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或城镇化错在哪里?
张文茂
1、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概念
(1)城市化与城镇化在词义上是一个概念,在英文翻译上并无区别。在词义上争论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并没有实际意义。
(2)但这一对概念运用到我国的社会实践,就会出现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概念不同的意义。区别在于:主张用城市化概念的一般是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化、私有化的城市化道路或模式,而城镇化应该更多地强调农村地区在集体经济体制支撑下的城镇化转型,即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在中央正式文件已经使用城镇化概念的情况下,一些学者一方面继续抹杀二者在指导我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差别,企图掩盖我国城市化战略遇到的巨大社会矛盾,掩盖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本质;另一方面又从词义上的同一性,淡化城镇化感念的现实意义,否定二者在政策和实践上的差别。
(3)如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那么,不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这一对概念的一般含义都应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原有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有城市扩张到的农村地区的农民的城市化转型,即人们经常讨论的“城中村”、“城边村”的问题,笔者在1996年就曾将此类地区称为被动城市化类型;另一类是一般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以个人或家庭的形式进入城市定居的过程,比如现在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以上两种情况是典型意义上的城市化问题。第二,传统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即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转型。是县及县以下的农村乡镇依托二三产业发展而形成经济和人口的城镇化集中、积聚过程,这一过程的经济原因是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支撑。笔者曾将此种进程概括为农村工业化推动的主动城镇化类型。此种类型才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转型的主体形式。没有了这种形式,就成了农民工一窝蜂涌进大中城市的资本主义的城市化。第三,新农村建设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在农村以乡镇层次为主体的城镇化积聚进程的基础上,对仍然依托农业产业的一般传统农村进行适当集中和改造或重建,使其成为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并使其与乡镇层次的城镇化社区在产业布局和集体经济体制支撑上形成一体化的新格局。如果人们对人民公社制度和三级体制有深入的研究,那么,一般来说,“社”的一级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社区的载体,而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则通过过渡和集并成为新型农村社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始终认为,三农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应不在承包制,而是解散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
(4)所以,我国传统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的现代化转型,是城市化转移一批,城镇化积聚一批,新兴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一批,并且这三者缺一不可。笔者将此概括为“三个一批”解决三农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的全部基本问题,也是最终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唯一出路。
2、城市化或城镇化本身是客观趋势
然而,在对改革的反思中,很多左翼的同志包括一些学者都对城市化的问题提出尖锐批评,有的甚至连城镇化也进行否定。笔者认为,这种简单化的指责并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当然,这背后有一个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关系问题,理论界一直有争论。这些争论也涉及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毛泽东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就是两部分,即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人民公社发展。这里的人民公社的发展包括公社工业化和公社城镇化,并且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完成农业的现代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城市化和城镇化的问题为什么陷入混乱,就是因为农村早已失去了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支撑,农村地区内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机制已经不存在,农民已经被动地走上了进城打工的资本主义的城市化道路,而农村则大批的衰落和空壳化,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死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私有化的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的机制上,农民本来是城市化或城镇化的主体和对象,但是却成了被排挤和剥削的对象。所以,是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或模式出现了问题,成了资本主导下的城市化或城镇化,而不是农村和农民要不要城市化或城镇化的问题。
难道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不需要城市化?不需要农村的城镇化吗?这显然是违背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城市化也好、城镇化也好,都是客观趋势,是不能违背的。根本问题在于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
3、城市化或城镇化错在哪里?
(1)被动型城市化地区是什么问题?是城市扩展到哪里,就打垮哪里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只圈土地不要农民的城市化,培育了一大批资本家,同时留下了一大批“三无”(无土地、无就业、无保障)农民,所以,是资本主导的城市化。相反的例子有没有?有,北京郊区就有很多。在城市扩张到的地区,按照国家规划,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土地资源,完成产业升级和公司化改革,此类地区完全可以顺利实现城市化转型。但是,这条道路对资本的扩张不利,所以,不能提升到政策层面,成为主导形式。
(2)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出在哪里?从根本上说,是失去了国有经济的支撑。一是国有经济比重已经大幅度降低;二是国有经济也已经不再承担农民市民化转移的社会责任,只是使用农村来的雇佣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障跟不上。农民的城市化转移,除极少数完成资本积累的农村精英以外,绝大多数是以雇佣劳动者的身份进入城市打工,成为土地的脐带割不断,进程定居的门槛垮步不过的两栖群体。笔者曾将由此形成的我国社会结构称为“农民工夹角”现象。
(3)农村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失去了人民公社那样的集体经济的体制支撑,出在农村集体企业的私有化,出在农村的工业化进程的夭折。在国家战略上,用照搬西方的城市化取代中国特色的、依托人民公社体制的工业化、城镇化,一方面过分强调大中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在农村推行变相的私有化体制,变卖乡镇集体企业,使农村地区一方面从根本上失去二三产业发展和在本土集中、积聚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又失去了乡镇一级的集体经济体制支撑,迫使大批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农村失去了集体经济体制,使现有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也已经成为资本主导的城镇化。政府圈农民的土地,包括宅基地,资本家来开发,逼迫农民上楼,遭到农民的反对。
(4)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出在哪里?传统农村的现代化转型,本应在国家规划指导和集体经济体制支撑下完成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完成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的结构升级。这一过程本应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适当调整土地承包关系,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逐渐强化村级统的功能和乡镇层次统筹功能,培育新的、产业化经济组织形式,突破户自为战和村自为战的小农经济格局(并不一定排斥承包制)。但是,失去集体经济体制支撑和城镇化带动的新农村建设必然失去内在动力,本应是集体经济内部经营体制关系调整的统的功能被土地的自由化流转所取代,成为资本下乡圈地的最后战场。在资本不愿进入的地区,则进一步加剧农村的衰落。
以上只是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角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这些问题也没有完全展开,其中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希望有兴趣的网友交流讨论。但是,还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探讨,如:合作制与集体经济体制在概念上和现实中是否是一回事?到底是按照专业合作社法搞合作制还是通过改革建立新的集体经济体制?从历史上总结,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体制与此前的高级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势?现行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要不要坚持,要向什么方向改革和完善?坚持私有化取向的土地自由化流转还能维持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体制吗?从加快农村城镇化集中、积聚进程的角度看,不突破户自为战和村自为战的格局,不加强乡镇层次的统筹和培育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在私有化的基础上能否走的通?农业的产业化组织体系在改革前不存在吗?改革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离开集体化能够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化体系吗?等等此类问题还有很多,都是三农问题绕不过去的。这一切问题的要害是农村集体经济体制问题,是整个体制问题,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合作组织形式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合作社,但不存在集体经济体制。右派从根本上否定集体经济体制,“左”派则拒绝改革,都有失偏颇。但主要的危险是右派否定集体经济体制的私有化倾向。只有真正站在农民这个主体的角度,从组织化和建立新的集体经济体制出发,才能找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