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三农关注

第一届重庆支农社团交流会暨爱故乡高校论坛之座谈会

乡建小编 · 2018-04-13 · 来源:支农调研
收藏( 评论() 字体: / /

  2018年03月31日,重庆科技学院知农学社、西南大学乡村与现代读书小组等社团的同学齐聚西南大学,与西南大学教授、卢作孚研究中心负责人周鸣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孟登迎,新工人艺术团团长孙恒,河南爱故乡工作站负责人魏丰收,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年培养部主管梁少雄等从事乡建实践和研究的老师们以及参加“乡建人才计划”的青年前辈们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乡村建设与青年成长问题。

  活动正式开始前,周鸣鸣老师和孙恒老师带大家课前打气,大家在两位老师的带动下,一起学唱《我和我的祖国》、《劳动者赞歌》、《不朽的石头》等歌曲,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文艺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陶冶情操、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而且能让不同的人迅速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同学们还真的得向让两位老师多多学习。

  座谈会

  上午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周鸣鸣、孙恒、魏丰收、梁少雄四位老师跟大家一起交流互动。让我们先一起来听听各位老师的故事吧!

  周鸣鸣

  西南大学教授、卢作孚研究中心负责人

  周鸣鸣老师先把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她在通宵达旦阅读卢作孚著作时,被卢作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和智慧深深吸引,她觉得作为西南大学的学者有责任将这笔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光大。从1995年的那天晚上开始,周老师把弘扬卢作孚精神作为事业,一直坚持至今。

  卢作孚提出“教育事业是乡村建设的第一事业”,而在中央1号文件下来后,周老师带学生下乡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第一需要是科技,第二需要是子女教育”。而周老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希望能够为农村教育出力,于是开始筹办“小小农业科学家”课堂,帮助解决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们虽对此表示欢迎,但却希望大学生下乡帮助孩子补课以实现“跃农门”的愿望,而这无法实现周老师想培养本土人才的初衷。

  于是在08年周老师创办了“兼善文化课堂”,“兼善文化课堂”取名也是根据卢作孚先生创办的“兼善中学”取名而来。卢作孚用了三天时间,在浩瀚的民族文化海洋里,选出了“兼善”二字。就是要培养具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家国情怀的人。

  针对国人长期受小农经济影响,只知道自己和家庭,不知道社会和国家的问题,所以卢作孚先生非常重视教育,他是被毛泽东赞誉为发展民族工业的四个人之一,但他却评价自己只是一个搞教育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教育。他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只缺经过训练的人。他说学校不是教育学生,而是教育学生去培育社会;学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训练学生的能力。

  “兼善文化课堂”是根据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和社区群众需求开发课程的,课堂不再仅仅针对儿童,而是开设多种课堂来满足城乡社区内很多不同的需求,如“不倒翁(老人)课堂”,“俏媳妇(妇女)课堂”,“花儿(儿童)课堂”等等。

  习主席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兼善文化课堂的操作策略。他们用卢作孚教育思想编写乡土儿童美育教材《我爱北碚》,将爱国情怀落实到爱家乡的行动上。2017年”兼善文化课堂”被评为全国社区终身学习活动品牌,作孚志工团队获得重庆市首届志愿者大赛金奖。

  孙恒

  现任北京工友之家总干事、新工人艺术团团长

  

  孙恒老师原本在老家一所中学做音乐教师,因对人生的迷茫使他在1998年辞职,离开家乡去北京闯荡。2000年左右,有幸与温铁军、李昌平、刘老石等人相识。当时“三农问题”很严重,农民上访形势不断,他自己曾参与接待农民的上访。

  2002年,由孙恒老师等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工友之家”,主要是帮助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新工人群体,解决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试图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孙老师和他的伙伴最开始是去工地、工厂等为工人义务演出,成立了“新工人艺术团”,出版了十多张专辑。

  2004年开始,在社区演出时发现打工子弟没有北京户口所以只能上打工子弟学校,虽然能上学,但上不到好学校;于是,“新工人艺术团”用发行第一张唱片的版税,在北京五环外城乡结合部的皮村租下了工艺美术团,建立了 “同心实验学校”,接收和帮助了很多打工子弟。

  接着到2006年他们又发起创办了“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商店里的货品都是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二手闲置物品,这样既减少了社会资源浪费,又可以帮助社区贫困工友家庭降低生活成本,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工友的就业问题。该商店的服务会辐射到近30万工友。

  2007年他们发起并创办了全国首家“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他们把废旧的厂房改造成场馆,通过搜集无偿捐赠来的展品,像服装、证件等,以此来记录打工者经历的历史变迁,因为每件物品都记录着工人进城背后的故事,所以值得关注和展示。他们把博物馆也办成了工友的学习中心,有法律培训班、吉他班、文学小组……,孙老师说:“工人不是干活的机器,我们也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2009年,工友之家又创办了工人大学,主要针对16-25岁的打工青年,帮助他们开阔视野,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2013年,工友之家租下30亩桃园,成立了“同心农园”,从2016年7月开始按生态的方式生产,进行桃树的自然栽培。

  “大地民谣”乡村艺术节这一“最接地气的公益民谣音乐会”,目前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旨在努力探索新时期的平民文艺。

  去年北京开始疏解外来人口,工友之家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两年也在做战略调整,未来希望不仅仅只关注工人群体,也能够关注并推动城乡互助融合方面的事业。

  魏丰收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项目主管、河南乡村建设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河南爱故乡工作站站长、河南灵宝弘农书院法人等职。

  魏丰收老师是河南爱故乡工作站的负责人。在河南农大上学时,他学的是农经方面专业,受到主流价值观:农民的孩子要“跃农门”才有出路的影响,自己内心也不能接受上农大,在刚上大学的前两年一度想退学。他对现在广大高校有那么多有组织有指导的三农社团的存在感到羡慕,因为在他01年毕业时都还没有三农社团,而且学校也没有组织过下乡活动,所以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很幸运。他大学期间看了很多书,并自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魏老师讲到有一次和同学们去同学的老家下乡,很快和小学的孩子们打成一片,走的时候孩子们一直挥手送别自己的画面让自己印象深刻,萌发了想回乡村教书的想法。虽然毕业后想回家当老师,但是自觉不够德高望重、知识渊博,于是去北京成为北漂,结婚生子,同时也陷入巨大的生存压力。他说大学生就像筑的很高水坝里的水,毕业之后,水坝崩溃,流水涌入社会洪流,被世俗裹挟,剩下的全是迷茫痛苦。虽然一直处于这样的生活压力下,但是他一直不忘关注三农问题,因此有幸接触到温铁军老师,感觉到温老师和别的政府官员、学者不同。之后他毅然决然把原来的工作辞掉,投身到具体的乡建实践中,加入了“人才培养计划”,距今已有十年。之后他留在乡建中心,先后参与过青年培养、工友服务、生态农业、合作社等方面的工作。他在2014年7月份决心返乡回到河南老家,推动成立了“河南爱故乡工作站”,2016-2017年,河南爱故乡公益项目在中国民促会施永青农村发展基金的资助与共同推动下,从寻找爱故乡年度人物、推动爱故乡平台建设、做好爱故乡人才培养、发掘爱故乡本土资源等四个方面开展了更加系统的工作,并相继在河南大学举办了两届“河南爱故乡大会”,把河南的爱故乡与乡村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梁少雄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年培养部门主管

  梁少雄老师认为我们是幸运的,有关注农村问题的社团,有走出校园的平台和机会。因为他自己在山西农业大学求学期间参加了三农社团,参与了三年与农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社团中,他得到很多历练,也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价值。他在大四的时候逃课参加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人才计划,那时学校规定不实习无法毕业,而他是山西农业大学唯一没有去实习的学生。

  2010年到2015年他做的工作就是到全国各地组织大学生开展支农调研,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因为大量的青年学生在接受了他们的思想后更加迷茫和困惑,青年人的出路在哪里?于是在2015年他进驻山西永济蒲韩社区,希望把青年人的培养和学习放到村子里面去,到现在已经有3年光阴。他认为:针对乡建,外部人是一个批判的视角。现在,他觉得我们头上没有任何光环,我们也并不悲情,因为真正深入乡村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是真正的受益者。

  他认为年轻人在乡村待得住,工资不是关键,而是要重构以生态生产为核心的农村生活体系,将农村的教育、医疗于养老办好。他说在乡村,可以办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医疗。乡村如果缺乏文化价值,乡村振兴是没有基础的。他们团队在乡村:记录农户的生产过程,挖掘乡村里的能人、艺人,把乡村的素材、故事传达出去,让大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把自己回归成一个人来思考作为人应该追求的事情于价值。

  在四位老师发言完毕后,大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交流。

  1.梁老师发言中的“不悲情”以及“受益者”的阐述引起了同学的兴趣,因此,他通过自己在蒲韩社区进行的自然教育以及中医相关的实践更加细致地阐述了这些转变,让同学们感受自然的力量以及中国传统智慧的魅力。

  2.一位同学向周老师请教了关于“兼善课堂”的细节,通过这一问题的拓展,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大家生活的意义是在找寻自己喜欢的事业和喜欢的人。别人总觉得她很忙,但是她自己却乐在其中。她说命运给了自己什么机会,就好好利用这个机会锻炼意志。说起自己曾因看到干部喝醉酒开会而气愤痛哭,她觉得,生活就是要真正面对自己的灵魂。她希望大家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坚定自己的理想,并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找到合适自己的,不要盲目跟从。

  3.有同学针对弘农书院的细节向魏老师提问,魏老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欢迎大家去弘农书院实地参观学习。

  4.孙恒老师的“工友之家” 在很多领域的拓展不可避免地使得机构变得日益庞大,同学们对此提出自己的疑惑:“如何能够保证如此庞大的机构的良好运行?”孙大哥认为机构的日益庞大确实对机构是一个挑战,不过机构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并逐步完善机构的运营。

  主题讲座

  梁少雄:青年扎根乡村经验与思考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年培养部门主管。

  下午梁少雄老师更为细致地为大家讲述自己在山西永济蒲韩社区进行的关于教育和医疗的实践,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他从“为什么恋爱”这一问题出发,谈到婚姻。他认为婚姻是一面镜子,夫妻二人互相参照修正,而孩子则更是一面镜子,因为孩子的所有行为是家长行为的反映。从生活和医疗方面,他说到现在生活的弊端:比如夫妻之间的油盐酱醋、互相交谈越来越少;孩子的抵抗力弱被当成生病来治疗;我们现在都特别希望通过捷径达成某种目的,但是事实上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困难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应该思考是否需要回归生态文明,用传统智慧来理解这些问题。

  他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正视中医,他提及第二个孩子并没有选择接种任何疫苗,因为他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抵抗力是非常强的。他对孩子教育的实践也在第一个孩子(目前3岁)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父母对孩子的爱能被孩子很好地接纳并反馈。他觉得家长不应剥夺孩子体验学习的机会,比如吃饭、用刀、做家务等等。其实最应该学习的是家长,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自己成长。让孩子进行“自然观察”,感知周边事物,幼童强烈的好奇心就会帮助他在玩耍过程中学会各种生活技能。父母把家里所有危险的东西都拿掉,其实给孩子的自由带来了很多束缚。

  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生活的振兴,我们需要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在关于教育和医疗的探索中,他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决定重构乡村的体系,用另外一种生活思维、方式,来追求人生的意义。同时他也强调,对乡建的理解不能狭隘,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乡建代表的是一种用极具中国传统智慧的方式,人们可尝试以此来应对当前各种环境挑战、社会问题。

  自己通过在乡村的实践,逐渐成为一个受益者。乡村是安置心灵的地方,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地方,它能让你放下城市的急躁、功利,让大家反思、成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一懂两爱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进行文化价值自信的重构。自信一旦通过教育、医疗重构成功,才能留得住人才。他倡导大家返乡,但是他也提醒大家,如果想返乡发展,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要认同乡村的文化价值,这样你会发现乡村能做的事情很多。

  梁老师发言完毕后,有同学针对教育和医疗的重要性提问了梁老师:“社区的完好运行是多方面的共同建构,为何给予教育和医疗如此大的重要性,而其他方面的工作蒲韩社区是否有做好?”针对这一问题,梁老师回答到:蒲韩乡村做的内容非常多,其实并不仅限于教育和医疗,蒲韩所寻求的是建构一个完整的生产生活体系。教育和医疗是现代人生活中两个非常典型的痛点,所以这两点的重构,对于突出乡村与城市的不同,对于重构乡村文化价值自信,留住青年人才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孟登迎

  支农(乡建)青年与新文化创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孟登迎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指导大学生支农社团和环保社团的经验,重点交流了如何做好社团工作,并附带谈了谈自己对当下“青年文化”的看法,提出要努力建设有公共关怀和当代新理念的“新青年文化”。他认为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是一体的,大家要主动在生活实践中努力提高学习的质量。

  他举了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新青年公社”作为例证,他认为这个团队的典型特征就是纪律性很强,而且思想开放、勤于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去做好人好事。他认为,大学社团文化建设相当重要,因为直接关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文化塑造,是课堂教学和其他思政教育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孟老师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搜集和整合校内外优质社团资源的自觉意识,知道自己所在的省份还有哪些优秀的兄弟社团,学校里还有哪些可以共同进步的老师和同学,团结大家一起向前行。

  作为国内非常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学者,孟老师精辟地分析了当今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些特征。他对于那些外在形式“新潮”而内容消极甚至陈旧的青年文化作品,给予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分析和阐述。他认为现在大量充斥消费主义和占有性个人主义的青年文化作品,实际上与现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脱节,我们只能说这些不接地气的文化现象的确是现实生活的某种曲折的投射。青年们推崇的很多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作品,很多都忽略了真实的劳动者及其艰辛而伟大的劳动过程。如果青年人脱离了对广大劳动群体和真实劳动者的深刻体认,思想可能就会变得抽象而僵化。

  他说青年一代应该有新的文化,崇尚平等、生态、共同富裕,善待地球和生物,更要善待每一个人类同胞,应该拒斥无处不在的商品崇拜、金钱崇拜和地位崇拜,开创属于新一代人应该有的更环保、更简朴、更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更注重社会共同进步的新幸福生活和新文化。

  他特别强调,年龄甚至也不是划分青年(新旧)和老人的主要标准,一个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很可能因为缺乏向善进取的热情而变得世故油滑暮气沉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可能因为充满着建设新社会的责任感并身体力行而成为富有青春朝气的人。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一定要明白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努力去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一道去努力建设新的美好生活。

  孟老师还提醒大家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读好自己所学专业的各种经典书,读好社会这部“活书”,读好自我这部内宇宙“大书”,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对话人才计划学员

  晚上以座谈的形式进行,同学们与人才计划学员面对面交流互动。

  

  张玉:人才计划十二期学员,现工作于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年培养部门。

  张玉大一时就加入了支农社团,大学期间跟着社团到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慢慢成长起来了,大四开始在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实习,并参加第十二期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她说自己在社团时总觉得自己是编外人,正式工作之后才对乡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到蒲韩参加人才计划之后,深刻体会到“生活化”这个词,理想得到一定地落地,当自己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工作中,才越发体会到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和所做的事情跟自身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再去看自己的家庭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人也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头疼,自己周围的亲人也要为了生计问题而外出打工等问题。乡建青年们在蒲韩的探索(融合了教育、医疗、生态农业等各个方面)让她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更加坚定了其做乡村建设工作的信心。

  正如少雄哥所说的我们做乡村建设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我们自身,我们也希望能够重构我们的生态生产生活体系。她自己在做青年培养工作时,也会经常跟同学们强调要找到我们所做事情跟自身的联系,这样大家才会更加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去关注这些问题、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也才会更愿意去关注和参与这个工作,进而影响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其中,以推动社会更可持续的发展。

  桂思媛

  人才计划十三期学员

  桂思媛以人才计划为节点,从不同的阶段给大家分享其经历与思考:

  一、人才计划前——大学思考

  1.篮球队下的金色友谊

  大学一支“革命”的友谊队伍,不论是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还是日后走上社会的道路陪伴,都让自己有顽强的精神。金色的回忆,总会给自己金色道路的预见。

  2.乡建学院读书会

  读书会是自己对学校教学欠缺的补充,是自己摸到想要之路的启蒙课堂,读书会的讨论、读书会的老师和伙伴让自己看到了除只有功利以外的奋斗之路。

  3兼职教会自己做事

  可能大家对于兼职的定义都不一样,我从兼职中看到的是做事能力的锻炼培养。做事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不论到哪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自己担起事情并且以坚毅的态度去前行的时候,做事的能力就建立起来了。

  二、人才计划过程

  1.让自己变得冷静理性

  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在一个身份多元的集体中,融入生活的柴米油盐琐事和不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让自己收起了偏激的言行,更加想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大家多样的元素,因为我们要培养集体责任意识;在长期的集体理论学习、视野探讨以及外出学习的补养中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欠缺,也让自己从多角度、严谨的思维逻辑来看待理论与事实问题。

  2.以生活的态度的青年成长

  很能理解雄哥从儿童教育和传统文化来跟我们大学生进行交流,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本真。“首先先是生活,其次是意思,再次是有意义,最后是责任实现与文化再造”,这就是当代青年要有的态度,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只有当我们冷静下来,省视自我,生活才会水到渠成,且不急不躁。

  3.给当下大学生的爱情观

  我们为什么结婚?为什么生孩子?当对这些没有深刻的认识,当你牵起另一伴的手只是为过以金钱为导向的小日子,今天有这情绪明天是那情绪的踌躇,而没有融入生活的柴米油盐,没有融入未来健康生活理念共识的铺垫,那你现在所维系的爱情是很值得去认真思考的。

  三、最后的真诚感悟:

  可能大家经历过大学四年说长又不长的路途之后,总会对未来的去向感到迷茫,我想以自身的例子告诉大家,成长不能着急,不是想着怎样把自己尽快的输送到工作岗位上,而是靠踏实有力的积淀式的成长找到自己的方向。

  傅艳吉

  人才计划十二期学员,现工作于中国乡建院。

  傅艳吉结合自己在基层的实践经验,谈到乡建不一定很穷,自从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建的机构开始遍地开花,越来越多资源和资金拥入乡村建设领域,这个领域不缺钱,缺的是扎根乡村的人;乡建不一定很苦,乡建也不一定要扎根乡村,我们敬佩在乡村扎根的青年人,我们更期待未来关注乡村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大家可以在各自的领域耕耘,只要思想意识不断地提升,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乡建。乡建是青年人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选择,在当下的政策环境来看,这个选择是有可预见性的未来的。

  杨宁

  人才计划十三期学员

  杨宁从个人成长与三农协会缘起去讲,介绍了自己在大学时期,无意间参与一个关于学校周边农民工子女课业辅导班的活动,结缘学校的支农协会,渐渐融入那样一个有朝气有思想的活力集体,利用课余时间想一些社会问题、做一些实践活动。在参与协会做的一些活动中慢慢积累,同时和协会一起面对和承一些问题。随着参与社团活动的深入,逐渐了解到梁漱溟乡建中心这样一个机构及共事理念。

  在大学毕业后的不断徘徊中,还是选择了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所有学员驻扎山西永济蒲韩社区,在社区中有参与儿童私塾教育、老人不倒翁学堂及联合社其他部门工作,只有肯埋头扎下去脚踏实地的做事情才能让人更舒适。正是有这样的经历,给自己在乡村的生活带来很多丰富性与健康生活理念的加强,让自己对未来要走的路和要面对的困难有了很多的自信。

  他提出每个人这一生一直都在寻找,找寻最真实的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状态,但有时候也会因此错过许多。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小石头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4.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5. 清华大学哈弗版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6. “氢政治”: 三个颠覆性预测, 为何都指向中国?
  7. 星燧:普京的“闪电”中东行
  8.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9. 司马南:黄金万两——一项美国的核心秘密
  10. 大蒜也有错?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9.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10.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当心,他们要对孩子下手了!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记忆:流浪汉张来娃儿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