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承诺,到2020年,中国七千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而在贵州的一个小村庄塘约村,短短三年间就发生了奇迹。这个村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明明踏出一条脱贫道路,却又有一些人橫挑鼻子竖挑眼?塘约经验是否具有复制性?塘约村脱贫的秘籍究竟是什么?《世纪大讲堂》揭秘塘约经验。
一、塘约村的美丽嬗变
塘约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81亩,11个村民组,总人口921户3393人。2013年塘约村还是全省最贫困的村子之一。
这个村庄在2013年的时候,还是全省最贫困的乡村之一。那么为什么聚焦它?首先,这个村庄它有普遍性,也就是它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背景下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同时,这个村庄它有探讨性——有人认为它动摇了家庭承包经营的祖宗之法;也有人认为它的经验不好复制、很难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塘约村能有今天,是得益于2014年6月那一场大洪水之后国家的投入。那么塘约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村庄呢?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又有着怎样的美丽嬗变呢?
2014年6月洪水之前的塘约村是怎样一个状况呢?首先,农民收入很低,不到4000元;贫困人口很多,有贫困户138户600人;农村的“三留守”现象(指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也很突出,村庄空心化也很严重。这个村庄有3393人,外出打工的,最多时候就有1100多人。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每3个塘约人就有1个外出打工,而且绝大多数还是青壮年。
同时,这个村庄的集体经济很弱,弱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一个空壳村,集体是没有积累的。于是,村干部也没有威信,说话没有人听,做事没人跟,也没人愿意当村干部。而村民是怎样一个状况呢?村民都想当贫困户,都想当低保户。为什么呢?因为戴着这顶帽子有好处,这顶帽子冬暖夏凉。另外,乱办酒席了,铺张浪费了,很多村民因为这人情支出是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这个村庄的环境也很差。种地是不赚钱的,三分之一的耕地是撂荒着的,特别是2014年6月那一场洪水对这个村庄打击巨大——庄稼没收成了,房屋被淹没了,道路也被冲毁了。
然而就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面,这个村庄发生了一个巨变:村庄变美了,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增加6000多元、突破了10000元)。如果我们用“农民富不富、村庄美不美、风气好不好”来看昨天的塘约和今天的塘约,我们就会深深地感到昨天的塘约是农民不富、村庄不美、风气也不好。而今天的塘约呢?农民富了、村庄美了、风气也好了、集体也强了。它的集体经济从空壳到了200万元,这一下,现在村干部说话威信来了,农业产业示范园也建起来了。那么集体合作社内部,它组建了建筑公司,还有运输公司、劳务输出公司,让全村的劳动力充分就业。
我问过塘约村总支书记左文学:你这个村庄,1100多个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那么你这个村庄的将近5千亩土地,能够消化这1100个劳动力吗?村支书左文学说不能消化。全村将近5000亩土地只需要100号劳动力,1100号劳动力减去100个还有1000号。怎么办?他说就是组建公司。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塘约村组建的这个公司,它和现阶段农村农民的劳动力素质是相适应的。建筑公司也好,运输公司也好,劳务输出也好,这些都是农民一干就会、一学就成。如果说他选择的产业不当,那么可能效果也不会有这么好。
二、塘约经验
2018年9月21号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塘约村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那么塘约经验它的核心要义到底在哪儿?关键在于它抓住了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根本在于它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这就是塘约经验的核心要义,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抓农村产权制度这个基础性的改革,做好了“地”的文章。实行七权同确,让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清晰化、集体的资产市场化;同时,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抓农业经营这个关键性改革,做好了“钱”的文章。组织老百姓合股联营,丰富和完善双层经营“统”的功能,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
第三,在让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同时,抓乡村治理这个保障性的改革,来做好“人”的文章。优化“党总支+支部+党小组”的乡村治理结构,在党的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从而推动村民抱团发展、抱团致富。出台了《红九条》,促进村庄有好的风尚。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塘约村,继续观察一下塘约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四步曲。
第一步,摸清家底、确权颁证。通过精准丈量、“七权”同确来摸清家底,同时通过“确权议事会”来化解乡村在土地确权当中面临的矛盾和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步,盘活资产、折价入股。一个表现是土地入股,全村4881亩土地全部入股,募集股东921户,股权总数5230股;再一个是体现在水权的入股上,28处小型水利工程评估1542万元。然后金土地集体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共同构建了一个“3+X”支农扶农信贷新模式,提供抵押、担保贷款。“3+X”:“3”指农村信用社、村委会、金土地合作社,“X”指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主体。
第三步,户户入社、户户带股。村支两委与合作社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按田每亩700元、地每亩500元、坡耕地每亩300元计算,每500元一股入股;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式的集体资产,平均量化到每个成员;民主管理,建章立制——建立股权管理制度、股东个人档案,发放股权证书。
第四步,集体经营,防范风险。集体合作社形成土地流转中心“1+6”一体化服务体系,实行资金统一核算、土地统一规划、农产品统一销售、红白喜事统一操办以及从每年的利润分红中抽取20%作为村级金融担保基金。同时,内部组建了运输公司、建筑公司等实体,培训200多名驾驶员、800多名其他技术人员并就地就业。
三、一个平台:村社一体
我们认为,塘约村的“村社一体”是一种新型的村集体组织,其特征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以自愿互利为原则,实行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相结合,实行“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分配机制。
这个村社一体平台搭建以后取得了什么效果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个观察。
第一,农村“三留守”、空心化问题解决了。2014年2月,我第一次走进塘约村的时候,它还是一个贫困村。当天我见到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大概有十来岁,小的是男孩,大概有四五岁。他们两在村头瞭望,我起初以为他们是什么东西掉了、在找什么东西,于是我走近和他们交谈。他们告诉我不是在找东西,而是在等他们的爸爸妈妈回家。他们说爸爸妈妈到广东打工去了。我问是今天回来吗?那个大的女孩说不知道,反正要过年了,应该就是这两天要回来了。当时我的眼泪差一点就下来了。
第二,老年农业、妇女农业的状况改变了。我在贵州遵义播州区调研的时候,合作社有一个负责人跟我说:现在干农业的是一些什么人啊,一二十岁不想干,二三十岁朦胧干,三四十岁勉强干,五六十岁拼命干。自从塘约村搭建村社一体的平台后,土地撂荒的难题消化了,村民的就业充分地实现了,人回不去、资本又进不来的这个矛盾也解决了。
第三,塘约村“村社一体”平台的搭建也实现了多赢。群众有了监督的兴趣,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有了发挥作用的阵地,合作经济有了聚合人心的平台,小农户也有了对接现代农业发展的介面。
四、大胆探索,多元发展
通过“村社一体”,集体想“统”无抓手、农户单干无出路的状况改变了,土地向集体合作社流转、合股联营从而实现价值,更进一步形成了“规模牵引——产业牵引——技术牵引——人才牵引——开放牵引”的模式。
塘约人能够成功,就在于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也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那么说一千道一万,它就是一个改革的经验,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所以,我们要大胆探索,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把中央的精神具体化、外地的经验本地化、本地的做法特色化。我们才能够结合实际,推动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本文是根据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罗凌的演讲整理而成,叶方青转载时略作改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