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经历过考研的人才有的感触,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漫长而孤独,明知凶多吉少,却也义无反顾。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有290万人,但录取人数只有70万人,幸存者是少数,剩下的人要何去何从?那些拼命考研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K君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考研者的故事。
| 马小军
编辑 | 张树人
美编 | 太子豹
微信编辑 | 侯丽
K君很早就想准备考研了。他在的这所西南院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他后悔高中自己不够努力才会考到这样的“小学校“,大学四年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那些考到大城市的高中同学另K君羡慕,他们在朋友圈里分享各种名师讲座与校园活动,K君暗自下定决心——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和曾经同窗的差距越拉越大,自己要走出去,要考到北上广的好学校去,到大城市去开拓眼界和能力!
K君决定跨专业考北京的一所985高校。这个想法成形于距离考研1年的大三上学期。那时候时间还长,K君觉得还不急,找了一份老师推荐的实习。到大三下学期开学初,距离考研10个月,身边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准备考研了,但K君还未卸任某协会的会长,犹豫了一阵还是优先投入到活动筹备中;距离考研8个月的学期中,他答应了和师姐一起做一项毕业课题设计,师姐提出了一个高难度的方案,K君碍于面子不敢提意见,费力跟了下来;距离考研6个月的学期末,K君被女朋友甩了,心情极度沮丧,在实验室养了两个月的小白鼠(因为毕业设计的实验);距离考研4个月的暑假末,K君终于得以专心投入考研的准备中。
K君后来说,要是重来一次的话,他打死也不做那个超难的毕业课题了,拖延了太多时间。“你知道吗?世界上最让人后悔的事就是‘我本可以’,只有全力以赴了才不会留下遗憾。”他认真总结教训,“准备不充足、准备不认真实在是件很不能原谅的事。“K君讲了个故事:有一个女生,第一年吊儿郎当地准备考研,没想到最后只差三四分,她觉得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打算第二年继续考。但是她觉得第一年准备得不认真都能快过线,那第二年也不用太刻苦,结果第二年又只差三四分,就这样浪费了两年的时间,你说可惜不可惜?
总之,经历许多事件的干扰和打击,K君化沮丧为力量,决心“要像一个男人一样去全力拼搏”;此时他面临的,是跨专业考研从零开始的专业课。于是K君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1点半回宿舍,风雨无阻;即使有特别的事情要办(如学校事务、提交材料),他也会在办完后立即返回学习,一分一秒也不要浪费。K君说,不管最后考没考上,这段时间的高度自律和意志力都让他自豪;他说这是考研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后再也没有办法像那段时间一样那么专注、那么不顾一切了。
考研的时间一天天近了,K君的心态趋于稳定。他觉得不管结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了。然而考到最后一科专业课的时候,许多题都没复习到,他还是在考场上一下子懵了。考完后,K君打电话:“凉了凉了,看到最后一科的卷子我就知道我考不上了。幸好这是最后一科,没影响前面的发挥。没办法,读研是读不成了,我要为毕业找工作做打算。”
电影《何者》剧照
K君马不停蹄地找了之前实习的公司,说明了留任的意向;公司经理本来就赏识他的能力,表示很高兴接纳他为新员工。K君觉得大三的犹犹豫豫和拖延心态害惨了自己,要是准备时间更充足他考研就不会那么匆忙;所以自己现在必须更果断和干脆才能抓住机会,不能再犯和以前一样的错误。
K君在公司里工作得还算顺利,他说毕业后公司打算派他去西北开拓市场。他既兴奋又焦虑,不知道未知的大西北有什么在等着他,“那种偏远的地方,一个认识的朋友都没有,不像你在北京,孤独时想找同学很方便。到时候还要一个人租房子,一个人跑业务,还有许多麻烦事呢。”我笑着说,没事,没来北京也罢,这边房租承受不起。
他说准备考研的时候很纯粹,而现在要走上社会则感受到了种种未知和不确定性,工作的前途、市场的行情、人际关系的复杂、财务独立的焦虑,当然还有落榜的遗憾,没能圆“大城市梦”的遗憾。要是工作能派去北上广深也好,还能见见世面。K君还是向往教育资源优厚的双一流高校,向往中关村大街的写字楼,向往故宫和国家博物馆随手可及的那种生活;他不甘心一辈子在小地方过活,他应该变得更优秀,到更高的平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每次跟你们聊天的时候,我都觉得这里信息太闭塞、我懂得太少了。你们聊哪个地方的突发新闻,我都不知道在哪里看就被删帖了;你们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变动,我们学校没人关注也没人讨论;你们讨论北京、上海哪个展览哪个讲座有意思,我都不好意思插话。听你们说跟哪个很厉害的导师做科研,去哪个国家留学好像是件挺平常的事情,但是对我来说就很难想像,离我太远了。你们现在离我越来越远了,我真的怕有一天我和你们阶层不一样了、说不上话了;如果说高中的差距还没那么大,我还能勉强跟上你们的话,现在越来越跟不上了。”
日剧《不结婚》剧照
他说他要加倍努力,才能和我们这些“优秀的同学们”在同一层次对话,或者说至少不落后太远。这样的无奈大学以来他已经和我吐露过好几次了,感叹中学时代的同学们分化越来越大,对于潜在的阶层分化有隐隐的恐惧。
K君并不只是想要弥补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他清楚这些差距的来源是正在成形的阶层分化。K君家境不太好,全家挤在市郊的一座平房里,爸妈都是普通工人。有一回我们散步路过别墅区,他定定地看着漂亮的住宅:“要刺激一个人的野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看见自己与他人、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候我就想,为什么别人能住这么好的房子而我们家不行呢?为什么我的爸妈不能过上好日子呢?我们家只能靠我好好奋斗了。“
我们不止一次地怀念“美好的中学时代”。K君性格开朗幽默,为人真诚热心,经常跟各班的同学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等,也喜欢在运动会、社团活动中帮忙,总之只要跟学习无关的事情他都很活跃。不论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不论是家境好还是家境一般的,他都能交上朋友。高中氛围自由开放,没有“尖子班”和普通班的设置。虽然学习成绩上有“明码标价”的等级,但丰富的学生活动冲淡了这些,成绩、家境等影响到等级区隔的东西被暂时隐匿了起来,人与人得以更加平等地交往,这也是我们怀念的“美好”之处;
直到大学乃至走上社会,这份脆弱的平等便很快被打碎,职业前途、经济地位越来越成为首要的价值选择。说是说鼓励多元价值、倡导多元评价,其实还不是只有一元价值——追求阶层跃升,过得越来越体面。每个人都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分化越来越大,大家都活得很焦虑。
为了应对焦虑,K君很努力。他找高中同学推荐书目去看,他申请负责大学的创业比赛,他认真组织协会活动,勤奋在公司里实习工作。他说,他这么努力,“只是为了和你们的差距小一些”。但是这些似乎还不够,远远不够,“这地方太小了,环境也比你们差得多,要是我能到好一点的大学去做肯定能做得更好。”
所以K君决定考研,尽管他最不擅长的就是学习。K君曾多次自嘲说“没有学习天赋”“真的学不通”,但这次不管怎么样也得硬着头皮上了。只有这个办法才能迅速到大城市去历练,再痛苦也得坚持。
如果考不上呢?“如果考不上的话我就去工作,不二战了。我这四个月已经尽全力了,再来一年未必成效好多少;而且家里不容易,再来一年成本太高。我不能像那个女生一样陷进考研这潭水里。”
日剧《四重奏》剧照
按照预想的,K君不打算再考虑读研的事情了。然而他自己完全没想到,成绩出分后竟出奇地高,最后一科并没有“凉凉”,反而很高,总成绩超过了去年的线。此时公司正准备派给他一个更大的项目,K君又一次动摇了。“什么鬼?改考卷的老师是不是眼瞎了啊,给我这么高分!这下可难办了……”
到底该准备复试还是继续工作?身边的朋友纷纷劝他复试:上掉的馅饼还不要?不过他的总分虽然高,有一单科分数却没过复试的要求,按规定应该会调剂到其他城市的其他学校。思前想后,K君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调剂到其他地方的其他学校就没有原来的意义了,那个学校不好。而且,我确实也不喜欢继续读书,动力没那么大了。”
K君说,梦想对现实的妥协有时候也是必要的,况且即使不读研他在工作中还有其他机会。他说:“工作得越久,接触社会人越多,越觉得生活很现实。最近接触了一些比较成功的老板,他们的为人处世、奋斗经验让我感触蛮大的,我们以前学生气还是重了些,走上社会就不一样了。”
“不知道十年后的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呢?”
“是啊,不知道。”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