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小生产孰优孰劣”已成为当下中国农政研究中一个常见的争议。民粹派学者借以强调小生产的生产效率高来论证小农经济的强韧性,主流经济学者则将农业资本化视为农业现代化的未来,那么,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大、小生产的问题有着怎样的看法?本文回顾了考茨基在《土地问题》一书中对大、小生产所作的比较,但考茨基的比较并不仅限在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层面,而是看到了大、小生产背后所有制的大与小的问题。那么,作为今天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并超越考茨基关于大、小生产的分析,为生态农业与农业集体化正名呢?答案就在下文!
正文
一、考茨基对于大、小生产的
比较及其看法
考茨基的《土地问题》一书首次出版于1899年,被列宁评价为“是《资本论》第3卷出版以后当前最出色的一本经济学著作”,弥补了此前马克思主义缺乏系统考察农业资本主义著作的空白。在该书上卷的第六、七章中,考茨基首先分析了农业领域大生产较之小生产的优势,他认为大生产对于小生产的取代将是必然的历史趋势,但他也承认,这一历史趋势的实现也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障碍。
在该书上卷的第六章中,考茨基指出大农场较之小农场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节约土地,人力,牲口
• 使用农业机械,提高效率
• 容易获得贷款和较低的利率
• 进行有效劳动分工提高效率和劳动质量
• 专门的脑力/管理人员进行科学计划管理
• 规模效益:统购成本低,销售渠道直接(减少中间商),贴近市场,基础设施兴建(水利等)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小农有着“勤劳、节俭、用心”等优点,但是考茨基尖锐地指出,这些优点实际上却是以农民的过度劳动、营养不良、丧失其他生活追求、牺牲儿童教育与健康等为代价的,实际上,他们的生活质量连临工都不如。
对于农业合作社的问题,考茨基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信用贷款、统购统销是农业合作社的主要经营范围,虽然这些对于小农有一定的帮助,但主要利于大中型农场。因此,农业合作社的出现最多只是延缓小农场的衰落,更有可能的是进一步拉大大、小农场在生产和市场方面的差距。尤其是统销合作社,成功的基本都是大农场,那些由单个农民家庭组成的合作社,在生产条件、过程和质量上无法实现标准化,因而其经营往往不能成功。合作社只有涉及农业生产的核心过程,才能对小农有利,因为此类合作社要求更高的协作、管理和劳动分工。
不过,考茨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指出土地私有制度才是小农不能合作的真正原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让小农放弃私有土地进行合作生产,既缺乏文化上的合作精神(同志信任和集体精神),也缺乏制度条件。因为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定了农民的出路就是从小农场扩大到大农场,从小私有扩张到大私有,不可能挑战私有制。于是,在考茨基看来,农村合作社“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并不是向村社生产前进,而是向资本主义前进;合作社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农业中大生产对小生产的优越性。期待农民在现代社会里转向村社生产,那是荒谬的”。因此,农业合作化,只能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掌握政权改变了社会关系,把合作的精神和优越性展示给农民,土地私有制度的障碍才能扫除,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自愿形成。
但考茨基也同样意识到,大生产对于小生产的取代之路并不是那么平坦。“大资本吃小资本”的集中化趋势是工业领域的普遍现象,但农业领域似乎时常呈现出相反的趋势。虽然英国的历史体现了大生产吞并小生产的趋势,但其他欧洲大陆的国家并没有延续这样的趋势。统计材料显示,1850-1880年期间,欧美各国普遍出现了大农场减少、小农场增多的情况。考茨基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农民是欧洲大陆各国军队的核心力量有一定关系,因此这些国家会更倾向保护农业小生产者,而英国是岛国,不太需要供养大批军队。因此,在第七章中,考茨基对大生产取代小生产这一历史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进行了分类与分析,他认为农业资本在排挤小生产者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主要包括:
• 土地面积有限;购买小块土地来联成大块土地的操作非常不容易实现。
• 在农业集约化的条件下,农户土地面积的缩小和所得产品的增加有时是相辅而行的(所以纯粹以农户土地面积作为依据的统计并不能证明什么)。
• 生产集中是通过一个所有者购买许多地产而达成的,而不是每个农场经营面积的扩大;这样形成起来的大地产是资本主义大农业的一种高级形式的基础。要管理好这些大地产,必须有一个中心管理机关,自己培育种子、搞农牧结合,还有加工业,需要依赖现代农业科学的发展。
• 最后,完全排挤小生产,对于大地产也是不利的,因为前者能向它提供劳动力!所以,土地占有者和资本家往往用法律来人为地扶持小农。
二、考茨基的观点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冲突吗?
考茨基花了不少篇幅来论证大生产较之小生产的优越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考茨基这个观点与当下中国农业现实之间的关系呢?在中国我们似乎既可以找到小生产优越于大生产的案例,也可以找到大生产优越于小生产的案例。以丘陵地区的水稻种植为例,单家独户小生产在经营效率上要比大生产有优势。大生产在雇工管理上就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在亩均产量上,大生产似乎很难竞争过小生产。
然而,相反的案例也有。以东北大豆生产作为一个例子,东北单家独户的生产效率是比国营农场低的,农场的每亩大豆产量基本可以稳定在400斤,而农户只能有200-300斤。当地农民认为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小农为了追求短期收益,无法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休耕轮作,但是国营农场的生产则有计划,能够做到轮作,这导致长期以来两者的土壤质量不同,进而影响了产量。如果我们按照国营农场这一形式的大生产与小生产对比,考茨基说的是有道理的。然而仅仅这个案例也并不一定证明所谓大生产优越于小生产。也有许多大农场往往因为缺乏农业管理经验、难以避免的急功近利等等因素,失败破产的也比比皆是。这里讲的东北国营农场的运营方式与目前常见的农业投机性投资是不一样的。从东北国营农场和普通农户种植大豆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营农场大生产的优势并非是突出在规模上的,还与它的经营模式有关,它的经营并不完全追逐利润,因此,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所有制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讨论大生产和小生产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一个土地规模的问题,还需要看到所有制的问题。
对此,列宁在对这本《土地问题》的书评中也写道:“考茨基考虑的不是某一个局部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业中大生产和小生产的关系,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就是说,资本是不是掌握了农业,资本是不是改变了农业的生产形式和所有制的形式,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当时考茨基之所以讨论大生产、小生产的问题,同样还有政治上的考虑。那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希望通过选举获得政权,就必须要考虑经济国有化的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对于农业而言有何意义。他之所以将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问题带进来形成关于大生产和小生产优势性的讨论,这也是为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化提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考茨基在书中也会强调大农业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高于小农场,比如不浪费田埂,而小块土地耕作需要更多时间等。反看今天,民粹派也同样是在用效率优先的逻辑来论证小生产者为主体的农业有着优越性。
因此,我们不能脱离所有制问题来谈论规模大小的优势,不能继续陷入到生产规模和效率的陷阱中。一旦陷入到单纯的产出投入效率比的比较中,我们就是被资本的逻辑牵着走。生产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应该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它受制于多种因素:技术生产水平、管理协调能力。在建国初期,中国领导高层毛泽东和刘少奇关于农业合作化和机械化、规模化的争论,有利于我们辩证地思考规模化的问题。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告诉我们:
1. 不必以大生产、规模化为前提来论证合作化和集体化的可能性;
2. 社会主义农业的优越性既在于一定程度的规模化,更在于整个农业生产的统筹和计划性。
今天单一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因为对农药化肥以及大型机械和能源的高度依赖而显示出不可持续的弊病,这种“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大量消耗有限的资源,而且导致大量的碳排放,直接影响到气候变化。我们与考斯基所处的时代不同了,在新的资源生态问题面前,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依据、社会主义对于农业的意义不应简化为国有化和规模化。社会主义者必须重新思考农业生产方式问题,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于计划性、统筹性,只有这样的优势也真正地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在有计划、可持续的条件下,多元化、生态化的农业生产规模需要因地制宜。
三、如何超越大、小生产的比较,
论证农业集体化的优越性呢?
那么,如果土地集体化、农业集体化的优越性在21世界的今天不是规模化,那么有哪些优越性呢?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生态视角。譬如,我们需要关注到碳排放的问题。今天的农业是以工业化的形式进行的,是一种无视资源有限性、无视气候变化的短视方式、是一种“毒瘾”农业,但资本主义大农业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今天的小生产者滥用农药化肥同样对土地破坏严重。在这个问题上,大小生产没有本质的区别,不是问题所在。
以当下生态友善的观点来看待土地与农业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大、小生产的对比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事实上,今天生态友善农业并不反对农业机械化,只是当下的农业机械化是以石化工业为基础的,现有农业机械也不是以土地友善作为目的而设计的,所以当前生态农业就会遭遇人力配置的问题,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但是如果所有权进行整合,并且如果新的以生态友善为目的的机械出现,那么新的改变就可能出现,生态农业同样可能实现一定规模的生产。
其次,集体农业、社会主义农业的优越性在于更可能维护农业的多功能性。所谓的农业多功能性指的是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的功能。集体农业、社会主义农业优于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方式,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前面二者能够通过有计划的生产、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实现农业除经济之外的其他功能。
再次,我们要讨论生态农业的劳动分工的问题,这还会涉及到农村合作的问题。譬如山西永济的蒲韩社区便是在合作社的框架之下进行生态农业。它所采取的是统分结合的模式。在合作社参与农户维持独立耕作的基础上,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资统购、统一农药使用、统一农产品销售和统一机耕的“五统一”服务。不仅维持了农户生产的灵活性,同时解决了生态农业面临的技术、机械、资金和销售问题。
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今天的小农?
考茨基在书中指出小农经济和大农庄存在着互相配合的关系,但是在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大农庄与农业小生产者之间除了这种关系之外,还存在着竞争关系,并且大农庄正在破坏着小生产者的生计。我们怎么看待二者的关系,我们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呢?从立场而言,我们应该支持小农,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支持呢?
支持小农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反对大私有,保护小私有。当今全球很多地方都是以保护小私有的方式来保护本地经济或是本地生产者。在2013年9月香港“占中”之前还有一次“占中”活动,主要是模仿美国“占领华尔街”组织的。其中就有人提到需要反对垄断,而反对垄断的方法是引入自由竞争。这显然就是一个保守的做法。另一种更进步的做法是,我们需要讨论如何突破竞争垄断的循环,从保护农村小私有制来谈保护那不是真正的保护,真正的方法是将农民团结起来,形成能够抵抗的力量。
今天大农和小农之间同样也形成了依附性的关系,小农为资本农业提供劳动力,譬如,温铁军在关于大户合作社的研究中也指出大农和小农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将这个分析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农业生产上,大农或是资产阶级农民获利的方式与小农是不同的,今天的小农仍然是生产者,但是大农或资本化农业却是全产业链的汲取利润者,二者的生产条件是无法比较的,哪怕大农真的不如小农有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农的利润率却远高于小农。资本主义竞争并不是只看效率(efficiency),还要看到利润(profitability)。
今天小农的形式依然存在,但是其结构性的关系(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改变。小农之所以存活是因为其能够为资本农业分摊风险,那些资本主义农业的“障碍”由小农分担,而资本可以转向投资农业领域更具有利益的上下游。“小农”这个称呼不过是行尸走肉(walking dead),它的存在早已成为资本主义的一部分,并且是以垫底的形式存在的。因此,那些试图通过寻找小农的存在,并借此论证其可以抵抗资本主义的观点是非常危险的。
另一个问题是,有人会质疑如果小农最终消亡,那么农业剩余人口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事实上在毛时代,就已经开始将剩余农业人口有计划地从农业领域转移出来,通过在地的工业等途径解决剩余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这与今天大量农民进城是完全不同的,二者的目的完全不同。今天中国农业人口的转移是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民赶到城镇购买商品房,是将农民作为拉动经济的消费者进行转移的。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今天的小农在市场环境的逼迫下对于生态的破坏是掠夺式的,如果大环境发生改变,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农业同样也能创造就业就会。
最后,在关于所有权和经营形式的问题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对接,并不一定需要立刻一刀切。我们需要解决所有权的问题,但是生产组织形式上要允许有一定的弹性。即便系统性协调最终实现,但对于小生产的斩尽杀绝也是没有意义。我们不支持小农所有制的原因是因为其本身的无政府主义的状态,这种状况是无法克服整体性危机的。
主题:经典农政问题之考茨基与列宁
读书材料:
a. 卡尔·考茨基,《土地问题》,第一卷第一、二、三、四、六、七、八章;第二卷第十二、十六章。其中,第三、四章略读,重点看 “三田制成为农业所难忍受的锁链”(39-42)、“农村经济中的机械”(52-53四段)、“农业是一门科学”(70页最后一段和71页)。
b. Lenin, V.I. 1964.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n Russia.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31-34; 70-85; 172-187; 595-60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