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主权按
今天农村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与挑战,一面是资金、资源纷纷下乡,另一面是农村凋敝、人口流失。为了实现乡村的振兴,不少村庄开始探索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村支书就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开路人和守护者。然而,在当下实现农村的发展并不容易,对于村支书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既要在政策条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求生存,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不让集体名存实亡;同时也要在权力更大、诱惑更多的情况下,舍弃个人得失,始终与村民群众在一起,坚持维护集体利益,不让一个人掉队。在这一过程中,村支书所面对的挑战与压力,以及他们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也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本期推送的三篇文章,从讨论当下需要什么样的村支书、什么是老支书精神,到分析集体经济掌门人在孤岛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让我们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集体经济的巩固与发展,也需要好的村干部坚持正确的方向与路线。
因此,农村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村支书,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希望听到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
作 者|刘良军、珞佳、李昌平
1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村支书
日前,应邀到某乡镇给村支部书记授课。只见人群中,有的年过半百,有的正值壮年,有的一脸稚气。年龄上老中青齐备不说,听课的精神状态、学习面貌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因为不懂而似睡非睡;有的自以为什么都懂,径自玩着手机;有的目不转睛,笔记记得相当顺溜。
如此种种,不由引发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尤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我们的村民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村支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下,什么样的村支书才能将村党支部这一党的最基层组织,打造成党在农村执政的坚强战斗堡垒?
年龄不是问题,但有没有为村民群众服务到底的雄心壮志,却是大问题。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年龄大了,视力差了,行动不便了,精力大不如以前了,这样的村支书应该主动“退居二线”。但也要看到,正是在这样的年龄,缘于在村里生活日久,对左邻右舍的情况烂熟于心,因此一旦遇到突发事情,他们能够第一时间站出来,迅速定分止争,息事宁人。又或许在旁观者看来,年纪轻轻就担任村支书,是不是存在资历不够、阅历不足的情形。其实年轻也有年轻的好处,那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干、有开拓创新精神。
因此,新时代的村支书选用完全不必在年龄问题上纠结,需要进一步考量的,是他们到底有没有为村民群众服务的真心实意,有没有誓与村庄共荣辱、与村民群众同甘苦的赤子之心与质朴情怀。
文化程度高不高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有没有虚心学习、持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的决心和信心。我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有一位村支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自从在深圳、珠海、厦门等地打工回来,深深感觉到没有文化真可怕,硬是“头悬梁锥刺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几年时间里不仅通过自修获得了大专文凭,还率先参加了县里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拿到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应该看到,今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乡村社会有所体现,如果不想学习、不愿学习、不会学习,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能力不足、本领不够,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无奈与尴尬。因此,选拔任用新时代的村支书,首先考核的标准就是其学习意愿如何、对待学习持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
自己有否先富起来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有没有舍小家为大家、矢志让全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志向和抱负。
调研发现,但凡一个村庄,如果村支书“一马当先”,独自富得流油,其他群众步履维艰,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先富带后富几乎不可能。不仅如此,这样的村支书往往也很难有广泛的民意支持基础。相反,村支书与村民群众富裕程度相差不大,且都一直奋斗在路上,这样的村支书往往让村民群众交口称赞。毕竟“五年村支书,市里一栋楼”的情形曾经在一些乡村相当普遍,说明“微腐败”让村支书富裕,富裕之后还为富不仁,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由此,考察考核、选拔任用村支书,还必须强调一条底线,就是能否始终做到勤政为民、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尤其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种资源、资金纷纷下乡,使得村支书较以往拥有更大的权力,更频繁地受到种种干扰和诱惑。各方所谓“能人”也对乡村情有独钟,纷至沓来。
因此,越是关键时候,越要拿出“显微镜”,看村支书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的风格风骨、品质品相。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我们党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成为新时代考评选用村支书的一条基本法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过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今天村支书努力的方向,也是衡量、评判村支书合格与否的重要砝码。唯有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始终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这样的村支书才是新时代真正需要、备受认可与欢迎的村支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刘良军
2019年01月31日
2
寻找新时代的老支书精神
老支书是人们对长期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支部书记的一种亲切称呼。在江苏改革发展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老支书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创造了值得称颂的不凡成绩,忠诚、为民、奉献、敬业成为他们身上鲜明的人格标识和独特的精神名片。老支书精神是在历史的实践中积淀和发展起来的,为了传承和弘扬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今年以来,江苏开展了“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省委在“七一”前夕召开专题座谈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学习宣传老支书,不断发扬光大他们的宝贵精神和人格风范,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学习传承老支书精神,是为了教育培养新时代的支书。要系统思考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磅礴的精神力量凝聚党员先锋,以坚强的战斗堡垒推动高质量发展。”
扎根精神,是老支书精神的可贵之处
老支书的“老”,一方面是指他们在一个岗位停留的时间很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扎根在一个地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当他们真正“老”了的时候,还依然在同一个地方奉献、耕耘。在今年开展的“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中,全省曾任职15年以上的老支书已找到1668人,其中20年以上的723人,30年以上的154人,40年以上的15人,50年以上的1人,这些数据就是他们扎根精神的最好说明。
反观当下,一些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不愿意到基层,把岗位当做升官的跳板,一心想着“到点就提拔”,稍有不顺就觉得被耽误了。与老支书们相比,他们有的是学历和能力,差的却是“扎根”在一处的精神。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的杨广泽今年67岁,1977年参与创建乡办纺织厂,从1988年到现在,担任支部书记长达30年。扎根工厂几十年如一日,他最终把一个年产值仅有2.7万元的乡镇小微企业,做成了销售收入超过8.5亿元的省高新技术企业,连续40年无一年亏损、无一例劳资纠纷、无一笔失信记录。
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南通三南村袁亚慈,从15岁开始当村干部,用40多年时间,把十年九荒的“穷三南”变成远近闻名的“金三南”。即使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了下来,她依然乐此不疲地为村里忙碌奔波。在她看来,“支部书记退休了,但党员永远不退休”。
精神的传承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发展环境和物质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这种扎根基层的精神却从未过时。老支书们的实践证明,只有静下心来扎根基层,融入基层,才有可能为基层的发展花心思、动脑筋,才有可能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人民多做好事、多做实事。相反,身在基层心向他处,只把基层当“经历”的支部书记,绝不可能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当下,更需要有一大批新时代的新支书扎根基层,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老支书精神。
使命担当,是老支书精神的第一特质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视察时强调:“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从江苏的实践来看,正是凭借接续奋斗的“带头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江苏才有了一次次大发展、大跨越。
已故的华西村吴仁宝是老支书群体中的典范,他自1957年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始,近60年如一日,为民务实清廉,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成了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美丽的“华夏第一村”。吴仁宝老支书信仰坚定,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是信仰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的共产党员,在他编写的《华西村歌》中,开头两句就是:“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他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他扎根农村、带民致富,干了一辈子。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是又一个典型。从1966年任村支书到如今的50多年中,他带领村民把一个贫困村“改天换地”,建设成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在今年的座谈会上,他代表老支书发言时谈到:“刚解放时,我正处于启蒙时期,革命先烈救国救民的感人事迹,深深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长大后渐渐懂得,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走先烈们没有走完的路,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继续奋斗。”让农村变得更加富裕,让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是常德盛的响亮誓言,就是这种担当和坚守让昔日“穷山恶水”的蒋巷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庄。
老支书是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党员,可以说,老支书的形象,就是老百姓心目中党员的形象,甚至可以代表我们党的形象。他们强烈的使命和担当感染、带动了无数身边人和后来者,是老支书精神内涵中的第一特质。
为民初心,是老支书精神的源泉动力
支部书记是一个特殊的岗位,特殊在于它岗位小却责任大,不论大事小事、难事易事,支部书记都要想办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复杂矛盾。“把脚跟扎在基层,把口碑立在民心”,我们学习老支书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赤诚的为民情怀和不变的为民宗旨。
对“小巷总理”许巧珍而言,周恩来总理一句“你要好好干”的嘱托,促使她无论在企业工作,还是退休到社区当书记,都把奉献、服务放在第一位;“不能再让我们家乡和乡亲们穷苦下去”,镇江唐陵村的刘树安,身为企业家,不负组织,回乡带领大家重走创业路,赢得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真心点赞;“坚决服从党组织的需要”,省水利厅的汤超在接到组织安排时,义无反顾地加入援藏队伍,把一片真心倾注拉萨,在期满回程时,当地居民满含热泪地给他送来一条条哈达;“我们马庄人口袋富了,更要富脑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老支书孟庆喜带领村民创办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不仅带动了马庄村的经济发展,也奏出了一曲曲马庄的幸福之歌。
为民的初心,是滋养老支书精神的不竭源泉。老支书们用实践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鼓舞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永恒的奋斗目标。
老支书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老支书精神,就要把老支书精神当成一面镜子,找到与老支书们在思想境界、价值追求、担当作为、群众口碑上的差距,寻找不变的初心,扛起肩上的使命,努力展现出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文章来源:群众
:珞佳
2018年07月05日
3
李昌平:孤岛求生的集体经济及其掌门人——谁来保护集体经济和集体经济掌门人(四)
这几十年,总体上看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村集体经济全面衰落了,只有极少数一直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是例外,并且获得了极大发展。而绝大多数村庄,仅存的最后一点点集体经济,如同一个一个正在沉没的孤岛。
为什么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衰落了甚至灰飞烟灭了呢?
第一,一个时期把少数人先富起来和村民共同富裕对立起来、或者绝对分为两个独立不兼容的发展阶段。总设计师讲: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总设计师在九十年代初强调“二次飞跃、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可是有些人为了少数人先富起来,从八十年代后期、特别是九十年代开始,竟然把村集体经济当“地主”打,明里暗里得到了“仇和式”领导干部的支持和鼓励,产生了巨大的负示范效应。
直到现在,农村依然还有少数强人,长期强占集体资产为己用己有,这种人虽少,但几乎村村都有,有的还被树为先富起来的典型得到扶持和保护。最近几年,暴露出来的这方面的问题各地都有。
第二,直到今天,登记注册集体企业也无门,政策和法规确实存在“歧视”集体经济的倾向,甚至存在逼集体企业“戴绿帽子”的情况,至于集体企业上市融资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在过去的几十年,扶持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优惠政策多多,扶持资金多多。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重视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但相比前者而言,政策扶持、资金扶持依旧杯水车薪。
并且,有大量的扶持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政策,又以各种“假合作社”、“假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被少数人合法的骗走、盗走了。全国220多万个合作社,真合作社的比例并不高!
第三,谁动集体经济的奶酪,众人都想跟着动,既没人拼命,也没人、组织和法律法规的保护。但若谁动私企的奶酪,既有人拼命,也有人、组织和法律法规的保护。甚至,上面一讲重视私营经济发展,拓展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下面就有相当一部分人自觉不自觉的下意识的片面理解为让集体经济释放发展空间,消灭小农户释放空间。
第四,同样是办企业,无论人民群众还是党纪法规,对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领导人的要求大不一样。例如:集体企业领导人正常的业务开支,群众一告状,多个部门就会立马一拥而上查处,集体企业几下就被整垮了。私营企业的正常业务开支,谁都不会告,告了可能也不会去查。办集体企业的企业家,必须是圣人。办私营企业的企业家,凡人即可。圣人少啊,有圣人,又怎么可能去办企业呢?!
第五,村长几年一选,村长变来变去,但争夺村集体经济掌控权好像成了每一个村长“执政”工作的重点。而集体经济掌门人需要职业经理人,村长换,村集体经济掌门人也换,集体经济往往难以持续发展壮大。若遇到败家的村长,往往一卖了之,集体经济根本出不来职业经理人。一般而言,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最后仅剩的,可能就只有少数不能买卖的集体土地的出租租金收入,其它若不垮、不卖就是奇迹了!
第六、类似于“村财乡管”的特色制度,因为没有设置清晰的“边界”,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权”被这类制度的滥用而名存实亡。加上绝大多数乡镇政府都穷,村财乡管是个“笼子”,村财是“小鸡”,笼子里有“饿虎”,进得来,但回不去!
为什么像周家庄公社、长江村、永联村、华西村、大寨村等等这些村庄能越来越发展壮大呢?这是因为这些村庄是“产权、财权、事权和治权”四权统一的村民村社共同体,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主要靠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来充分实现,村民和集体经济掌门人、职业经理人等是“共生、共存、共荣”的一家人,高度团结一心对外,不仅是强势的市场主体,同时也是强势的社会主体、政治主体。既有能力发展自己、又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发展成果。
像郝堂村、张远村等这类高度分散之后的村庄,重新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倒是相对容易的,但因上述六条原因的存在,保护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掌门人的发展积极性和保卫其发展成果就不那么容易了。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及其掌门人,就像孤岛上的求生的羊和牧羊人,岛上有野兽要吃羊,也有野蛮人想杀死牧羊人,岛的周围还有鲨鱼,还有随时可能来临的台风等等危机四伏……
简要概括,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农村改革发展及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成果是不可能巩固的,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设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保驾护航,要重新把村民组织起来,把分散、闲置的资源资产资金重新集约经营起来,把名存实亡的统分结合基本经营制度充实完善起来。不忘初心,开始新的长征,估计还没有到“古田”。
原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RrGx0Gfmd9nbS3sal75kQ
:李昌平
2019年08月09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