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capital仿佛像奴隶脸上的金印一样刻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无处遁逃。物欲横流、价值解体、人性异化,本来被赋予理想、朝气、激情和爱情标签的青年群体,在现实中更多地与杀马特、社畜、废柴、注孤生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一个时代的荒诞。面对现实,各阶层先觉的青年都有所反思,他们在贴吧、QQ、B站发出一些微弱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真诚、鲜明、锐利的,但又保留着这个时代下的稚嫩和无助,许多青年停留在键盘侠阶段,线上线下判若两人。
作为当代理想主义青年,如何对待学业、要不要升学、如何对待就业与事业、如何看待打工、如何改变无助感、如何使自己变得“靠谱”、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等等,无一不是极为现实的问题。
要引导网络青年改变键盘侠的状态,成为一个真正能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就必须要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青年成长规律。下面分四个方面详述之。
一、何为青年?
我们谈青年成长规律,首先要来界定一下什么是青年。
在原始社会,人均寿命只有20岁左右,那个时候只有儿童和成年人之分,没有青年。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均寿命有所延长,但是因为早婚早育和缺乏教育,使得社会也没有出现一个青年群体。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接受教育的年限延长,生育的年龄也往后推,人的生命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多阶段性,分成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介于儿童和中老年之间的这个群体,我们一般就叫青年群体。
在中国什么年龄段的人算青年呢?联合国有个标准,是15到44岁。但是百度百科上显示的中国青年的年龄标准是15到34岁,共青团员是14到28岁,孔子说三十而立。为什么会存在这个差异呢?因为在伦理意义上,我们中国人往往是结婚生孩子之后,就是一个中年人了,从形象、性格变化、还有朝气消失这些特征来看已经进入中年期。现在中国人平均结婚年龄是28岁,所以,可以认为中国现在的青年期是从15岁到30岁左右。这个年龄跨度比国际上的标准窄很多。换言之,中国人的青年期是比较短的,所以又是比较珍贵的,是思想成长的一个关键期。
青年期的特点:
一是青年期的社会阅历比儿童期要多,能够掌握的资源,能够搜索到的信息也会更多,行走的范围也更广一些,所以青年期学习能力比较强。
二是青年有朴素的正义感,并且有一定的行动力。青年对黑暗与不公有最本能的反应,有时候,听到一句话就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三十岁左右结婚生子后,这种敏感就会有所降低或者是消退,因为会有很多的顾忌,或者会变得世故和圆滑。
三是青年的世界观未定型。经常有人说,三十岁之前你不是社会主义者,你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三十岁之后,你还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你就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虽然这句话的内容是有问题的,但还是说明一些道理。那就是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经有过对理想主义的一种追求,但是到了30岁的时候就完全消退了,因此我们说青年的世界观,其实是没有定型的。无论是历史上像汪精卫这样的,还是我们现实当中的一些人,这个特点还是很明显的。
青年人的特点其实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是符合人的本性的,这种朝气和理想的消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精神状态,世故和圆滑的性格,恰恰是反人性的,鲁迅先生说的好,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有句话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因为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是符合人性的。保持青年人的本真,永远革命,是那一代五四青年中很多人做到了的,他们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
二、五四青年的启示
在中国,青年群体产生于20世纪初。现在有一部电视剧叫《觉醒年代》,反映的是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样一个历史进程。青年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后出现的一个新事物。毛泽东有一个概括——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的先锋和桥梁。
五四运动的一个思想源头是新文化运动,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开始。实际上他最初的动因就是为了在中国造成一场思想运动,来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他明确的把这场思想运动的目标定为青年,所以杂志的开篇词就是《敬告青年》。
《新青年》启发了很多年轻人,我们可以把它叫五四一代,包括毛主席、周总理等等都是五四一代。五四青年很多最后走向了革命,有的可能走向了中间党派,有的走向了反革命。我们就谈谈走向革命的这些五四青年。
我们观察这些五四青年走向革命的第一步,其实很多往往是逃婚。我们知道,毛泽东父母亲给他包办了个罗氏作为妻子;刘少奇的父母亲给他包办了个周氏……多多少少他们都有逃婚经历。五四青年这个群体,从他们人生的整个经历来说,走向革命之前第一步就是要摆脱封建家庭的桎梏,是要逃离封建家庭。因为封建家庭往往是用婚姻来控制他们。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他们三个人都没有圆房就离开了。刘少奇当时实在是没有办法,就跟他那个所谓的妻子说,我把你送回去。周氏受封建礼教影响很深,她说我嫁过来就不能再回去了。你可以离开家,但能不能把你将来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我。刘少奇当时答应了,后来,刘少奇的第一个孩子真的是送给了她。这种婚姻肯定是一个悲剧。邓中夏也是这样。他的父母给他包办的妻子实际上是他哥哥的妻子,他的哥哥不喜欢,就把她给了邓中夏。邓中夏也不能接受。逃婚是五四一代走出封建家庭要迈出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求学。邓中夏的人生经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家境不错,从湖南的一个县城考上了北大,毕业之后坚持追求真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们知道他是北大马克思主义小组第一个去长辛店的,长期从事中国的工人运动,后来他写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中国职工运动简史》。魏巍写的《邓中夏传》详细、生动地记录了他的求学经历。他是怎么跟传统的习惯、思想和势力作斗争、怎么走向革命的?其实这种经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毛泽东也是这样。
总结起来,对我们的启示就是首先个人单干是没有出路的,要组成团体。
第二个是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第三个是要积极工作。
五四一代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工作的一生。在学生期结束之后,他们走向社会,开展工作,有的成为职业革命家,有的成为做一些其他的辅助性工作的或者是学术工作的人,他们的这些工作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毛泽东在国家主席任期,统计他的平均工作时间,一天是16个小时以上。这是在建国后。建国前工作时间也肯定是非常长的。他们没有把工作当做是一种苦和累,而是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总之,五四青年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工作的一生,是与旧的反动的思想、习惯和势力做斗争的一生。
三、当代青年特点
论述一个群体的特点,首先要了解这个群体的数量和质量。
当代中国青年的总数是多少呢?按照年龄来说,70后出生的人数是比较多的。80后2亿多,90后还是在2亿左右,00后和10后出生人口下滑的很厉害。如果我们以30岁为界,今年是2021年,青年就包括90后和00初,他们的总人数大致上接近3亿。中国90后到现在的结婚率大概是15%的样子,如果去掉这一部分的话,人口基数还是非常大,算下来是2.5亿左右。这是中国青年的数量。
质量呢?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当代中国青年接受教育的年限大幅度延长,受教育年限至少在13年以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给我们带来两个影响,一个是青年的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这是好事,但另一个是教育所渗透的一些价值观给现在年轻人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诸如比较功利、比较注重分数。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按照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中所说“如果说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这种目的是非常扭曲的。“两会”上有一个中学的校长,他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这段话在朋友圈里被广泛的转发,但是听完之后我们会觉得他丢掉了一个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我们可以不运动,但是不能不劳动。一个人如果说天天跑步,但是不劳动,这个人还是会出很多问题。毛泽东有一句话,世界上的坏事往往是从不劳动开始的。所以我们说教育是把双刃剑。
当代青年的第二个特点是社交软件用的多,但是社交能力弱。到现在很多人存在社交恐惧症。社交的焦虑带来的很大影响就是精神压力大。现在青年的抑郁问题很严重。近三成有抑郁的风险。但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我们不能认为抑郁症是医学能够完全解决的,其实它是带有社会性的。还有一个是睡眠的障碍、脱发的问题。淘宝双11统计,90后是购买防脱发产品的主力。当然90后是网购的主力,他们买脱发产品占的比例比较大,也是很正常。但就算他们是网购的主力,这么多人去买脱发产品,也是不正常的。
当代青年第三个特点是初步接触到现实的生产关系。比如说教育的产业化,从小的择校或学费以及一些消费关系对他们有影响。大学有一个校园贷,现在这个已经少了很多,但前几年非常的疯狂。现在很多学生通过支付宝买基金,买了基金憧憬一年有30~40%的收益,但是最后发现还是亏损严重。还有毕业季求职的艰辛,这些就是现实的生产关系对青年的鞭打。
总之,从数量到文化程度,再到心理状态,社会的融入度,当代青年一方面越来越脱离劳动,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整个来说,现在无论是上没上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基本上从小是不干活的了,不要说一般的生产劳动,就是家务做的都比较少。另外一方面,当代青年初步受到了社会的鞭打。比如说买基金被割韭菜,大四找不到工作,中专毕业去企业里上班发现好累又离开。
总之,整体上,当代青年也就是15岁到30岁左右未婚的这个群体,是半社会人的状态。实际上这是不正常的。在美国是18岁就要经济上独立的。中国孩子到了什么年龄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18岁。如果16岁,你的劳动报酬能够支撑你的生活,也是完全行为能力,但是基本的标准是18岁。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所以,我们说15岁到30岁之间,大多数人应该是一个社会人。但是现在可以说我们的青年是一个半社会人。
半社会状态下,青年的特点是什么?可以概括成觉醒、稚嫩和不稳定并存的一种状况。
觉醒体现在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日益扩大。我们在贴吧上、在b站上,一些QQ空间里,会看到很多的年轻人,在运用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描述现实、批判社会。电影《让子弹飞》的弹幕,还有b站上的一些弹幕,包括马云说996是福报这个弹幕,确实让人很震撼,里面很多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所以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确实呈现出一种日益扩大的趋势。
但这里面同时伴随的就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一种误导,把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用社会主义的语言来包装,引导青年人走上这种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道路。有很多代表人物,他们往往也会说,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是人类的未来,是中国的未来。但是他们那个社会主义往往是用于一些比如说基建速度比较快,社会治安比较好,海外中国人回国比较多,等等这些东西来证明。但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出来的不是这些内容。它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更平等,每个人更自由,让人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的一些东西。但平等的指标,人的自由的指标,幸福感的指标,往往很少体现在这些民族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的叙事当中。所以我们在观察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力扩大的趋势的时候,要看到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跟社会主义思想的争夺。
第二个就是青年的觉醒与稚嫩是并存的。比如说在十年前有一个青年工人叫谭国成,是广州本田集体停工事件的一个发起者,他就是来自湖南的一个年轻的工人,他是熟读毛选走进工厂的。还有就是大学生,也有越来越多的这种理想主义青年的觉醒,实际上这个过程已经延伸到了中学生。有个泛左翼的网站上就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是一个中学生写的,他说,位于教育金字塔顶端的大学生始终是学生中的少数群体,而中学生同样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但作为真正大多数,却始终没有这个群体应有的话语权。他说大学生有问题,多数情况只要出声,一定会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而中学生呢,却只会得到社会上更多方面的刻薄的批评。他后面还有一段话,他说,2020年初,我与我的四位朋友在没有任何外部帮助下,依靠一本《国家与革命》,一本《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和三卷《资本论》走到了一起。
一方面,这是很可喜的一种趋势,但另一方面,实际上他们还不够成熟。他们没有完全读懂这些经典著作,至少在他们这个年龄,完全读完三卷《资本论》是不太可能的。其中有个细节可以佐证,恩格斯的著作的正确名称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而不是《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不仅标点错了,而且顺序也错了。这个顺序是不能改的。为什么呢?因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这三个概念,它有先后顺序,家庭在先,私有制在中,国家是私有制之后阶级分化的一个结果,它是这样的顺序。所以,通过他们写这个的顺序,感觉他们其实没有完全懂得其中的道理。一方面,这是很可喜的一种趋势。但另外一方面,实际上他们还不够成熟。
那么他们将来要做的实际上是要走向群众,他们可能也做了一些事情。但是还是显得非常稚嫩。这种稚嫩实际上是这个年龄段的人肯定有的,但是,怎么解决?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完全批评他稚嫩,我们要帮助他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2020年有一位大学生,他很遗憾地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他在遗书中写道:“我一直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对人和社会常常有极大的洁癖。在资本盛行的年代,所有的美丽成为利己的粉饰,所有的资源成为剥削的剃刀。”这里面体现出了很强烈的无助感。那么,邓中夏当年去长辛店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长辛店旅行日记,里面也有一段类似的话,他提到了他怎么解决这种无助感,或者说无力感。他说在长辛店下车的时候,“我见了许多灾民——男女老幼的麕聚在站边的地方。那种憔悴枯黄的面色,千孔百结的衣服触在我的眼内,我的心就感着不快,表出一种痛苦的同情,不知在车上的那一种谈笑快乐心,和画画的兴趣,飞跑往那里去了,光觉得心中难受,好比我也在饥饿困苦中。我想起他们灾民在这严冬风寒雪冷,衣没有得穿,饭没有得食,屋没有得住,而那一班官吏政客资本家们却高楼大厦,衣锦食肉,还拥着他们的第几姨太太正围着炉子取乐,比那班灾民露天席地的受冻饿而死,其苦乐真有天渊的分别,唉,那真是社会上最不公道的事。为什么他们穷到那个地步呢?他们的财产给谁抢了去呢,我们捐了几个钱就可以救得他们吗?”那时的邓中夏也觉得有很多不公道的事情,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但他后来话风一转,他说:“长辛店的工人见我们到了,十分欢迎。对于我们很亲热,我们也觉得他们很友爱,好比兄弟一般,而他们工人也互相亲爱。一种融和团结的气象,令我见了很喜欢。我常痛恨现在社会上的人群太无感情,互相诈虞倾轧,所以对于长辛店工人那样团结融洽,就生出无限希望。”
邓中夏没有停留在书斋,没有停留在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慨和同情。他走到了工人群众当中去,他在那里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善美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知识分子当中是很难体会到的。在中国,你如果是一本以上的学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属于知识分子,最少也是个小知识分子。如果在知识分子圈里确实是看不到什么希望,看不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这种感情。中学老师可能还好一点,大学确实是很难看到。所以大学生的或者说青年人的这种状态,实际上是非社会化的一个结果。
第三个当代青年特点就是不稳定。套用描述历史周期律的一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就是热血沸腾很快,凉下来也很快,很多人只是把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当作是青春期的一段经历,这种人是非常多的。甚至到了三十岁以后,他都不记得原来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有的还走向了反面。在历史上,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汪精卫。我们知道他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写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他带了一个炸药到北京想去行刺摄政王载沣。结果事情失败。清朝有个比较开明的亲王叫善耆负责处理这件事,他看到了汪精卫的一些文章,非常欣赏他,不主张处决汪精卫,而当时载沣想要处决他。善耆反对处决汪精卫,还去监狱里看了他,给了他优厚的待遇。而汪精卫呢?就是因为这种优待,他思想居然变化了。我们知道他思想的最高点其实就出现在1910年,在他去北京暗杀满清权贵的时候,之后思想不断下滑,后来逐渐地走上一条不归路,最后成了中国的头号汉奸。
陈公博是汪伪政权的二号汉奸,还有周佛海是三号汉奸,陈公博和周佛海都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员,而且都出席了中共一大。那么陈公博和周佛海,他们跟汪精卫的人生经历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点,他们基本上没有和工人农民接触的经历,或者很少。这里不是说跟工人农民一接触,你就会改变很多。但是他们的经历基本上是没有接触。那最终他们走向了反面,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人,普通人虽然没有在年轻的时候热血沸腾过,但最后也没有走向历史的反面。在现实当中,走向反面的也不乏其人。
四、青年运动的方向
最后一个问题,当代青年运动的方向是什么?这里我推荐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毛泽东的一篇文章《青年运动的方向》,还有列宁的一篇长篇讲话《青年团的任务》。对青年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和朋友,可以看看这两篇著作。毛泽东就讲了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青年的最后的分界,就是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换言之,不仅是愿意,而且你只是口头上叶公好龙也不行,还要实行。放到现在,就是走出书斋,走向网络,走向社会。
首先,进步青年承担的是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必须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自觉接受马列主义的指导。很多青年的思想的不稳定,或者是容易发生这种倒退,很大程度上是他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也许会熟练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来调侃现实,会用一些马列术语来抨击当下,但稍微深入交流的话,你会发现他其实基本上不懂马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应该先学教材,再学原著。先把马克思列宁的原著看一遍,或者全集先看一遍,或者选集先看一遍。这个对一般的青年来说要求太高了。有很多适合青年读的一些教材。比如说在六十年代,中国曾经组织过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主,集体编过一本《资本论》的缩写本,叫《政治经济学概论》,现在已经出到了第四版。那么《政治经济学概论》应该是比直接去读《资本论》要好一些。还有就是中央党校的韩树英,他编过一本《通俗哲学》。《资本论》算是一本政治经济学的教程,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编过哲学的教程。后来苏联编了一套,我们中国把它继承,而且做了一些改变,就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80年代初出版的《通俗哲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哲学学习的入门教材。我主张先学教材,再学原著,要由浅入深。
有的教材里面是不是会有一些修正主义的东西,或者有些不符合马列主义的东西?确实有,不可避免。原因一方面是编者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时代的局限。但是实际上它里面主要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因为80年代初意识形态领域至少从形式上还是比较坚持马列主义的,也不敢公开地肆意篡改基本原理,所以总体上是适合青年人掌握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的需要。
另外,我们是要接触一些修正主义的东西的。因为不接触修正主义的东西,你也不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的斗争当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对比一下,才能更好地掌握马列主义的精髓。
总之,进步青年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按照列宁说的是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系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然后再阅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和《资本论》这些原著。这是比较好的一个次序。
第二,进步青年应该广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文科基础知识。
我们光学马列是缺乏一些其他学科的支撑的,比如说历史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我们应该广泛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里面明确地讲过一句话,他说全体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他说,不仅是学习共产主义知识,而且还学习人类所有留下来的文明成果,优秀的文明成果。他说资产阶级学校,虽然说里面有很多的谎言,有很多的糟糕的东西,但是我们要把一些好的地方保留下来。因为资产阶级文明文化,其实也创造了一些优秀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现在也是这样。
现在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新的综合的问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有些领域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说社会学,党史,国史,政治经济学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这一部分。学术发展史呈现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有很多学科的发展,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后来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个大综合。现在也是这样,社会学还是有一些进展的,对于比如说工人农民这些群体性的研究,对于一些社会运动的研究,还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还是有一些进展的,但是现在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把它综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不能拒绝学习其他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文科基础知识。
第三,就是进步青年要广泛进行社会实践,包括劳动,调研,参观。
第一个是劳动。现在我们很多的有理想的年轻人跟劳动是基本上脱节的,成为键盘侠,天天在网上。实际上,劳动对一个人的改造是非常大的。人的手是劳动的产物,它不是写字的产物。写字是人手的一个副功能,所以练字的时候一定是要学很久的,但是你扫地,做值日的时候,基本上第一天就会了。劳动实际上是人的社会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但是现在很多青年是脱离这个的,所以他们是半社会化状态。为什么说是半社会化状态?因为他跟完全社会人的区别,一个是劳动,还有一个就是社交。社交的主要形式是交谈,语言是劳动延伸的结果,动物没有劳动,就不会存在交换信息的频繁需要,也就无法产生语言,只会发出没有音节的嚎叫。很多青年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交。很多人可能在学校里一天十句话都说不到。劳动是人的社会性的一个表现,还有一个就是这种广泛的社交。如果都没有的话,怎么能成为一个社会人?所以劳动非常重要。利用周末、寒暑假,做做兼职,对青年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的第二种形式是调研。就是我们对于社会的基本群体的调查和了解。深入到工农当中进行调研,是青年时代树立无产阶级立场和走向成熟的不可或缺的形式。调研的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关键是要下决心沉下去。
实践的第三种形式就是参观,这个是学校比较提倡的,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参观作为一个实践形式是可以的,但因为参观一般接触不到社会人群,所以不能作为主要的实践形式。
如果在上大学,建议每周末都出去转转,争取尽快结束半社会人的状态,转变为一个进步的社会人。
另外,阅读马列著作和进步文学作品、深入工农调研也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以此来代替烟酒、电子游戏和刷抖音,部分恢复人的社会性状态,就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抑郁、无助和社恐问题。
第四,要完成以上几点,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进步青年要在一个集体当中成长,互相砥砺,共同进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实际上我们中国本来有一个制度设计是满足了这个要求的,就是班级。班在中国到处都有,学校里有班级,部队里也有班,工厂也有班,它本来就是一个集体。但是现在的很多的班级,没有承担起一个集体的功能。比如说我们的很多大学生,他的专业并不是他喜欢的,其他同学可能是以这个专业为将来的职业,而他并不是,所以跟其他同学之间就融合不到一块去。很多的团支部的活动,也没有承担起这个职能。那这就要求我们是不是能够自己搞一个小环境,在里面我们是有共同理想的。
这个集体怎么建立?最简单的就是你拉一个群,搞个晨跑团,大家一起晨跑。晨跑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早晨起来朝气蓬勃,空气清新,迎着朝霞,晨跑之后可以一起交流,一起吃早餐。集体晨跑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是一种很好的行动。坚持下来,互相砥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
前面讲了进步青年要争取尽快结束学生生涯,这里涉及到升学的问题,对大学生来说,考不考研因人而异,但至少不要连续二战。现在的大学生学生期已经太长了。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到五年,总共加在一起至少是十六年,再加上读三年研究生就是十九年。这个学生期太长了。连续二战是很不好的,不仅读研将来要花三年,考试还要花两年时间。这个对人的时间和精力的损耗太大了,不如走向社会工作。找工作并不是洪水猛兽,对于理想主义青年更不是洪水猛兽。找工作能更快地结束学生期,争取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
第五,进步青年要处理好婚恋和就业的问题,走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生道路。在学业结束之后,就面临一个恋爱、结婚、组建新家庭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对人的考验是很大的。结婚应该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对所有青年来说,都应该是这样。在网上很多相亲的或者说是找对象的把自己的条件列出来,然后和别人匹配一下。这是一种动物性的行为,不是人的行为。英国的罗素曾经说过,人有与生俱来三种强烈的感情,支配着自己的一生。一种是对真理的追求。一种是对爱情的渴望,还有一种是对人类痛苦痛彻心扉的怜悯。爱情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人的婚姻应该是以感情为基础的,而不应该是以其他任何东西为基础,诸如容貌、学历、权力、财富这些东西太容易丧失了。如果对方没有了这些,你还会跟TA在一起吗?所以作为进步青年来说,更应该是这样,择偶应该有共同的理想和世界观,而且应该有一段共事的经历,就像毛泽东和杨开慧、刘少奇和何宝珍,邓中夏和李夏明那样。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进步青年应该在一个集体当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能经常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就是当代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以上是对有志青年成长规律的一个初步探讨,愿与各位有志青年共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