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农业经济学研究,日渐变成了农业与农村社会调查,动不动上千个样本,然后用这些数据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再用英文写成文章在SSCI上发表。且不说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单要发动这样大样本的调查,没有大量资金支撑根本无法完成。谁才能得到这些资金呢?当然是一些颇有人脉资源的学官、学霸及学子学孙学叔学伯学侄学甥学姑学姨们,说白了就是宗派和利益链,例外当然有,只不过是这些人实在吃不消了,匀点残羹剩饭而已。主持人真有时间搞调查研究吗?一个普通农林院校的经管学院院长一年主持的项目大大小小加起来少说也有5-6项,加上院长的份内工作、会议、饭局、应付检查等等,都要亲自去做身体器官不散伙才怪,不都是交给那些在读的博士生和研究生或年轻教师在做吗?这些博士生的造诣有多深呢?有多少心思帮导师做课题呢?他们数学和外语大概还行,但对于如此复杂的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经济学问题,对于与人、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地缘交织如此紧密的一门学问,没有深厚生活阅历、没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没有对农业和农民的感情、没有系统思考与综合分析能力,如何能够把握问题的关键呢?仅仅将一些重大问题解构为调查、建模、用英文在SSCI上发文章实在是一种悲哀。
我在Penn State 访学时,导师David Abler( 农业经济与社会学系教授)说他们基本不做实地调查(field research)。而我们的研究则在这方面做得走火入魔了,从而忙于给别人的理论大厦做添砖加瓦式的数据支撑工作,不出设计者、不出思想、不出原创,甘心做理论上的加工厂或二道贩子,还自以为高明,把一些真正有思想的老学者排斥在外,这些老者虽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阅历,虽然深深懂得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无奈数学基础和英文基础不好,更没有洋学历。然而不管装备多么精良,不管看上去多么深奥,要解决中国的问题,需要的还是贯通中西的综合知识与中国式智慧,而不是绣花枕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