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按
全球农化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例如德国拜耳收购美国农业公司巨头孟山都、陶氏化学公司与杜邦公司合并以及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然而,跨国公司进军中国种业所带来的冲击并未消减,跨国资本在全球的种业布局并不会时过境迁。2018年6月28日,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同时发布清单修订说明,其第一条是“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并且,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外资股比由不超过49%放宽至不超过66%。此种“放宽农业领域准入”,意味着外资对中国种业的介入会进一步加深。
本文带领读者反观全球主要种子公司先正达、杜邦先锋、孟山都进军中国种业的历史,其中跨国公司进军中国种业的过程和影响值得品鉴和回味,这段历史也警示中国种业在进一步面临开放外资后的遭遇,将是跨国种业巨头在中国大肆扩张、中国“种子主权”面临挑战,以及恐生成依附和新的殖民关系的局面。中国所谓“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全面放宽市场准入”,应该有所原则和边界。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保障国计民生的根本。种业的安全丧失比其他领域更严重。中国种业目前是需要保护的行业,并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国家及中央政府应该是中国种业安全的把关人,不能藉由“开放”将种业拱手于跨国资本,置民生和国运的长远利益和福祉而不顾。
|郭芳 靖飞 李成贵 李军民等
正文
一、跨国种业巨头在中国种子市场的扩张
我国是农业生产用种大国,每年用种量都在120亿千克以上。这样一个庞大的种子市场,对跨国种业集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全球种子市场经历过多次并购活动,产生了以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等为首的大型跨国种业巨头,其业务范围遍及全球。它们在中国的扩张伴随着中国种业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
孟山都
率先在中国种子市场发力的是孟山都。1980年以来孟山都一直致力于扩大在中国的业务。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销售业务代表处,又先后在广州和北京设立了另外两家销售业务代表处及分公司。这些分公司和销售代表处致力于20多项业务,包括成立合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可能的投资项目和合并业务。1996年孟山都为中国引入转基因抗虫棉———保铃棉和迪卡牌系列向日葵品种,11月,孟山都与河北农业厅下属的河北省种子站以及岱字棉公司合作成立第一个生物技术合资企业———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这个由中方管理的合资企业第一次将保铃棉棉种带入中国市场。1998年7月,孟山都在安徽省成立第二个生物技术合资企业———安徽安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孟山都转基因抗虫棉一度占据国内50%以上的市场。2001年3月孟山都与中国种业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中种迪卡杂交玉米种子有限公司”,涉足中国玉米种子市场。孟山都公司种子业务领域中比重最大的是玉米种子,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处于全球第二位,孟山都真正的扩张意图是中国玉米种子市场。2009年孟山都在中国建立第一家研究机构———孟山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种子市场已经成为孟山都种业跨国经营版图中比较重要的一块。
2011年,孟山都与中国种子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种子有限公司”,开始在中国推广迪卡品牌的杂交玉米种子。2013年,孟山都在华育种研发平台全部合并至该合资公司,同时对合资公司开放孟山都的全球种质资源。
另一方面,孟山都也抓紧在华进行专利布局。有学者统计,在过去的这些年,孟山都在中国申请专利达560件,涉及育种技术的专利243件,绝大多数涉及转基因技术。在转基因育种领域,作为市场先入者,孟山都通过对其核心技术实施无漏洞保护布局,达到阻断模仿者和追随者的目的。在孟山都的主要研发项目中,大部分都已经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孟山都因为转基因技术而颇富争议,甚至因此有“魔都”之称。
从孟山都的专利布局看,这些年,孟山都在中国最主要的工作或是在等待转基因市场的机会。当然,孟山都也试图在中国积极建立其“负责任企业”形象,除转基因外,孟山都最常见诸报端的不是其生产经营新闻,而是公益活动类新闻。
这些足见其良苦用心。它所面对的是规模已达千亿元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而这也是它的竞争对手们所虎视眈眈的庞大市场。
利马格兰
利马格兰种业集团1965年专业生产玉米种子,1996年集团营业额达到12亿美元,其研究领域涉及植物育种、基因工程、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利马格兰(中国)公司成立于1997年,与先正达类似,最初也是以蔬菜为突破口。2002年由山西腾达种业公司与法国利马格兰种业集团合资创办的中法合资山西利马格兰特种谷物研发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山西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研究开发机构,开始从事大田作物种子研发。2007年,湖南省商务厅同意法国利马格兰旗下VHK公司与湖南新大新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沙新大新集团有限公司于2007年7月4日签署的增资转股协议,增资变更后长沙新大新威迈农业有限公司由湖南新大新股份有限公司和VHK合资设立,注册资本金为3.53亿元人民币,其中新大新股份占合资公司53.5%的股份,VHK占合资公司46.5%的股份。根据2009年隆平高科年报数据,长沙新大新威迈农业有限公司拥有其21.21%股份,为隆平高科的第一大股东。2010年隆平高科与山西利马格兰特种谷物研发有限公司初步签订了《玉米品种利合16授权生产经营协议书》。由此,利马格兰公司也正式进入中国玉米种子市场。
杜邦先锋
杜邦先锋在中国扩张是直接选择进入大田作物———玉米种子市场,历经十几年的卧薪尝胆,杜邦先锋正处于收获时期,也正引起国内各界关注,对跨国种业巨头种子经营行为限制的呼声也源于其强劲的扩张势头。杜邦先锋在中国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中国进行品种测试。1997年底,美国先锋良种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成立,标志着其正式进入中国种子市场。1998年年初,先锋公司在中国播下了它的第一颗“种子”———在辽宁铁岭市设立了一家名为铁岭先锋研究有限公司的企业,开始进行玉米杂交品种的区域实验。之后,相继成立3家合资公司,设立60多个试验站,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一直保持强劲增长。
2002年,杜邦先锋的4个品种3394、33B75、32F20、33G 05拿到了中国政府的许可证,获准在中国市场推广销售,这是杜邦先锋十几年卧薪尝胆的回报。在拥有上市品种之后,杜邦先锋开始寻找合作伙伴,2002年12月,杜邦先锋和登海种业合资的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408万美元(当时一期投资约合3000万元),杜邦先锋占49%股份。2006年9月,注册资本800万美元、投资总额2000万美元的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成立,杜邦先锋持有49%股份。“先玉335”主要由这两家合资公司制种销售,敦煌先锋负责东北、内蒙古等地春玉米带,而登海先锋则负责黄淮海地区的夏玉米带。杜邦先锋在科研方面有独资企业———铁岭先锋研究有限公司,在辽宁铁岭和河南新乡分别建立了春玉米和夏玉米研发中心,在东北三省建有其春玉米的实验基地,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建有夏玉米的实验基地,海南建有南繁基地。在市场推广方面,登海先锋负责夏玉米区推广,敦煌先锋负责春玉米区推广。至此,杜邦先锋已经在中国完成其战略布局。
凭借出芽率高脱水快、丰产性好和收购价格好的优势,即使其价格4倍于中国玉米种子均价,“先玉335”在中国市场也广受欢迎,甚至一度出现了“一种难求”的火爆局面,并迅速成为中国第三大玉米品种。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称:
先锋将‘先玉335’引入中国的时候,该技术在美国至少滞后了10年。
但“先玉335”在中国市场不仅遥遥领先,而且在玉米品种没有推陈出新的情况之下,还垄断了中国玉米市场将近10年之久。
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登海种业及敦煌种业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与先锋的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净利润率接近50%。某玉米种业权威人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
那些年,先锋跟谁合作就意味着让谁赚钱。而先锋获得的利润远高于此,因为这两家合资公司还需要支付给先锋种子研究公司巨额的使用费。先锋因此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先正达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先正达进入中国蔬菜种子市场,依靠种子的品质特色、经营优势、市场开拓能力,迅速取得市场优势。到2010年,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生产的“洋品种”已占中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4年,先正达种子业务的销售额为31.55亿美元,排在孟山都和先锋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农化业务的销售额达113.8亿美元,近几年一直稳居世界首位。该公司进入中国种子市场是以蔬菜种子为突破口的。1998年10月,瑞士先正达海外公司与寿光市先农技术服务公司设立了中外合作企业寿光先正达种子公司。先正达将其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最新蔬菜科研育种成果带给中国的广大用户,为了适应中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种植习惯、产品要求、销售市场等特点,先正达于2001年开始了蔬菜种子研发工作,相应的病理研究、样品种生产、组织培养等辅助、支持项目也迅速展开,产品评价工作遍布全国。但是先正达并不满足仅在中国蔬菜种子市场开展业务。先正达还通过不断引入全球优良的玉米种质资源,涉足中国玉米种子市场,其研发工作分布于中国东北、黄淮海和西南主要玉米产区。
2007年,先正达种业公司选育的先正达408通过内蒙古相关部门审定,该品种代表世界玉米发展的最新趋势,抗逆性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2008年3月,农业部正式批准了先正达与河北三北种业公司的合资,先正达正式进入中国玉米种子市场。先正达收购了玉米种子公司三北种业49%的股份,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玉米种业公司。但合资之后的整合因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冲突困难重重,随后培育出的几个“先达号”玉米品种,最终也未能在中国玉米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10月,首家外国独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研究中心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2015年3月,先正达宣布,解散在中国的玉米研发业务,精简裁员,退出三北种业。
一年之后,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是中国化工宣布收购先正达。一封《反对中国化工集团巨资并购转基因毒公司先正达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质询书》引发关注。质询书中言辞激烈,指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会使“中国在转基因化工农业的垃圾陷阱里陷得更深”。
二、中国“种子主权”受到威胁
跨国公司主要通过投资、贸易和合作研究三种方式进入我国种业市场,严重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加紧在我国进行研发布局,对我国种业安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优质种质资源大量外流
由于种质资源的保护政策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国内优良的种质资源流失到国外。种质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种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例如,跨国公司以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等方式,与我国科研单位合作,以期获得杂交水稻种质资源及技术成果。这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居于国际领先的杂交水稻技术的中国来说,将会带来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美国的先锋种业、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等8家全球种业巨头,采取合资等形式与中国的种业公司合作,纷纷在三亚、乐东、陵水一带租地,开展玉米、蔬菜、稻谷等农作物种子的繁育工作。尤其是外资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和研发实力,通过并购国内企业,或者在华建立独立的研发平台和试验基地等形式进入中国种业领域,导致我国优势技术和资源领先优势丧失的风险加大。
2. 种子市场受到冲击
近几年,我国种子进出口贸易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国外种子大量进口给我国部分种子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主要表现在蔬菜、花卉、向日葵、甜菜等作物上。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各类农作物种子进口量从2004年的864.9万kg增长至2012年的1393.9万kg,进口金额则由9463万美元增长到1.66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占比最大,2012年占进口总量的近67.8%。国外种子大红果番茄、长茄、西葫芦、小黄瓜、菠菜、绿菜花、胡萝卜等已占山东寿光当地市场的60%,绿萼长茄占有率达90%以上,彩椒占到100%。据调查,外资企业获得我国高端蔬菜种子领域大部分经营份额,以寿光市为例,蔬菜种子年总销售额约4亿元,而外资公司种子销售额达到3亿元以上,占总销售额的75%以上。有些地方重视引进“洋品种”,轻视国内育种和对“洋品种”的本土化改造,导致“洋品种”对“土品种”加快替代。这种行为淡化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与特色,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影响国内育种创新的发展。
责编︱侯 里
排版︱候 雷
本文由人民食物主权志愿者侯里汇编自:
1. 郭芳,《中国种计划》,载《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5期;
2. 靖飞、李成贵,《跨国种子企业在中国种子市场的扩张及启示》,载《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0年第12期;
3.李军民等,《世界种业发展变化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载《中国种业》2013年第8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