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打工经济迅速兴起并对农村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角色,农民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田者,而是在打工经济的影响下产生了角色、身份上的分化。由此导致农村种田格局和农民种田观念发生变化。在种田格局上,农村出现了不种田的常年外出打工经商者、半工半农农户和普通种田者三个阶层;在种田观念上,常年在外打工者基本不再依靠土地上的收入,半工半农农户和普通种田者仍然依靠土地来获得经济收入。正是当前农村种田格局和种田观念的变化,才带来了农村社会中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农民之间自发的土地流转和政府推动的大规模土地流转。
相对于自发土地流转的主体是一般农户,大规模土地流转一般是地方政府主导进行的,这也与中央鼓励的依法、有偿流转政策相契合,而且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初衷是为了将土地集中在一起以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当前农村种田格局的变化,一部分人可以不依靠土地而生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响应中央关于土地流转的号召而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将外来的大老板引进到农村中,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效益。在这两个基础上,大规模土地流转也逐渐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
当前大规模土地流转的特点
首先,规模流转的形成一般是地方政府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推动的,谈判主体是县乡地方政府与外来大资本,种田农户一般被排除在土地流转的谈判过程中。而且大规模土地流转的面积大,一般是成百上千亩的规模,而且这种土地流转要专门签订合同,承包期一般比较长,如果面积太小或承包时间太短就不适合大资本的投资和经营。
其次,土地在大规模流转之后,大都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是种植经济作物或者挖成鱼塘用于养殖等。如湖北省S村有一片300亩的大田,水源条件和交通位置都比较好,据当地村民讲已经有两三个大老板想承包这片大田,用于种植莲子或者养殖螃蟹。而在其邻村,800多亩田地主要用于种植金银花。土地在规模流转之后之所以要改变种植结构,主要是因为外来大老板如果继续种植粮食作物就要亏本,而这正与他们的盈利初衷相背离。因此,只有种植经济作物或养殖才能为外来老板挣得利益。
再次,大规模土地流转一般都会得到当地政府的专项补贴,地方政府一般通过这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来投资商;而另一方面,外来投资者在承包土地过程中却一再压低承包费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资本受益与农民利益间的矛盾导致二者冲突
当前,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仍在大力推动大规模土地流转,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不同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观念。当然,农村中也有一部分人愿意土地被流转出去以变现。但是,这一部分希望土地被流转的人只占了农民阶层中的少数,也就是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者。这一部分人确实可以借助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在城市中获得一定的立足之地,从而减少对土地的依赖度,所以他们也最希望土地被外来资本流转出去。而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并不想土地被长时间流转出去并被改变种植结构,这一部分人主要是半工半农的农户和普通种田农户。因为土地仍然对他们起到基础的保障作用,因此,不能完全脱离土地。所以,当发生大规模土地流转时,遭到那些高度依赖农地生活农民的反对。不少地方政府推动的大规模土地流转虽然符合了国家关于土地依法、有偿流转的政策,但却忽视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意愿,忽视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生存状态,这样就容易给农村社会的稳定带来巨大影响。
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影响
一是农民无田可种,成为无地农民。在当前的种田格局下,土地对常年在外者可能不具有太多价值,但对于半工半农农户和普通种田者仍然具有“命根子”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为年龄大或没有技术、手艺而不能外出务工者,更是重要。如果在家种田者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既不能进城务工也不能在村务农,于是农民的大部分时间就与农业生产脱离了关系,不能进城务工者就只能把时间放在消遣娱乐上,如打麻将、摸牌。这一方面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农业生产来生产出种田的意义和价值,农业生产不仅仅是生产出粮食这种物质价值,还能生产出农民在农村生活的精神价值,这对种田农民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土地在被流转出去后,农民既不能生产出物质价值也没有了精神价值。
二是农民丧失了对土地的管理权。在调查中,农民对土地的观念大都是一种管理权而非产权的问题,即大部分农民认为土地是国家交给农民管理的,土地既不是个人的也不是集体的,而是国家的。很多农民认为,既然国家把土地交给自己管理就要负责任把田地管理好,更不能把田地荒芜掉。而在土地被流转出去后,一订就是30年,农民就失去了对土地的管理权,即使农民面对荒芜的土地,流转方也不让农民种植粮食作物。X村9组流转给外来老板60亩田地用于种植金银花,而这60亩田地并没全部种上金银花,有的田块因为水太多的缘故就没有种植怕涝的金银花,于是只能荒掉。当农户打算在原先属于自己的田块上种植水稻时,却被流转方禁止了,理由是土地已经被依法承包给了老板,农户已经没有权利在土地上种植作物。这样,流转方宁可将土地荒芜也不会让农户再去种植粮食的。
三是消解了“中农”阶层。所谓“中农”是指农村自发土地流转形成的村庄中经营规模在20—50亩之间的农户,这个群体是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根基。承包老板虽然极力压低流转费用,但无论如何都要比农户间自发土地流转的费用高,这在无形中就将当地自发的土地流转纳入到市场当中去,即自发土地流转的费用会伴随规模流转费用的升高而升高。而自发流转费用的提高就使得原先可以以较低成本流转土地的“中农”面临困难,因为只要自发流转费用一提高,“中农”就很难承受成本的上升,于是就只好退出自发流转。比如,农村原先自发流转的费用一般是给100斤稻谷,但在土地以每亩300元的价格被流转后,自发流转费用也相应提高到300斤稻谷,这样就使那些有能力承包上几十亩田地的”中农”望而却步。
四是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农民无田可种后,生活只能靠一亩田三四百元的流转费,这却很难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民不能从种田中获得粮食,就只能用现金到市场上购买粮食,这样就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农民原先与市场隔离的生活就被纳入到市场当中去,从而导致农民与市场发生关联,在遇到粮食市场涨价等不确定因素时,农民以前稳定的生活就会受到冲击,这样就容易导致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五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大规模土地流转大都以赢利为目的,即通过承包大面积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效益。但对于承包者来说,种植粮食作物并不能给其带来巨大利益,因此就只能改变种植结构,如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养殖水产等。这样就使得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影响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在被规模流转出去后也需要到市场上购买粮食,这就打破了原先相对均衡的粮食市场,加大了对粮食的需求,从而对全国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给政府带来政治风险。农民的土地在被流转出去后,很快就能感受到仅靠几百块钱的流转费用很难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感觉不如自己种田划得来”,这样农民便会将责任推到政府,而不会去找流转他们土地的大老板。因为在农民的观念中,这种大规模土地流转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不单单是经济行为。农民只要觉着土地流转不划算就会找政府要回土地或者要政府给解决问题。调查过程中,很多村民都表达出他们无田可种的怨言,“没有粮食吃,只能去找县政府”。因此,地方政府推动的大规模土地流转很容易造成农民的抱怨,制造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烦,而最终的解决还是落在地方政府身上。
综上,大部分农民对大规模土地流转都是抱着相对消极的态度,即不支持也不愿意土地被长时间流转出去。而在现实中,大规模土地流转也确实带来了不少问题,对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生活以及粮食安全、政治风险等方面都造成了影响。而规模流转的本质就是农业大资本希望介入到农村社会中,把市场中的经济风险转化成政治风险,以此来为资本谋利寻求保障。因此,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受益方只有农业资本,农民和地方政府只能是利益受损方。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