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年”二字,我总会想起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从小到大,许多人引用这段话向我们表达过赞许和期盼,现在回想起来,仍旧记忆犹新。
对当时的世界而言,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从那个时代诞生出的青年,满怀着热情投身于国家的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新青年”。
同样的,对一百年前的中国而言,那些走上街头,为了自己积贫积弱的祖国的前程而奔走呼告的青年,也是那个时代的新生力量。某种程度上说,有了他们的觉醒,才有了中国的未来。
时代虽变,但追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主旋律未变。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论述这个问题。
新青年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才是新青年?
这显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不谙世事的俄罗斯青年欢天喜地地推倒了列宁和斯大林的雕像,在废墟前比着剪刀手合影。真可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如今的他们,许多人沉浸在全盘西化的文化氛围中,对于国家与历史不闻不问,时间上是新的,但我们更倾向于用“旧青年”这样的词来形容。
想要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将时间回溯到“五四”运动爆发的年代。记得在高中语文课上,学习过《纪念刘和珍君》后,我的内心充满了疑问,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不顾百姓死活的军阀,似乎刘和珍君的结局才是那个年代学生运动的常态,虽然残酷,但很真实。那么,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为何取得了成功?答案其实并不复杂,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尤其是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参与到救亡图存、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改变了知识分子孤立的斗争的态势。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所说:“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因为那个时代的青年探索出了一条知识分子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中国的前途、人民的未来,才在那星星点点的根据地之间,被一笔一笔的写就。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因此,我认为,所谓新青年,是那些懂得把握时代潮流、开创新时代的青年。那么,什么是时代的潮流呢?毛主席在1939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讲话中,曾这样叮嘱延安的青年们,中国的青年在追求民族解放和富强的道路上起了先锋军的作用,但光靠先锋军是不足够打胜仗的,还需要一支主力军,这支主力军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时代虽变,但与团结人民、与群众结合的宗旨不变。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意味着选择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青年们注定要走上一条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所谓新青年,指得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不会恃才傲物,不会忽视甚至瞧不起群众,或是妄想凭一己之力拯救世界。
他们不会标新立异,不会把当下时兴的东西不加以取舍地吸收,作为炫耀潮流的资本。
他们会心系国家,将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视为己任。
他们会紧靠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贡献力量。
同时,他们也会坚持自我革新,勇于克服自身缺点,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符合国家需要、值得人民信赖的可靠力量。
列车驶过成昆线,留下一首属于铁道兵的赞美诗;首钢的第一炉钢水闪烁着红光,映射出工人们内心的无比喜悦……这是那个“与时间赛跑”的年代的青年们最美好的回忆。
又像是现在,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扶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第一线;创新创业,为国家经济的新一轮发展贡献力量;献身科研与国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在他们手中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习主席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新时代的新青年,一定会响应号召。
一百年了,旧的一百年结束,新的一百年又将开始。也许“五四”的动荡时代已经远去,但青年们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信念却没有改变。他们会继承五四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