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中国,巴黎和会的失败,使中国人民义愤填膺,大学中的年轻学生们率先走上了街头,为了争取国家主权而抗争;而在如今的中国,同样身为学生,当面对这段历史时,我们又会思考什么呢?在这里,我想通过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来谈一下唯物史观中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当我们说到巴黎和会,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这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巴黎和会,那么五四运动还会不会爆发?
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对于当时的中国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
关键词:国情
思想层面
就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四年之前,即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刊登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这场思想文化运动动摇了中国人民心中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许多先进的外国思想引入中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促使知识分子们积极地登上政治舞台。这场运动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不可缺少的思想准备。
政治层面
当时的北洋政府统治昏庸无能,人们早已怨声载道,同时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各国正在摩拳擦掌,准备瓜分战利品,积贫积弱的中国虽然勉强得了一个“战胜国”的名号,但在一众帝国主义国家眼中也无异于俎上鱼肉。
阶级层面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事而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资产阶级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同时这也必然伴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在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推翻军阀统治,建立民主政治,这是资产阶级想要达成的目标,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也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运动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从以上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巴黎和会前夕的中国,平静的外表下实际上早已蕴含着矛盾爆发的暗流。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与军阀、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而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后者应当是最为主要的。
关键词:分析
这样一来就非常清楚,在当时的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军阀、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应当是中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而这两个矛盾在巴黎和会前的中国已经相当尖锐,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民急切地想要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民主制度,以便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也非常仇恨。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索”,将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促进了矛盾的爆发而已。
从哲学层面上讲
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集合而成的,这一个个事件个别地来讲,都是历史的偶然性,譬如偏偏是在巴黎召开的会议而不是在伦敦召开等等,但我们应当认识到的是,在这一系列偶然性的背后,隐含着的是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也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偶然现象都受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的支配。
我们知道,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五四运动的爆发也不例外。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地开拓外国市场,同时对落后国家的侵略与掠夺也有助于本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一逻辑导致的结果;而在国内,资产阶级要想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推翻军阀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资本主义政府。这两个尖锐的矛盾,借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爆发出来,最终引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这正是隐含在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性。
历史中的偶然性只能延缓或者加快历史的进程,或者赋予发展过程以不同的面貌,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恩格斯说过,“恰巧拿破仑这个特定的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也会有另一个人来填充他的位置;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总会被找到: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
五四运动的爆发也是如此——只是恰巧巴黎和会这个特定的会议,做了当时中国矛盾爆发的导火索。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即使没有巴黎和会,帝国主义也还会加紧对于中国的侵略,随着国内资产阶级的发展与工人阶级的壮大,推翻军阀统治的要求也还会愈加强烈,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最终必然还会爆发出来,类似“五四”这样的运动必然会产生。
实践的角度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尽管历史的行程要经历无数的偶然现象,但在形形色色的偶然背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确定不移的,我们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也应能够透过偶然现象而抓住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决定事物本质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不会改变,这便是我们看待历史时应当持有的正确的历史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