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手印”和“第一书记”不是对沈浩的褒奖
钟 声
真难为了《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先生,连续两篇评论文章即《农村基层带头人的榜样—论向沈浩同志学习》、《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再论向沈浩同志学习》,尽管上命难违,不得不做出官样,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所谓的“摁手印”和“党委第一书记”绝非对沈浩的褒奖,而是对他的较大贬损。请看:
“30余年前,小岗人摁下18个鲜红的手印,只为搞大包干填饱肚子,却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近6年里,小岗人又三次摁下红手印,只为表达对一位党员干部的信任与认可。”“作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带领干部群众探索与实践,推动小岗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首先,重提“30余年前”那“18个鲜红”而再不是当年所说的“血手印”,显然与历史真相不符;二是暴露了小岗人偏好“摁手印”的“又三次”之癖;三是执谬不悟,继续以违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定而诟病颇多的“党委第一书记”冠之于沈浩,给本来被疑为殒命酒场的沈浩的先进事迹打了折扣或蒙上了阴影。作为党报的评论员不清楚当年的是“18个血手印”而非“鲜红”的?不清楚“党员超过100人才可设立基层党委”的规定?既然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么沈浩在这个历史也可随意编造和无资格设党委的小岗村的事迹是否真实可信?
应该说,本人绝不怀疑沈浩同志6年来在小岗村的作为,当然也为他殒命于偏好“摁手印”和不惜损公肥私的小岗村而感不值,只是觉得《人民日报》评论员及其上峰即或是急于宣传“改开搞”的典型,也该格外慎重、精雕细琢和避免草率或胡编滥造,以使之丰满、可信、有可学之处和重要的宣传价值。反之,像“摁手印”、“第一书记”特别是出产于私名远扬的“小岗村”等说辞,无疑会令人大跌眼镜,使沈浩同志的事迹变得不那么先进甚或是“被先进”的。
没有高山,显不出洼地。《人民日报》评论员及其上峰如果是站在党性和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到典型问题,或许就能及时发现,自己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拔苗助长,选择了一个在其它地方会更先进、更有宣传意义和价值的错误典型。南街村的党委书记王宏斌如何?华西村的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如何?已故的刘庄原党委书记史来贺又如何?
须知,沈浩同志恰恰是几次率小岗人赴南街村学习取经,看到了走集体化道路才是改变小岗村“一朝跨过温饱线,最终难进致富门”,不靠上级下派干部连温饱都快保不住了的现状的根本。可走资派及所豢养的资改派精英会同意他走集体化道路?那个党“砖家”国英不就曾破口大骂小岗人学南街村比猪还愚蠢吗?所以,与其说沈浩同志是死于劳累或饮酒过度,不如说是被人气死的更为合适。因为作为一名优秀党员干部,沈浩同志十分清楚,有国家财政多年的呈天文数字的大力支持,再加上一个好带头人的率先垂范、无私奉献,小岗村根本无须像南街人、华西人、刘庄人付出那么多辛苦劳动而迅速富裕起来。遗憾的是,即便其有幸活到今天,委派他到小岗村代职的上司也绝不会允许他那么干的,即便干了也会很快给他“断奶”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