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曾经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经济不足4万元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村里人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
村民张福友家里兄弟3人,守着几亩地过日子。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却难以养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人。1998年,34岁的张福友被迫离开塘约村外出打工。
10余年间,张福友在浙江一带打工,都是做些零碎的体力活,勉强维持生计。2010年,46岁的张福友实在干不动太多的体力活,再加上漂泊10余年思家心切,他回到了塘约村。
村子还是那个老样子,有些土地流转给别人在种,有些已经撂荒。通往田间的道路年久失修,长满了荒草。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2014年6月3日,塘约村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田淹了,路也毁了。张福友回忆说,面对被洪水洗劫的家乡,村民们感到的只有绝望。
一个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的贫困村,一场洪水把农户冲得一贫如洗,一穷到底。然而“穷则思变”让塘约村发生了变化。
抱团发展
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是一个喜欢思考和勇于改革创新的基层干部,在村子陷入一片废墟的当口,他敏锐地意识到,眼下最重要的事,是要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靠集体的力量抱团发展。
2014年6月8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塘约村下辖的十个自然村寨的村民代表,集中到塘约村村部开会。左文学向大家介绍了为什么要办合作社,以及要办怎样的合作社。
左文学说:“把土地集中后就能统一规划,组建农业生产、建筑、运输、加工等专业队,将来发展成专业公司。妇女也要组织起来,男女都可以在各专业队上班,按月领取工资。村民入股到合作社的土地,可以按每亩约定价格领取资产性底线收入,年底还能分红。”
左文学还强调,必须维护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入合作社不是行政命令,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遵循自愿原则,也就是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让左文学没有想到的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村民恢复生产、盼望发展的愿望非常迫切,参会代表86人,全票通过办合作社,村社一体的塘约村合作社就这样成立了。
张福友说,自己家里有3亩多地都交给了村合作社集体管理,相当于用土地入股,年底可以得到一定的分红。现在,合作社各项建设急需人手,他和妻子就在村子里务工,他务工一天的收入是150元。妻子做些不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也有80元的收入,这样一年下来,初步估算全家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可比出门打工好多了,家里老人能照顾得上,夫妻两人也不用两地分居了,收入也有保障。”今儿不忙,张福友在广场上一边晒太阳,一边介绍说。
土地入股,基础是土地确权流转,这可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对村民承包的土地重新丈量、登记存档、张榜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最后由政府颁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而,随着30多年的发展,生产力需要大幅提高,农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日益强烈,单家独户的劳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了。塘约村就是通过把承包下去的零散地块重新集中,搞合股联营,使全村得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规模化发展,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幸福路。
七权同确
在塘约村,更为可贵的是实施了“七权同确”,就是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进行精准确权,推动了农村产权改革。
塘约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6.4%,山林确权后,2000多亩林地计划发展林下养鸡,养殖200万羽生态鸡。集体组织没解散时建设的小水利工程确权后,合作社打算筹建完全无污染的山泉水厂,将主要安排妇女就业。合作社还将建设集中圈养的现代养猪场,配建大型化粪池,并配套施用有机肥的600亩蔬菜基地。
经过近3年的发展,合作社覆盖了全村约90%的农户,“七权同确”后集中了土地4200多亩,发展规模种植有了适合基础。目前,塘约村有羊肚菌基地100余亩,莲藕基地100余亩,蔬菜基地300余亩。收益部分按照合作社、村集体、村民3:3:4分配。
2016年,山东省寿光市龙耀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塘约村,为村里无偿提供了700万元的帮扶资金,并以技术折合470万元入股塘约村的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这个占地300多亩的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据悉,新建成的育苗中心区、高科技展示区、采摘体验区和示范种植高产区,每年可产生近6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大干实干
以前,全村靠传统农业为生,如今,合作社不仅有农业专业队搞种植和养殖等主业,还有运输公司、建筑公司、水务管理公司等搞二三产辅业。村民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愿望,选择参加哪个专业队或者加入哪个公司。专业队由大家选举队长,报村里认定。农业专业队80多人,下有种植组,负责人人称班长,种植组季节性用工(如采摘等)有时可达300多人。农业专业队的主力是妇女,人数占到八成。一个妇女在水田劳作一天100元报酬,在旱地一天80元。一个月四个休息日,最低月工资也有2000多元。
村民罗光辉被选为种地班长。他重视精耕细作,还把工厂里的标准化生产运用到农地里。在他的带领下,一亩地产出辣椒七八千斤,一斤辣椒卖一块二,可创收万元。之后还能再种一季小白菜,一亩收获三四千元。
每个种植组都有年目标产值,以保障支付基本工资。罗光辉的年薪是5万,完不成目标产值扣年薪,超过部分30%归他本人,70%归合作社,而归合作社的部分,又有不同用途,其中40%归农户,30%归合作社,20%提留公积金,还有10%用于村两委办公支出。
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以前单家独户劳作时,全村撂荒地多达30%,合作社成立一年多,以妇女为主力的农业团队就把撂荒地全种上了,其中种植了精品水果1250亩,浅水莲藕150亩,绿化苗木612亩,还建成400亩施用农家肥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专供城里的学校食堂。村民再不用挑着担子去市场卖菜,与买家一毛五分地讨价还价了。
合作社下组建的建筑公司,主工每天工资300元,副工120-150元。现在建筑公司下面有12个队,共286人,水泥工、粉刷工、石匠、水电安装、室内装潢等工种各具特色,妇女近百人。
运输公司有40多人,六成以上是打工回来的。土地入股后,合作社出面担保给村民贷款,没车的可以用贷款买大货车或中型车。现在运输公司有四五十辆车,开大型车每月收入3万元左右,开中型车也有1万多元,没出车的日子还可以做别的工。
以土地入股,以技艺创业,塘约村的村民从农民变成了股东,村合作社为贫困户、返乡村民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全村村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团结一致、大干实干的劲头又回来了。据统计,近几年来,塘约村外出打工人员从860人减少到了50多人,农村的衰竭化被阻断了,新时代下的体制创新拯救了塘约村。
漫步在塘约村红顶农家屋间,处处都能感受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塘约书屋、京东电商点和金融服务中心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没想到这个中国西南的小村子里,村民不仅爱好读书学习,也在积极利用电商平台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塘约村的土地资源被盘活了,村民真正成为了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大家参与村合作社的发展建设更积极了。2013年到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不到4000元提升到20000余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000元提高到638万元,全村在2016年就实现了脱贫,村民尝到了新时代下体制创新的甜头,全村从二类贫困村一举嬗变为“小康示范村”。
塘约村村民同步小康的模式先后被概括为“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致富”和“党建引领、改革推动、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致富”,这也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受到中央肯定,鼓励在全国推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鲜活的样板。
塘约村新时代下的体制创新,不仅盘活了农村的土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还让外出打工的农民重返家园,在中国的农村大地上开辟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道路,贫穷和危机从此远离,富裕和生机至此伴随,塘约村的新时代气息更浓了!
【来源:今日中国;原:周琳;再整理:叶方青】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