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然而,最近调查发现硕鼠们以陈粮冒充新粮卖给国家粮食储备库,啃噬着国家补贴,危及民众粮食安全、舌尖上的安全。下面报道表面上看是粮库官员腐败所致,但其深层次的问题却是是粮食储备的市场化改革,使得粮食储备企业得以通过市场和国家的补贴获得利益。
国家原本的意图是,企业完成了任务,就可以获得补贴,完成得越好,获利越多,国家粮食储备越有保障。但在实际运作时,企业却可以以利润为目标,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与国家玩猫鼠游戏。所以往往是最善于欺骗的企业获利最多。因此,这种改革方向,完全可能诱使官商勾结,套取国家补贴,威胁国家粮食储备安全。
其实,市场化改革和中粮储的定位本身就极容易产生矛盾。要保障国家粮食储备安全,粮食储备企业就不能完全市场化,最多只能是“半市场化”,这要求国家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和粮食企业的“准入”与“退出”制度,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取消其问题企业的准入资格。
中储粮及其下属的各个粮站和储备公司,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在粮食市场繁荣时,其内部“硕鼠”的诸多严重问题,往往会被掩饰得不留痕迹。但是,在粮食市场出现供给危机时,这些问题便都会集中爆发。如果仅仅是以陈粮冒充新粮,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情况。如果出现“空仓”现象,那么粮食供给危机就会瞬间爆发,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粮食储备领域,我们难道还要继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吗?
(人民食物主权评论员)
延伸阅读: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北京晚报、新华网等媒体。
辽宁吉林被曝陈粮顶新粮
央视曝光“粮耗子”把戏
央视记者卧底吉林、辽宁三个多月,揪出中储粮几家粮库“以陈粮充新粮”的“粮耗子”把戏。
据央视《焦点访谈》4月17日报道,记者根据粮商实名举报,赴辽宁、吉林等地调查发现,当地一些中储粮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每吨达700元,若买2万吨,差价可达千万,从业10年的粮商更是透露,“陈粮变新粮在业界已不是秘密”。
调查粮库收陈稻补库
为了调查庆云堡粮库是否“以陈顶新”,记者以外地粮贩子的身份进入了开原当地的粮食圈,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了解到了不少内幕。
知情人说:“他这个水稻究竟是怎么来的,我跟你说实话,有一多部分是在吉林黑龙江拉的,有一少部分是在开原外贸库,都是陈水稻,你要上外贸库一问都知道,外贸库都是陈水稻。”这位知情人是开原当地的一位粮商,他所提到的开原外贸粮库是距离庆云堡不到20公里的一个粮库。
庆云堡粮库的一名工作人员也间接证明了这一说法。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二三月份,粮库的确收了许多陈水稻来补库:“陈的多,新的不是贵嘛?”
套取国家补帖
根据记者的调查,开原市庆云镇,只有庆云堡中心粮库这一家粮库。《中央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办法》明文规定,对粮库中的储备粮实行轮换制度,稻谷储存年限不得超过三年,按照惯例,粮库每年都要轮出库中的部分陈粮,收进来的必须是农民当年收获的新粮。那么,本应该收新水稻的粮库,为什么非要进这样一批陈水稻呢?知情人告诉记者,以陈顶新的事在粮库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目的就是为了套取国家补帖。庆云堡粮库保管员表示:“做买卖太正常了,收新的卖新的,上哪赚钱啊?”
2014年,国家收购农户新水稻的价格为1.55元每斤,但如果粮库收的是低价陈水稻的话,就产生了价格差。赵丽君说自己做粮食10多年了,这是全国各地潜规则,以陈顶新经常见。记者在辽宁、吉林等地的调查中发现,以陈顶新的现象在圈内不是秘密。
在距离开原市庆云堡中心粮库不足两公里的一个村庄,记者走访发现,这里的农户大多把新收获的粮食直接卖给了当地的米厂或是粮贩子,几乎没有人往粮库送粮。当地村民表示,排不上号,没有关系卖不进粮库。
官方首次承认大量农储粮或已严重受损
据环球时报的报道,英国《金融时报》4月19日文章,中国官媒曝光了中储粮公司仓库存粮质量低劣问题——一般被视为禁忌话题,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承认大量农业储粮可能已严重受损。
中国中央电视台周末播出名为《粮仓“硕鼠”》的报道,暗访画面记录了中国东北中储粮仓库官员以折扣价格购买陈粮或低质粮食,在填写相关文件时却显示是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新粮。报道中曝光的粮食已发芽、变色或发霉。报道称,“通过这样的操纵,质量难以保证。” 政府组织的粮食和棉花拍卖经常流拍,这加剧了外界的猜疑——它们的质量已差到无法商用的地步。
中储粮的市场化运作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政企分开,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储粮总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新机制。截至2014年底,中储粮总公司拥有直属库346户。
作为拥有多达346家直属粮库以及更多代理粮库、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任务的中储粮,其系统内已经爆出多起套取国家资金、损害农民利益的案件:2013年被检察机关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挖出110名“硕鼠”、进口转基因油菜籽掺入中储粮临储库存;中央巡视组也指出,中储粮存在着“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
“实际上,如果进行彻底检查,估计半数粮库都会被查出各种问题,或者说,打擦边球的灰色地带”,一位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甚至见过有人把那些不会搞钱的粮库主管称作笨蛋”。
延伸阅读:中储粮用储备粮搞商业经营 被指助粮价恶性上涨
2013-6-5 新华网
中储粮搞经营捞过界
贼走关门?
近日,国家粮食局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中储粮、中粮、华粮、中纺集团等粮食储备机构做好粮食安全生产的相关工作。
通知特别点名中储粮,要求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扭转近年来事故多发频发的局面。
5月31日,中储粮总公司所属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事故。国家粮食局通报称,经初步核查,过火粮囤和货位共80个,粮食约5万吨,主要是露天储存的临储粮和最低收购价粮等政策性库存。事故中万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不过直接烧损粮食初步估计在700吨至1300吨。
巧合的是,火灾发生前不久的5月28日,中储粮总公司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根据中央巡视工作的统一部署,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总公司开展巡视工作。”
而在5月初,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中储粮的审计报告,报告指出中储粮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执行国家政策、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其中涉及金额最大的一项问题是:2011年,中储粮总公司财务部未经内部审批,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等13家商业银行开立定期存单,累计资金84.4亿元。
不过一位河南地方粮食企业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中储粮等粮食储备机构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其粮食储备和经营业务不分,以及将粮食储备业务分包出去收取利益的行为。
按照2012年公布的 《粮食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储备粮,不得利用储备粮进行商业经营,不得从事其他违反国家粮食政策和规定的活动。
为此,国家每年都要给粮食储备企业补贴,上述粮食企业人士称,河南、东北等地一斤粮食的保管费是0.043元/年,东部地区则还要偏高。也就是说,只要是进入国家粮食储存体系,就能拿到这笔不小的补贴。
上述河南粮食企业的人称,中储粮等粮食储备机构并不都要自有库储粮,它会吸收一些地方粮食企业的粮库来储粮,一般地方和企业的粮库都非常乐意受到中储粮的“青睐”,因为这意味着可以拿到巨额补贴,当然,其中免不了要给中储粮“输点血”。
国家审计署的报告也提到了上述问题,其称,2008年至2011年,中储粮总公司部分直属库在中央储备粮存储方面存在混仓存储问题,还有个别直属库存储设施不符合仓储标准、在无承储资格单位存储中央储备粮。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称,这些不符标准的所谓“直属库”,很有可能就是那些从地方和企业吸纳进来的粮库。
除此之外,中储粮自己经营粮食业务也饱受业界和社会诟病,全国大人代表、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称,在粮食法草案提交人大讨论过程中,中储粮对上述不得让粮食储备机构参与经营的条款意见很大,目前该草案也迟迟没有成为正式的法律条文。
近几年来,国务院也一再下文,要求中储粮全面暂停除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一切购销经营活动。
郑风田称,中储粮本身已经享受到了国家给予政策性补贴的优惠和利益,现在又想通过经营活动来牟利,等于两边便宜都占到了,这样做的危害是:中储粮的经营活动影响到其调控国家粮食总量和平抑粮食价格的作用。例如在粮食歉收、粮价高涨期间,中储粮应该退出粮食收购市场,结果它也跟着其他市场上的粮食企业一样,进入抢粮大军,从而助涨粮价恶性上涨。
延伸阅读:从“大粮仓”到“大粮商”--中储粮可怕的逐利冲动
2013-6 郑风田
比中储粮黑龙江大火更可怕的问题是近年来中储粮要从“大粮仓”迈向“大粮商”的逐利冲动,黑龙江大火昭示,中储粮应该放弃逐利行为,回归国家宏观调控本位。
黑龙江省林甸县中储粮粮库的一场大火,过火仓位储存粮食5.14万吨,1000吨粮食转眼间化为灰烬,损失惨重。然而,这只是看得见的损失,其实近年来中储粮暗中发生的种种操作,如果不加以遏制与校正,长远来看将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效率损失。一场大火烧出了中储粮存在的问题,也昭示着我国应该对现行的粮食储备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对国家储备最优储备规模、国储、地储、民储各自应该承担的最佳比例,如何遏制大粮仓变大粮商的逐利冲动等重大问题进行更明确的界定,防止其逐利形为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
粮食生产受天气的影响很大,粮价也一直在“蛛网理论”忽高忽低的怪圈中难以自拔,波动太大,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与消费者的城镇居民都造成巨大影响。为了平抑粮价,国家通过建立粮食储备库,在丰产时把粮食收购贮藏起来,在减产时再拿出来销售就可以平抑物价,这种思想就成了“贮备粮”的最直接来源。中储粮成立的目的是“国家大粮仓”,是“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到“托市收购,竞价销售”的产物。中储粮的主要职能是要完成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任务,要“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然后,近年来中储粮发生太多的丑闻,诸如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原库主任涉嫌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元”,中储粮河南周口直属库原主任侵吞巨额公款潜逃国外等等。今年5月初,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中储粮的审计报告,报告指出中储粮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执行国家政策、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这次黑龙江的大火也是其直属库逐利造成的。据央视的报道,事发粮库核定仓容量为7.6万吨,该库实际储存粮食14.7万吨。收购的储备粮食多得没地方放,露天存放,而同时地方粮仓却“吃不饱”。其背后是一个利字,因为多贮备可以多拿国家补贴。超过核定仓容量7.1万吨的粮食存放一年就可获得610万元的保管费。
比这些小利更严重的是中储粮近年来屡屡不满“大粮仓”角色,坚决要做“大粮商”的强烈冲动。中储粮在垄断了国家的粮源之后,近年来胃口很大,不但在执行粮食调控屡时屡被质疑逐利倾向,比如低价吸高价出。中储粮私下搞了兼业的经营业务,从原定的裁判员业务“执行国家粮食政策调控职能”快速向“经营贸易”转变,2008年试水,而且越做越大,获利颇丰。这些逐利行为不但从事粮油加工、物流等商业贸易业务,还搞粮食加工企业委托业务,为其他粮食加工企业代收代储粮食。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更是在2009年提出加快延伸产业链,转变为大粮商。中储粮要突破“国家粮仓”本位职能,全面进入粮食经营、销售、加工市场。
中储粮这种既当裁判员又想当运动员的兼职逐利行为,引起其他粮食加工企业的极度恐慌。因为它借助国家的资金收粮,坐拥国家大粮仓,如果再搞粮食加工贸易业务, 其他从事粮食加工的企业日子就没法过了。
中储粮要回归本位,做好本份工作:执行国家的政策调研职能,定位为非赢利粮食政策调控部门,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
其实从提升我国的粮食加工行业水平来看中储粮也必须回归其本位,否则的话,就会象我国的足球一样,当裁判员也参与到运动员中去踢球时候,整个足球行业就会演生出各种乱象来。如果中储粮不固守“裁判员”角色,非要运动员与裁判员二者兼得,可以想象我国的粮食市场将会出现何种乱象。中储粮必须定位于“非赢利”,为我国的粮食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让其他的粮食加工企业去经营。国家根本不缺中储粮经营业务赚的那点钱。只有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中国的粮食加工水平才能真正整体提升。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