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干部论坛》高举三农问题研究大旗
我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农村的农技人员,自然十分关注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问题,经常阅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文章。我最喜欢读的是李昌平的文章,最敬佩的是李昌平这个人。
2000年,李昌平作为湖北省一名乡党委书记,为农民仗义执言,慨然向朱镕基总理上书说实话,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但他本人却受此牵累难在那个县立脚,辞职到南方打工去了,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前程。后来他成为了一名记者编辑,专注研究三农问题。现在是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他牵头创办了一个《县乡干部论坛》,已经举办了4届。我在网上看到第5届会议征稿启示,就将写就的《贫困地区农村面临的变局与出路》(发表在市宣传部主办的《大家谈》第4期)一文发去,获得了论坛特约嘉宾的待遇,报销路费,去上海参加了这届论坛会议。
会议于11月17—19日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与会人员122名,来自县乡一线基层代表50名,来自部委、省市研究院所的专家和大学里的教授60名,新闻部门记者10名,还有韩国和印度的专家2名。会议举办方式别具一格。承办方熊万胜教授作为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宣布会议开幕,李昌平代表与会者致辞,然后请三农专家、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演讲。
温铁军从经济、历史层面上讲了美国、朝鲜和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作了相互比较。他说美国经济结构已经演化到金融帝国阶段,就靠美元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来剥削各国人民,一旦出现经济危机,运转不灵就发动战争来解决,转移国内的矛盾。不管谁当总统,都不可能把美国再拉回过去制造业强国的经济结构。朝鲜则是二十年前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70%的人口集中在城市。苏东解体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了对它的制裁,石油供应出现了困难,拖拉机趴窝不能动,再让进城定居农民返乡靠畜力人工从事农业生产又难以办到,结果就造成朝鲜农业连年歉收,形成饥荒。而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政策,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成为小资产者,农民稳则国家安。他说,从历史上看,凡是改朝换代都是新王朝重新调整了土地,广大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稳定朝代二百年。一旦土地过度集中到官僚地主手中,社会贫富拉大,富人加重对穷人的剥削,最终必将造成穷人造反,重新改朝换代。他说小农经济就是稳定。中国目前是最大的小农国家,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抛开稳定追求速度有风险。他主张维护农民现有的土地制度,反对将土地私有化。
接着由著名三农学者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曺景清演说。他讲话很风趣。他嘲笑了新闻的报道手法,说在新闻从业者眼里,人咬狗的概率最小,却是新闻的报道眼;狗咬人常有发生,往往够不成新闻报道题材;人与狗和谐相处是常态,新闻工对此却是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因此,要研究三农问题,不能靠二手材料来研究,自己应该深入农村、深入农民中去调查研究。他看不起高高在上的所谓社会精英对三农问题的论调。他赞同明朝学者顾炎武的看法:小欢多,天下治;大欢多,天下乱。农田水利建设等财政投资,应该由农民参与来搞,由政府主导来搞,资金容易流向腐败。
下午,会议转入专题研讨,共分了五个专题,分别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城镇化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民流动及其影响、农村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与农田水利,涵盖了农村各个方面的研究课题。会议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5名基层代表发言阐述各自论文观点,三位专家进行点评,主持人做最后总结。还有一个相互提问辩论阶段,时间安排的很紧凑,大家都有言不意尽、不过瘾的感觉。
专 家 教授点评一般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代表发言所反映的事例和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个人观点,语气平和。也有例外,西南交通大学 王习明 教授在点评3位年轻农村代表发言时,就相当的不客气,说他们讲了官话、套话,没有反映农村实际存在的问题,并说没有实践经验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以后最好不要参加这种会议。有的代表不服,当场予以回应。主持人做了批评调解。 王 教授不让年轻人参加这类会议当然不对,但是他那种求真务实的学风却值得赞赏。河北大午集团监事长孙大午是一位全国闻名的农民企业家,在理论上也很有一套,对温铁军提到的朝鲜问题提出不同看法。他说,朝鲜政府把荒地无偿承包给国民种植,必定有人去种,饥荒问题就迎刃而解。他的话不无道理,近年古巴也采取了把荒地包给国民去种植的措施。我国三年低标准时期,也是放宽农民去开荒种小片田,度过了那个饥饿年代。他对农村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可惜发言时间的限制,使他言不尽兴。
在相互提问阶段。有一个县的政府官员介绍他们在农村开展党建工作,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们取得的显著业绩。受到一位来自广东代表的质疑,农村问题积重如山,就靠那几条措施解决了吗?吉林省有位代表介绍了他们创新的农民合作社组织凭借信用社发的存折、凭借粮食物质保证发行的粮票(仓单)和凭借土地不动产发行的地票(典权),构建农村社会信用融资制度,让人耳目一新。但我对此有困惑,粮食库存有损耗,存粮损耗和费用是如何计算的?国家政策规定农民土地不能买卖,你怎么能体现农田价值,实行典当呢?农民到期还不了款,是不是土地就失去了?对方对我提问,给予了回应,但我就是没听明白。
会议上也有不和谐的地方,有两位点评嘉宾竟然不提前打招呼走了,影响了会议进程安排。有些所谓的社会精英是范跑跑的师兄,缺乏起码的职业素养道德。
李昌平一直在会场倾听代表们的发言,最后他作了闭幕发言。他说基层不牢,地动山摇。中国每到社会转型期,都是在农村找到了突破口。抗日战争是这样,共产党夺取政权也是依靠农民的力量。文革后更是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找到了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如今我们面临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复杂国际形势,也要在农村寻找出路。农业生产上去了,农村发展起来了,农民过上稳定的富裕生活,不管国际上风云如何变化,我自稳如泰山。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只有发挥农民主人公、主力军的作用,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他对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对土地向公司资本转移模式有警惕心,他害怕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权,竭力维护小农利益。他主张走技术密集+组织密集+资本密集+品牌密集的农村发展道路,提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三农问题研究上,他不追求上课题争取科研经费写论文著作,沿袭通常书斋学者所走的路,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动给的科研课题也不愿承担。他注重农村工作的实践性,在全国多个地方搞了各种试验,如在河南省搞得新农村建设试点就很有成效,他还搞了多种扶贫模式试验。他认为探索出农村成功的发展模式,比写出论文更有价值,对社会更有作用。其实他也是高产的学者,每年发表很多有价值的论文。当然做这些事情,是需要资金的,可能他有其他资金来源。他是香港乐施会基金的顾问,并且负责该基金在朝鲜的项目。
李昌平的讲话风格是言之有物,一针见血,不留情面。他不点名地批评一位基层代表关于金融方面的论文,认为是抄袭了国内外专家的文章,拾人牙慧,不是从农村第一线总结出来的东西。会前我翻阅论文集,曾对那位代表能写出那样华丽的论文感到惊讶,原来是包装货。李昌平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
李昌平认为在三农研究问题上,应该给农民和农村干部更多的发言权。专家学者应该更多地了解农村实际,与农民和县乡村干部有更多的沟通。于是他牵头创办了这个《乡村干部论坛》,已经举办了5届,社会反映十分地好。这个论坛已经成为交流三农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团结吸引了有志于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培养了一枝三农问题基层研究队伍,高举起三农问题研究大旗。我衷心祝愿《县乡干部论坛》越办越好。
内蒙古察右前旗人大常委会 智广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