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只是靠近美国洛杉矶加州的一个小镇,却因为设立了许多电影公司而成为美国电影产业的大本营。好莱坞电影闻名世界,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教父》(The Godfather,1972)、《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1991)、《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哈利波特和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2001)、《阿凡达》(Avatar,2009)、《疯狂动物城》(Zootopia,2016)等都是国内外观众耳熟能详的好莱坞大片。美国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在中国也非常流行,尤其赢得了中国青年群体的喜爱,部分青年对美国影片的兴趣超过了国产电影,相当一部分青年对美国电影很欣赏,甚至追捧。然而,美国电影在给影众带来娱乐体验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传播和渗透着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尤其是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分析美国电影流行的原因及其给青年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以便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
一、美国电影在中国的流行及其原因
中国第一次正式引进美国电影是在1994年,至今中国引进美国电影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4年,《亡命天涯》拉开了美国电影进军中国的帷幕,《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狮子王》等新一波大片紧随其后。通过这几部影片,中国观众初次接触和领略了美国电影。自那时以来,美国电影在中国影市日渐打开局面。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电影也开始占据中国电影票房的大半份额。票房不仅仅是电影市场上数字与账面上的反映,更是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影片的认可和喜爱的反映。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中国观众,尤其对青年群体产生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是有原因的。概括起来,这既与美国好莱坞影片精良的制作和广泛的宣传有关,也与青年群体对电影的热爱有关。具体表现如下:
独特的制作标准。好莱坞电影,尤其是经典电影的制作有着自己的一套制作标准或规范。有国外学者概括为四类规范或标准。[1](P1-6)一类是审美标准或规范(aesthetic norms)。这一审美体系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致力于设定大致拍摄范围或界限。第二类是技术标准或规范。这主要包括基本的工艺操作(格律、体裁惯例)。第三类是现实标准(也叫社会政治标准),包括戏中角色的道德价值等。最后是遵循一些基本的艺术创作的原则,包括协调(unity)、得体(decorum)、有创意(novelty)等。这些标准或规范相互交织。这是一套很成熟的、精炼的制作模式或系统,已然成为电影拍摄行业的基本共识。此外,导演的品味和鉴赏力也对制作标准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加入新的元素,不断推陈出新。像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李安(Ang Lee)等人都是实力派导演,好莱坞经典的大片(比如《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多出自他们之手。
强大的技术支撑。美国电影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占有高端的技术。技术首先在电影制作和呈现上发挥着核心的作用。美国电影制作技术融声音、颜色、宽屏、3D,立体声效、嗅觉电影、特效等元素为一体,带给观众独特的体验。各种逼真的电影特效(暴风雪、海战、地震等)像变魔术般把电影带给观众的体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体验是其他电视类节目所无法满足的。其次,技术在美国电影宣发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丰富了获取或观看电影的途径和方式上。电影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院,而且进驻电视频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电影更是迅速占领了网络市场。这使得观众足不出户,并且以更加低廉的方式观看到最新的电影。通过借助一些辅助工具(3D眼镜、视频处理技术)等也能让观众在家就能体验电影特效。技术及其发展使得好莱坞电影制作日益精良和高效、传播也更快更广。毫无疑问,出于对技术或技术团队的依赖,好莱坞电影对技术和技术革新的投入也是无与伦比的。
广泛的题材与系列电影。好莱坞电影的题材非常广泛,从经典的迪士尼动画片到各种冒险片、浪漫片、搞笑片、恐怖片、科幻片、犯罪片、惊悚片、战争片、悬疑片等。在这些广泛的题材中,充满了各种想象力和新奇的画面,既让观众感受到细腻的浪漫情怀、又体验到视觉和神经上的刺激,一些幽默大片更是让观众捧腹大笑。像《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狮子王》等这些经典的电影让人不得不爱。美国电影还以创作电影系列而著称,例如教父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007系列、魔戒(指环王)系列、蜘蛛侠系列等。电影系列往往是以原班人马,演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每一部既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同时又是很独立的新的故事演绎,让观众在熟悉原有情节的基础上,体验到更多新的元素。系列电影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与观众建立起长期的联系,如此一来使其能拥有一大批忠实的影众。这些影众仿佛已经成为电影的一部分,一路陪伴电影剧情的成长与发展。
全方位的宣传。好莱坞制片商对电影的宣传和营销给予了巨大投入。通常来讲,一部新电影投入市场都会经过一番精心的、多方位的宣传,包括制作海报、电视广告和网络宣传。其中,电影预告片发挥了巨大作用。电影预告片以短小精悍著称,时长大约在两分半钟左右,有人称其为“开胃菜”,这可以说是非常贴切。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眼球、引起观众观看整部影片的兴趣,电影预告片的制作非常讲究。按惯例,预告片配有专门的团队,音乐指导、艺术指导、剪辑指导、编剧、制片人等都会参与制作和把关最终成品。预告片把影片中演员间的对话、震撼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扣人心弦的结尾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并确保一些场景是观众在其他电影中从未见过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美国电影的宣传和营销更是达到了极致。制片商们与国内外各大热门的视频网站和平台紧密合作,投放广告、电影预告片,甚至借助和鼓励观众相互之间的共享来传播(最典型的是朋友间互相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分享影片预告信息和观影体验,这无疑扩大和推动了宣传效果)。
瞄准了青年市场。回顾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影业因为面临转型危机,一种专门面向或针对青年的电影题材开始出现、并迅速流行起来。[2](P211)好莱坞制作商调查发现,青年是票房的主要贡献者。为了开拓年轻人这一市场,他们展开了对青年人的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孩子会看大孩子看的东西,而大孩子不会看小孩子看的;女孩子会看男孩子看的东西,而男孩子是不会看女孩子看的。基于这一发现,好莱坞制作商得出结论:电影的制作必须聚焦在19岁的男孩儿的兴趣点上。以此为基础,他们致力于发现这一类群体的喜好(首推动作片、其次是恐怖片,再有就是摇滚类的,也包括生活故事类),并制作满足其喜好的电影题材,成功赢得了年轻人的心。在当时,青年题材的电影不仅出现在各大电影院,而且还通过VCR,低廉的科技体验和开设电影频道等手段进入家庭电视的领域。自那时以来,青年题材的电影逐渐成为了好莱坞影院的主打产品。
引入中国元素。近年来,好莱坞电影的美国国内票房不景气,在中国却火了起来,并且在中国赚得了巨大的利润。有数据统计,中国在2011年的电影市场产生了131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其中有49亿人民币(37%)是美国电影所产生的。[3]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电影日益加入了中国元素,“还有什么比加入中国元素的美国大片更能占据中国这一巨大市场”。[3]从1998年的动画片《花木兰》(MuLan),到功夫熊猫系列(Kung Fu Panda,2008,2011,2016),到《环太平洋》(Pacific Rim,2013)等电影无不凝结着中国的元素。中国本身有很多古老或传奇的故事,它们是极好的原始创作素材,很多好莱坞导演对这些故事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拍摄兴趣。拍摄《阿凡达》等影片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伦称,中国很多自然景观能激发他的艺术创造力。事实上,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好莱坞电影不仅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而且还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眼球。无疑,中国元素的加入使得好莱坞电影如虎添翼。
青年对电影的热爱和追捧。美国电影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备受欢迎,这与青年自身对电影的热爱有着极大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其所有影众中有54%的影众年龄在12岁至24岁之间;并且,在这类群体内部,相比18岁以上的人群,年龄在12岁到17岁的人群中有51%的人每月去影院至少一次。[2](P220-221)虽然这项调查是针对美国青年的,其他国家的观众年龄比例大同小异。青年处于成长发育期,喜欢寻求浪漫和刺激等娱乐体验。美国电影场景中提供的浪漫画面与刺激体验无疑能满足这一需要,所以观看美国电影成为大多数青年群体的娱乐活动之一。并且很多青年承认,他们很喜欢观看美国大片的体验,或者为电影中“美国梦”的实现而欢呼,或者体验观看遥远的星球的特效。这种喜爱的程度甚至会促使其反复观看,以再次体验这种独特的视听效应。另外,除了对电影本身的喜爱,也有一部分青年是出于学习英语的目的而观看好莱坞大片。
二、美国电影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美国电影带给观众丰富多彩的娱乐体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展示和宣扬着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而处于性格形成和发展期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其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些是能够看得见的或让人察觉到的,例如大家都在谈论或跟风观看某一部电影;然而更多的则是看不见的不容易让人察觉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
1.美国电影折射出的价值观
美国电影善于将精神内核和商业外壳有机结合,价值观倾向被精心包装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画面中。事实上,美国电影反映或折射出了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些众多价值观念中,有两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人成就、崇尚个人奋斗,讲求个人价值最大程度的实现。这种个人主义在电影中常常以某一个主人公或英雄历经艰险和磨难,最终取得胜利、拯救世界或维护社会安定而体现出来。在美国人心里,他们对英雄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尤为推崇,电影中的这些主人公或英雄人物便成为他们追求民主和自由的代表。为了更加突出英雄人物的力量,电影中常常让敌人化身为邪恶的一方与之对立,以邪恶方的暴力、杀戮和血腥凸显英雄人物所代表的正义、勇敢和力量。正如有学者指出:
【“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一定会有很多场面是体现英雄绝地逢生的、敌人的强大,可以更有利地突出电影英雄的伟大,个人英雄主义被明显地衬托出来。”[4]】
很多青年观众在体验英雄人物战胜邪恶力量的激动情绪中,很少去思考英雄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庞大的对手或敌人的,而默认为英雄人物就应该个个都是拥有超能力和超强责任感的。可以看到,在那些众多个人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好莱坞影片中,个人的努力被置于至高无上的高度,个人的成败得失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片面夸大了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忽视了群体的力量和外在环境的客观条件。
“美国为主导”的价值观。美国电影在给美国带来巨额经济利润同时,还推销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宣扬了“美国主导”这一理念和事实。以《美国队长》系列为例。《美国队长》电影系列是根据一个讲述超级英雄美国队长的漫画故事改编而成。故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主人公史蒂芬·罗杰斯从一个体弱的男孩被改造为超级战士美国队长的历程,在对抗德国纳粹红骷髅部队中发挥了超强的能力,为美国和第二次世界大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故事宣扬和提升美国形象、显示美国精神的意图非常明显,《蜘蛛侠》系列、《超人》《独立日》等影片都具有相同的功效。这类题材的好莱坞电影往往都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那就是尽管敌我力量悬殊、过程艰难、伤亡惨重,故事结尾都是坏人被打败、主人公获得胜利、正义得到伸张。英雄们的胜利最终意在传达美国能够拯救世界的信息,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美国具有拯救和主导世界的能力和地位,并对美国的社会、美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充满信心。这样的故事旨在告诉人们,美国人是有能力保卫世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国人以其作为美国公民而自豪。可见,借助电影这一娱乐艺术形式提升美国的国家形象和显示美国的国际地位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2.对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美国电影中所折射出的这些价值观,无疑会对青年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各种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导致青年对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产生片面的认识。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和民主的国度”,并积极向世界各国输出这一理念。美国电影成为其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通过电影,青年直接接触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表层文化,同时也间接接触着屏幕背后的信仰体系、道德观念标准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国青年观众对美国国力和美国社会的认识和判断。例如,美国电影中由个人奋斗所演变出来的美国英雄拯救世界或取得成功的形象让许多青年观众为之欢呼,并心生崇拜。美国电影中所展示的艺术浪漫的日常生活场景(自由女神像、曼哈顿街道),及其所呈现的时尚、先进、优质的美国生活,很容易就激起一部分青年观众对美国社会的向往。并且好莱坞科幻电影所呈现的尖端科技及其制作出的震撼镜头,无疑使其成为美国拥有领先科技、强大综合国力的最好的宣传片,然而电影中那些可能实现的未来科技,会混淆青年观众对科技真实情况的辨识能力。
影响青年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美国电影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引起了我国青年观众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向往,如此一来难免会使青年对我国社会和我国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评价发生变化。核心价值观具有指导人们行为、影响人们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的作用,最终保证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显然,这与美国电影中所倡导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和“美国主导”等价值观是在本质上是相冲突的。而美国电影中所呈现的美式自由和美式真理,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到青年人的头脑中,影响着青年对社会和周边环境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中美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理念,使得青年处于多样化的价值环境中,很多青年会仅从现象上对比,作出美国社会比国内社会要更好的价值判断,从而导致部分青年人对我国社会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一部分青年人甚至会转而认同和接受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影响青年个人成长和发展。好莱坞影片对青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例如,好莱坞影片中那些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为很多青年人所模仿,追求个性自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尤其是好莱坞影片中所展现的消费主义理念,试图告诉青年要及时行乐;好莱坞影片中任意妄为的暴力和血腥场面,容易导致一些青年观众产生暴力倾向,并且这些场景常常忽视其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使得一部分青年人缺少基本的法律责任意识。一部分青年还会迷恋或追捧好莱坞电影的影星。再者,好莱坞影片,尤其是科幻影片大多充满了想象力和各种虚幻的场面,使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事情在电影通过各种特效得以实现。这就容易导致观看的青年群体沉迷于虚幻之中,对现实社会缺少关注和认识。
然而,这并不是说好莱坞电影给青年带来的全是负面影响,毕竟电影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娱乐和闲暇放松的方式。事实上,好莱坞影片中也存在着某些积极的方面。这可以从励志题材的好莱坞电影故事中体现出来。例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用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不少中国年轻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不放弃重获自由的希望、最终逃出大牢的经历让人为之喝彩,还有《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克里斯艰难的成功路也让人为之动容。这些电影主人公所展现出来的积极乐观、不懈奋斗、永不放弃和充满希望的场景和画面,无疑能对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起到励志的作用。同时,青年通过观看各种题材的好莱坞电影,能够让青年开阔眼界、增进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的认识。为此,这些积极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三、对青年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及其对策
1.需要创造良好的客观教育环境
电影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引进,无疑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电影又是一种文化产业,其所具有的商业逐利性质,难免会导致电影市场的畸形发展和电影作品的良莠不齐。为此,从宏观层面给观众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娱乐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完善进口影片的审查制度。一般来讲,电影的审查由电影审查委员会进行,主要依据的国家电影相关法规条例。目前,国内对电影的管理主要依据的是《电影管理条例》。该条例的第四章对进口电影的引进、审查和使用作出了相关规定。例如,该条例的第三十条规定:
【“电影进口业务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指定电影进口经营单位经营;未经指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电影进口业务。”】
虽然该条例给出了进口电影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但并未指明根据何种标准来审查,审查的具体事宜主要依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相关的规定。这表明,我国法律在进口影片的审查及其标准上还缺乏明确的硬性规定,主观性较大。目前,我国对进口电影虽然在数量上有明确的界限,但是在对进口电影内容和题材的审查和把关上并未明确规定。引进进口影片时不仅要考察影片的娱乐观赏性,还需要对电影中意识形态表达进行考量。另外,面对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为了绕开每年只进口34部外国影片的制度规定,近年来好莱坞制片公司纷纷涌入中国进行合作。这些现象还需要进一步得到规范。2017年2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其工作发布会上指出要完善包括《电影管理条例》在内的相关法规,这无疑是完善进口电影管理的大好契机。总而言之,进口电影的管理与完善不仅要在数量上有所限制,更要注重对影片内容和思想的审查,以减少影片内容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点的消极影响,从而降低甚至杜绝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提高国产影片的质量。很多国内青年观众选择观看美国大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产电影难以满足他们的观看需求。好莱坞大片所具有的宏大的场面、幽默风趣的对话、震撼的特技体验等特点,很快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结果就是国产影片被比下去了。中国电影虽然也拥有百年的历史,但与拥有百年历史的好莱坞电影相比,无论是在拍摄技术,还是在故事叙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提起好莱坞经典电影,观众可以脱口而出上百部的片名,相比之下,国产电影中的优秀作品或精品相对较少。国产影片的质量的确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每年要从国外引进至少34部影片,引进影片固然很有必要,但引进和学习技术更为重要。因此,当前国内电影产业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影片质量。而要提高国内电影的质量,不仅要靠国内电影制片商和导演的创造力,更要靠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帮助。有知名的导演和艺人反映,国内电影审查制度对国产影片的拍摄和放映管束很严,拍一部电影,一般要通过两次审查,剧本审查和样片审查,此外电影还面临着舆论压力,这些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的确,国内电影审查制度,相比对进口影片,对国内影片的限制更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进一步放宽和简化电影的行政审批,力争在制度规范和艺术创造自由表达上达到平衡。
2.提高青年对美国电影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美国式价值观被精心包装在美国电影的宏大场面和动人故事情节中,不容易让人察觉。因此,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有必要通过开设相关的影视鉴赏课程引导青年认识和鉴别美国电影所传递和渗透的美国式价值观,使其在享受娱乐活动之余,较少或降低美国电影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开设影视鉴赏课程。在今天,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文化娱乐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但是电影仍然是很多人,尤其是青年群体喜爱的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电影仍旧是大多人闲暇时的爱好或习惯,它带给人独特的娱乐、放松或刺激等体验。然而当我们在享受这些体验时,要学会认识和分析其中消极的方面。最直接的辅助方式就是通过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对美国电影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安排以好莱坞影片学习和鉴赏为主题的课程,放映事先选定的影片,提出相关问题,尝试让学生对美国影视作品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一起分享观看影片的感受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辨识好莱坞影片中渗透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减少单向的“灌输”和“说教”,发挥引导的作用,比如,不直接说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其作出道德判断。另外,不回避某些敏感的话题,引导学生作出思考和评价。对教师自身来说,也需要加强对好莱坞电影的研究和认识,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
融入年轻人世界,参与共同讨论。更多时候,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和引导是不够的。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和更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价值观,需要教育者真正了解和融入青年人的世界,并且用青年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和交谈,共同分享和交流各自对世界、生活和电影的看法。经常看影视作品的人都知道,国内很多视频网站和播放平台都提供讨论区,供观众分享观看影视片的体验和感受,观众还可以发弹幕,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讨论和弹幕虽然千奇百怪,却不失为了解和接触观众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并可以作为潜在的进行引导的平台,教育者可以参与到讨论区的讨论中去。通过这些方式,教育者可以更详细地了解观众的价值观状况。价值观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最终能通过言行体现出来。只要我们多多观察和关注青年的言行,增加与他们的日常接触,就能获取更多对青年人及其价值观的认识,也就更能有效地引导青年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Bordwell, D., Staiger, J., & Thompson, K. (1985).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Film style &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Schultze, Q. J. (1991). Dancing in the Dark: Youth,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Electronic Media[M].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3] Hollywood Films With Chinese Elements a ‘Reel’ Hit [J]. Beijing Review,2012,(4).
[4] 陈丽芳,陈默.好莱坞大片折射出的美国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3,(12).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