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理想国”
11月底,记者冒雨采访了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的“六不用”农场。非常幸运的是,农场的设计者蒋高明教授正在这里。
先说蒋高明。他就出生于蒋家庄,恢复高考后的第五年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后成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还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再说“六不用”。蒋高明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即种地不用化肥、化学农药、地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及转基因种子。
2006年,蒋高明回到老家蒋家庄,建设弘毅生态农场,实践自己提出的“六不用”。当天的采访之所以“幸运”,是因为蒋高明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很少会在这处农场里。
采访中,蒋高明结合弘毅生态农场十几年的实践,提出了几条“颠覆性”的观点。
不用化肥的“吨粮田”
农民钟情于化肥,是为了获得高产,而蒋高明告诉记者,“六不用”农场的小麦亩产量可达1150斤,加上一季玉米的收获,不用化肥也可成为“吨粮田”。更可贵的是,“六不用”的农产品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3至5倍,生态农业的效益非常可观。
三年可改良土壤
农场的高产,源自土壤的有机质。由于以往常年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下降。蒋高明介绍,弘毅生态农场的土壤通过不断改良,使得有机质含量从0.7%提高到了目前的5%。改良的过程只需要3年,办法就是每年往地里施用5立方米左右的有机肥。
有机肥取之不尽
弘毅生态农场建有养牛场,300头牛的粪便被施用到地里。除此之外,枯枝烂叶、庄稼秸秆等,都可以经腐熟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自然界上述有机物中的氮素,4倍于全国农业作物实际吸收的量,可谓取之不尽。但在平时,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原料却成了到处喊打的污染物。
有点害虫是好事
1956年的时候,农业部做了一个统计,农作物中常见的害虫不到20种,而对付这些害虫的农药也就四五种。现在呢,害虫300多种,农药几千种。害虫越灭越多,益虫却不见了踪影。其实,有点害虫是好事,一可以传花授粉,二可以养活益虫。同样,有点杂草也是好事,特别是果园后期的杂草,枯落物与根系可以“固氮”,给果树补充氮元素。
蒋高明介绍,弘毅生态农场有100亩土地,带动平邑县实施“六不用”的农场近3000亩,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50多万亩。在这些土地里,蒋高明追求着生态农业的理想。
推广路上的“拦路虎”
3000亩之于一个县,50多万亩之于全国,都是很小的数字。“六不用”很高明,但蒋高明奔走呼号了十几年,“星星之火”却没有“燎原”。全国以县为单位推广“六不用”的,只有山西省的大宁县。
究其原因,除了技术推广不到位之外,传统观念、农业结构及资金投入,成为“六不用”推广路上的“拦路虎”。蒋高明掌握技术,但难以改变农民的观念、农业的结构,也难以运作巨额的农业资金。
农民观念
蒋家庄附近有几家木材板皮加工厂,普通工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几乎抵得上10亩土地全年的收益。农民不愿甚至不会种地,更不会费尽力气地去实践“六不用”。
蒋家庄的农民说,在“六不用”的头几年,作物的产量会下降,果实卖相也不好,往往会影响农民的信心。具体操作上,施用化肥只不过是“一下下”的事,而施用有机肥呢,从搜集物料、沤制成肥到把很重的肥料上到地里,费工又费时,没人愿意干。
农民用除草剂、用农药,也出于“快捷、高效”的目的。几十年形成的耕作习惯,有着很现实的原因,尝试改变往往“出力不讨好”。
农业结构
蒋高明介绍,在欧洲“土地碎片化”是违法的。1000亩的农场里,“标配”200头牛、400头猪,牛粪、猪粪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土地里,土地过剩的粮食、秸秆再喂养牛和猪,形成“农牧循环”,产出有机食品。
目前,我国的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六不用”受制于农业产业结构。土地被划分为一亩、二亩的单元,生态农业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你在自己的一亩地里不用化肥、农药,周边地里的化肥、农药也会渗透过来;你只有二亩地块,就无法配套养殖猪、牛、羊,也就不可能形成“种养一体、农牧循环”。因此,没有集约化,“六不用”无从谈起。
资金投入
平邑县柏林镇养泉峪村,有500亩的生态果园农场,就是按蒋高明“六不用”模式运作的。建设500亩的生态果园,投入是多少呢?500万。比如水肥混合滴管系统,就比同样地块的传统农业多投入几十万。很显然,农民、村里和镇里都拿不出这个钱,是驻该村的市派第一书记到临沂“拉来”的这笔投资。
农村的人才、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入到城镇,而城镇的人才、资金流入农村的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生态农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也不小,很难吸引到非农资金的投入。
由感性到理性的反思
“六不用”推广不容易,仍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努力坚持。让我们从感性到理性,反思一下“六不用”的必要性。
感性认识:
鸽子、蚯蚓与水汪
在弘毅生态农场里,我们看到了猫,蒋高明说那是对付老鼠的;看到了诱虫灯,蒋高明说那是对付害虫的,起初每盏灯每晚捕获害虫多达4.5公斤,而现在却只有0.1公斤;看到了鸽子,蒋高明说那是生态改良后,它们自己飞来安家的。
在蒋高明的有机果园里,我们动手开挖,在大约半立方米土壤里,发现了上百条蚯蚓。来到周围传统的果园里,挖掘同样大的地方,发现最多的有十几条蚯蚓,有的地方连一条也没有。
再对比水汪。蒋高明农场里有七八个水汪,而且里面的水是清的。周围地块里,很少见到水汪,即便有一处,水也是绿色的,那是化肥的渗入造成的富养化。
蒋高明拔个萝卜给我们品尝,一下让我们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感性认识告诉我们,这里土好、水清、果甜、粮香。
理性认识:
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蒋高明展示了厚厚的一沓纸,列举了通过农业领域进入人类食物链的化学物质。仅以危害较小的地膜为例,就可产生30多种塑化剂。
很显然,它们对食品安全、人类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可见,发展生态农业已势在必行。目前我市有些地方,已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显示出“路线图”:流转土地—吸引投资—集约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农业生态化。
今后,应从理性的高度来认识、从政策的层面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临报融媒记者 彭庆东 闫春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