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参会人员参观生态农产品展台
导 语 2018年10月27-28日,人民食物主权年会在山西省永济市蒲韩乡村顺利召开,来自各地关注或实践农村集体经济、生态农业与合作组织、城乡生产-消费网络、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等议题的思考者与实践者共聚蒲韩,分享经验、探索出路。从西藏无人区的嘎措乡到中原腹地的南街村,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到会场所在地的蒲韩乡村,从台湾改善校园午餐的民间行动者到大陆扎根乡村的乡村建设者,我们在时间、地域与城乡的相互交错中给予了彼此精神上的支持、经验上的分享,以及思想上的碰撞,共同探讨如何从食物出发,改造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的议题,并推动其落地生根,在当前资本主义化工农业给农民生计、生态环境和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的背景下,探索一条出路。
近日,我们将陆续推出年会精彩发言,满满的干货,敬请关注!今日推送精彩发言第七篇,让我们直面当下农村与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去寻找如何从小事切入,进行反思与改造的方法。这些问题有所不同,但紧密联系;这些方法也有所不同,但都积少成多,并逐渐汇聚力量。
刘海庆
兴隆洼小米生态种
农民专业合作社
敖汉旗兴隆洼小米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核心区—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合作社是一群扎根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镇嘎岔村的农民成立的,致力于推广生态农业种植。
我们的初衷
现在的农村出了很多问题,有宏观上的,也有具体层面上的。宏观上的就是农民现在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生产风险比较大,通过种地获得的收入基本上是入不敷出;具体上就表现为每家都是自己种自己的地,在生产上很少有协作的关系,这样就导致村里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那些田园牧歌的生活在农民眼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青年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带孩子、种地,而上了年纪的人为了方便管理土地,自然也就选择了简单粗暴的耕作方式:多上些化肥,草太多就多打点除草剂。这是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那我们的合作社就是基于这么一个大的环境而诞生的。
马克思讲哲学家往往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搞合作社需要有人支持你,那么这些人在哪,怎么找,怎么谈?都是问题。2017年的春节刚过,我就开始在村里找一些平常关系比较好的村民,谈到现在化肥农药用的太多了,食品安全问题挺严重的,自己种地风险也大,还有我们这文化优势这么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世界小米之乡,就提出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村民们清楚这些情况,但一直没有别的办法,现在看我一个小孩在鼓捣,心里也不当一回事。就这样第一次工作没有做通。
既然别的村民的工作做不通,那就先从自己家开始吧,与父母商量后,自己家先拿出五亩地来做实验,先让大家看看。就这样,在这五亩地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发起了众筹,想通过调动外界的资源帮助成立合作社。当时想的就是“寻一百位伙伴,成立一个合作社”,意思就是我们会用自家这五亩地来做试验种小米,不用化肥,用农家肥,不打除草剂和化学农药,预计亩产200斤,一斤小米卖16元。众筹上线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一个星期就找到了一百个人,一共筹到了16000元。
众筹成功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内蒙古新闻联播的记者也闻讯赶来采访。村民们看到你把事做成了以后,态度就不一样了。后来我看到几个朋友都用了众筹这个方法助力合作经济,感觉能给别人提供经验真是一件开心的事。就这样,我跟之前动员的几个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
我们做了什么?
在我的印象里,村子里除了红白喜事外,基本没有别的事情可以把大家联系在一起。既然搞了合作社,还得让大家对合作社有认同感。有多少实力就做多少事,第一年我们就策划了“第一届探寻世界小米发源地”大学生夏令营,初衷还是希望外面的青年人可以走进村子里,把外面一些新的东西介绍给村民,走出去的时候可以把我们的理念和文化带走,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这次夏令营一共来了20个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村里的七天,他们和村民一起住,一起吃,村里的人把日积月累的劳动经验和小米文化详细介绍给他们。在夏令营期间,合作社的社员们和其他村民都参与到了其中。一个夏令营能把村里村外、上上下下的人都动员起来,一起做事情,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村民与大学生聊天
大学生在田野
经过一年的发展,通过社员间的协作、与消费者的交流,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订单农业的模式:
对外:春耕前在网上征集需要小米的消费者,消费者需要多少,我们就种多少,按需种植,这样就规避了市场波动带给农民的风险。
对内:合作社负责提供统一的种子、农家肥,社员自己负责种植,合作社统一回收。
因为今年的订单比去年翻了好几倍,社员都参与了种植,所以合作社开会商量了一套利润分配方案:50%给社员,20%合作社日常支出,30%公共积累。
为了动员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今年夏天,我们策划了“第一届敖汉小米音乐会暨敖汉旱作故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享会”。依托旱作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地的文化优势,我们通过众筹办会的方式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都参与了进来。来自北京的新工人艺术团、政府的官员、研究机构的学者和村民们一起用歌声与故事传递了合作社和敖汉小米的声音。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村里平时跳广场舞的几个妇女提前好几天排练,全部参与了演出。我当时就意识到这种活动,对妇女走出家庭、参与公共事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音乐会广场舞
音乐会现场
其实我们做的事情很小,就是通过自己的文化优势,用合作社的形式把大家组织起来,算是一次生态农业的种植尝试。
生态农业需合作,食物主权靠大家,希望我们的这点经验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袁清华
上海城市微田园项目
明天的乡村将面对今天的城市问题
我们这次会议主要讲生态农业,讲乡村,那今天我要把大家带到城市里边来,来看在城市里边我们是如何开展生态行动的。我们一般谈乡土社会的时候,都会用一些诸如“破败的”“衰败的”这样一些概念套进去,那我们城市呢,可能有一些反思精神的人会认为城市是一种疯狂的、不可持续的。实际上,我们在谈乡村的时候谈“三农问题”,这里有个“三”,而城市她不仅仅是“三”的问题,她有非常多的问题凸显。而且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城市面对的一些问题,将来在乡土社会中也会出现。所以我们在城市里边开展一些实践的工作,这也是为未来的乡土社会服务所做的一些尝试。
首先,我们来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城市化的发展基本到了一个顶峰,就是现在处于一个停滞或者说需要更新的状态。尤其是上海,我们叫“魔都”,高楼已经盖地差不多了,那么接下来她是不是还要盖更多的高楼呢?这个我们可能已经是一个否定的答案了,她不会再盖更多的高楼了!那么她接下来怎么办呢?就是在城市当中进行一些软件的提升。那么上海现在主要有两大明显的趋势:一个是党建引领,这是全中国都在推得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工作;第二个就是社区治理,就是硬件的基础设施建完以后,就要尝试软件的推进,包括小区里面环境的改造、人的组织化参与的活动,还有社区中一些小组织的治理工作。
我们现在在乡土社会中提了乡村振兴,那乡村振兴我们也认为是一种城市化的路径依赖的新阶段。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现在都在修公路,盖了很多的硬件设施,其实这些都是在模仿城市,做一些硬件的建设,那么未来乡土社会也一定会是朝着服务的方向去推动。可能这样说有些不太清楚,那我们把乡村中一些现象的发生和城市中一些问题的凸显结合一起来说,举个例子:
前几年非常流行的民俗热大家可能都知道,2014年是民宿元年,井喷式爆发,各个乡村旅游都是在建民宿,但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乡村的社会里面看民宿发展,认为是乡土社会内容的一种丰富、文化的挖掘、旅游业的提升等等,那理解可能还不全面,那么把他拉回城市来看,2014年其实是上海城市发展到了瓶颈以后,大批设计师下岗的时期,因为城市规划做完了,建筑设计做完了,所以这样的一批设计师、艺术家没工作了,那么他们去哪里了?去乡土社会了,所以我们看到做民宿的大多数有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的背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它是一种相关性,我们把城市和乡村它们看成是一种阴阳的关系,里面有内生的一种环境。
城市微更新:一种设计思维
我们做城市工作的一个大的背景是国土资源部,他当时提出了一个微循环的理论,包括微降解、微更新、微交通、微创业、微绿地、微医疗、微农村……这是城市里边硬件建完之后,大的动作是不可能了,她要有一个小个动作,所以就有了一个微循环的理论。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微更新理论,做微更新有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设计思路,这种思维不是我们理解的画图或者用软件画一些房子或者说怎么样,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的尝试。
比如上图,这是一个城市老小区的楼梯,六层楼都是水泥的,但是楼里面住了很多老年人,我们知道在一个灯光很黑暗的环境下,水泥楼梯是看不清的,分不清台阶在哪里,所以走路比较危险,那么我们用一种尝试,就是把楼梯画了一些颜色,改变一下颜色的分布,这样就会看得比较清楚,这就是一种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考虑的一种比较低成本的或者说比较创新的方式。
比如上面这张图,大家能看出来是什么呢?是一个邮政信箱?收垃圾的?其实是收集狗狗大便的,叫狗粪便塔。小区里面现在很多人无聊地不得了,养宠物嘛,每天去遛狗,所以小区里面到处都是狗粪便,那我们想狗粪便也是社区治理遇到的一个问题,要怎么来解决呢?我们用一种生态的方式:蚯蚓是处理有机质的一种非常好的生物,所以我们做了一个蚯蚓堆肥塔,就是把粪便通过这个桶丢进去,底下是蚯蚓,旁边种一些花,蚯蚓分解狗粪便以后就会变成肥料将来用作堆肥给周围的植物供肥。就是这样一种思维,尝试解决了一些浪费、污染等问题。
当然,小区里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要把最开始的一种直觉的、意识形态化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放一边,想想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去解决。我们在小区做的时候,其实是要达到三个这样的阶段:共建、共治与共享。整个社区成员参与改造过程是大家一起先共建,共建以后居民才有一种荣誉感、有主人翁的精神,所以到后面共治和共享的阶段她才有积极性。
比如说小区绿化,绝大多数都是开发公司建好以后交给物业,所以造成了大部分小区绿化的荒废。当然我们一般批评小区的草地是高耗能的、高耗水的、高污染的,说城里一棵草相当农村一棵苗,但实际上很多绿地已经荒废了,那么我们想与其荒废,不如把它用起来,打造一些其他功能。比如有些地方可能适合种菜,那么能不能种一些蔬菜,有个小菜园;有些地方可以重新种花,种花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号召居民一起动手把花栽起来,当然前期我们会有一些设计的图纸。
小菜园
种花
另外一个呢,就是小区居民家里面,阳台空间都比较小,但是很多爱花的没地方摆,那么我们就把它变成一个租用空间一样使用,居民把他的花搬到这里来晒晒太阳,好了再拿回家里面,其实就是一个植物的疗养空间。还有一个是小区居民一起参与的一个项目,在废弃的水缸上进行彩绘,再一个就是我们的一个小基地-城市微田园,经常做一些小活动。
彩绘
城市微更新工作的“三建”
这些尝试的工作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也叫“三建”:第一个是能力建设,就是居民参与这些过程一定要获得一些知识和技能。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我的一些专长了,我是做生态农业和乡村建设的十几年,那么有这种农业技术在,我会教他们如何在阳台上种菜或者做绿植养护。
还有一些食品安全的一些知识,比如如何去认识一个植物在自然生长环境下的自然状态。因为城里人现在买东西看卖相,光看好看的,不会去观察植物的一些状态。比如黄瓜,我们去市场上买黄瓜都是挑直的吧,带上花还认为是新鲜的,但实际上自然界是不可能产生这种黄瓜的,黄瓜绝大部分都应该是弯的,不是直的,而且花开三天以后是要卸掉的,不可能在上市以后还会带花的。
另外我们也提了一些转基因的概念,转基因我们一方面是反转,另一方面我们把很多反转的谣言当成了正确的反转知识,这个是我们需要去解释的。我本科学的是生物技术,研究生学的是农业推广,正好可以利用这些专业知识去给市民解释,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杂交,什么是转基因,不是说人云亦云去反对一些东西。
另外一个是在阳台种菜以后对小孩子的自然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一颗种子种下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小孩子可以把它画下来,这是我们自然教育的一系列课程。
还有一些废物利用、环保。垃圾分类也是很重要的,现在农村也在推动垃圾分类,上海这种魔都大都市,以前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上海的垃圾场在哪里,也不知道上海的垃圾场有多大。上海有一个非常大的垃圾场,全亚洲最大,31平方公里,仅仅比澳门行政区32平方公里小一平方公里,非常大,而且上海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是2万吨,装满12米的集装箱,每天的垃圾量可以绕着上海内环整一圈。我们平常在家里,是一小兜一小兜的垃圾,不觉得是一个负担,但是你把这个量聚集在一起以后给它具象化的表达,瞬间就会觉得很震惊。如果你一直讲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大家会觉得跟我有什么关系,那把这个概念抛出来后,给他们去讲,或者是带他们去垃圾博物馆参观,他们就能了解垃圾分类的一些知识。
垃圾处理这方面我们还穿插着教他们如何在家里做堆肥。堆肥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做酵素啊什么的都会接触到堆肥,很多人在概念上还会认为在家里做堆肥会有味道,有苍蝇、有异味等等。那我以前是做生态技术的,正好用上了,我说有苍蝇、有味道,这个是方法的问题,然后给他讲一堆要怎么做。举个例子,我们家里的厨房垃圾,如果放在家里2天不扔肯定就臭掉了,但是我们吃的苹果、香蕉这些水果放在家里几天坏掉了,是什么味道?是不是酒香味?那就是发酵的味道。厨余垃圾发酵是一种味道,水果垃圾发酵是另一种味道,这是因为它们里面的糖分不一样。所以,要经过技术方法,选一些好的微生物过来,那么他在阳台上堆肥就没有技术问题了,而且可以在地化的将家里的厨余垃圾解决掉。
第二阶段是制度建设,一个花园或者小区的空间做好以后,还需要一些维护,这个时候大家就形成一些小组织,比如绿化组织,叫“”绿主妇”也好,或者叫“养护小队”也好都可以,就是大家一起讨论一个如何维护的制度。基本上是居民自己来讨论,比如一层的谁来维护、二层的谁来维护,或者这块地谁来维护、那块地谁来维护等等,大家讨论出一些制度来,这是制度建设的一些过程。
第三就是空间建设,我们说空间的时候说私人空间、公共空间等等,比如阳台上的空间是自己家里的,有小孩子的自然教育,家里厨房垃圾的垃圾减量;那么到了公共空间呢,就是说大家一旦有了公共空间,就会有公共话题,有了公共话题就有了公共的生活,就会有社区里边内部的互动。我们城市里边的很多小区,尤其是高档小区,门对门之间真的是不认识,为什么之前城市里面没有公共话题?比如说种一片草坪大家一走就过去了,你不可能对着一棵草研究来研究去;但是你如果种了一个西红柿在里边,有人就会说:诶,你看这个西红柿怎么开花啦如何如何,然后大家就会讨论,就会有话题的产生。
另外还有一些环保的功能,比如小区里边丢弃的自行车,把它粉刷一下,变成一个小景观,画一些垃圾分类的彩绘图;还有废弃的轮胎,还有一些雨水的收集装置,把小区楼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来灌溉等等。那么我们这些元素呢有彩绘的功能,还有废物利用的,还有做绿植的,还有做酵素的等等。
废弃自行车小景观
废弃轮胎小景观
困难与反思
最后,说下困难和反思:
第一个就是城市里边的绿化用地,严格来说是不允许种菜的,只能种花种草。这个绿化政策很奇怪,就是你再绿也不行。
第二个是社区治理的方向多元与政策一元导致社区组织缺少核心领导,也导致组织内部出一些矛盾。小区里面积极的分子其实就那么多,一二十个人,但是不同的组织比如环保小组、彩绘小组等等,我们发现每个组织都选一个领导人,再去形成一个新的组织,这样大家就会有一些矛盾,比如凭什么谁是谁的领导?它没有一个核心的人物在。
我们再看一下社区里边的中坚力量,我们谈农村的中坚力量,以前说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那么城市其实也一样的,白天的时候年轻人基本都出去了,留下的也是6199部队,比农村还少了一个38部队,所以儿童和老人是我们在社区中做工作最重要的人。这里举几个案例:
第一个叫疗愈菜园,是一个孤儿院,原先是一片很荒废的草地,后来变成了一个小菜园,他们可以去体验。
第二个也是,原来的门口也是一个很荒废的土地,那我们设计一些小景观进行改造,让居民在这有了很多话题,比如大家说这里一下子变漂亮了,我们房子涨价了,他就是有了一些共同的话题。
还有一些零废弃花园,我们用了很多废弃的材料包括废弃的家具、废弃的啤酒瓶、废弃的装修木料等等,都是捡来的,实现旧楼换新颜,就是原来荒废的墙面、破破烂烂的样子,我们将他做成文化墙,把一个立体的绘画给做起来。
我们今年做了一个项目叫社区园丁,就是培养社区里面的人掌握一些社区园艺知识,园艺知识里边就包括农业的、绿化的、垃圾分类的、环保的等等一系列的,然后里面分了几个主题:一个叫都市万花筒,就是发现社区的问题是第一步;还有一个叫都市农夫,自己阳台种点东西,就是废物改造的工匠精神;然后花匠的话就是绿植养护。
最后有一个图片,叫做尊重与对话。其实我们建了一个小花园后,以前很多居民就不经过那个地方,但是后来就专门跑去那里看,这就有了话题了,开始尊重劳动。这个小区原来是回迁户,回迁小区,都是农民建的房子,政府不让种菜,其实这样就使这种小区最大的专业技能被浪费了,那建了一个小菜园后,这些人觉得我可以尝试在里面种菜了,可以分享给一些老党员啊、孤寡老人啊等等;最后一张图是一个对话,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居民,这其实就是城市和乡村、人和土地、人和自然、人和人的一种对话。
整 理 ︱艾米 何思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