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有幸与几位同事前往本人工作单位结对帮扶的LS县D村开展慰问活动。结对帮扶是本人所在的广东省的扶贫工作的组成部分,是上一任省委书记提议开展的,至今已有六年的历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省政府的统筹领导下,省直中直部门、省属国有企业、驻省中央企业及经济发达地市的市直部门与省扶贫办划定的全省贫困村、特困村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帮扶单位在规定期限内(通常为三年)协助被帮扶的村组织开展扶贫工作,确保村民人均收入超过省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上,即算完成任务。
D村地处五岭山脉之中,距离广州三百多公里。2014年底,二广高速公路通车,在D村所在的F镇设立了一个出入口,因此前往D村的时间缩短了不少。我们的汽车早上从广州出发,时近中午便抵达了F镇。D村党支部书记韦先生在高速公路出口迎接我们。我们跟着韦支书,来到镇上吃午饭并稍作休息。下午,我们在韦支书的带领下赶往D村。汽车离开集镇,上了蜿蜒的乡道,拐了几个弯,来到一条小河边。我们溯河而上,再次进入大山之中。汽车顺着盘山公路转了十多分钟,跨过一座水库堤坝,再翻过两个小山头,便到了D村。
D村面积有十多平方公里,分为十来个村民小组。一百多家农户散布在山坡下和河滩边的平地。从村委会到最远的农户要步行一个来小时。通往村民小组的道路汇聚到D村的村委会办公楼前,再由村委会通向外界。我和同事首先来到村委会办公楼的会议室,与支书及村委会干部了解村民的生活情况以及扶贫项目的进展情况。笔者了解到,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村里七零后“八零后”大都在外打工,近点就到县城,远的就去了珠三角。我们问有没有利用山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干部回答,一部分家庭承包村集体的山地种植杉树,由于大部分杉树未到砍伐期,因此种树收益较少。多数家庭由于劳动力不足,只能种植玉米、水稻等养护成本较低的粮食作物,无力发展果树、菌类等产值较高,但前期投入成本较大的项目。
由于单位负责驻村扶贫工作是其他处室的干部,笔者对扶贫工作了解得并不多。这次面对面与村干部交谈,笔者获知了很多真实情况。总的来看,扶贫工作中门面工程较多,立足长远的致富项目很少。笔者了解到,单位驻村扶贫以后,投放了较多资金改造村容村貌。第一个工程项目就是改造村委会办公条件及周边环境,包括改扩建村委会办公楼及更新办公设备、在村委会旁建立休闲广场、安装健身器具等。之后单位又投资硬化了部分村道、改造了电网。为几个大的村民小组购置了垃圾桶,并联系镇环卫所定期清理。不可否认,这些门面工程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当前,我国多数村集体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无力投资公共设施。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扶贫工作将改造农村公共设施作为切入口,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基础设施的更新只能是观感上的脱贫,并不能提高村民的实际收入。
在帮助村民致富方面上,笔者单位的主要做法是用扶贫资金作为补贴,低价发放鸡苗、鸭苗给农户饲养,并联系县里的养殖大户定期向农户收购养到一定月龄的幼鸡、幼鸭。这样做法的好处是农户不必建立专门的鸡舍、鸭棚,饲养的技术难度与成本大幅降低,也能较快收回投资的资金。目前有几十家农户通过饲养鸡鸭获得了收入,可以说是效果初显。
笔者单位选择养殖鸡鸭作为扶贫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村民中已有成功先例。本次慰问活动正好安排了我们去参观养殖大户。我们在村委会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便去拜访两家养殖大户。其中一家养的是鸭子,另一家则是鹅。两家养殖大户在笔者单位驻村前已经在村里小有名气。我们首先参观了养鸭大户的养殖场。养殖场由几块水塘围成。水塘边拉着尼龙网,岸边有竹木搭建的鸭棚,另外养殖场的还有一些水泥砖头砌成的圈舍,据说是养小鸭用。养的鸭子并不是常见的白鸭,而是当地的黑鸭。笔者了解到,这家养殖户养鸭已有七八年的历史,当初养鸭完全是歪打误撞。养殖场最初是养鱼的,但不知是何种原因,鱼的产量一直不高,而且当时交通不便,鱼养成后的外运问题难以解决,一般只能卖到镇上。养鸭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由于不懂技术,加上山区冬季寒冷,鸭子出现过多次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农户曾一度想过放弃,但最终坚持下来。
在养鸭场呆了二十来分钟,我们又赶往养鹅大户家。养鹅大户的养殖场就在大户家不远处,养鹅的数量看上去比养鸭的要多一些。养鹅需要的水域面积比鸭子少,所以养鹅场的布局更加紧凑。这里的鹅也不是白鹅,而是当地的灰鹅。接待我们的养鹅大户看起来是一个活络的小伙,他把我们带到家里,热情的招待我们喝茶吃水果。他家是一栋两层小楼,外饰档次明显比其他村民要好,看得出他的家庭收入不错。养鹅大户告诉我们,他原来也在外打工,后来听说家乡的灰鹅在地市销路不错,就盘算起养鹅的生意来。经过五六年的努力,目前他的鹅已经卖到了所在的地市。县里的几个酒店都是他的熟客。目前他的最大问题是近年来餐饮业经营状况一般,对鹅的需求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在去养鹅大户的路上,我们途经小河。几栋破败的建筑物孤零零的站立在河滩边。村支书告诉我们,这是上世纪90年代,县里开发的旅游休闲项目。当时的主管领导是镇上出来的人,为了回报家乡就搞了这个项目。该项目引入了香港的投资,是当时县里的重点工程。项目开业不久,主管领导因经济问题锒铛入狱。后来的领导是新官不理旧账,没有追加投资也疏于宣传推广,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度假村很快就倒闭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扶贫开发就像一个接力赛,如果每一任地方主官都各行其是,就可能导致资源的无谓浪费,最终了无所得。
我们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结束了慰问活动。笔者钻进汽车,回味着一个下午的所见所闻。在笔者看来,扶贫攻坚的确是一块硬骨头。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可避免会带来村庄的败落。村庄要恢复生机,必须聚集一批矢志扎根当地的年轻人。让城市人搞扶贫开发,解决不了长远问题。只要当新生的农村人将农村视为精神家园,创业乐土,脱贫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致富的道路才能更加宽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