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三农关注

毛主席时代的遗产——耕地保护的好榜样

韩三为 · 2012-04-02 · 来源:国土资源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耕地保护的好榜样
——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耕地保护纪实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韩三为

国土资源网 (2009年6月11日 14:23)

  

30年弹指一挥间,那只是文人的浪漫;30年坚守耕地,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周家庄人却实实在在做到了。30年来,耕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30年来,2万多亩耕地像过筛子一样,整治了一遍又一遍,全部达到了高产稳产标准;30年来,人口逐渐增长,村民住宅用地却逐年缩小,腾出了近千亩好地;30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一例违法用地……周家庄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暮春时节,我们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



一个体制,把耕地牢牢管住


  出晋州市区向东,行8华里,视野便逐渐宽阔起来。小麦已经返青,嫩嫩的,一望无际,极是养眼;梨树还没吐芽,枝杈却早已吸足了水分,静候着怒放的一刻;一排排农家小楼,错落有致摆放在街道两侧,规矩着并不宽阔却足以够用的乡主干道。退休老农们多是男女分开,一堆儿一堆儿的。男的吸烟晒太阳,女的或做针线或照看孩子,一派悠闲。周家庄到了。


  改革开放以后,周家庄遵从农民意愿,成立了乡农工商合作社,实行集体合作经营。30年过去了,社员(合作社社员)生活水平增长了72倍;工农业总收入增长了101倍;集体积累达到2.9亿元。


  数字印证了周家庄丰厚的积累和殷实的生活。由此,又引起人们探询集体合作经营模式魅力所在的兴趣。尤其是诸多土地问题难寻破解之法的今天,周家庄罔如一片净土——30年来,耕地总量增长,没有发生过一宗违法用地。仅此,足以让世人折服!


  周家庄的集体合作经营非常简单:年满18周岁,参加集体劳动的,都可以成为农工商合作社的社员;农工商合作社每年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和公益金,构成集体积累;劳动按定额管理。从事农业生产的,按农业定额管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按行业定额管理;分配上,强调同工同酬和按劳分配;农民住房由乡政府统一规划,农工商合作社的建筑队统一施工。在这样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农民的劳动权利、分配权利和财产权利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在农工商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下,土地管理变得异常轻松。耕地没有一家一户的分割,沟垄渠全部填平,实行规模种植,农业收入连年增长;大面积的土地整理逐年推进。30年间,2万多亩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面积还增加了近4000亩;农民个体没有用地需求。老宅参与旧村改造,按照规划分步实施。新增宅基地按照法定结婚年龄和乡分户条件统一分配,按规划施工。 30年来,全乡旧村改造共节约耕地840亩;乡政府没有用地冲动。乡干部的利益通过农工商合作社,与广大农民联系在一起。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经济纽带,约束着每一个人。如今,乡政府仍然在老院子里办公,简朴的排房中间,栽种着蔬菜。30多年来,老院子依旧,没有添加一砖一瓦。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合作化的时候,周家庄有1.6万多亩耕地,人均1亩多,不到2亩。在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下,这点土地刚够果腹之需。怎样才能“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我们在尘封的历史中搜寻,理出了三条脉络。


  第一条是增加耕地总量。周家庄坐落在早已断流的滹沱河旁,历经沧桑,河道形成了很多沙丘和沙洼地。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周家庄人开始在沙荒地上植树固沙,改良土壤。春蚕吐丝般地劳作,换来了近4000亩的新增耕地;80年代以后,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乡农工商合作社又拿出巨额资金,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农地整理,使全乡耕地面积增加到2.1万亩,并且全部实现了灌溉农业。


  再一条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周家庄有着比较悠久的种棉历史。但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当家的棉花却常常和小麦套种在一起,既可以应付上面的播种检查,也能有一些棉花收成。可是,产量就上不去了。那时候,皮棉亩产只有30多斤。终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周家庄爆发了一场“粮棉之争”。


  乡政府坚持要种棉花。但是县里面(当时还没有县改市)要求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争论非常激烈。最后,还是县里做了妥协——不让步也不行。因为,周家庄的乡干部没有一个是挣工资的,包括担任乡党委书记,一律端“泥饭碗”。乡干部们说,咱手里没有铁饭碗,头上没有纱帽翅,没人能撤我们的职!这一年,周家庄亩产皮棉106斤;再一年,亩产170斤!“要致富,种棉花”,不胫而走,传遍冀中平原。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国家顺应市场变化,取消了棉花种植的指令性计划,周家庄开始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到2005年止,周家庄现代种植业格局基本形成:10000亩的小麦育种基地;4000亩美国红提示范基地;3000亩鸭梨定点示范出口基地;1000亩高档苗圃示范基地。传统种植业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


  第三条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很多外人看周家庄,多是感叹:周家庄摊上了一个好领导,一个好班子,老百姓有福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毛泽东也是这样说的。50年代末,“五风” (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盛行。但是,周家庄的领导们脑子是清醒的。当时,林地、园地和开荒地种粮食是不计产量、不计征购的。他们就把这些粮食分给老百姓,即便是三年自然灾害,周家庄也没有一户挨饿;60年代初,我们党开始反省浮夸恶果,提出了“核算单位下放,以二、三十户为宜”的大社划小社的意见。周家庄认为,即便政策对头,也不能“一刀切”。他们把这个意见直接写信反映给中央:我们保证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至于地怎么种,怎么管理,要允许农民自己决定。后来,彭真同志在接见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雷金河时说:“全国三分之一的公社有你们这样,“五风”就刮不起来!”改革开放后,一“包”就灵的错误观念曾经主宰着舆论的主流。但是,周家庄没有顺风倒,他们尊重农民意愿,把集体合作经营一直坚持下来。


  三条脉络,贯穿了周家庄的始终,演绎着中国农民深深的土地情结。进入新世纪后,“庄稼把式”受到了市场规则的挑战。过去,周家庄是把用工分成农业和工业两拨。农业上,集中了很多庄稼把式。又分成棉花专业队、果树专业队、蔬菜专业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把式们渐渐抡不动锄把子。可是,年轻人又都不愿接这个班。农业后继无人,最终引发了一场指向传统耕作方式的改革,揭开了周家庄建设现代农业新篇章。


  改革分四个内容:田成方,树成行,田间小路全部硬化,实现田园式耕作;兴建水利设施,实现灌溉农业。2003年以来,全乡总投资160万元,共修建防渗垄沟10万多米,节约耕地110亩,每年节水100万立方米,提高灌溉效率1倍;购置大型设备,实现农业机械化。目前,全乡有大型收割机25台、播种机56台、旋耕机50台、秸杆破碎机36台、拖拉机100台、电动机350多台。麦收期间,早上收割,晚上就能播上二茬种子。全乡10000亩小麦,8天就颗粒归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现在,周家庄农业生产已经形成小麦、红提、鸭梨、苗圃四大基地。 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实现,庄稼把式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以工补农,让农地永远充满活力


  在改革的大环境下,周家庄和广大农村一样,也曾经历了“买难”、“卖难”,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过挫伤;也曾经历了“无商不富”、“无工不富”的选择。但是,丢掉了土地就丢掉了根本。在这个问题上,周家庄人从来没有含糊过。


  80年代中期,全国普遍出现了“卖棉难”。棉农利益受到损害,很多农民放弃了种棉。当时,全乡棉花播种面积高达9000多亩。150多万斤皮棉,压得周家庄人透不过气来。集体合作经济面临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严峻考验。


  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雷金河把乡、队干部召集到一块儿,说:“眼下棉花卖不掉,不是棉花多了,国家不需要了。是国家收购资金不足,仓储容量不足。所以,咱们还得想个法儿,把种棉坚持下去”。


  干部们早已熟悉老雷的工作思路。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就三头都顾着;兼顾不了的,就顾两头。他常说:咱忙活来忙活去,为的就是这两头。研究的结果是以工补农,这一补就是30年!


  周家庄的以工补农,简单、明了,好操作。在使用乡农工商合作社的资金上,工业实行“占款行息”,付利息;农业无偿使用,不再支付利息;在公共提留上,工业继续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积累集体实力;农业不再提取;在经营保障上,农工商合作社每年从公积金和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待分配风险基金,以保障农民分配。就是说,一旦出现买难卖难或者自然灾害,集体先把风险担起来。


  以工补农保证了农业生产后劲不减。首先,稳住了耕作面积。当时,种棉还是一项政治任务。但是,在包产到户情形下,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完全取决于当年的收购情况。所以,那个时候,常常出现今年卖粮难、卖棉花难,来年就收粮难、收棉花难。周家庄的风险是由集体合作组织担着的,承受能力不是一家一户所能比的。所以,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其次,保护了农民利益。周家庄的分配仍然是年终结算。从事农业生产的,因为有农闲,相对比从事工业的收入低些。但差距不大。而且,不论丰歉,收入水平年年增长。2008年,周家庄农业增加值达到4154万元,平均每亩耕地创造收入1978元,人均生活水平达到8900元。这种强劲的活力主要来自于以工补农。


  在集体合作经营条件下,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调整利益关系,使以工补农这种带有“转移支付”性质的措施得以落实。那么,周家庄的这种做法,对于联产承包经营方式下的广大农村,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现任周家庄乡党委书记雷宗奎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实例。


  离周家庄不远,有一个尹家庄村,属于另一个乡。早先的村支书叫尹造双,很能干。包产到户后,尹造双辞掉村支书,自己承包了鱼溏。后来,村里的支书换了一个又一个,集体经济也一点点耗光了。村里纠纷不断,上访告状不断。


  雷金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让人把尹造双找来,说:你们村的毛病就出在集体经济不强上。总是向老百姓伸手要钱,还不给他们办事。尹造双说,这事我也琢磨好长时间了。只要周家庄答应我们两件事,我就再当这个书记,把集体经济搞起来。一个是要办个厂,再就是修一条路,要占你们周家庄乡的一些地。老雷说,你这想法对着哩。建厂,就干阀门吧。你生产,我给你销。占点地不怕,只要你给老百姓干事就行。


  尹造双没有辜负周家庄人的期待。几年工夫,尹家庄的集体合作经济就逐渐壮大起来。尽管尹家庄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形式与周家庄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们照葫芦画瓢,按照周家庄的做法,坚持以集体经济反哺农业,保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周家庄人的胸襟是宽厚的。但是,比周家庄人的胸襟更博大的,却是他们的智慧——让周家庄的实践更具有普遍性,这既是周家庄人的期待,也是雷金河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尹家庄成为向外界证明周家庄的一个样板,就顺理成章了。


  如今的尹家庄已经大变了模样:村里投资,把土地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推动着土地向规模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又是村里投资,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实现了现代化耕作;还是村里投资,把往日的旧村翻新改造,整齐的街道,朴素的小楼,营造着百姓殷实的生活。



新农村,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周家庄的旧村改造起步于1982年。那时,还没有旧村改造的说法。


  传统的北方农村,多是一家一个大院子。房子好坏是其次,关键院子不能小了。养猪养鸡,堆柴囤粮都要占地。村子里还要有一两个场院,夏秋两季晒粮打场。周家庄也不例外。六个自然村,虽说都不大,可铺的摊子却不小。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盖房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强烈。雷金河却说,房子可以盖,但不是这个盖法儿。


  面对众多疑惑,雷金河掰着指头给大家算起了账:周家庄的生活水平,比起周围的乡村要高出一大截。但是,真正盖得起砖瓦房的没有几户,多是些土坯房。稍好点的,也是砖坯混合,住不了多少年。拆了盖,盖了拆,辛辛苦苦攒点钱,都折腾光了。所以,要盖就要一劳永逸;再就是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来越大,地占光了,子孙后代吃什么?所以,要盖就要盖楼房。现在集体好了,也该为大家做点贡献。乡党委决定:各村统一规划,统一占地标准、统一式样,兴建农民住宅楼;乡砖瓦场按成本价供应盖房户砖瓦。暂时钱不够的,乡里先垫着;各村成立建筑队,无偿施工。


  从1983年第一批农民住宅楼交付使用,到去年止,20多年间,全乡共建住宅楼3426座,64万平方米,不仅没有占一分耕地,还腾出800多亩土地。


  但是,老雷的继任者们并不满足现状。随着城市文化的渗透,一个新的规划正在运筹中:以乡政府、农民文化宫、农民公园和周家庄创业纪念馆为基础,形成文化中心;在乡主干道以东,利用一个60亩左右的废弃坑塘,建造住宅小区;在乡主干道以西,改造一个旧村,形成另一个小区。5年后,周家庄还能再增400亩耕地!

结束语

  周家庄创造了耕地保护的奇迹,也竖起了一面大旗。尽管,它只是全国3万多个乡镇中的一个。

  只要心里装着农民,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奇迹!






分享到: 1
   回复关系:   (跟贴总数:15)
耕地保护的好榜样
——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耕地保护纪实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韩三为

国土资源网 (2009年6月11日 14:23)

  

30年弹指一挥间,那只是文人的浪漫;30年坚守耕地,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周家庄人却实实在在做到了。30年来,耕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30年来,2万多亩耕地像过筛子一样,整治了一遍又一遍,全部达到了高产稳产标准;30年来,人口逐渐增长,村民住宅用地却逐年缩小,腾出了近千亩好地;30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一例违法用地……周家庄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暮春时节,我们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



一个体制,把耕地牢牢管住


  出晋州市区向东,行8华里,视野便逐渐宽阔起来。小麦已经返青,嫩嫩的,一望无际,极是养眼;梨树还没吐芽,枝杈却早已吸足了水分,静候着怒放的一刻;一排排农家小楼,错落有致摆放在街道两侧,规矩着并不宽阔却足以够用的乡主干道。退休老农们多是男女分开,一堆儿一堆儿的。男的吸烟晒太阳,女的或做针线或照看孩子,一派悠闲。周家庄到了。


  改革开放以后,周家庄遵从农民意愿,成立了乡农工商合作社,实行集体合作经营。30年过去了,社员(合作社社员)生活水平增长了72倍;工农业总收入增长了101倍;集体积累达到2.9亿元。


  数字印证了周家庄丰厚的积累和殷实的生活。由此,又引起人们探询集体合作经营模式魅力所在的兴趣。尤其是诸多土地问题难寻破解之法的今天,周家庄罔如一片净土——30年来,耕地总量增长,没有发生过一宗违法用地。仅此,足以让世人折服!


  周家庄的集体合作经营非常简单:年满18周岁,参加集体劳动的,都可以成为农工商合作社的社员;农工商合作社每年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和公益金,构成集体积累;劳动按定额管理。从事农业生产的,按农业定额管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按行业定额管理;分配上,强调同工同酬和按劳分配;农民住房由乡政府统一规划,农工商合作社的建筑队统一施工。在这样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农民的劳动权利、分配权利和财产权利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在农工商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下,土地管理变得异常轻松。耕地没有一家一户的分割,沟垄渠全部填平,实行规模种植,农业收入连年增长;大面积的土地整理逐年推进。30年间,2万多亩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面积还增加了近4000亩;农民个体没有用地需求。老宅参与旧村改造,按照规划分步实施。新增宅基地按照法定结婚年龄和乡分户条件统一分配,按规划施工。 30年来,全乡旧村改造共节约耕地840亩;乡政府没有用地冲动。乡干部的利益通过农工商合作社,与广大农民联系在一起。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经济纽带,约束着每一个人。如今,乡政府仍然在老院子里办公,简朴的排房中间,栽种着蔬菜。30多年来,老院子依旧,没有添加一砖一瓦。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合作化的时候,周家庄有1.6万多亩耕地,人均1亩多,不到2亩。在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下,这点土地刚够果腹之需。怎样才能“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我们在尘封的历史中搜寻,理出了三条脉络。


  第一条是增加耕地总量。周家庄坐落在早已断流的滹沱河旁,历经沧桑,河道形成了很多沙丘和沙洼地。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周家庄人开始在沙荒地上植树固沙,改良土壤。春蚕吐丝般地劳作,换来了近4000亩的新增耕地;80年代以后,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乡农工商合作社又拿出巨额资金,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农地整理,使全乡耕地面积增加到2.1万亩,并且全部实现了灌溉农业。


  再一条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周家庄有着比较悠久的种棉历史。但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当家的棉花却常常和小麦套种在一起,既可以应付上面的播种检查,也能有一些棉花收成。可是,产量就上不去了。那时候,皮棉亩产只有30多斤。终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周家庄爆发了一场“粮棉之争”。


  乡政府坚持要种棉花。但是县里面(当时还没有县改市)要求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争论非常激烈。最后,还是县里做了妥协——不让步也不行。因为,周家庄的乡干部没有一个是挣工资的,包括担任乡党委书记,一律端“泥饭碗”。乡干部们说,咱手里没有铁饭碗,头上没有纱帽翅,没人能撤我们的职!这一年,周家庄亩产皮棉106斤;再一年,亩产170斤!“要致富,种棉花”,不胫而走,传遍冀中平原。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国家顺应市场变化,取消了棉花种植的指令性计划,周家庄开始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到2005年止,周家庄现代种植业格局基本形成:10000亩的小麦育种基地;4000亩美国红提示范基地;3000亩鸭梨定点示范出口基地;1000亩高档苗圃示范基地。传统种植业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


  第三条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很多外人看周家庄,多是感叹:周家庄摊上了一个好领导,一个好班子,老百姓有福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毛泽东也是这样说的。50年代末,“五风” (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盛行。但是,周家庄的领导们脑子是清醒的。当时,林地、园地和开荒地种粮食是不计产量、不计征购的。他们就把这些粮食分给老百姓,即便是三年自然灾害,周家庄也没有一户挨饿;60年代初,我们党开始反省浮夸恶果,提出了“核算单位下放,以二、三十户为宜”的大社划小社的意见。周家庄认为,即便政策对头,也不能“一刀切”。他们把这个意见直接写信反映给中央:我们保证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至于地怎么种,怎么管理,要允许农民自己决定。后来,彭真同志在接见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雷金河时说:“全国三分之一的公社有你们这样,“五风”就刮不起来!”改革开放后,一“包”就灵的错误观念曾经主宰着舆论的主流。但是,周家庄没有顺风倒,他们尊重农民意愿,把集体合作经营一直坚持下来。


  三条脉络,贯穿了周家庄的始终,演绎着中国农民深深的土地情结。进入新世纪后,“庄稼把式”受到了市场规则的挑战。过去,周家庄是把用工分成农业和工业两拨。农业上,集中了很多庄稼把式。又分成棉花专业队、果树专业队、蔬菜专业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把式们渐渐抡不动锄把子。可是,年轻人又都不愿接这个班。农业后继无人,最终引发了一场指向传统耕作方式的改革,揭开了周家庄建设现代农业新篇章。


  改革分四个内容:田成方,树成行,田间小路全部硬化,实现田园式耕作;兴建水利设施,实现灌溉农业。2003年以来,全乡总投资160万元,共修建防渗垄沟10万多米,节约耕地110亩,每年节水100万立方米,提高灌溉效率1倍;购置大型设备,实现农业机械化。目前,全乡有大型收割机25台、播种机56台、旋耕机50台、秸杆破碎机36台、拖拉机100台、电动机350多台。麦收期间,早上收割,晚上就能播上二茬种子。全乡10000亩小麦,8天就颗粒归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现在,周家庄农业生产已经形成小麦、红提、鸭梨、苗圃四大基地。 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实现,庄稼把式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以工补农,让农地永远充满活力


  在改革的大环境下,周家庄和广大农村一样,也曾经历了“买难”、“卖难”,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过挫伤;也曾经历了“无商不富”、“无工不富”的选择。但是,丢掉了土地就丢掉了根本。在这个问题上,周家庄人从来没有含糊过。


  80年代中期,全国普遍出现了“卖棉难”。棉农利益受到损害,很多农民放弃了种棉。当时,全乡棉花播种面积高达9000多亩。150多万斤皮棉,压得周家庄人透不过气来。集体合作经济面临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严峻考验。


  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雷金河把乡、队干部召集到一块儿,说:“眼下棉花卖不掉,不是棉花多了,国家不需要了。是国家收购资金不足,仓储容量不足。所以,咱们还得想个法儿,把种棉坚持下去”。


  干部们早已熟悉老雷的工作思路。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就三头都顾着;兼顾不了的,就顾两头。他常说:咱忙活来忙活去,为的就是这两头。研究的结果是以工补农,这一补就是30年!


  周家庄的以工补农,简单、明了,好操作。在使用乡农工商合作社的资金上,工业实行“占款行息”,付利息;农业无偿使用,不再支付利息;在公共提留上,工业继续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积累集体实力;农业不再提取;在经营保障上,农工商合作社每年从公积金和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待分配风险基金,以保障农民分配。就是说,一旦出现买难卖难或者自然灾害,集体先把风险担起来。


  以工补农保证了农业生产后劲不减。首先,稳住了耕作面积。当时,种棉还是一项政治任务。但是,在包产到户情形下,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完全取决于当年的收购情况。所以,那个时候,常常出现今年卖粮难、卖棉花难,来年就收粮难、收棉花难。周家庄的风险是由集体合作组织担着的,承受能力不是一家一户所能比的。所以,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其次,保护了农民利益。周家庄的分配仍然是年终结算。从事农业生产的,因为有农闲,相对比从事工业的收入低些。但差距不大。而且,不论丰歉,收入水平年年增长。2008年,周家庄农业增加值达到4154万元,平均每亩耕地创造收入1978元,人均生活水平达到8900元。这种强劲的活力主要来自于以工补农。


  在集体合作经营条件下,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调整利益关系,使以工补农这种带有“转移支付”性质的措施得以落实。那么,周家庄的这种做法,对于联产承包经营方式下的广大农村,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现任周家庄乡党委书记雷宗奎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实例。


  离周家庄不远,有一个尹家庄村,属于另一个乡。早先的村支书叫尹造双,很能干。包产到户后,尹造双辞掉村支书,自己承包了鱼溏。后来,村里的支书换了一个又一个,集体经济也一点点耗光了。村里纠纷不断,上访告状不断。


  雷金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让人把尹造双找来,说:你们村的毛病就出在集体经济不强上。总是向老百姓伸手要钱,还不给他们办事。尹造双说,这事我也琢磨好长时间了。只要周家庄答应我们两件事,我就再当这个书记,把集体经济搞起来。一个是要办个厂,再就是修一条路,要占你们周家庄乡的一些地。老雷说,你这想法对着哩。建厂,就干阀门吧。你生产,我给你销。占点地不怕,只要你给老百姓干事就行。


  尹造双没有辜负周家庄人的期待。几年工夫,尹家庄的集体合作经济就逐渐壮大起来。尽管尹家庄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形式与周家庄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们照葫芦画瓢,按照周家庄的做法,坚持以集体经济反哺农业,保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周家庄人的胸襟是宽厚的。但是,比周家庄人的胸襟更博大的,却是他们的智慧——让周家庄的实践更具有普遍性,这既是周家庄人的期待,也是雷金河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尹家庄成为向外界证明周家庄的一个样板,就顺理成章了。


  如今的尹家庄已经大变了模样:村里投资,把土地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推动着土地向规模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又是村里投资,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实现了现代化耕作;还是村里投资,把往日的旧村翻新改造,整齐的街道,朴素的小楼,营造着百姓殷实的生活。



新农村,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周家庄的旧村改造起步于1982年。那时,还没有旧村改造的说法。


  传统的北方农村,多是一家一个大院子。房子好坏是其次,关键院子不能小了。养猪养鸡,堆柴囤粮都要占地。村子里还要有一两个场院,夏秋两季晒粮打场。周家庄也不例外。六个自然村,虽说都不大,可铺的摊子却不小。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盖房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强烈。雷金河却说,房子可以盖,但不是这个盖法儿。


  面对众多疑惑,雷金河掰着指头给大家算起了账:周家庄的生活水平,比起周围的乡村要高出一大截。但是,真正盖得起砖瓦房的没有几户,多是些土坯房。稍好点的,也是砖坯混合,住不了多少年。拆了盖,盖了拆,辛辛苦苦攒点钱,都折腾光了。所以,要盖就要一劳永逸;再就是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来越大,地占光了,子孙后代吃什么?所以,要盖就要盖楼房。现在集体好了,也该为大家做点贡献。乡党委决定:各村统一规划,统一占地标准、统一式样,兴建农民住宅楼;乡砖瓦场按成本价供应盖房户砖瓦。暂时钱不够的,乡里先垫着;各村成立建筑队,无偿施工。


  从1983年第一批农民住宅楼交付使用,到去年止,20多年间,全乡共建住宅楼3426座,64万平方米,不仅没有占一分耕地,还腾出800多亩土地。


  但是,老雷的继任者们并不满足现状。随着城市文化的渗透,一个新的规划正在运筹中:以乡政府、农民文化宫、农民公园和周家庄创业纪念馆为基础,形成文化中心;在乡主干道以东,利用一个60亩左右的废弃坑塘,建造住宅小区;在乡主干道以西,改造一个旧村,形成另一个小区。5年后,周家庄还能再增400亩耕地!

结束语

  周家庄创造了耕地保护的奇迹,也竖起了一面大旗。尽管,它只是全国3万多个乡镇中的一个。

  只要心里装着农民,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奇迹!






分享到: 1
   回复关系:   (跟贴总数:15)

耕地保护的好榜样
——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耕地保护纪实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韩三为

国土资源网 (2009年6月11日 14:23)

  

30年弹指一挥间,那只是文人的浪漫;30年坚守耕地,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周家庄人却实实在在做到了。30年来,耕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30年来,2万多亩耕地像过筛子一样,整治了一遍又一遍,全部达到了高产稳产标准;30年来,人口逐渐增长,村民住宅用地却逐年缩小,腾出了近千亩好地;30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一例违法用地……周家庄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暮春时节,我们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

一个体制,把耕地牢牢管住


  出晋州市区向东,行8华里,视野便逐渐宽阔起来。小麦已经返青,嫩嫩的,一望无际,极是养眼;梨树还没吐芽,枝杈却早已吸足了水分,静候着怒放的一刻;一排排农家小楼,错落有致摆放在街道两侧,规矩着并不宽阔却足以够用的乡主干道。退休老农们多是男女分开,一堆儿一堆儿的。男的吸烟晒太阳,女的或做针线或照看孩子,一派悠闲。周家庄到了。


  改革开放以后,周家庄遵从农民意愿,成立了乡农工商合作社,实行集体合作经营。30年过去了,社员(合作社社员)生活水平增长了72倍;工农业总收入增长了101倍;集体积累达到2.9亿元。


  数字印证了周家庄丰厚的积累和殷实的生活。由此,又引起人们探询集体合作经营模式魅力所在的兴趣。尤其是诸多土地问题难寻破解之法的今天,周家庄罔如一片净土——30年来,耕地总量增长,没有发生过一宗违法用地。仅此,足以让世人折服!


  周家庄的集体合作经营非常简单:年满18周岁,参加集体劳动的,都可以成为农工商合作社的社员;农工商合作社每年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和公益金,构成集体积累;劳动按定额管理。从事农业生产的,按农业定额管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按行业定额管理;分配上,强调同工同酬和按劳分配;农民住房由乡政府统一规划,农工商合作社的建筑队统一施工。在这样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农民的劳动权利、分配权利和财产权利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在农工商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下,土地管理变得异常轻松。耕地没有一家一户的分割,沟垄渠全部填平,实行规模种植,农业收入连年增长;大面积的土地整理逐年推进。30年间,2万多亩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面积还增加了近4000亩;农民个体没有用地需求。老宅参与旧村改造,按照规划分步实施。新增宅基地按照法定结婚年龄和乡分户条件统一分配,按规划施工。 30年来,全乡旧村改造共节约耕地840亩;乡政府没有用地冲动。乡干部的利益通过农工商合作社,与广大农民联系在一起。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经济纽带,约束着每一个人。如今,乡政府仍然在老院子里办公,简朴的排房中间,栽种着蔬菜。30多年来,老院子依旧,没有添加一砖一瓦。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合作化的时候,周家庄有1.6万多亩耕地,人均1亩多,不到2亩。在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下,这点土地刚够果腹之需。怎样才能“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我们在尘封的历史中搜寻,理出了三条脉络。


  第一条是增加耕地总量。周家庄坐落在早已断流的滹沱河旁,历经沧桑,河道形成了很多沙丘和沙洼地。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周家庄人开始在沙荒地上植树固沙,改良土壤。春蚕吐丝般地劳作,换来了近4000亩的新增耕地;80年代以后,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乡农工商合作社又拿出巨额资金,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农地整理,使全乡耕地面积增加到2.1万亩,并且全部实现了灌溉农业。


  再一条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周家庄有着比较悠久的种棉历史。但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当家的棉花却常常和小麦套种在一起,既可以应付上面的播种检查,也能有一些棉花收成。可是,产量就上不去了。那时候,皮棉亩产只有30多斤。终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周家庄爆发了一场“粮棉之争”。


  乡政府坚持要种棉花。但是县里面(当时还没有县改市)要求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争论非常激烈。最后,还是县里做了妥协——不让步也不行。因为,周家庄的乡干部没有一个是挣工资的,包括担任乡党委书记,一律端“泥饭碗”。乡干部们说,咱手里没有铁饭碗,头上没有纱帽翅,没人能撤我们的职!这一年,周家庄亩产皮棉106斤;再一年,亩产170斤!“要致富,种棉花”,不胫而走,传遍冀中平原。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国家顺应市场变化,取消了棉花种植的指令性计划,周家庄开始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到2005年止,周家庄现代种植业格局基本形成:10000亩的小麦育种基地;4000亩美国红提示范基地;3000亩鸭梨定点示范出口基地;1000亩高档苗圃示范基地。传统种植业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


  第三条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很多外人看周家庄,多是感叹:周家庄摊上了一个好领导,一个好班子,老百姓有福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毛泽东也是这样说的。50年代末,“五风” (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盛行。但是,周家庄的领导们脑子是清醒的。当时,林地、园地和开荒地种粮食是不计产量、不计征购的。他们就把这些粮食分给老百姓,即便是三年自然灾害,周家庄也没有一户挨饿;60年代初,我们党开始反省浮夸恶果,提出了“核算单位下放,以二、三十户为宜”的大社划小社的意见。周家庄认为,即便政策对头,也不能“一刀切”。他们把这个意见直接写信反映给中央:我们保证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至于地怎么种,怎么管理,要允许农民自己决定。后来,彭真同志在接见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雷金河时说:“全国三分之一的公社有你们这样,“五风”就刮不起来!”改革开放后,一“包”就灵的错误观念曾经主宰着舆论的主流。但是,周家庄没有顺风倒,他们尊重农民意愿,把集体合作经营一直坚持下来。


  三条脉络,贯穿了周家庄的始终,演绎着中国农民深深的土地情结。进入新世纪后,“庄稼把式”受到了市场规则的挑战。过去,周家庄是把用工分成农业和工业两拨。农业上,集中了很多庄稼把式。又分成棉花专业队、果树专业队、蔬菜专业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把式们渐渐抡不动锄把子。可是,年轻人又都不愿接这个班。农业后继无人,最终引发了一场指向传统耕作方式的改革,揭开了周家庄建设现代农业新篇章。


  改革分四个内容:田成方,树成行,田间小路全部硬化,实现田园式耕作;兴建水利设施,实现灌溉农业。2003年以来,全乡总投资160万元,共修建防渗垄沟10万多米,节约耕地110亩,每年节水100万立方米,提高灌溉效率1倍;购置大型设备,实现农业机械化。目前,全乡有大型收割机25台、播种机56台、旋耕机50台、秸杆破碎机36台、拖拉机100台、电动机350多台。麦收期间,早上收割,晚上就能播上二茬种子。全乡10000亩小麦,8天就颗粒归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现在,周家庄农业生产已经形成小麦、红提、鸭梨、苗圃四大基地。 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实现,庄稼把式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以工补农,让农地永远充满活力


  在改革的大环境下,周家庄和广大农村一样,也曾经历了“买难”、“卖难”,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过挫伤;也曾经历了“无商不富”、“无工不富”的选择。但是,丢掉了土地就丢掉了根本。在这个问题上,周家庄人从来没有含糊过。


  80年代中期,全国普遍出现了“卖棉难”。棉农利益受到损害,很多农民放弃了种棉。当时,全乡棉花播种面积高达9000多亩。150多万斤皮棉,压得周家庄人透不过气来。集体合作经济面临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严峻考验。


  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雷金河把乡、队干部召集到一块儿,说:“眼下棉花卖不掉,不是棉花多了,国家不需要了。是国家收购资金不足,仓储容量不足。所以,咱们还得想个法儿,把种棉坚持下去”。


  干部们早已熟悉老雷的工作思路。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就三头都顾着;兼顾不了的,就顾两头。他常说:咱忙活来忙活去,为的就是这两头。研究的结果是以工补农,这一补就是30年!


  周家庄的以工补农,简单、明了,好操作。在使用乡农工商合作社的资金上,工业实行“占款行息”,付利息;农业无偿使用,不再支付利息;在公共提留上,工业继续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积累集体实力;农业不再提取;在经营保障上,农工商合作社每年从公积金和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待分配风险基金,以保障农民分配。就是说,一旦出现买难卖难或者自然灾害,集体先把风险担起来。


  以工补农保证了农业生产后劲不减。首先,稳住了耕作面积。当时,种棉还是一项政治任务。但是,在包产到户情形下,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完全取决于当年的收购情况。所以,那个时候,常常出现今年卖粮难、卖棉花难,来年就收粮难、收棉花难。周家庄的风险是由集体合作组织担着的,承受能力不是一家一户所能比的。所以,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其次,保护了农民利益。周家庄的分配仍然是年终结算。从事农业生产的,因为有农闲,相对比从事工业的收入低些。但差距不大。而且,不论丰歉,收入水平年年增长。2008年,周家庄农业增加值达到4154万元,平均每亩耕地创造收入1978元,人均生活水平达到8900元。这种强劲的活力主要来自于以工补农。


  在集体合作经营条件下,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调整利益关系,使以工补农这种带有“转移支付”性质的措施得以落实。那么,周家庄的这种做法,对于联产承包经营方式下的广大农村,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现任周家庄乡党委书记雷宗奎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实例。


  离周家庄不远,有一个尹家庄村,属于另一个乡。早先的村支书叫尹造双,很能干。包产到户后,尹造双辞掉村支书,自己承包了鱼溏。后来,村里的支书换了一个又一个,集体经济也一点点耗光了。村里纠纷不断,上访告状不断。


  雷金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让人把尹造双找来,说:你们村的毛病就出在集体经济不强上。总是向老百姓伸手要钱,还不给他们办事。尹造双说,这事我也琢磨好长时间了。只要周家庄答应我们两件事,我就再当这个书记,把集体经济搞起来。一个是要办个厂,再就是修一条路,要占你们周家庄乡的一些地。老雷说,你这想法对着哩。建厂,就干阀门吧。你生产,我给你销。占点地不怕,只要你给老百姓干事就行。


  尹造双没有辜负周家庄人的期待。几年工夫,尹家庄的集体合作经济就逐渐壮大起来。尽管尹家庄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形式与周家庄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们照葫芦画瓢,按照周家庄的做法,坚持以集体经济反哺农业,保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周家庄人的胸襟是宽厚的。但是,比周家庄人的胸襟更博大的,却是他们的智慧——让周家庄的实践更具有普遍性,这既是周家庄人的期待,也是雷金河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尹家庄成为向外界证明周家庄的一个样板,就顺理成章了。


  如今的尹家庄已经大变了模样:村里投资,把土地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推动着土地向规模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又是村里投资,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实现了现代化耕作;还是村里投资,把往日的旧村翻新改造,整齐的街道,朴素的小楼,营造着百姓殷实的生活。

新农村,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周家庄的旧村改造起步于1982年。那时,还没有旧村改造的说法。


  传统的北方农村,多是一家一个大院子。房子好坏是其次,关键院子不能小了。养猪养鸡,堆柴囤粮都要占地。村子里还要有一两个场院,夏秋两季晒粮打场。周家庄也不例外。六个自然村,虽说都不大,可铺的摊子却不小。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盖房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强烈。雷金河却说,房子可以盖,但不是这个盖法儿。


  面对众多疑惑,雷金河掰着指头给大家算起了账:周家庄的生活水平,比起周围的乡村要高出一大截。但是,真正盖得起砖瓦房的没有几户,多是些土坯房。稍好点的,也是砖坯混合,住不了多少年。拆了盖,盖了拆,辛辛苦苦攒点钱,都折腾光了。所以,要盖就要一劳永逸;再就是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来越大,地占光了,子孙后代吃什么?所以,要盖就要盖楼房。现在集体好了,也该为大家做点贡献。乡党委决定:各村统一规划,统一占地标准、统一式样,兴建农民住宅楼;乡砖瓦场按成本价供应盖房户砖瓦。暂时钱不够的,乡里先垫着;各村成立建筑队,无偿施工。


  从1983年第一批农民住宅楼交付使用,到去年止,20多年间,全乡共建住宅楼3426座,64万平方米,不仅没有占一分耕地,还腾出800多亩土地。


  但是,老雷的继任者们并不满足现状。随着城市文化的渗透,一个新的规划正在运筹中:以乡政府、农民文化宫、农民公园和周家庄创业纪念馆为基础,形成文化中心;在乡主干道以东,利用一个60亩左右的废弃坑塘,建造住宅小区;在乡主干道以西,改造一个旧村,形成另一个小区。5年后,周家庄还能再增400亩耕地!

结束语

  周家庄创造了耕地保护的奇迹,也竖起了一面大旗。尽管,它只是全国3万多个乡镇中的一个。

  只要心里装着农民,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奇迹!


分享到: 1
 
   回复关系:   (跟贴总数:15) 
国土资源网: 耕地保护的好榜样——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耕地保护纪实    [ 张皓原 2012-04-01 19:02:10 ] 5905字 [ 1/1029/15 ]
看来人还得走正道。小岗村这个典型不行吧。    [ jingzhanghong 2012-04-02 07:41:56 ] 20字 [ 0/1/0 ]
最近看到许多村民卖蒜苗,问‘不可惜吗’?答‘地卖了盖大楼了’。‘钱哪’?‘村官分了’。村官要是也玩命的卖地,可比县官玩命的卖地要命。    [ 海滴 2012-04-02 03:02:03 ] 66字 [ 0/3/0 ]
国土资源网原始报道网址:http://www.clr.cn/front/read/read.asp?ID=160034    [ 九成网友 2012-04-01 21:36:16 ] 59字 [ 0/28/1 ]
谢谢您!    [ 张皓原 2012-04-01 21:52:28 ] 4字 [ 0/4/0 ]
周家庄乡的模式就是毛泽东时代的延续。不用搞穿越,到周家庄看看就知道了。    [ lnren 2012-04-01 21:04:31 ] 35字 [ 0/27/1 ]
毛泽东及其同事们超额完成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设想”!    [ 张皓原 2012-04-01 21:57:26 ] 26字 [ 0/5/0 ]
百姓之福啊,衷心感谢晋州的官民们。    [ 125.33.2 2012-04-01 21:01:15 ] 17字 [ 0/5/0 ]
文章很好,就是缺了一个网址。你既然看到了,就该顺手写在这儿,省得大家去找。    [ 221.219.115 2012-04-01 20:43:10 ] 37字 [ 0/14/1 ]
我是在搜索周庄乡“372条”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篇报道。原文内未见网址。对不起!强国论坛应组织网友到周庄乡考察一下。    [ 张皓原 2012-04-01 21:43:33 ] 57字 [ 0/6/0 ]
地肥生奇草!    [ 抱着幻想摇太阳 2012-04-01 19:58:42 ] 6字 [ 0/8/0 ]
5年后,周家庄还能再增400亩耕地!---周家庄创造了耕地保护的奇迹,也竖起了一面大旗。尽管,它只是全国3万多个乡镇中的一个。    [ 张皓原 2012-04-01 19:43:55 ] 73字 [ 0/5/0 ]
从1983年第一批农民住宅楼交付使用,到去年止,20多年间,全乡共建住宅楼3426座,64万平方米,不仅没有占一分耕地,还腾出800多亩土地    [ 张皓原 2012-04-01 19:42:43 ] 76字 [ 0/7/0 ]
30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一例违法用地……周家庄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 张皓原 2012-04-01 19:37:11 ] 45字 [ 0/4/0 ]
30年来,人口逐渐增长,村民住宅用地却逐年缩小,腾出了近千亩好地;    [ 张皓原 2012-04-01 19:36:14 ] 33字 [ 0/6/0 ]
30年来,耕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30年来,2万多亩耕地像过筛子一样,整治了一遍又一遍,全部达到了高产稳产标准;    [ 张皓原 2012-04-01 19:34:32 ] 56字 [ 0/12/0 ]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6.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9.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10.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