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两种土地经营方式之争
杨刻俭
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入手的。改革开放30年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找到一种什么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才能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这其中有两种争论最激烈的最主流的观点。
一种观点就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为榜样,主张通过土地向种田大户手中流转,让其他农民成为土地上的农业工人,以大农场经营方式,通过土地经营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不惜通过实行土地私有化为手段来达到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与人少地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情况不同,中国人多地少,不具备搞大农场的条件,不能走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的道路。机械化、化学化的技术与资本密集、排斥劳动大农场农业生产不仅造成农业生产的高成本,而且造成严重的化境污染。相反,中国情况更像日本、韩国和欧盟,应该学习日本、韩国等国家农业发展模式,认为应该坚持小农经济,继续分散经营,走传统的家庭种养业相结合的猪粮型农业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发展生态农业。并把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成就归功于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8亿农民的分散经营。
两种观点都在拿外国经验来论证自己的合理性。主张大规模土地流转实行大农场制应该说是要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接轨。主张继续小农经济制度的实际上是要和日本、韩国、法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接轨。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种土地经营方式之争应该说是两种普世价值之争。但从中国农村的当前形势看,两种普世价值都很难适合中国现实。
一
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通过大规模经营能实现规模效益,但这种规模效益并不是说能提高土地产出。相反,经验证明,资本主导下的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其土地产出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不是增长而是下降。要体现规模效益,种田大户就要集中上百亩、上千亩的土地。经营上百亩、上千亩所需要都多达几十万、几百万的资金,这是一般农户根本不能做到的。那些常年耕作在土地上有着丰富耕作经验的贫困农民,才是真正的种田能手,而他们没有资本去集中土地,土地集中只能向资本集中,真正的种田能手不可能成为种田大户,只能成为土地上的雇工。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出农村忍受高消费的城市生活压力,而让资本完全占有人口流出带来的农村土地宽裕的好处。在农业社会,土地兼并的资本主要是来自土地上的收益积累,实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在当前工业社会里,工商业大资本可以直接流入农村实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快农村的阶级分化,将给乡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治理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土地兼并都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况下完成的,日积月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加上各种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王朝灭亡,而人们往往却把一切历史的责任完全推到末代统治者头上。
有一种说法是,农民土地流转到种田大户后农民既可以获得地租收入,也可以在土地上打工赚钱。这一说法未免过于乐观。种田大户获得的利润应该是土地产出和地租之间的差额部分,种田大户利用农民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土地耕作管理之时以流转方式占有农民土地收入的一部分而发财。农民获得的地租要远远低于农民耕种土地的收入,即使种田大户种植经济作物能获得更多利润,但他们也不可能给农民更高的地租,种田大户付给农民地租是以土地平均收益为参照的,如果地租高的话,他就到别处租赁土地,农民的地租收益和大户的巨额利润增长不存在任何的联系。大户在对吸收农民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资本集中主导的土地集中不是吸收劳动力,而是排斥劳动力。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如果种粮的话,大户雇佣农民基本上保持在每百亩左右土地不到两个劳动力,而且往往是季节性的,只是在收种特别繁忙的几天雇用较多的劳动力。雇佣农民的工资很低,一天只能挣到30到60块钱,就是常年在土地上打工的,年收入也只有几千到一万左右,工资收入远远低于外出务工农民收入。雇佣农民的劳动强度之大、劳动时间之长、劳动条件之艰苦又是远非工厂企业的工人所能相比的。资本的规模经营并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能吸引农民工从城里回来当雇工,而是加重了对留在土地上农民的盘剥。
种田大户要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一般都需要土地的连片流转,甚至整村流转。由于农民的经济条件和经济来源的不同,要和众多农户要达成一个统一的协议是有一定困难,而地方政府往往出于政绩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帮助资本实现这一目的。土地流出去之后,对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来说,还能外出打工,而对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的农户情况更不乐观。一位农村老妇女给笔者算了笔账:自己种田有吃的、没花的,粮食、蔬菜不用买,没钱了可以跟出外打工的孩子要一点,生活还能过得去。土地流转出去就不一样了,给的几个流转费不要说买粮食,连买菜钱就不够,青菜还几块钱一斤呢。地没了,粮食没了,柴禾没了,想养个鸡、鸭什么的也养不了,一年买鸡蛋、买肉得多少钱?要是烧火做饭用煤、用电、用煤气,还真用不起哩!年纪大了给人家干活人家就不要,上哪去挣钱呢?
土地流转到种田大户后,农民在家没了产业,更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在家的农民无事可做,人心更加涣散,农民很少再去关心村里公共事业,再想动员农民去搞水利等农田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几乎没有了可能。水利等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需要大范围、全局性、长期性的考虑,但是,出于利己性的考虑,种田大户为了租赁期内农业生产稳定,可能会小范围内、局部地、短期内进行水利等设施建设。种田大户对超出其租赁土地之外与其利益无关,需要与外部衔接的、需要长期投入的公共设施则不会关心。它更多的如何在租赁期内收回设施建设成本而不会去考虑租赁期结束时公共设施的损毁破坏。
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当前农业资料价格居高不下,耕作费用成本走高而粮价较低的情况下,除去付给农民的土地流转费和工资后,种田大户种植粮食作物利润较低。种田大户为追求利润通常利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把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完全压到了一般农户身上。种田大户利用资本、技术、信息优势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占领经济作物高端市场又进一步挤压农民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据笔者所调查的一些种田大户来看,其种植业结构要么是纯粹的高效经济作物,要么就是高效经济作物兼粮食作物。与之相伴的农产品品牌化也不利于小农,种田大户的农产品生产规模大、能够采取统一生产标准,也就可以打出品牌。在一个品牌化的时代,同样质量的商品一旦贴上品牌标签就结果大不一样,种田大户的农产品因为有品牌就成了抢手货,能卖个好价钱,农民的产品就很难卖出去,价格低甚至亏本。养殖大户垄断者养殖业,种田大户垄断了土地和有利润的种植业,真的会使小农无路可走。小农户只能种粮食。粮食价格偏低,农民种粮无利可图就越是更多地离开土地流落到城市,种田大户就越是能流转到更多的土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加剧农村衰败和阶级分化。
在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虽然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打工谋生,但真正能定居城市的只是在城里有稳定经济来源的比较富裕的那一小部分人。大多数农民工打工收入远不能满足他们立足于城市生活的要求,他们年轻时可以进城打工,在丧失务工能力之后注定要回到农村去。而种田大户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土地租赁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周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行放心投资,才能取得高额利润。就调查的几处流转大户来看,土地流转周期都长达10年到20年(因为从现在算起,离规定的30年承包期还有20年左右),大户和农户都签有有明确的书面合同,在合同期内农民不得收回土地。在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会有好多不确定的因素,经济发展一旦出现的周期性的波动,外出务工农民失去在城里的工作机会,就很难回到农村种田谋生,农村土地完全丧失了维系社会稳定的调节功能。
二
当前的小农生产方式不再是先前粮猪式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节约型、循环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了,而是一种浪费型、不可持续型的小农生产方式。在传统的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情况下,农民依靠家庭农业资源走粮猪型生产道路还是可取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日益低下,小农生产的不经济越来越明显,在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足十亩的情况下(其实大多数农户只有三、五亩地),一个农户就是种上一年养上一两头猪或牛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因疾疫和价格波动面临赔本的危险。正是小农经济的低效益,从上世纪末开始,绝大多数农民从禽畜养殖业领域退出,现在的农村已经基本上是千里无鸡鸣了,养殖业几乎完全被私人资本掌控的现代化禽畜养殖场所垄断。农民的农业收入基本仅仅依赖土地产出,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农民的农业收入在呈相对下降甚至绝对下降的趋势。在强调分工和规模化生产的现代社会,即使户均达到30亩地,也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粮猪型生产方式了。家庭禽畜养殖业的衰败,农户也就没有了可供还田的禽畜粪肥,作物秸秆还田因土地的分散经营带来了成本太高而成为不可能,提高肥力只能依靠化肥投入。滥施化肥除提高了种田成本外,还污染了水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土壤质量下降,特别是土壤板结降低了作物抗旱灾能力。残留在土地或水里的氮肥最后被转化为亚硝酸盐,成为致癌物质,农民死于癌症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滥施农药不仅使大量的农药残留到土壤、水和粮食蔬菜里,而且还威胁到农业生产。小农生产方式缺乏统一管理,农民种田又缺少科学性,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小农经济已经不能容纳现代的农业生产力了。
现在的小农经济也是粗放型的小农经济。在比较经济效益下,农民已经放弃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除了庄稼收种的那几天外,其他时间几乎见不到农民在田间劳动了。在粗放型耕作方式下,农民施肥几乎靠单一的化肥,田间除草灭虫完全靠农药,收割庄稼完全依靠机械。目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留在农村种田的只有老人和一部分妇女。老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逐渐丧失田间劳动能力,更多的妇女也在越来越多地外出打工,从小没有干过农活的农村孩子一离开学校就不愿再呆在农村,如果不采取措施改变现状的话,这种粗放型的小农生产方式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危险。
现在的小农生产方式也是一种高投入的生产方式。在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家庭作为生产单位,自身能够提供肥料、种子、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和畜力,生产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现代农业生产从生产资料投入到农产品加工更多的是分工化特征。在当前坚持小农经济,农民的农业原料和机械耕作不能自己提供而只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无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上世纪80年代初,农民一亩地种上两季成本只是三、四十块钱,现在一亩地种上一季就需要好几百块钱的成本。
把1978年后的粮食增产归功于分田到户也过分夸大小农生产方式对土地增产、农业增收的作用。无论从长期的历史经验还是从前后30年的对比来看,事实并不支持这一观点。小农经济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分田到户后的粮食增收应该是包括水利化、品种改良和化肥大量施用的共同结果。以小麦为例,笔者老家是1979年初土地包产到户的,当时小麦亩产量已经达到三百斤,但直到1982年,小麦亩产量还三百斤左右徘徊。1982年之后由于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大,新品种的引入,小麦单产量才有大的提高。
坚持小农经济很难让留守在农村的广大农户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农村人地关系缓和的好处。由于资金、劳动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地的自然流转不是使农村土地走向平均化,而是带来农村土地的分配不均并导致农村社会阶级进一步分化。要坚持小农经济就需要对土地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的再分配,从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到长期不变再到长久不变的政策改变来看,当权者并没有对土地在较短周期内进行平均再分配的决心。因为每次调整土地都可能使农村社会中围绕土地问题积累的的矛盾公开和激化,而土地越是长期不调整,则积累的矛盾越多越尖锐,调整起来则越困难,任期制的政府则更希望采取锯箭法来应付土地再分配问题。
坚持小农经济既不能防止资本下乡,也不能阻止农民分化。一方面,资本正在进入农村占有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劳动力成为决定家庭经济条件的重要因素,有青壮年劳动力的家庭可以靠外出打工或者通过流入土地获得经济来源,而缺乏劳动力的老弱病残户则只能耕种自家的三五亩地获得经济收入,成为农村的最贫弱阶层。农民阶级的分化、职业的分途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合作的困难。
坚持土地的小农经营方式则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更加困难。小农经济不是使农民结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群体而是使农民原子化,市场经济进一步又加剧了农民的竞争和分化。坚持小农经济会使农村基层组织继续弱化,使部分农民肆意侵害集体利益而无人过问,使农民无视公共领域的服务和建设存在的问题。涉及农村用地的农田水利、道路、以及其他公共建设会因土地调整和补偿问题变得更加困难,为集体带来好处的事情因为人心不齐而做不成。
三
笔者以为,当前的农村土地既不能向所谓的种田大户手里流转,也不能坚持小农生产方式,而是回归集体化。如何走集体化道路,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设计。南街道村为代表的以工业化为依托的集体化道路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发展道路。但是,分田到户30多年来,绝大多数村庄已经没有了集体资产,更没有工业可言。笔者认为这些村庄当前只能退而求其次,走一种开放型的集体化道路,等以后有条件再做调整,那就是土地以有偿方式应该向集体流转,让能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外出打工,不能外出打工的可以在家种田获得较为丰厚的收入。
农村土地向集体流转不排斥劳动力,相反,能尽可能多地吸收劳动力。在农民外出务工失利,能依靠土地收益维持基本生存,还可以回到家乡参加到耕作队伍来,使农村土地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和调节社会稳定的功能。在种田大户经营下,土地收益可以分成地租、大户利润、工资三部分,在收益分配上,雇佣农民只能得到极其微薄的工资。土地流转到集体以后种田农民可以得到地租以外的所有收益,而且,还能获得自己家庭承包地上的地租。
农村土地向集体流转就能实现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合作成本要比农民在一家一户经营的状态下搞合作低得多。农民能够依靠集体力量买得起现代农业机械,就能够改善当前的农田水利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安全;能够批量化、规模化销售农产品,也能够取得更多利润,实现规模效益。能够利用农村秸秆、粮食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实现种养业相结合的循环型、节约型农业生产方式。
农村土地向集体流转,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节约土地。当前农村敢于乱建房屋、厂房,乱占耕地,就是因为土地使用权为农户个体所有,农户把土地看成是自家的土地,也就敢于以自己的意志无计划的滥占土地。农村土地向集体流转后,本着节约集约原则,合理规划用地,使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土地调整时只需要按人口分配土地收益即可,避免了周期性的土地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
农村土地向集体流转,实行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改善农村治理现状。农民参加集体劳动,能够使政治立场坚定,劳动表现积极,思想道德高尚,具有领导才能的人脱颖而出,能够根据农民在劳动中的表现来通过上下结合推举村干部,改变当前村干部选举带来农村社会秩序混乱、村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让村干部的位置由历史形成,不是靠私拉选票产生。
农村土地向集体流转能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抵御资本对农村和农业的渗透,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能和资本争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市场,把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利润留给最广大的农民。农村土地向集体流转能实现农民的横向联合,村与村、乡与乡之间大联合,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体系。根据地方农业生产特色,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有计划地发展经济作物,避免因盲目性地扩大生产而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联合建立集体所有的农业加工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既可以吸收农民在家乡就业,使农民不再忍受常年的亲人分离外出打工,也能够使基层组织有资金投向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能够给农民提供福利和救济,使农民生的起、病得起、死得起,使农民活得轻松、活得体面。
关键词:种田大户 小农经济 集体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