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我们为什么要实践?
曾经看到过小学生卖报纸,面对如此情景我还有些惊奇,后来听家长说,这是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看来实践是要从娃娃抓起。再回想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每到假期学校就会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还要准备许多盖章材料的证明,可实践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最近的实践谈谈看法。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文 / 炽热
1
首先,我认为实践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方法。
我们常常讲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并且使得这种认识是全面的、客观的呢?做调研就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比如去了解小商贩的工作情况,了解产业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都属于实践的一种,这样的调研就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有些人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产业工人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小商贩的收入有一多半用来维持房租,人才市场的农民工们揽活十分艰难。
面对这样的情景,初次调研的人往往感触颇深,他们对于这些事物的直接感受就是感性认识,可这样的认识常常是局限的、片面的、不充分的,对于一些经常调研的人来说收获不大,因为他并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以上说明人们的感性认识只是简单停留在表象,并且很多现象、数据是碎片化的,单纯从这些表象去看,只能知道事物外部的联系,却不能明白事物的内部规律。比如我们观察到这些底层劳动者普遍生活很艰辛,但是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没有深入思考。
因此光感性认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通过理性认识,探寻事物本质的联系和规律,找到普遍贫困的根源。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谈到:“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离不开实践”。因此,我们在调研之后写调研报告,就是为了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可是怎样才能更好的实践?这就需要理论的指导。
在调研之前我们要学习一些理论,这些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这说明实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是理论认识的根源,若是没有最初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在学生时代,我们往往会读很多理论,读完这些理论之后,留下的只是些抽象的概念,并且对于理论的理解也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
比如你读完《共产党宣言》后,书中最后提到的“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是整个世界”,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获得整个世界?祖师爷在这本书中仅是指明了方向,通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以解决问题,可是无产者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他们之间竞争到底怎么解决,这时实践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拿农民工群体来看,他们彼此间的矛盾很大,揽活时的竞争造成了彼此的对立,我们要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就是把大家团结起来了吗。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检验理论,并且能完善补充理论,找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由此说明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其次,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但是仅仅认识清楚就结束吗?我认为还不够。我们认识事物只是完成了自我认知的改造,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
就拿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来说,不管你是学习社会科学,还是学习人文科学,最终的目的都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用来改造这个世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学习,就会犯难,觉得枯燥乏味,这恰恰说明,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常常是教条的,没有生机的。当我们将认识(学到的知识)投入到实践,我们会更深刻的理解它,也会更容易发现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而根据客观实际去更正和完善,以便于更好的实践。
从调研中抽象出的普遍规律,用来指导下一次的实践。这样的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地经历否定之否定,社会的历史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为什么要实践?
我想可以这样回答
实践是为了更好的认识
认识是为了更好的实践
毛泽东:实践论(全文发表于1937年7月)
阅读链接如下
http://mzd.szhgh.com/xuexi/2017-09-24/148434.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