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期,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向全省下发《贵州改革情况交流》第74期,介绍毕节市早在脱贫攻坚阶段就积极推行“四个留下”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其中的第二个“留下”包括三个层次的经济组织,一是100%的村建立了村集体合作社,100%的村干部和贫困户都加入了集体合作社,彻底做到“一个贫困户也不落下”,这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有效方式;二是乡镇党委统领合作社,保障和助推村党支部领办的集体合作社稳步发展;三是县委统筹县乡村三级经济组织,包括县国有平台与乡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融合发展,这有助于县委书记在担当“一线总指挥”中发挥作用。因而这第二个“留下”具有特别丰富的内容,值得特别留意。
今天,“贵州改革”公众号全文发布了《毕节市积极推行‘四个留下’助力乡村振兴》一文,以期在更大范围传播毕节经验。
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毕节市积极推行“四个留下”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毕节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聚焦“组织强”“产业强”“集体强”“治理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创新推出“四个留下”即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村干部队伍达1.68万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7229个,覆盖群众625万人;村集体资产总额73.2亿元,村均资产202.5万元。
一.留下一支工作队,强化乡村振兴组织引领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要求,在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同时,推动全市积极培养村级本土人才,为接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突出政治标准“优选”。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等因素,创新推出回请一批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引一批优秀退役军人和本地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回聘一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下派一批县乡机关事业人才库。通过选派到村“两委”跟岗锻炼、到乡镇机关跟班学习、乡村干部结对帮扶、到村集体合作社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后备力量实践锻炼;探索在中职学校开办村级后备力量定向培养班,为每个村至少储备2名村级后备力量;按照分级培训原则,每年对村干部进行1次以上轮训;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对参加并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指导的“三回一派”举措,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积极稳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目前,全市共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村干部3687名,“兵支书”482名;1370个村(社区)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占41.73%;实现村“两委”班子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二是注重素质提升“培育”。畅通“优秀人才、后备干部、村干部、党组织书记”培养链条,完善村“两委”后备干部管理机制,建立村级的,县级财政给予学费补助或奖励。目前,全市建立了2.59万名村级人才库,储备后备干部1.57万名,选派到乡镇跟班锻炼211人、在村“两委”跟岗锻炼7903人。三是坚持奖惩结合“严管”。探索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励”的村干部报酬体系,创新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不低于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倍,且年收入不低于4万元,实行一肩挑的不低于5万元”的“345”待遇保障机制,对获得1次市级以上或连续2次县级荣誉表彰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任期内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目前全市122名村干部享受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完善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村“两委”成员资格联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每年对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考核,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调整撤换村“两委”干部358人。
二.留下一批合作社,强化乡村振兴实体支撑。
按照“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赶超”的分类要求,旗帜鲜明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将群众组织起来,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一是村级领办实体。突出村党支部主体作用,明确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办职责,由村党支部书记参与发起成立村集体合作社,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按照“村集体持股占比不低于20%,村民持股占比不低于40%,能人大户、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单个持股占比不超过10%”的要求,广泛动员群众入社,解决群众“单打独斗”的问题。通过采取独立自主经营、合作经营、订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对外承包经营、统购包销、产品精深加工、注册品牌商标等一种或多种叠加模式,推进实体化运营、特色化发展,带动农户74.4万户300.6万人,2020年共实现产业发展总收入18.6亿元。二是乡镇统筹指导。强化乡镇对村集体合作社的指导管理、谋划把关和服务扶持作用,探索在乡镇成立合作联社,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和成员社资源,统筹好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销对接、风险防范等工作,解决村集体合作社“小弱散”和“各自为战”问题,形成乡镇合作联社统领、村合作社高效运行的良好格局。如,七星关区鸭池镇采取由镇合作联社统筹产业、资金、技术、管理“包前端”,市场销售“包后端”,由村集体合作社带领群众真抓实干的“两包一干”措施,推动全镇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高效运营发展。三是市县引领扶持。市县加强政策设计,从政策、布局、项目、品牌上强化引导扶持,解决政策支撑、品牌创建、县域联动的问题。明确村集体合作社对各级财政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等资金享有优先承接权,支持村集体合作社优先承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涉农项目,对无明确规定且项目资金在400万元以下的,报乡镇和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并在本村范围内公示后,由村集体合作社实施。市级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对村集体合作性年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且增幅在10%以上的进行评比奖励。
三.留下一份集体资产,强化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途径,多渠道增加集体积累,为乡村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一是盘活集体资产。将村集体所有可用于经营的闲置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农业基础设施、无形资产等集体资产,通过承包、入股、出租、出售等市场运作方式,发展农业产业、精深加工、休闲康养、农家乐、工商业等,多路径、多方式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截至2020年底,全市村集体整合各种资产折价入股资金23.9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益达2.84亿元。二是开发集体资源。以村集体合作社为载体,合理开发利用村域内集体土地、林地、“四荒地”、山塘水库、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等资源,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资源变资产。采取全资股份、控股经营、参股经营等模式与其他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加集体收入。截至2020年底,全市开发利用188.1万亩村集体土地、林地、山塘水库等集体资源,折价22.5亿元入股经营主体。三是壮大集体积累。按照“乡镇统筹、各村入股、合作经营、收益入村”原则,探索强村带弱村、联村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支持村集体成立劳务输出队,对外承接社区服务、道路养护、绿化管护、建筑安装等工程,发展特色经济、旅游经济、异地置业,提供物资供应、有偿服务等,多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资源性资产3180.8万亩、经营性资产8.6亿元、非经营性资产64.6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14.49亿元。
四.留下一套治理体系,强化乡村振兴社会和谐。
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统筹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构建“共议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强乡村治理领导。严格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持续夯实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行“党组织+”模式,提升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发展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新体系。创新“支部联干部、干部联党员、党员联群众”联系服务机制,探索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自然村寨上、产业链上,为联系服务群众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为乡村治理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找准乡村治理难点。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畅通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等乡村治理中存在痛点和难点问题,创新完善“两带三治”“三个一元”“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建立“警务两会”“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工作机制,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增强基层群众安全感幸福感。2020年,全市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达263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达3574个,召开“警务两会”9600余场次,进村入户排查调解矛盾纠纷2.1万余条,答复群众疑问6765人次,向乡镇党委政府推送“问题包”3661个。三是严格乡村治理监督。尊重和强化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按照“两委搭台、群众唱戏”的思路,完善道德评议会、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红白理事会等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创新推出“乡村治理督导员”模式,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目前,全市评选出乡村治理督导员1.9万名;评选出文明乡镇(村)898个,其中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3个;评选出农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6.26万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