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全国个主流媒体都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大规模报道,客观地说,沈浩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六年时间他为小岗村付出的太多了,最后死在工作岗位上,应该大加褒奖,供每一个党的干部学习。
但是,看过小岗村30多年发生的一切,这个1978年因为18位农民在“包产到户”生死“契约”上摁下红手印而出名的小村庄,并非是中国农村的发展之路,更不是农民致富之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妨看看这个村的今天和过去。
小岗村,在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当年全村20户,人口115,土地1600亩,人均耕地达到了1.5亩,是人均耕地比较多的。应该说只要好好劳动,勤奋耕耘,怎么也不能说饿肚子要饭。但就是这样一个村庄,即使在实行了“包产到户”,依然是穷。以后如果有一个像陈永贵或郭凤莲似的带头人,绝不会连饭都吃不饱。报道说:“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小岗村很穷、很乱。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还用再说吗?就小岗村来说,他们的穷不是因为集体化,没有实行“包产到户”,而是因为人懒、班子瘫、人心散。这怨不得别人,只能怨自己。
沈浩来到小岗村当党委第一书记以后,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电视和各个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校修起了,村广场修起了,自来水管通了,纪念馆建起了,旅游专线要来了,路面铺上了水泥地,连农家的小楼也一排排盖起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钱真的都是小岗村人自己挣来的?我看不是,而且很多都不是。报道没有说,为了保住小岗村这个“典型”,省市县财政究竟给这里拨付了多少钱?沈浩通过各种途径引入或“拉来”了多少赞助?我想这一定不是一个小数字。可喜的是安徽只有一个小岗村,中国只有一个小岗村,如果安徽省有1万个小岗村,全国有几十万个小岗村,都能得到如此厚爱吗?那还不把财政吃光!
沈浩当然有他的优势,他是省财政厅干部,要钱容易,如果沈浩还是沈浩,而是地震局、气象局的干部有如此能耐吗?如果全国贫穷村庄都要财政厅干部去当党委书记,那财政厅需要多少人?当初财政厅派人到小岗村去,我看目的无非是要钱。要不在沈浩之前,省里多次派人到小岗村都不见起色,换上沈浩就鸟枪换炮了?
再从沈浩担任小岗村书记的举动来看,小岗村现在无论多么富,走的还是一条集体发展的路子,而非“包产到户”的“灵药”。报道说,“从2004年开始,沈浩开始带着大伙去华西村、大寨等名村“取经”。去什么经呢?既然“一包就灵”,为什么要去那些典型的“人民公社式”的大寨、华西村去取经?问题还用再说吗?
中国“包产到户”的单干户农业已经历经了几千年,中国依然落后;世界先进国家农业虽然不是集体农庄、人民公社,但都是规模化生产。实践已经证明,一家一户的单干没有出路,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只能是权宜之计,解决不了中国农业问题。而规模化生产,走集体富裕的道路才是正途。从小岗村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没有一条能证明“包产到户”成功,反倒证明了合作化、集体化的好处。
实践已经证明,而且将反复证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没有出路;靠财政输血树起来的典型没有任何意义,小岗村发展之路不是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之路!
我不想否认沈浩的功业,但并不赞同小岗村之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