能一直容纳他们,随着城市高铁、地铁、建筑物等基础建设的完善,城市是建设起来了,外出漂泊的他们又该去向何处呢?
图片源自网络
4
如今的“物质主义”和革命时期的相望相守
当你听到母亲又在耳边絮叨,你要找一个有房有车的对象,可不要什么要求都没有,别人家父母最低要求都是有房子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是乖乖顺从父母的安排,去和一个完全不熟悉但有房有车的陌生人相亲?
还是妥协一下,认为结婚还是要买套房子的,不然都没有家了?
又或者不认同父母这样的婚姻观,而是要寻找一个相互倾慕的灵魂伴侣?哪怕没有房子车子?
图片源自网络
在父母这样要求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物质主义”的影子。当人们一味追求物质条件,完全忽视精神需求,奉行金钱至上的观念时,究竟是谁影响了他们?人的某种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浪潮中,受到周围人事物的极大影响。在资本的浪潮下,物质主义不是削弱,而是越来越增强了;不是有所节制,而是越来越肆无忌惮了;不是边缘化了,而是越来越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在广告大肆宣传“爱她,就给她一个家。”“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等鼓励人们买房、买婚戒的标语下,人们也就自然而然的觉得婚姻就是应该要有这些物质,男士不买就代表不爱女士,彩礼也是如此,出价越高越代表你对她的爱,可究竟事实如何呢?难道两人的感情是一枚金刚石就能代表的吗?就算因为金钱而结合,难道未来就能因为这些东西而幸福吗?婚姻的破裂往往是因为婚前的不了解,往往是因为两人的三观不同,就算物质条件多么的好,最终也不能幸福生活。
革命年代的婚姻是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可革命伴侣依然能相望相守,为理想付出,周恩来和邓颖超就是那一时期的革命伴侣。
周恩来在留法期间,曾有过女友张若名,后因志向不同最终分手,此后双方仍以朋友相处。1923年,周恩来寄给邓颖超一张印有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背面写着“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此事后两人确定恋爱关系。
图片源自网络
1925年8月8日,跨洋通信3年的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我们那时候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我们就很简单地,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住在一起。”
图片源自网络
在依依看来,由于目前人们对物质的极度追求,导致婚嫁成本极度抬高,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在物质主义盛行下,我们的婚姻观也变了样,不知道小城青年们该何去何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