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改革开放初分下去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全村抱团发展……变化和成效惊人。我在这里看到了:百姓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党的作用、人民的力量。”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在《塘约道路》一书中如此写道……
塘约,曾经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一个自生产队解体后就冷清了几十年的普通村寨,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三权”促“三变”改革为抓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改革推动、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致富”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路子,短短几年时间,就蝶变成了人均收入达万元,村集体经济增至几百万元的小康村,成为新时代全国深化农村改革的明星村、样板村,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4年夏天,塘约村遭遇洪灾,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毁了塘约村的田地、家园和道路,一时间,塘约村可以说面临着“千难万难”。“这场大水把大家都冲得一贫如洗,受灾最严重的白纸厂寨是穷到底了,困难到底了。”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回忆起那年的洪水时还稍显后怕。
这场洪水让左文学深切地感受到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抵御风险的脆弱,激发了以左文学为班长的村两委带领村民“穷则思变”的决心,塘约村决定走面向新时代的农村改革道路,推进村里产业集体经营,抱团发展。随之,塘约村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把各家分下去的零散的责任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此举,让全村多少年来规模化发展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产业结构也有能力调整了,土地利用价值达到了最大化。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长久富更是富。”左文学说。村民唐从富2008年包了十多亩地搞起了蔬菜种植产业,塘约村合作社成立以后,唐从富顺应村情变化,率先和村里达成协议,接受村集体以14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他的150亩蔬菜和承包土地使用权,唐从富也被“挖”到村合作社担任农业生产技术总监,成为了村合作社蔬菜种植的一把好手。
目前,塘约村的各项农业产业都走上了正轨,莲藕、辣椒、小瓜等各种蔬菜种植都有了效益,合作社下组建了农业、运输、建筑、劳务派遣等分支经营体,冷链物流分拣中心也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二三产业实现了融合发展。村里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解决了,村民收入增加了,人口外流也减少了,爱农村、扎根建设农村的村民越来越多了。
谈到塘约村的变化,村民杨成凯兴奋地说,2015年,他家的3.5亩水田和2.5亩旱地都流转给了村合作社,每年参与分红。以左文学为班长的村干部们敢闯敢干,把全村2800多亩土地集中起来搞集体经营,效果确实好。2016年,他家通过分红就得了将近4000块钱,比起把田流转给私人一年只得600块钱好得太多了。
“村民能有现在的好日子,真得感谢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这些年他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搞土地入股,种植蔬菜、水果,发展乡村旅游,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的新路,真的是一心为村民谋幸福的好干部。”村民陈少珍说。
如何能让村里的合作社立于不败之地,时刻保持着发展的活力与生机,唯一的出路就是:抓党建引领。基于这种认识,左文学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全力夯实党组织基层基础,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创造性地打出了“党总支管全村,村民监督党员”的固本强基“组合拳”:一是对党员干部实行“积分制”和“驾照式”管理,对拉帮结派、作风不良、党性原则不强的党员,经屡教不改的,劝其退出党组织,以提升党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二是鼓励有大局意识、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致富能力强的有志青年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后备军”。
几年来,塘约村走以党建为引领的“村社一体”发展道路,不仅重建了家园,更是将一个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升级为人均收入达万元,村集体经济增加到几百万元的富裕小康村。“村里工作千头万绪,没有党总支‘提桶桶’,抓不好。”左文学一语道破塘约村巨变的核心动力——有力的党组织保障。
在左文学看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役中,除了进行党组织建设和经营方式改革外,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件大事。几年来,塘约村通过出台“红九条”,整治滥办酒席,民风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在通过惩戒方式改善不良风气的同时,塘约村还开展了“寻找最美塘约人、寻找最美塘约家庭、寻找最美塘约乡村教师、寻找最美塘约中小学生”等主题活动,树立了一些正面标杆,让群众有一个学习的参考。左文学表示,就是要通过这些做法,唤起群众对正能量、对良好风气的认可,全面推动塘约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如今,在塘约村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一条条道路笔直洁净,一座座农家院漂亮整洁,一排排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吸睛夺目,广场上笑声连连……塘约村村史馆、综合服务大楼、农旅山体公园、道路升级改造及美化亮化等各项新增工程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曲曲和谐的乐章,无不彰显着实施面向新时代的改革后塘约村群众生活的惬意。
实施面向新时代的改革后,塘约村的变化,从数据中体现得更本质:抛家舍口外出打工人数2014年为860人,2015年为352人,2016年降到50人;贫困人口数2014年为643人,2015年降到82人,2016年则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2014年不到4万元,2015年增长到81.4万元,2016年倍增到202.4万元,2017年则达到了312万元;村人均收入2014年为3786元,2015年翻一番达到7943元,2016年涨到了10030元,2017年更增长到了11300元。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在沐浴新时代的春风、分享新时代的成果方面,每个村庄的机遇都是相同的,塘约村的变迁也昭示着全国广大农村的变迁。
“农民的出路,还是要到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去找。”这是塘约人坚守的信条。
(来源:安顺日报社有关报道;整理:叶方青,整理时略有修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